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逛北京动物园文案(我与北京动物园)

逛逛北京动物园文案(我与北京动物园)(1)

题记:北京动物园始建于1906年,在西直门外乐善园、继园和广善寺、惠安寺“两园、两寺”旧址上的清“农事试验场”内,是中国对公众开放最早的动物园,也是中国现代动物园、植物园、博物馆的发祥地。

从清末的农事试验场,到建国初期的西郊公园,再到北京动物园。百年已过,这片钢筋水泥中的森林仍焕发着生机,一代又一代人见证着它的转变。

“北京城迹”第二期:北京动物园。

逛逛北京动物园文案(我与北京动物园)(2)

王宇和妈妈在鳄鱼展厅前的照片。受访者供图

文|新京报记者周小琪 编辑 | 陈晓舒

校对 | 王心

本文约3679字,阅读全文约需7分钟

王宇(化名),1989年出生,从小喜欢动物,大学毕业后,开始担任北京动物园志愿者。多年来,他见证了动物园的功能由“科普”向“保护教育”的转变,也和不少动物成为了好朋友。

以下是王宇的口述:

第一次去北京动物园时,我才2岁,爸妈带我去拍两周岁照。

照片上的我穿着紫毛衣、灰裤子,骑在一匹木质小斑马上,右手扶着马脖子,腼腆地笑。照片底下印着烫金的七个小字儿——“北京动物园留念”。

逛逛北京动物园文案(我与北京动物园)(3)

1991年,2岁的王宇第一次去北京动物园。受访者供图

从那以后,去北京动物园过生日就成了惯例。我在动物园的各个角落陆陆续续留下了照片,好多记忆都在里面。

印象最深的是两栖爬行馆,进门是鳄鱼展厅,小时候妈妈抱着我在这儿拍过照,鳄鱼也出镜了。馆里热,动物们都趴着,不爱动,有些小朋友甚至看不出动物在哪,大家纷纷钻到护栏里边儿,一排排小脑袋都紧贴着玻璃看。

前几年我带父母来,又在相同的位置拍了一张。不过,鳄鱼早已搬走,我也长大成人,不再是那个缩在妈妈怀里的小家伙了。

我的动物朋友们

逛逛北京动物园文案(我与北京动物园)(4)

打小我就喜欢动物,养过各种昆虫,还养了一只小京巴。真正开始把动物园当“爱好”是7年前。我看了北京动物园饲养员、设计师张恩泉写的《动物园设计》,发现动物园有好多门道,来了兴趣,买了一堆书,空下来就看。现在家里跟动物园有关的书已经占了一个小书柜。

我的本职工作是药师,爱上动物园后,也想过转行到动物园工作,但他们要求太高,必须得是相关专业毕业。抓药是体力劳动,很累,下班了来动物园转一圈,是最好的放松方式。

这几年来动物园,在东边逛得比较多,我喜欢看熊、雉鸡,最近又爱上了观鸟。在动物园呆久了,也跟不少动物都产生了感情,常跟它们互动。

以前,猩猩馆一个笼舍养了三只黑猩猩,一公两母,公的叫嘟嘟,母的分别叫丫丫和楠楠,嘟嘟跟楠楠特别好,不喜欢丫丫,它们仨都认识我。

有一次,楠楠靠着玻璃墙呆着,我跟另一个志愿者钻进栏杆互动,离楠楠近了点。嘟嘟可能觉得我抢它媳妇,就跺着脚,气势汹汹地走过来了,用拳头“duang”地敲一下了玻璃,我吓得赶紧往后退,这是它唯一一次对我发脾气。后来嘟嘟送到东北了,又从日本进来一只黑猩猩,和楠楠繁育了小猩猩,现在想起来,还挺为嘟嘟伤心的。

在鸟馆,有只双脚犀鸟,从西双版纳过来的,官方名字叫“露娜”,我们都爱叫它“西西”。西西长得特美,黄黑相间,飞的时候头颈伸直,双翅平展,上下鼓动几下后,像滑翔一样缓慢地往前,平时也喜欢跟人互动。

每次从西西的笼舍路过,我都会叫它几声,陪它玩会儿。一听见声儿,它就一蹦一跳地过来了,头歪到一侧,看着我,特可爱。我就沿着笼舍来回走,让它跟着来回飞,多运动运动。

逛逛北京动物园文案(我与北京动物园)(5)

