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这本书至今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论语是一部特别值得精读的书)
一部不可不读的书
如果有一部书,在塑建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历史过程中起了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它深刻地影响了这个民族的文化精神、是非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等,那么,这部书是不可不读的。《论语》就是这样一部不可不读的书。
《论语》所记,大部分是孔子和他的弟子关于社会人生的谈话,真切而生动地展现了孔门师徒对社会和人生的感悟。这部著作,自汉至清两千年间一直作为学子的必读书,它所传布的那些道理、思想、主张、观念等等,启迪、感动、激励、默化了一代又一代读书人,早已融入了我们民族的血脉,沉潜在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中,熔铸成了我们民族的个性。与西方人看重个人的独立性,讲究自我中心不同,我们这个民族特别注重社会和谐,追求生命个体与社会关系的协调一致,主张找准自己的位置,这种民族性格的形成,与《论语》有着密切的关系。
《论语》是孔门师徒生命的原版记录,是孔子思想最精彩的部分,反映了孔子思想的基本面貌。孔子是世界上公认的教育家和思想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思想已成为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国际社会越来越广泛的认可和接受。他的思想学说对中国社会的形成、发展起到了重大而又积极的推动作用,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
回眸中华民族的历史,我们会发现,孔子的人生态度、处世方法、理想追求都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那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已经深深地植根于一代又一代志士仁人的心灵中,他那忧心民生疾苦的终极关怀,无不默默地融化在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的血液里。
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理想追求,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生境界,李白“寰宇大定,海县青一”的凌云壮志,岳飞“待从头,收拾旧山河”的伟大抱负,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人生担当,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献身精神,李大钊“铁肩担道义”的使命自任,哪一个不是来自《论语》思想的滋养?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痛苦,杜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忧思,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襟怀,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赤诚,以及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盖与孔子的思想一脉相承。
《论语》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根。不读《论语》,就不知道中国思想文化的渊源所自。要了解中国的思想文化,不可不读《论语》。
一部充满人生智慧的书
《论语》是哲理散文,虽然为语录体,但每一段语录,无论长短,都闪烁着言语者理性思想的光辉,充满着人生的大智慧。
近些年来,我国学界流传着一句出自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话:“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据有人查证,这句话出自1988年1月24日澳大利亚《堪培拉时报》发自巴黎的一篇题为《诺贝尔奖获得者说要汲取孔子的智慧》的报道。报道说这是“在巴黎召开的主题为‘面向21世纪’的第一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国际大会上,参会者经过四天的讨论所得出的结论之一”,首倡这一建议的是瑞典物理学家汉内斯·阿尔文博士。
