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时期为什么苏联失败(冷战的忠告苏联为何灭亡)
苏联帝国从诞生到灭亡的影像全过程《牢不可破的联盟》
三十年前,前苏联宣告解体。这标志着一个共产主义超级大国的崩溃。三十年后的今天,苏联的灭亡引起了中国舆论的深思。在新冷战愈演愈烈的情势下,如何避免苏联式的崩溃,显然成为今天中国内外政策的出发点之一。
笔者在此前系列文章《冷战最后十年》(点击左边文字链接即可),曾经专门讲述了苏联在冷战最后十年中从巅峰到毁灭的失败之路。说起来,笔者阅览了不少当时的美苏政治家回忆录和具体的历史决策细节,对苏联的失败过程有自己的理解。今天我就阐述一些看法。
在我看来,苏联失败原因,首要在于他自己决策层的误判。正所谓,人必先自辱,而后他人辱之,国必先自毁,而后他人毁之。如果没有苏联决策者自己的错判,苏联很难那么快的走向灭亡。
从现实政治的角度看,苏联决策层的误判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①在20世纪七十年代,苏联决策层严重错判了英美实力优势和苏联力量的局限性,这加快了苏联从巅峰到衰败的速度。
或者说苏联人对英美实力的强大程度严重低估,对苏联力量的局限性严重自负,这种失误主要体现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苏斯洛夫、安德罗波夫等人的荒唐内外决策上。这种决策毁掉了对苏联生存至关重要的外部环境,并给苏联的后续发展带来了无穷的敌人和灾难。
上世纪70年代,随着英美社会经济颓废的情状和外交挫败的接二连三愈演愈烈,苏联决策者认为美国的失败近在迟尺,当时苏联领导人苏斯洛夫公开表示,“美国将会如英法那样,走向无可挽回的衰败”,勃列日涅夫则宣称,“历史正站在我们这一边”,甚至美国领导人基辛格都私下里认为“苏联将赢得历史”,所有这些不成熟看法都蛊惑苏联领导人在上世纪70年代后半期采取了激进、冒险的外交政策,而这种政策的前提就是苏联断定美国即将走向衰落、苏联即将更加强大。
具体参考文章:
《冷战的迷雾:美国的衰败假象与基辛格的缓和政策》(点击左边文字链接即可)
《冷战的误判:苏联优势的假面》(点击左边文字链接即可)
实际上,苏联领导人恰恰严重低估了美国的经济韧性和创新优势。
从事后的历史发展进程来看,美国的经济实力源于其对世界顶级精英人才源源不断的虹吸,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强大的科技创新;苏联的经济实力源于能源红利下强大的政府财力,以及这种能源和财政推动的投资建设。
然而,美国的经济动能虽然爆发性不强,然而却是经久不歇的,具有不对称技术、利润。相比之下苏联的经济动能——能源红利虽然强大,能够让苏联经济在战后快速发展,但却是容易枯竭的,一旦其走向枯竭,就代表着苏联财政的衰败和苏联经济的失速。
在1967年,苏联的石油工业投入一卢布,可以产生30卢布的利润,但在1980年,随着易采油田的枯竭,苏联只剩下那些昂贵难采的油田可以采取,苏联石油工业投入一卢布,只能产生不到两卢布的利润,这还不算英美即将开启对能源市场的粗暴打压,这将让苏联陷入财政的坍塌。