王宇和“西西”交流。新京报记者周小琪 摄

动物园慢慢成了我生活的重心,朋友圈、微博发的全是跟动物、动物园相关的内容。

“熊开始冬眠了”

逛逛北京动物园文案(我与北京动物园)(6)

这些年,北京动物园的动物福利在不断提高,越来越重视动物“丰容”。简单说,丰容就是丰富动物的生活情趣,注重动物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包括环境、食物、认知等方面。

逛逛北京动物园文案(我与北京动物园)(7)

北京动物园大门。图片来自网络

逛动物园时,如果感觉某些动物生活的环境、状态需要改善,我都会通过各种渠道给动物园提建议。北京动物园很包容,能听得进我们的建议,也会做出切实的转变。

熊山改造是最典型的例子。以前,熊山是个下沉式的露天“坑”,中间是山石块堆成的假山。游客来参观,都高高在上地俯视熊,会给熊造成压力。为了方便清洁,地面是水泥的,几乎没有草木。在这种单调的环境里,熊整天除了吃就是睡,部分熊还出现了“刻板性反应”,在里面不停转圈、来来回回走,让人心疼。

2012年,有网友呼吁北京动物园改造熊山,我也加入了他们。2013年7月,北京动物园正式决定改造。

现在的熊山已经今非昔比。新建了水平游览通道,通道上有一扇扇小玻璃窗,营造出“窥视”的感觉。这是为了告诉人们,里面是熊的家,人只是访客。透过这些小玻璃窗,我们可以看到熊在松软的土地上打滚,在树下躺着休憩,上木爬架、钻洞玩儿。

更让人开心的是,熊开始冬眠了。冬眠是一个非常好的自然行为,证明熊对环境完全适应了,它从基因里喜欢这个环境,跟它野外的家一样。以前到了晚上,饲养员会把熊带到室内睡觉,熊开始冬眠后,饲养员也就让它在外面睡了,最多给它加上野草、铺垫物,让它睡得暖和些。

动物表现出越多自然行为,说明生活的环境越好,我发自内心地感到欣慰。这也激励着我,要继续把倡导动物福利这件事做下去。

动物教育与保护

逛逛北京动物园文案(我与北京动物园)(8)

2012年,我成为了北京动物园的志愿者。

虽然每年都会招很多志愿者,但两三个月下来能刷掉不少人。志愿者的工作和很多人想的不一样,有的人想着来摸摸小动物、喂一喂,实际上这些事儿都做不了,我们主要做的是讲解和维持秩序。

逛逛北京动物园文案(我与北京动物园)(9)

王宇给小朋友讲解老虎。受访者供图

志愿者会分成不同的组,每个组几十人,比如熊组、象组等等,我一开始在的组叫“鸟语飞行”,主要讲解鸟儿,今年到了本土动物组,讲解豺、金丝猴、绿孔雀这类在中国有分布的动物。讲解时,我们会先给游客介绍动物的自然史,讲它们的生理结构、生活环境和习惯等等,最后的落点是保护教育。

2016年,我策划了一个保护湿地的活动,一个班的小学生过来参加,我带他们观鸟、讲解、做游戏。通过游戏来教育孩子效果尤其好。

我安排的那个游戏有点像“抢凳子”。我让十个小朋友扮演“鹤”,九块垫子作“湿地”。我手上拿了个摇铃,摇铃一响,“鹤”围着“湿地”转,铃声一停,“鹤”就得跑到“湿地”上去,但一块“湿地”上只能站一只“鹤”。这时候让“农民”出场,“我的粮食不够吃了,要开垦更多的农田”,撤走一块“湿地”。下一轮,“工人”出场,“大家用电太多了,要建水电站”,又拿一块“湿地”……“鹤”的家园被逐步侵占了。

这个游戏不是说把农民和工人放在对立面,而是在唤起小朋友的环保意识,告诉小朋友要低碳生活,节约粮食、节省用电,鹤会生活得更好。

再比如给孩子们讲老虎,如何保护老虎的栖息地呢?我会举这么个例子,吉林珲春有个东北虎基地,当地的妇女会织鞋子、鞋垫,如果能把这些东西拿到动物园来卖,让他们有固定收入,他们就不会去破坏老虎的栖息地了。当然,这是我设想的理想状态,国外有的动物园已经有这样的保护项目了,国内暂时还没有。

