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市场的均衡是一种常态(积极应对技术进步对劳动力市场的挑战)

葛鹏、赵忠:积极应对技术进步对劳动力市场的挑战,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劳动力市场的均衡是一种常态?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劳动力市场的均衡是一种常态(积极应对技术进步对劳动力市场的挑战)

劳动力市场的均衡是一种常态

葛鹏、赵忠:积极应对技术进步对劳动力市场的挑战

国际机器人联合会数据显示,我国大陆机器人应用量从2009年只有3.7万台迅速攀升至2019年的78万台,2019年我国的机器人新安装量为14.05万台,占世界新增总量近40%,这意味着我国每千名制造业就业人员所拥有的机器人数量已经超过英、法等发达国家。技术进步给我国社会经济的转型与发展带来了无限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在我国经济加速升级的过程中,缓解机器人等自动化技术对劳动者的负面冲击,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推动发展更加适应自动化技术变革要求的教育内容和方式,增强劳动者技能与机器人的互补性。第二,完善相关财税社保政策,通过政府干预增强对低收入人群的保护,同时,完善市场竞争机制,促进对高收入人群的工作激励。第三,灵活考虑劳动力市场政策以应对短期就业替代风险,推动人才红利可持续化,有效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长期而言,要通过打破限制劳动力自由流动的户籍制度和所有制障碍,持续推进教育资源公平化,培养终身学习习惯等方式,为经济创新、社会发展提供可持续的人才红利,以确保中国在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中获得人才和技术上的领先优势。

原文链接:积极应对技术进步对劳动力市场的挑战

张琛驰:乡村治理要向全域社会治理拓展

乡村治理水平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的贯彻落实,关系到村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乃至关系到村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不能片面地认为乡村治理就是乡村的平安建设,也不能将乡村治理完全等同于乡村自治,更不能将社会的标准化管理一股脑引入乡村治理,增加基层管理的负担,步入烦冗琐杂的误区。乡村治理水平并非依赖于单一的政府管理、村庄自治、技术提升和标准管理,面对不断深度融合的全球化发展形势和农村社会转型发展等各类问题,打造全面高效的全域社会治理体系,实现社会治理生态良性循环势在必行。

原文链接:乡村治理要向全域社会治理拓展

黄华新:认知科学视域中隐喻的表达与理解

隐喻作为20世纪认知科学的三大重要议题之一,在认知机制的探索方面受到认知语言学、认知心理学、自然语言处理等多个领域的广泛关注。从认知符号学的角度重新审视隐喻的表达和理解,隐喻被视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符号。由于隐喻表达的是非字面性含义,所以不能简单地将语形和语义分别对应符形和符释,而需要在考虑认知环境和心理过程的基础上,形成一个多级符号链来完成解读。从情境语义学的信息流观点看,隐喻符号解读的过程实质上依赖于信息的流动,一方面它由特定的隐喻概念给出制约,实现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横向信息流动,另一方面由语义场给出制约,实现上位概念到下位概念的纵向信息流动。最后,通过重构隐喻表达和理解的信息流可以发现,隐喻信息的加工突出体现了思维的关联性、整体性、发散性和独特性,且这些属性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

原文链接:认知科学视域中隐喻的表达与理解

李凌、许川川:传统的耕读教育是什么

耕读教育的理念肇始于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期,农家许行首倡专业的“耕读教育”。明末清初理学家张履祥在《训子语》中所说的“读而废耕,饥寒交至;耕而废读,礼仪遂亡”,即深刻指明了耕读教育的重要性。传统的耕读教育是乡土社会村民的一种生活方式,主要包括乡村农耕劳作、家族日常生活、私塾教育三个主要内容。它们统一于乡民成长的全过程,形成了“耕读传家”的思想观念,耕读文化也成为了乡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一,耕读教育是乡民个体生存与发展的路径选择。封建社会以“农耕”为本,将农业作为人生存的根本,而“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又决定了读书考取功名成为乡民发展的首选目标。乡民以农耕保障基本生存,以求学问道提高自身知识素养,实现劳动技能提升和道德品格修养的有机统一,这是乡民在传统社会谋得发展的重要路径。