一旦历史步入八十年代,随着能源红利的枯竭,苏联在70年代后半期最自信时刻制造的种种外交政策之负面后果就逐一体现,随着苏联财政日渐艰难和经济急速下滑,英美则联合苏联自己制造的诸多敌人,开始构建绞杀苏联生命线的大同盟。
这使得曾经在缓和时代相对畅通的科技交流和贸易盈利先后被掐断,技术设备无法有效更新,外汇陷入日渐严重的短缺,曾经稳定的南部边境(阿富汗)和西部安全(波兰)也遭到越来越激烈的挑战。苏联政府的统治资源也日渐稀薄,难以为继。
具体参考文章:
《冷战的锐眼:中情局对苏联经济弱点的洞察、利用与打击》(点击左边文字链接即可)
《冷战的匕首:美国对苏联科技输液管的追踪、打击与切断》(点击左边文字链接即可)
《冷战的黎塞留:英美构建碾碎苏联帝国的大同盟》(点击左边文字链接即可)
在这种情况下,苏联如果想挽救财政,他就必须减少军事预算,并设法恢复与缓和时代西方的贸易、科技交流,否则苏联自己就会因财政崩溃而衰亡。
而实现这一点的唯一办法,就是向英美求和。这就是契尔年科和戈尔巴乔夫试图采取的政策之基础,也是苏联走向衰败的根本原因。
②苏联决策层不能理解本国统治的基础在哪里,这导致了苏联的灭亡。
这第二个错误,恰恰是戈尔巴乔夫、谢瓦尔德纳泽和雅科夫列夫等人所犯下的,戈尔巴乔夫的团队试图挽救苏联的颓势,他主张改革,谢瓦尔德纳泽作为外长主张对西方妥协,雅科夫列夫继承了苏斯洛夫的岗位,则主张意识形态的公开化、多元化,这三者形成了契尔年科后期开启的西方缓和与对内公开化的开始。
苏联决策者试图通过这些改革换取西方的承认和支持,并为苏联财政、经济危机赢得生机。
然而,真正令人遗憾的是,苏联领导人不能理解:与英美不同,这个事实上由斯大林构建的国家,其统治基础上是建立在纪律、威慑而非宽容、自由的基础上。
与英美结盟的国家,大多数都是真心认可英美的道义、实力和文化,能够经历上世纪七十年代狂风暴雨的考验。但与苏联结盟的国家,几乎没有一个是发自真心支持苏联的,他们与其说是苏联的盟国,不若说是苏联的人质,一旦苏联决策者放弃使用暴力来压制这些国家的反苏情绪,那么这些国家就会争先恐后地摆脱苏联,苏联帝国的华约体系就会瞬间走向土崩瓦解;
同样,在苏联境内,被苏联统治的民族,甚至包括俄罗斯人,没有多少是真心认可苏联体系的,是斯大林的力量和意志,而不是莫斯科的仁慈赢得了他们的臣服,一旦苏联领导人放弃了斯大林的钢铁手段和冷酷意志,那么这些民族就会争先恐后地离开苏联,那些分离势力就会迅速汇聚成动荡且失控的洪流。
戈尔巴乔夫、雅科夫列夫天真认知的最大错误来源,就在于他们是马基雅维利历史宣传不折不扣的受害者,竟然幻想苏联政府在放弃自己使用力量的意志之后,还能获得广泛的认可。
实际上,在东欧盟国和波罗的海加盟共和国逐一分离的过程中,苏联领导人也曾动过念头使用武力来解决问题,但都遭到了英美的强力威胁,英美不允许苏联领导人镇压波兰团结工会,声言“若如此,重新开启的美苏缓和进程就会逆转”;英美领导人要求苏联听任柏林墙的坍塌,否则将终止对苏联的外交友好。
在这个过程中,戈尔巴乔夫和谢瓦尔德纳泽竟然默许局势的发展而无所作为,或者不敢作为,他们将苏联的命运完全寄托在幻想而非现实之中,而一旦西方真正意识到苏联的意志已然无存之后,就代表着苏联的衰亡不可避免。
最重要的是,现实政治视角下,为何中国的改革开放能够成功?为何苏联的改革开放走向失败?