其实讲“保护”,不仅仅是要保护动物,更是要保护自然,公众教育是最好的手段。这方面咱们还得加强,部分游客的素质有待提高。

当志愿者时,我见过朝鳄鱼扔石块的、给猴子喂挂面的、徒手抓鸭子的……最惊险的一次,一个老大哥拿衣服去逗犀牛,一下没拿住,衣服掉进去了,这哥们儿当场就要跳下去,幸亏我当时路过制止了。

投喂、投打动物都是动物园明令禁止的,对动物的伤害非常大,真正喜欢动物的人不应该这么做。

动物园前世今生

逛逛北京动物园文案(我与北京动物园)(10)

关怀动物之外,了解动物园的历史也很重要,《北京动物园》、《北京动物园志》等书我都读了个遍。

1906年是北京动物园“诞生”的年份。4月15日,清政府商部向光绪皇帝请旨办农事试验场,选址在乐善园、继园,以及附近广善寺、惠安寺的地界儿,大约71公顷,包括动物园、植物园、车场、咖啡馆、照相馆等。

动物园那时叫“万牲园”,只占东南边很小的一块地,也就是现在雉鸡苑、猴山所在的位置。动物大多从西方购买:非洲象、美洲大野牛、黑天鹅……当然也有王公贵族、朝廷大臣的赠送,比如慈禧送的小猴儿、那桐送的锦鸡。万牲园对外开放,市民只要花十几个铜子儿,就能一睹这些珍禽异兽的风采了。

抗日战争时期,动物园被日军侵占,成了他们的弹药库,仅有的一头大象饿死了,不少猛兽也都被他们以防恐为借口毒死了。新中国成立前,动物园只剩下三种动物:13只猴子、3只鹦鹉和1只瞎眼鸸鹋。

建国后,动物园一开始叫“西郊公园”,到了1955年,才正式定名为“北京动物园”。50年代是动物园迅速发展的时期,从国内外引进了很多珍贵的动物,毛泽东骑过的战马也被送来饲养、展览。同时,动物园还向前苏联学习了动物管理模式,建起了象房、熊山、水禽湖、狮虎山等馆舍。

猴山是唯一保留的建国前的场馆,1942年建的,也是我认为跟城市记忆关联最强的馆。这地儿原本也跟熊山一样,是“坑式建筑”。有些人还会投喂,甚至扔东西打它们,遍地都是垃圾和食物。

猴山旁边是莫斯科餐厅,当年还有很多猴子会偷溜过去“打劫”。为此,动物园建了隔离墙,安了电网,还把猴山削矮了一截儿。可还是没防住,灵活的猴子们能翻过去。

2007年,动物园对猴山进行修整,保留原来的山石堆,在周围建了环绕式的玻璃,顶部是通风的钢丝网。参观方式也从俯视改成了平视,更强调人和动物之间的平等,体现了人对动物的尊重。

我也去逛过国内外不少动物园。在我眼里,无论从动物种类、数量,还是动物的保护、教育来说,北京动物园都算得上是国内最好的动物园之一了。

对生命心存敬畏

逛逛北京动物园文案(我与北京动物园)(11)

今年我当了爸爸,空闲时间少了,来动物园的次数也减了不少。转眼到了秋天,也就来过两三次。秋天是逛动物园最好的季节,天高气爽,黄叶纷飞,热带动物在外面展出,很多动物也都还没冬眠。

到了冬天,动物们都到了室内,动物园看上去就比较萧条了。但是冬天可以看鸟和食草动物,因为它们会在冬天到来之前让自己多吃一点,有膘,毛也厚,看上去比较好看。

乌鸦也是动物园冬日一景。好多乌鸦都从北边郊区飞回来了,因为城里暖一点,动物园正好又有吃的,可以偷吃。湿地那块儿养鹤,饲养员以前把食物放在盆里,后来被乌鸦吃得太多了,就在盆里加了铁网,鹤的嘴能伸进去吃,乌鸦吃不到。

我的孩子现在还太小,我给他买了很多动物款的毛绒玩具。等明年开春了,我就要带他来动物园看看,希望他也能像我一样爱上动物和动物园,对每个生命都能心存敬畏。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