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数字人的现状与前景展望(虚拟人成湾区元宇宙产业第一吸金石)

从游戏到电视节目,“虚拟人”就这样大步伐地走入城市生活中。

近日,乐华娱乐的上市招股书又让资本市场看到了虚拟人的另外一面:数千万的营收,展现了其“吸金能力”。

自元宇宙概念兴起以来,资本对于虚拟人产业的投资也从未停息,天眼查显示:从2021年初至2022年2月23日,国内共有42起“虚拟人”相关的投融资事件,投资规模累计超33.89亿元。

从企业分布地区情况来看,广东是全国元宇宙关联企业聚集的省份,其中虚拟人行业关联企业数量也是名列全国前茅。

当前虚拟人的商业潜力已得到初步兑现,但如何“虚”“实”结合好,走出技术成本高、人才稀缺等困境,是虚拟人行业发展最大挑战。

虚拟数字人的现状与前景展望(虚拟人成湾区元宇宙产业第一吸金石)(1)

2021年第四届世界声音博览会上虚拟人交互产品吸引了不少市民前来体验。

虚拟人率先在元宇宙挖得“第一桶金”

虚拟人作为元宇宙产业链条的重要环节,此前已出现淘宝坑位费90万的“洛天依”,B站月入百万的“A-SOUL”抖音800万粉丝的“柳夜熙”等知名虚拟人IP。

虚拟人作为元宇宙应用层面最能“看”得见成效的领域,自然而然地成为诸多资本追逐的焦点。

据天眼查数据显示,从2021年初至2022年2月23日,国内共有42起“虚拟人”相关的投融资事件,投资规模累计超33.89亿元。其中,红杉资本、GGV纪源资本、峰瑞资本等知名投资机构身影频繁出现。

据了解,已有公司靠虚拟人业务赚到了元宇宙的“第一桶金”。乐华娱乐的招股书显示,乐华虚拟艺人所在泛娱乐业务营收已从 2020 年的 2108 万元增加至 2021 年的 3787 万元,同比增长 79.6%。

《元宇宙》作者、易股天下董事长表示,PC时代主要的入口是网站,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则变成了APP,这跟交互模式有相关。到了元宇宙时代,虚拟人有可能变成一个入口,就是大家可能不再上网,不再用APP,然后每个服务都是以这个虚拟人、数字人的形式来呈现。

据了解,如果按照应用场景进行划分,虚拟人大致可以划分为功能型与身份型两个类别,乐华旗下的虚拟艺人属于后者。其中,功能型主要以替代人工生产,提高效率为目的;而身份型拥有独立身份,被赋予个性的人格特征,参与现实生活中的娱乐和社交,可细分为虚拟偶像类、虚拟角色类、虚拟化身类三种。

易观分析师廖旭华表示,因为虚拟人是和元宇宙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整体投资热情还是比较大的。

另一方面也是确实虚拟人在元宇宙概念之前就已经是一个发展中的市场,还是有非常多公司在尝试的。目前整体的发展现状就是投入和探索的公司很多,但是还没到商业模式成熟和爆款出圈的那一步。

湾区头部企业纷纷入圈

南都记者通过统计分析天眼查数据发现,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有超874家、注册资本1000万以上的企业正在申请注册元宇宙的相关商标。其中广东企业173家,数量上“独占鳌头”。

据统计,在广东省173家企业申请注册元宇宙商标的企业中,共有20家上市企业,10家企业对元宇宙有明确的计划或者相关布局。

具体来看,我国现有“虚拟人”、“数字人”的关联企业近30万家。

2016-2020年,5年新增注册企业增速复合增长率近60%,行业进入爆发期。从企业分布地区来看,广东、山东、江苏三地排名前三。

综合公开信息,拥有众多高科技企业的深圳,华为、腾讯、比亚迪等深企均申请了“元宇宙”相关商标,在多领域开展、布局相关业务。

在2021年,网易在与元宇宙中的重要技术领域虚拟人技术相关的投资就达到5起,投资的公司包括小冰、IMVU、 次世文化和世悦星承,主要项目分别为虚拟人“小冰”、VR 社交游戏《IMVU》、虚拟人动 画作品和虚拟人技术商。

据报道,腾讯通过收购黑鲨手机来打造VR硬件入口以及开设XR业务部门布局全真互联网,而VR、AR、XR 等 3D 显示设备是提升虚拟人的用户沉浸感和真实感的重要手段。

去年8月,虎牙直播也在试水虚拟人领域。虎牙直播在开播端推出了AI工业化形象生产系统,以及“全方位3D虚拟形象AI驱动"方案,实现系统智能生成主播伴播形象,在消费级摄像头下提升虚拟形象动作的还原度、表现力。

虚拟人背后的一笔高额成本

虚拟人能“活”下去,要靠“实”。

“很多直播平台提及的‘虚拟主播’早已不是新鲜事儿,归根结底还是披着虚拟形象的主播,考验就是动作捕捉与还原技术,内里还是人在主导”,有直播公司的相关负责人表示,真正考究技术的还是“柳夜熙”“翎LING”等超写实类的虚拟人,涉及造型设计、模型渲染、剧本创造以及IP运营等多个要素。