很多人回溯历史,感慨戈尔巴乔夫的苏联改革走向失败,赞美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由此将所有错误完全归咎于当时苏联决策者本身。但其实这恰恰是忽略了中苏当时的大环境。
如果将英美视为统治世界的暴君,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苏联和中国视为英美的两个起义军。那么我们就可以从现实政治的角度,将七十年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八十年代的苏联改革开放,视为两个起义军先后寻求被皇帝招安的过程,所谓开放,无非是与西方世界的融合。
不同的是,当时的中国只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经济改革,就能够获得西方的接纳,原因不光在于中国领导人的英明果敢,更在于英美需要利用中国的力量打垮苏联,所以中国的“招安”过程很顺利,英美开出的条件也很好(毕竟当时苏联看起来还很强大),只要能驱使中国牵制苏联,其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并不重要,里根政府甚至为中国的“招安”专门做了一套所谓的“善良威权”理论。
相比之下,苏联则远远没有这样的好运。苏联是英美眼里不共戴天的死敌,本身不存在所谓利用的价值,所以不管苏联进行何等程度的彻底西方化改革,都不能获得英美的认可,都无法获得英美的真正招安,最终苏联大帝国沦落为李秀成式的杀降。
很多人并不认真研究冷战史,他们往往像看小说那样,对冷战苏联的失败采取“红颜祸水”式的归因方式,这会导致新的重大误判。我们必须明白一个基本现实:
在1980年-1986年,是英美的科技力量、经济力量、外交力量和军事力量逐渐压垮了苏联走向枯萎的财政、经济体系,这迫使苏联被迫寻求妥协,在1984年,在戈尔巴乔夫尚未上台的前一刻,包括苏联领导人契尔年科在的苏联朝野已经普遍认为,只有与英美寻求妥协,才是挽救苏联经济和财政灾难的唯一办法——这种现实,决定了戈尔巴乔夫上台后的苏联内外政策方向。
更加灾难的是,在寻求内外改变的过程中,苏联领导人为了改革本身毁灭了苏联体系最关键的支柱——苏共对社会的强力控制,使得苏联的联盟体系和国家秩序迅速崩溃。即戈尔巴乔夫及其追随者并不清楚,苏联的国家秩序不可能建立在西式自由主义的基础上,只能建立在严厉控制的基础上。
这才是苏联灭亡的根本原因,如果戈尔巴乔夫能够避免第二个错误,那么苏联即便走向伊朗式的衰弱,也不会走向崩溃。
在我看来,今天中国审视冷战的历史,要切记真真正正吸取历史的教训,而不是蜻蜓点水,一厢情愿。
对于这场新的冷战,可以想象,将是极为艰苦卓绝的,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承受相当的牺牲,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从苏联吸取的教训是什么?
第一个教训可能有所不及,势难补救;
但第二个教训则是必须被看重的。即无论我们国家在未来的对抗中遇到何等的艰辛,都应该切记历史的教诲,都不要妄想被西方再次吸纳,那是苏联式的自毁之路。不管这个煎熬过程中有多么艰苦,都要努力咬牙坚持下去。只有这样,才能挺住,才能维持不败的局面。
上世纪曾经成功的策略,今天是不可能成功的,这是时势更易的结果。
那些被错误吸取的历史教训,乃是我们今天需要思索的问题。
刚刚即位的法王路易十六目睹英王查理一世在革命中的失败,感慨英王以武力镇压民众行为的行径,乃发誓到“我绝不向我的人民拔剑”,结果被暴民斩杀;
继任路易十六的弟弟法王查理十二亲眼目睹自己的哥哥因为软弱而灭亡的经历,乃发誓绝不向议会和暴民让步,“我宁可做一个樵夫,也不会做一个软弱的君主”,结果被暴民推翻;
继任的法王路易菲利普亲眼目睹查理十二保守政策的悲惨结局,乃事事推崇先进思想,结果依然在巴黎革命中被打垮;
继任的法皇波拿巴二世目睹路易菲利普的碌碌无为而下台的惨状,乃极力推动民族主义大国外交,最终在外交灾难中一败涂地,国破家亡。
他们都全力吸取了错误的教训,他们都走向了灭亡。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