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像艺术的重要经验(隔几个月就过时)
文/童中焘
艺术作品总是反映时代的精神特点,然而反映并不即是等同。
一个经济落后的时代,往往会有某一艺术高峰存在。一个国家经济的不发达或不够发达,并不意味这一国家的艺术落后或比较落后。周韶华同志以为我国现代艺术上的爬行,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科学的飞速发展的论点,是很难站得住脚的。摇摆舞,流行乐之类,有它某种美感或好处,总不可能被捧到天上去。美国的科学技术处于世界的前列,并不能就说它的艺术也必然最好最高。各种抽象派,现代派绘画,是发展还是倒退没落,就很值得研究。
如果一种“艺术形象”隔几个月就要“过时”,这决不会是什么好的高的艺术形象。艺术创作并非时装表演。说穿了,有些文章的作者,自己对中国“未来艺术”本来没有什么明确的“形象”,却好说大话,满纸新名词:全方位、多层次、立体结构……政治上的,科学上的,似乎非此不足以见“时代感”。这种似是而非的借用,确实起到一种哗众取宠的效果,实际上对于创新没有多大好处。
有的年青人说,时代发展到了八十年代,审美要求与过去不同,现在是要求画面粗线条、大效果。然而,他不知道我们的前人,早就提出了欣赏一幅中国画远观其势,近察其质,既要看“大片段”,又要看“小节目”的要求,从画面的气势、气象、气韵、形象,看到一点一画。可见,这个“传统’的审美要求并没有过时。
也是我们的前人说过,真山水可望不如可游,可游不如可居。望之不足,裹粮而游,慢条斯理、远看近看、东看西看、里看外看、上看下看、大看群山万壑,小看一草一时。看一件中国画也如此。不懂得慢条斯理欣赏作品的人,不是一个好的观赏者;不能被慢条斯里欣赏的画,不是一幅好作品。
黄银松《喜占春晖》
有人还有一种看法,以为现代生活的节奏加快了,人们对艺术品的欣赏也不再是过去那样慢条斯理的细看,科学的日新月异,生活节奏起了变化,快与动是它的特点,艺术也要与变快了的生活节奏合拍,过去中国画的那种讲究,人们不会再欣赏了。乍听去,似乎很有道理——绘画要适应新时代的审美要求。其实这种说法还有很多问题。
记录片《访日记闻》,里面讲到职工的劳动必须统一协调,时间观念渗透在每一个环节,连走路都得算算这个距离走几步,步子应跨多大。在日本或美国, 午饭都很随便,快餐、汉堡包、三明治,十几二十分钟了事。但是问题在于:
一、工作并不是人们生活的全部。工作节奏并不等于整个生活节奏。现在不少国家一周工作五天,每年还休假旅游,这期间的吃、喝,玩、乐、总不会也是快节奏——野餐限定多少分钟,爬山得量量步子的大小,钓鱼动作需多快……他们工作的时候在工厂、办公室吃快餐,休息的时候,一家人上餐馆或者在家自己动手,品尝各种中西风味名菜。
二、时代的变化,绘画不能以降低水平使之与其“同步”。总之,现代科学的发展,并不因此意味中国画的发展处于“爬行”。在时代审美要求面前,过去的东西,或许有的已经过时,有的却被重新看重,特别欣赏起来,而其中根本的原理、规则恐怕还是永恒的。在艺术上,“求售”必然与“浅薄”联系起来。现代某些中国画的“浅薄”,正是那种“求售”心理的反映。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