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1076万毕业生去向落实率23.6)

4月27日,据媒体报道,截至2022年4月17日,全国高校毕业生去向落实率为23.61%,低收入家庭等重点群体去向落实率为21.47%。

2022届我国高校毕业生规模首次突破 1000 万人,预计 1076 万人,相比2021届同比增加167万人。23.6%的毕业生去向落实率意味着还有800万人没有落实工作。

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递增,加之疫情和金融危机的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毕业即失业,疫情当下,1000万毕业生遇上百万失业潮,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应届生的未来将何去何从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1076万毕业生去向落实率23.6)(1)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

1.毕业人数

大学生毕业人口基数增大,而就业市场的供需能力不足,就业岗位的竞争大。使更多的大学生无法走上就业,就业率下降,就业形势很不理想。

2.就业选择

不同学历的学生就业选择大有不同。硕士研究生大多选择单位/企业就业;本科生更倾向于国内/外升学深造;而大专生在慢就业、创业等就业去向的占比要高于其他群体。

3.就业地区

毕业生对就业地区的选择太集中,导致各个地区的大学生就业分布失衡。选择在一线城市或发达地区就业的毕业生较多,而三线四线城市留不住人的现象则较为明显。

4.期望行业

毕业生更倾向于在新经济行业就业。IT/通信/电子、互联网/传媒/广告/娱乐、财会/法律/金融等行业的比例相对较高。大家觉得这类行业薪酬待遇优厚,科技含量较高、发展空间较好。但因就业领域太单一,热门专业人才过剩,导致毕业生在行业内的竞争压力加剧。

5. 就业时间

“慢就业"现象出现。有一部分毕业生不着急就业,也没有继续深造,则是选择慢下来思考将来要走的路。

二、当代大学生就业趋势

1. 新一线城市成为毕业生首选

据BOSS直聘统计,2021年校招岗位中有62%来自一线和新一线城市。

其中新一线城市校招岗位占比37%,同比增长4%↑,已成为吸纳2021应届生就业的主力军。一线城市校招岗位则占比25%,同比下降4↓。

一线城市和新一线城市就业留存率分别达到67.6%和63.4%;而三线及以下城市的毕业留存率则不到三分之一。

学姐认为觉得新一线持续吸引高校毕业生主要是因为:新一线不像一线城市那么高压,消费水平也相对没那么高。但无论是生活品质还是社会交往方面,新一线城市的配套设施并不亚于一线。再加上就业机会的增多,高校毕业生的选择面变广,大家更愿意在新一线就业。

2.IT、互联网行业吸引力不减

北京大学近日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高校毕业生中,有26.36%的本科生和24.76%的硕士生从事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行业,占比在该学历层次中最高。

58同城的报告显示:2021年大学生对职位类型的选择顺序分别是,研发/技术类职位;技术支持/测试类职位;办公职能类职位。

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就业蓝皮书则显示: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就业满意度达73%,收入更是本科生毕业半年后薪资的第一名。

所以从职位选择来看,研发/技术类职位仍然是更多高校毕业生首选的职位类型。

三、就业形势严峻情况下,如何缓解就业压力

1.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大学生求职时必须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改变一次选择定终身的观念,倡导学生树立“先生存,后就业;先就业,后创业”的思想。一定要客观分析职业岗位,并在正确评价个人能力的基础上主动选择,这样才能抓住机会,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2. 学会站在企业的角度思考问题,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毕业生必须将找工作看作学习的过程,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只有学到别人在大学里没有学到的,才能在找工作的过程中比别人有优势。

目前大学生注重理论知识学习,而企业更注重人才的能力,大学生在学习期间多忙于英语四、六级证书、计算机、会计等级证书的获得,企业或许并不看重证书的多少,更重视证书背后真正的能力体现。

3.做好职业规划,确定职业方向

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有目标的努力”说的就是这样。大学生从大一开始就应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职业设计及职业发展规划,同时了解社会职业需求,使自己在四年大学学习生活中培养个性特征、能力素养,与未来职业及岗位相适应。而毕业生则应在更多情况下选择基本符合自己就业方向的岗位,不妨考虑签约,然后在工作中继续探索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并在工作岗位中继续锻炼和培养自己。

虽然现如今就业形势比较严峻,但学姐认为,提前开始焦虑并不是一个好习惯。

同学们可以做好现阶段应该做的事,提高个人的专业能力,多多积累实践经验,拿下更多的有用证书和专业课成绩!

这样才能在面对就业潮时有一定胜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