这位科学界的老人,在他辉煌的物理学研究生涯“将近结束”时,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产生了一种深深的忧患,当他读过关于孔子思想的著作时,被“孔子的智慧”所感动,从而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
孔子以悲天悯人的救世情怀和经天纬地的大智慧,创立了体大思精的“仁爱”学说,终极目的就是要构建一个人类生命共同栖息的精神家园,使“天下归仁焉”;构建一个稳定和谐的社会政治秩序,使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与人之间和谐,人类每个个体内心无不和谐,让人类共同享受生命的快乐。
阅读《论语》,你就会感受到孔子这种殷切的渴望;掩卷深思,你就会体悟到旷世罕有的孔子智慧。
《论语》中孔子的智慧是无处不在的。不说孔子整个思想体系让世界爱好和平、珍惜生命者感动,也不说他“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积极进取精神令世人“高山仰止”,单是他那为人处世的态度和方法就足以让我们赞叹不已,受用一辈子。
读了《论语》,你会惊奇地感到,这位两千多年前的智慧老人,把他活泼泼的人生经验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世人。
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子路》)
有一次,他的弟子子贡向他请教说:“有一个可以一辈子照它去做的字吗?”孔子告诉子贡说有这样的字,这个字就是“恕”。然后他向子贡解释说:“恕”是意思就是“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不要施加给别人。”(《卫灵公》)他还告诉过子贡:“自己想要有所建树便使别人也有所建树,自己想要人生通达便使别人也人生通达。”(《雍也》)
孔子一生“不语怪力乱神”(述而),只注重活好今生,不关心来世。有一次,弟子子路问他如何事奉鬼神,他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子路又问“死”是怎么回事,他告诉子路:“未知生,焉知死?”(《先进》)孔子的意思是说,你要先学会怎样活,学会怎样与人相处,不必关心死后的事儿。
有人以为孔子非常重视祭祀,一定很迷信鬼神,其实不然。有一次,孔子得了重病,子路请求为他祈祷。孔子说:“有这样的事儿吗?”子路回答:“有。《诔》文说:‘为你向天地神灵祈祷。’”孔子说:“我孔丘祈祷很久了。”(《述而》)言外之意:我还是生了病,祈祷是没有用的。他曾说:“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八佾》)如果活着尽做坏事,神灵也是不会宽恕的。
孔子以他的人生经验教诲他的弟子如何做人,如何处事,如何交友,如何孝敬父母,如何为官从政,如何少犯错误等等,每一句教诲都蕴藏着他人生的智慧,越读越觉滋味深长。
阅读《论语》,汲取哲人的智慧,可以使你洞悉人情,了然世事,知人善处,让你的人生无愧无悔。
一部关于人生修养的书
谁不希望自己的人生十分精彩?谁不希望自己的人生充满了幸福和快乐?然而我们每个人的一生中却难免有这样或那样的烦恼或痛苦。其实幸福、快乐也好,烦恼、痛苦也罢,都是个人的一种心态,一种感觉,关乎一个人的人生修养。孔子说:“放于利而行,多怨。”(《里仁》)意思是,做事只为个人利益,心中的怨恨就多。又说:“求仁而得仁,又何怨?”(《述而》)痛苦还是快乐,看你追求的是什么。《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怎样修养自己的人生,用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的缺憾和苦难。
《论语》开篇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以君子乎?”“说(悦)”“乐”“不愠”,都是心态,都是修养。“时习”(经常实践)是修养的主要方式,“朋来”是修养的辅助方式,“君子”是修养的目标。这种修养,就是寻求心灵的“悦”“乐”,使生命饱满、充盈,享受生命存在的大欢欣,而不是像佛家那样近乎自虐式地苦修,以冀来生的回报。
在孔子看来,“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快乐也在其中了。”他说:“财富如果可以求取,即使做个手拿皮鞭的人,我也干。如果不可以求取,就做我自己喜欢的事。”(《述而》)