其二,耕读教育是家族繁衍与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一方面,古人始终秉持“以农立国,耕读传家”的传统,通过家族藏书和聘请私塾教师对子女进行教育,将耕读教育的良好家风代代相传,逐步形成了家规家训,滋养出许多书香世家。另一方面,在社会层面促进了教育的平民化,彰显了教化功能,为民众由底层向高层社会地位的流动提供了条件,形成了后代对于家族和社会文化的认同,促进了家族的种族延续和社会稳定。

其三,耕读教育是中华传统文化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方式。耕读教育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耕读教育体现的是对土地的依附、对时节的顺应以及对协作的依存,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的根源。在古代,耕读教育所折射的,是封建社会聚族而居、安土重迁、春种秋收的农业文明心态。乡民们晴耕雨读、昼耕夜读,遵循“合四时而劳作”的规律,形成了尊重和敬畏自然的自然观。“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则体现了忠于国家、为民造福的家国情怀以及自强不息、勇于担当的民族精神。耕读文化深刻影响了文学、农学、科学和哲学思想,《诗经》《齐民要术》《农政全书》等著作就是典型代表。正是由于耕读教育的接续传递,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原文链接:耕读启示乡村教育振兴之道

程美东:如何讲好党史?

讲好党史通史,是学习党史最基础的内容。只有熟悉党史通史,才能更加理性地弄清中国共产党成立、发展、壮大的内在因素,从深层次理解中国共产党一次次度过各种危机的根本原因,而这些内在因素和根本原因,就是中国共产党所具有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独特政治文化。通过学习党史通史,可以使学习者直观地产生对于党的政治文化传统了解和学习的兴趣。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从政治文化的视角对如下问题作出解释:为何中国共产党内有不同意见和分歧但始终保持高度团结而不分裂?为什么苏联东欧的共产党遭受严重挫折,而中国共产党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为什么中国共产党始终能成为中国人民衷心拥护的领导核心?回答第一个问题的关键是,讲清楚党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前提下形成的组织纪律文化。在教学中结合中共五大、遵义会议和延安整风运动中党内围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展开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体现了我们党浓郁的为了实现党的目标而勇于自我革命、自我净化的文化传统。同时,还可以结合毛泽东、邓小平等领导人受到不公正组织处理却依然积极工作的历史,来说明党员的理想情怀、大局意识、纪律观念对于维护党的团结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对于其他两个问题,回答也应遵循上述思路,确定基本答案,再结合生动的史实加以阐述,但在选取历史史实时一定要注意史料来源的准确、可靠。

如果有意识地将党的政治文化传统贯穿在党史通史教育中,那么这样的教育就是有魂的教育,学习者就能从深层次上理解中国共产党的崇高、伟大、不平凡,受教育者就能对党的总体形象有了立体、饱满、正面的认识。

原文链接:如何讲好党史?

方福前:如何理解6%以上的经济增速预期目标

把今年经济增速预期目标设定为6%以上,表明虽然有可能实现更高的增长速度,但我们的主要目标不是追求高速度,而是致力于推进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巩固恢复性增长基础,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2021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第一年。6%以上的经济增速预期目标,也充分考虑了实现“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和到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对于经济增速的要求,体现了“十三五”、“十四五”和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之间的衔接性和连续性。正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的:“经济增速、就业、物价等预期目标,体现了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的要求,与今后目标平稳衔接,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

原文链接:如何理解6%以上的经济增速预期目标

彭学龙:知识产权法的符号学分析

作为一种社会规约的法律,实际上也是一种符号系统。在符号学语境下,知识产权法与其他法律相比,带有很强的特殊性。专利法、著作权法和商标法无不隶属于符号系统,其调整的客体,无论技术方案、产品外观和作品等智力成果,还是商标、商号乃至产品包装、装潢等商业标记,都是不折不扣的符号。这就决定了符号学分析在知识产权立法、司法和法律解释中,在知识产权法学研究中理当发挥更大的作用。质言之,在知识产权领域,符号学不仅是一种研究方法,而且同时具有本体上的意义,可用于准确界定专利技术、版权作品和商业标记,乃至精确划定保护对象的符号边界和权利疆域,为专利申请文件的撰写和权利要求的界分、版权作品的认定、商标保护范围的划定奠定坚实基础和科学依据。