超写实的虚拟人技术也意味着高昂的成本投入。

目前多以图片、短视频以及电影等方式出现,互动性仍有待提高。虽然,柳夜熙制作团队创壹科技曾多次辟谣柳夜熙的短视频成本不是上百万,但也维持在数十万的价位。

除去高昂的技术和设备成本,专业人才的稀缺也是虚拟人难以回避的难题。

当前制作虚拟人的方式仍然传统,停留在采用3D建模 动作捕捉阶段,仍需要优质专业的“中之人”提供舞蹈设计、动作捕捉甚至表情管理等;如果是离线视频制作与实时直播的虚拟人,“中之人”不仅要求身材、外形、歌舞能力要出众,在临场应变能力、专业知识储备能力等方面也要面面俱到。

于是业内也有公司开始去做通过用人工智能技术代替虚拟人的尝试。

曾孵化“夏语冰”“观君”等虚拟人的小冰CEO李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小冰的方案则是将中之人完全砍掉,完全用AI驱动虚拟人,同时也让AI交互的高并发成为了可能,并通过还原2D图像的方式小将渲染成本控制在17元/秒左右。

不过,在廖旭华看来,目前来看,去掉“中之人”的可能性并不大,或者说,就不应该这样去期望。

因为在现在的技术基础上,不存在没有人的感性因素的真正意义上的虚拟人。理论上,是可以有纯算法和自动学习驱动的虚拟人,但是以现在的技术基础,这类虚拟人完全没有市场价值,虚拟人终归还是要有内容、有运营。

对此,廖旭华认为,技术与内容的磨合才是虚拟人有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因为有技术的公司普遍在内容和运营方面欠缺,懂内容和运营的普遍没有技术基础。”

易欢欢表示,虚拟人领域主要通过产生杀手级的应用场景,产生规模效应来形成生态,提效降本。高清的虚拟人偶像的成本甚至是千万级的,注定只能先让大公司去使用,通过互动与应用的连通,不断降低成本,逐渐普及到每一个用户当中。

功能型虚拟人或成未来主流

因为包括虚拟人在内的元宇宙产业有对技术带动、产业转型等促进作用,所以当前中央省市发布的相关文件,都对这一产业给予支持。

技术落地是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一环。虚拟人能被积极推广,或许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如2021年10月,广电总局发布《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十四五”科技发展规划》指出:

推动虚拟主播、动画手语广泛应用于新闻播报、天气预报、综艺科教等节目生产,创新节目形态,提高制播效率和智能化水平。支持“虚拟主播”的发展以提升节目制作效率及质量的同时,也鼓励探索短视频主播、数字网红、直播带货等虚拟形象在节目互动环节中的应用,增加个性化和趣味性。

廖旭华表示,虚拟偶像、虚拟网红的模式都是可行的,其愿景可以类比明星或者内容IP,除了简单的流量变现之外,整个IP都是可以做开发和授权的。

主要是需要产业链的磨合,技术、内容和运营的磨合,或者诞生出一批全流程都懂的公司;另外就是内容本身,这个虚拟人要拥有足够强的内容和长期的运营,才能构成真正有市场价值的IP。

不过,相比于网红经济或者MCN模式,资本层面更青睐虚拟人产业链中基础层、平台层环节,资金投向技术解决方案、硬件研发、虚拟人生态平台等中上游环节。

在投资人眼中,网红或 KOL 的替代品的天花板有限,只能划为粉丝经济的范畴。他们更加期待的虚拟人更偏向功能型,在未来能够成为现实世界里的私人助手亦或是元宇宙中的数字孪生身份。

此前,万科曾将“2021年万科总部优秀新人奖”颁给了数字虚拟员工“崔筱盼”,负责财务工作的“崔筱盼”在系统算法的加持下,在各种应收/逾期提醒及工作异常侦测中大显身手,她催办的预付应收/逾期单据核销率达到91.44%。

其实,这也跟此前政府布局元宇宙的方向类似。包括虚拟人在内的元宇宙产业,其作用不仅仅在于个人娱乐消遣领域,而是通过数字孪生的模式,进一步促进相关产业发展。

“政府部门的元宇宙设定更多地在工业互联网领域,重点是对传统工农业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独立分析师张书乐认为,比如通过数字孪生这样一直在实践中的工业元宇宙模式,形成更多工农业场景的突破以及形成产业链。

“我是谁(载体形态),从哪里来(起点形态),到哪里去(突破形态),这也是元宇宙的人生三问”,张书乐则认为,如果仅仅只是将PC端或移动端的体验变成元宇宙上的沉浸式体验,并不足以让元宇宙成为替代者,能否丰富场景,在衣食住行等实体领域以及工业互联网上做更深层次的嵌入,将是元宇宙产业发展继续进行的破题。

出品:南都科创工作室

采写:南都记者 陈培均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