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三国揭秘三国时期的三大战役(三国时期最著名的三大战役)
大家都知道,三国时期最著名的三大战役,是指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与夷陵之战,如将它们加以比较,则既有相似之处,而又有各自特色。
今天笔者就来回顾总结一下,以便大家加深对这三大战役的了解。
1. 三大战役的相似之处
众所周知,官渡之战是指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在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展开的战略决战;赤壁之战是指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的战役;夷陵之战是指章武元年(公元221年),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在夷陵一带发动的大规模战役。
这三大战役至少在二个方面有相似之处:第一都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第二是关键时刻都采用了"火攻(烧)"战术。
1. 官渡之战:双方参战兵力,袁绍军约11万人,;曹操军5万人。很明显袁绍军比曹操军的数量多得多。但结果是曹操军以少胜多。
开始两军相持,时间将近一年,转折点是袁绍军中谋士许攸投降曹操,并献上关键计策,让曹操奇袭并火烧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取得最终战争的胜利。
2. 赤壁之战:三方参战兵力,孙刘联军5万人,曹军20余万人(号称80万)。曹操取得官渡之战胜利不久,且之前又击败了刘备,势力强大、士气旺盛。即使孙刘联军加起来,与曹军相比也明显处于弱势。
但是,赤壁之战中因为孙刘联军战略战术应用得当,他们运用火烧曹军战船的制胜法宝,终于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战胜了强大的曹军。
3. 夷陵之战:双方参战兵力,蜀军约10万加上蛮兵约1万,共计11万人,而吴军仅有5万人。实力上看明显是吴弱蜀强。
夷陵之战中,吴军在主帅陆逊的正确指挥下,先采取以逸待劳、诱敌深入的方法,避开蜀军锋芒,与之相持半年之久。然后抓住时机火烧连营,从而大败蜀军,并取得最终胜利。
2. 三大战役的各自特色
三大战役虽有上述二个相似之处,但也各自呈现特色如下:
1. 战役结果影响各不相同:
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让曹魏集团从此走向强大;赤壁之战则打破了曹操想统一中国的梦想,从此中国形成三国鼎立的状态;夷陵之战重击了蜀汉集团,战役之后不久,蜀帝刘备在白帝城身亡。并暂时打破了长久建立的孙吴联盟,蜀国开始走向下坡路。
2. 各战役的规模不一致
从上述各方参战的兵力可以看出,三大战役中赤壁之战的规模最大,而且它是唯一由三个国家同时参战的战役,三方参战兵力相加有25万人之多,而官渡之战与夷陵之战双方参战的兵力之和都各是16万人左右。
不仅如此,赤壁之战也是这三大战役中参战将领最多的一场战役。其中曹操军参战的主要将领有:主帅-曹操 ;谋士-荀攸、贾诩、程昱等;将领-张辽、徐晃、张合、于禁、许褚、曹真、曹休等。几乎包括了曹魏集团当时所有的谋士,及其全部精兵强将(五子良将中仅缺少个乐进)。
孙吴方参战的主要将领有:孙权、周瑜、鲁肃、甘宁、吕蒙、黄盖、凌统、丁奉、徐盛、韩当、程普、周泰、太史慈等。(四大都督就缺陆逊;江东十二虎臣也大多加入了)
蜀汉方参战的主要将领为:刘备、诸葛亮、庞统、关羽、张飞、赵云、关平等。(“卧龙凤雏”及五虎上将当时在刘备集团的都参加了)
官渡之战示意图
而官渡之战与夷陵之战都只有二方参战,分别是袁绍与曹操、东吴与蜀汉,所以参战将领及兵力都相对较少,规模就肯定不如赤壁之战了。
(从上述统计参战将领时才意外发现,只有刘备是唯一参加全三大战役的统帅。至于其他将领是否有三大战役都参加的?暂时没有发现,如有读者找到,欢迎告诉笔者。)
3. 除火攻外,各战役取胜的战术有所不同
官渡之战曹操取胜主要有二个关键:一是战前郭嘉给曹操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形势,提出著名的"十胜十败",让曹操重拾了信心,为后来战胜袁绍奠定了基础;二是袁绍投降过来的谋士许攸,提出了让曹操能反转的妙计,火烧袁军在乌巢的粮仓,得以最终击败强大的袁绍。
赤壁之战,孙刘联盟占有天时、地利、人和之利,并集思广益,首先有周瑜、鲁肃提出联刘抗曹方案,然后诸葛亮吞战群儒打消东吴方主帅、大臣顾虑,双方谋臣、将领分别又实施了草船借箭、借东风、苦肉计、火烧曹军船只等一系列妙计,最终才能取得大胜。
夷陵之战中吴军主帅陆逊能正确分析敌情,敢于先退一步,摆脱不利的地形,然后抓住时机火烧连营,在已经局部胜利的形势下,他果断停止追击蜀军,防范曹魏的乘机进攻。从而重击蜀军、大获全胜。
总之,三国时期最著名的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与夷陵之战,三大战役比较起来,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各自特色。笔者今天只是粗糙的小结一下,希望大家补充交流。
本文由"老wu侃国学今用"原创,欢迎关注,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