原文链接:知识产权法的符号学分析

程志敏:古典自然法的有益借鉴

自然法本为西方古代和近代最为重要的思想基础,但随着19世纪“科学主义”及其理论变种“实证主义”的兴起而走向衰落。近半个世纪以来,西方在前所未有的思想危机、政治灾难和各种具体问题的刺激下,逐渐复兴了自然法理论,以此全面反思文明的本质,审查现代性的功过,调适日益尖锐的现实冲突,为全球一体化提供更为稳妥的理论基础,取得了不俗的成就。在这样的大趋势下,中国学界也加入了这场思想大合唱,自然法同样成为我们的“显学”。但近年来颇受青睐的自然法更多的是一种现代理论,我们用这种本质上现代性的思维方式能否解决现代性的问题,还是一个未知数。古代自然法当然不是可以直接服用的灵丹妙药,这一点也已经为人类发展实践所印证,但因为它经历了数千年的积累和发展,具有深刻的历史经验,也许能够同时在理论和现实两个方面为当前提供一些有益借鉴。

原文链接:古典自然法的基本要义

熊琦:短视频平台该如何化解“二创”版权风波

适逢第21个“世界知识产权日”,国内73家影视单位和企业针对近年来短视频侵权剪辑带来的版权问题发表联合声明,呼吁规范短视频平台推进版权内容依法合规管理,保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从法律角度看,短视频创作和传播的争议焦点,在于“剪辑、切条、搬运、传播”一类的“二次创作”行为是否属于对原作品的复制或改编,传播上述“二次创作”的行为是否需要在事前得到原作品著作权人的授权。

“二次创作”虽然在形式上仍然是“为介绍、评论某一作品或者说明某一问题”,短视频的使用行为却对作品的正常使用产生了不当影响,并不合理侵害了著作权人的合法利益。根据著作权法的规定,如果短视频的传播目的旨在通过流量给自媒体和平台带来经济收益,那么该使用行为应视为是对已复制或改编作品的使用,应事先获得原作品著作权人的授权。

短视频平台的市场化,意味着原有的“用户创造内容”定位须让位于“职业创造内容”,相关二次创作行为应纳入合法授权范围。但法治化的进路,又需要针对互联网平台传播效率优势加以创新,既能形成平台“数字作品集市”的功能,又能借助合理的技术手段来限制侵权行为的普遍化。

原文链接:短视频平台该如何化解“二创”版权风波

李晓华:立足现实基础:增强制造业根植性

理解制造业根植性,首先要从当前全球产业分工趋势来把握。在高度分工的全球生产网络中,企业根据生产所需要素投入和各国资源禀赋特点在全球范围内选择最优区位。当一国要素禀赋发生改变从而与产业所需要素投入不匹配时,该产业就会从一个国家向外转移。如果原有的产业转移出去而接续替代产业没有培育壮大起来,就会造成该国“产业空心化”。近年来,发达国家大力推动制造业回流,发展中国家发挥低成本优势大力承接产业转移,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外转移的压力加大。一些国家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盛行,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对全球供应链安全造成严重冲击,凸显了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重要性,推动制造业的本土化趋势。要看到,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需要增强制造业根植性,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保持经济循环的畅通和制造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所谓根植性,与植物的生长过程具有相似性。植物通过根系获得水和生长所需的各种养分,根系越发达的植物,生长得越茁壮,对恶劣环境的抵抗力也越强。一些植物还具有根部分蘖的特征,从根部长出不定芽,伸出地面而形成新的植株,使种群发展壮大。与植物生长类似,产业也嵌入在一国经济、社会体系之中,通过汲取各种生产要素实现发展。产业根植性取决于产业与一个国家经济、社会中各种要素之间以及构成产业的企业之间结合的紧密程度,表现为产业抵御内外部环境变化而持续发展的能力。如同根植性强的植物能够适应恶劣的环境一样,根植性越强的产业越能抵御内外部环境变化,具有越强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

原文链接:立足现实基础:增强制造业根植性

来源: 光明网-学术频道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