他的弟子颜回,“一筐饭,一瓢水,住在狭窄的巷子里,别人不能忍受这样的困苦,颜回却也不改变他的快乐”,孔子称其“贤哉回也”(《雍也》)。
孔子颜回之乐,不是乐粗茶淡饭,破屋陋巷,而是不会因此累其心而改其所乐。孔子颜回乐处,乐在精神世界的丰满,不在物质生活的奢华。
“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卫灵公》)
在生命成长的过程中,以这种心态去享受生活,去追求自己生命的价值,就会显得从容淡定,洒脱自如。
《论语》是孔子的言行录,他言传身教,深深地感动和影响着他的弟子。弟子们把每一次感动记录下来,在他死后,镌刻成历史,就有了这部《论语》。
从内容上看,《论语》这部书就是孔子教诲弟子如何修养自己的人格,做一个受人尊敬的“君子”。别以为“君子”这个概念只是德品高尚而已,孔子词典里的“君子”固然要“修己”,德品高尚,但更重要的是能“安人”“安百姓”(《宪问》),泽被后世。
孔子告诉他的弟子:“君子不器”(《为政》)。君子不是器具,用途有限;更不是花瓶,只为好看。君子不是尸位素餐的美丽躯壳,而是“知类通达”的智能之士。“君子”不止是一种品德的最高标识,同时也是多种能力的对位名指。君子居世,能文能武,可屈可伸;举止有礼,文质彬彬;见贤思齐,修己安人。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阅读《论语》,不仅可以净化你的灵魂,提升你的人生境界,获得心灵的快乐,而且能够使你学会怎样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让你的人生更加精彩。
一部非常有趣的书
《论语》又是一部非常有趣的书。《论语》的有趣首先在于它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我们读《论语》,“读的是一句一句话,看见的却是一个一个人,书里的一个个弟子都是活生生的,一人一个样儿,各不相同。”(杨绛《走到人生边上·论语趣》)
《论语》里的人物,以孔子为中心,以群弟子为陪衬,每个人言语和行为的方式都不一样,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声口。孔子平易近人,循循善诱;子路粗犷率真,义无返顾;冉求沉稳成熟,脚踏实地;颜渊勤奋好学,乐道安贫;曾参诚笃守约,谨言慎行;子贡聪明睿智,利口巧辞;子夏颖悟博学,虚心自谦;宰予特异独立,不循规蹈矩;闵损淡泊宁静,耻食污君之禄,如此等等,个个鲜活生动,有血有肉。
《论语》中的孔子一生追求完美,追求崇高,追求生存的价值,但他不是一个道貌岸然的道德演说家,而是一个和蔼可亲的慈慧长者。他与弟子既是师徒,又是朋友。他对弟子们说:“你们以为我对你们有什么隐瞒吗?我没什么对你们隐瞒的!我的行为没有不对你们公开的,这就是我孔丘。”(《述而》)。
有一次他来到武城,听到习礼奏乐之声,不禁由衷喜悦,但他想考考跟随的弟子,于是微微一笑说:“割鸡焉用牛刀?”子游是武城的县长,觉得老师的话不大对劲儿,立即对老师提出质疑:“从前听您老人家说:‘君子学了礼乐便爱人,小人学了礼乐便易使。’”孔子对子游的答卷很满意,说:“弟子们,言偃的话是对的,我刚才说的,是和他开玩笑而已。”(《阳货》)师徒之间极有幽默感,并非一脸严肃。
他的得意弟子颜渊不幸早丧,孔子就像死了自己儿子一般,哭得非常悲伤。(《颜渊》)一片真情, 出于自然。
有一次,宰予白天睡大觉,他特别生气,痛骂宰予“朽木不可雕”(《公冶长》
冉求为季氏聚敛财富,他十分恼火,大叫“不是我的学生”,怂恿弟子们敲锣打鼓声讨冉求(《先进》)。言词激烈,近乎极端。
有一次,孔子拜见参与国家政事的卫灵公夫人南子,子路不高兴,给了老师一个难看的脸色。孔子觉得自己此行身直而理不直,而又无法向弟子解释清楚,情急之下只好对天发誓:“我如果做了不该做的事,上天厌弃我!上天厌弃我!”(《雍也》)
他听别人唱歌,觉得唱得好,就让歌者再唱一遍,他也跟着学;他有了悲伤的事情,伤心落泪,这一天他就不唱歌。
《论语》中的孔子是真孔子,他决不装腔作势。他和我们常人一样,有追求,也有困惑;有欢乐,也有痛苦。悲伤时,他就掩面痛哭;恼怒了,他会大发雷霆;激动中,他竟对天发誓;高兴了,他也和弟子开玩笑。孔子是人不是神。
《论语》的有趣还在于它叙述了不少非常有趣的故事。一般认为,《论语》以记言为主,不以叙事见长,其实除了独白式的纯粹记言以外,人物对话也都可以作叙事文来读。我们读这一则则小故事,常常会会心一笑,觉得妙不可言。
《阳货》篇载:鲁国有个小有名气的人叫孺悲,他慕孔子之名,想会见孔子,先派人来和孔子联系。孔子对孺悲的为人不太欣赏,不想见他,就让自己的家人告诉来联系的人说病了。但等孺悲派来的联系人刚到门口,孔子便拿起墙上挂着的琴,一边唱歌,一边自己伴奏,让来人知道自己并没有病。读此故事,让人忍俊不禁。
