三次被卷入皇位之争的王爷是谁(三次被卷入皇位之争的王爷)
人们常说:“最是无情帝王家。”尽管这句话最早出自于大诗人白居易的《后宫词》,是被用来描述因不得宠幸而心生哀怨的宫女,但世人却常常以此形容明争暗斗、丧失亲情的皇室内部。诚然,我国古代针对皇位的斗争一直相当激烈,如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除掉兄长李建成、康熙在位时期“九子夺嫡”等等。
一般而言,卷入皇位斗争都是非常凶险的,尤其是失败的一方,一不留神甚至会丢掉性命。即使免于一死,也可能遭到软禁,或被剥夺官爵,贬为庶人。不过,明朝时有这样一位王爷,他三次被卷入皇位之争,却得以靠着自己的谨慎和谦逊全身而退,不但毫发无损,还得到厚待,最后寿终正寝,他就是朱瞻墡。
明成祖永乐四年(1406),刚当了两年皇太子的朱高炽与太子妃张氏生下了自己的第五个儿子,并为其取名为朱瞻墡。永乐二十二年(1424)八月,朱高炽登基为帝,两个月后,他立长子朱瞻基为皇太子,而朱瞻墡则被封为了襄王。据《明史》记载,朱瞻墡“庄警有令誉”,也就是端庄、机警,且因此广受赞誉。
朱高炽即位后南京地震频发,于是将太子朱瞻基派往了南京镇守,结果,他在位不足十个月就驾崩了,朱瞻基只得又启程北归。当时,汉王朱高煦有谋逆之心,打算在半途截杀朱瞻基,但没能成功。朱瞻基即位后,朱高煦正式起兵造反,为了尽早平叛,朱瞻基御驾亲征,而朱瞻墡则与郑王朱瞻埈一同奉命居守。
宣德四年(1429),朱瞻墡正式启程前往自己的封地长沙就藩,至此,他的人生剧本似乎已经写好——当一个一辈子衣食无忧的王爷。然而,很快命运就要跟他开第一个小玩笑。宣德十年(1435),朱瞻基病重,甚至没法上朝,自觉时日无多的他召众臣于文华殿,命他们拜谒年仅九岁的太子朱祁镇。
朱瞻基的行为显然是在强调朱祁镇的继承人身份,但由于朱祁镇实在年幼,于是宫中盛传着朱瞻墡将赶赴北京继位的流言。为了平息传言,皇太后张氏将众臣召至乾清宫,指着朱祁镇哭泣道:“此新天子也。”群臣闻言纷纷高呼万岁,风波终于宣告平息,而无故被卷入皇位之争的朱瞻墡也终于化险为夷。
年幼的朱祁镇总算登基为帝,而朱瞻墡则在其登基的第一年封地被改到了襄阳。正统十四年(1449),御驾亲征的朱祁镇兵败土木堡,沦为瓦剌人的阶下囚。正所谓“国不可一日无君”,暂时统摄朝政的孙太后当即开始思考新君的人选。
当时,诸王中朱瞻墡最为年长,且以贤明著称,可谓众望所归,于是孙太后下令取来襄国金符,准备召朱瞻墡入宫即位。然而,朱瞻墡深知皇位的凶险,因此没有应命,与此同时,他还上书请求立朱祁镇长子朱见深为皇太子,让郕王朱祁钰暂且监国。不得不说,朱瞻墡面对唾手可得的皇位能够克制欲望,且提出最适宜的处理方案,可谓兼具情商与智商。
一年后,瓦剌人将朱祁镇释放,但这位昔日的帝王却在回到皇宫后遭到了亲弟弟的软禁。得知朱祁镇返回京城,朱瞻墡上书已是景泰帝的朱祁钰,提醒他应当“旦夕省膳问安,率群臣朔望见,无忘恭顺”,换句话说,就是尽管不将权力奉还,但也不能失了礼数。
景泰八年(1457),朱祁镇在石亨等人的帮助下发动夺门之变,成功复位。当日,兵部尚书于谦、吏部尚书王文被朱祁镇下旨逮捕,原因则是石亨诬告这二人在土木堡之变后提出迎立藩王为帝,而这个藩王自然就是朱瞻墡。就这样,明明什么都没做的朱瞻墡又遭到了朱祁镇的猜忌,被认为曾有谋夺皇位之举。
幸运的是,后来朱祁镇偶然间在宫中翻到了当初朱瞻墡给孙太后的奏疏。这下,朱祁镇终于知道自己的这位五叔不但没有觊觎过皇位,还在群臣支持朱祁钰之时主张仅让其暂时监国。嫌隙消除后,朱祁镇连忙召朱瞻墡入宫,并设宴款待。
等到朱瞻墡打算回去之时,朱祁镇亲自送他到午门外,与之“握手泣别”,而作为皇叔的朱瞻墡也告诫道:“万方望治如饥渴,愿省刑薄敛。”此后,朱祁镇又不断提高朱瞻墡的待遇,以至于史书形容道:“岁时存问,礼遇之隆,诸藩所未有。”而且,朱瞻墡直到成化十四年(1478)才去世,享年足有七十二岁,算得上是高寿了。
综上所述,朱瞻墡或许是我国历史上最会审时度势的王爷之一,他曾经非常靠近皇位,却主动将其放弃,并始终保持谦逊谨慎的姿态。试想一下,如果他真的前往京城即位,恐怕会和夺门之变不久后便离奇去世的朱祁钰一个下场。朱瞻墡的人生经历或许是在告诉我们,不要强行去追求一些注定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