有一次,季氏的家臣阳货想见孔子,孔子也是不想见他。于是阳货想了个主意,他派人给孔子送了一头小乳猪。孔子是一个非常讲究礼的人,礼尚往来,孔子不得不准备回拜阳货。然而孔子也很聪明,他打听阳货不在家的时候去回拜,想方设法不与阳货见面。可是不料却又与阳货在途中相遇,使得孔子回避不及,十分尴尬。这个小故事一波三折,曲尽其妙,极富戏剧性。
《微子》篇载:孔子弟子子路跟随孔子周游列国,师徒途中走散,子路非常着急。后来子路遇见一位手拄拐杖肩担除草工具的老人去田间干活,便急匆匆走过去,向老人问道:“您看见我的老师吗?”老人讥讽说:“四肢不劳动,五谷分不清,谁是你老师?”说完,把他的手杖立在田头就去除草,不理睬子路。
子路找不到老师,不知如何是好,拱手站在那里看着老人。老人抬头发现子路还在那里恭敬地站着,就把子路领到自己家里,留子路住下,杀鸡做饭给子路吃,又让他的两个儿子拜见了子路。第二天,子路离开老人的家继续赶路,追上孔子后,就把遇见老人的事儿告诉给了孔子。孔子说:“这是个隐居的人。”让子路再回去拜见。子路到了那里,那老人却已走了。整个故事跌宕起伏,曲折多变,十分引人入胜。
翻开《论语》,一个个人物活灵活现,一段段故事妙趣横生。阅读它,会给你带来不尽的快乐。
一部颇具文学艺术的书
《论语》成书于先秦,用文言写成,有人可能以为它枯燥乏味,艰涩难读。不对,《论语》这部书并不难读。它不仅是一部充满人生哲理的书,使人常读常新,而且也是一部颇具文学艺术的书,令人百读不厌。
虽然它不像现代白话文那样通俗易懂,一目了然,但与其他古代读物相比,它善用比喻,形象生动,只要我们虚心涵咏,仔细玩味,完全能够“心知其意”,得其神髓。
《论语》写人遗貌传神,不图其形状,但现其精神。每个人言语和行为的方式都不一样,子路有子路的方式,子贡有子贡的方式,颜渊有颜渊的方式,冉有有冉有的方式。阅读之后,一个一个鲜活的人物都能活生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论语》以记言为主,较少叙事,但少有的叙事,却能以简驭繁,曲尽其妙,往往三言两语就能勾勒出事件发展的曲折线索。无论是材料的取舍,还是细节的刻画,每著一字,绝不徒费;或微言寓意,或婉转传情,凡所言语,皆可称奇。
《论语》说理,以短论为多,较少长篇,但现代议论文所用的说理方法,几乎都有应用。或设喻,或比较,或反问,或对照,或引证,或举例,丰富多彩;有并列,有层递,有假设,有因果,灵活多样。每一个故事表达一种人生理趣,韵味悠长;每一句道白都是一个哲学命题,言近旨远。
《论语》虽说是哲理散文,但它不是单纯抽象的格言集锦,每一句心灵独白,每一例人物对话,都饱含着无限的深情。《论语》的抒情,不假雕饰,或运用语气词强化语气语调,或使用同语反复,形成复叠回环,或选择倒装句式凸显情感。
《论语》的语言,“以像寓意”,常常采用比喻的手法,使难于言明的深刻哲理简单明了。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这些语言取像贴切,立意新颖,内蕴丰富,可以引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常读常新。
《论语》的构句形式有骈有散,有常式句,有变式句。骈句两两相对,形式齐整,给人视觉上的美感,读之节奏明快,娓娓动听;散句则长短参差,无固定模式,看上去错落有致,读起来缓急因情。一般述说,用常式句;特殊情感,用变式句。此外还有排比、顶真等构句形式,读起来酣畅淋漓,给人以独特的趣味。这些不同的句式构造,使语言富于变化,显得活泼灵巧。
我们民族的语言中,有许多成语来源于《论语》,如“温故知新”“举一反三”“因材施教”“升堂入室”“功亏一篑”“祸起萧墙”“患得患失”“既往不咎”“当仁不让”“任重道远”“道听途说”“后生可畏”“闻过则喜”“过犹不及”“尽善尽美”“死而后已”“怨天尤人”“愚不可及”等等。
这些成语,有的是《论语》原文,有的经过提炼、浓缩或改造。据有人统计,源于《论语》的成语有三百多条。阅读《论语》,不仅可以了解这些成语的语源,而且可以透彻地理解这些成语的含义,有助于我们对这些成语的正确运用。
《论语》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思想的丰富性,而且在于它语言的艺术性。《论语》所承载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审美心理等熔铸成了我们民族的个性;从诘屈聱牙的《尚书》到平浅流畅的战国散文之间,《论语》提供了优秀的摹写范本。
现代作家余秋雨先生说:“中华文明不中断地延续数千年,是全人类唯一的奇迹。这个奇迹中最值得称道的,是一种美德的延续。美德的最高文本,是孔子的《论语》。……不管中华文明经历过多么频繁的兵荒马乱,散落到多么遥远的天涯海角,那些句子,二千五百年前的句子,像一束柔韧的丝线,若隐若现地拴住了一个伟大人种的最后尊严。”
《论语》是我们民族文化经典中的经典。今天,我们弘扬民族文化,倡导阅读经典,《论语》是一部特别值得精读的书。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