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凯歌导演最受好评的九部电影(上映时受尽嘲讽)
提起陈凯歌,很多人第一能想到的词汇是:霸王别姬,和高开低走。
《霸王别姬》代表着陈凯歌乃至整个中国电影的巅峰时刻。
1993年此片在戛纳拿下金棕榈大奖,成为了国内首部、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部荣获此殊荣的影片;2005又入选了美国《时代周刊》评出的“全球史上百部最佳电影”。
“高开低走”则代表着《霸王别姬》之后,观众对陈凯歌作品的期待,与现实之间形成的落差感。
创造了华语影坛奇迹时刻的陈凯歌,在《霸王别姬》之后,作品的口碑和获奖情况,却在一路下滑。
这让许多对陈凯歌抱有很高期待的观众,变得越来越兴味索然甚至有人说《霸王别姬》不是陈凯歌拍的,而是其父陈怀皑拍的。
最后让“高开低走”这一人设,牢牢地扣在了陈凯歌的头上。
近些年我们越来越喜欢盘点影视剧中那些被低估的作品,所以张艺谋的《英雄》翻了盘,周星驰的《大话西游》成为了经典,徐克的《青蛇》、《狄仁杰》等作品的豆瓣评分也有过回升……
但在这些盘点中,陈凯歌的作品却难有一席之地。
甚至连2017年的《妖猫传》,都只在豆瓣获得了6.9的评分,私以为这对陈导来说,是有些不公平的。
而要为陈凯歌说话,就必须从2005年引起极大争议的《无极》说起。
《无极》和《霸王别姬》,都是对陈凯歌意义重大的两部作品,其中《霸王别姬》把陈凯歌推上了神坛,而《无极》,又把他从神坛上拉了下来。
和老谋子的《英雄》一样,《无极》当年也是受尽了影迷的群嘲,指其内容空洞、形式主义、台词尴尬等等。
它的豆瓣评分低曾被拉到4.2,也就这两年才开始逐步攀升到5.2。
可以说在同一时期的类型片中,《无极》是被嘲得最惨的一个。
彼时李安的《卧虎藏龙》横扫国内外一切大奖,还获得奥斯卡的最佳外语片奖,几乎代表了华语电影在文化输出路上的最高荣誉。
所以《卧虎藏龙》之后,国内的很多大导也开始另辟蹊径,在形式上做大做美,希冀复制《卧虎藏龙》的成功。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张艺谋的《英雄》、冯小刚的《夜宴》,以及陈凯歌的这部《无极》。
突然从《黄土地》式的接地气风格,转变成了美学主义至上、思辨性极强的“空洞”大片,观众一时间接受不了。
所以到了《无极》的时候,大家的排斥情绪达到了高潮。
如果说《英雄》时期还有人理性分析影片的优劣之处,那到了《无极》,就已经是极端的一边倒了。
甚至还爆发了著名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事件,最后胡戈的这个20分钟的“馒头”短片,在网上的下载率 远远超过了《无极》本身。
然而时光流转,如今我们在经历了《阿修罗》、《封神传奇》等国产奇幻大烂片之后,回头看《无极》,它是否,还像当初看起来的那么差劲呢?
《无极》的剧情其实很简单:张柏芝饰演的倾城,受到命运的诅咒可以得到最奢华的物质享受,和天下最有权势的男人的宠幸,但却永远得不到真爱。
她必须在一堆有情或无情的男人之中周旋,试图挣开命运的枷锁。
表面上看是关于情情爱爱的小故事,但实际上影片带着一股对抗宿命论的强烈不甘:
每个人都在试图与命运对抗,但其实命运早就安排好了一切,不管你做什么改变,最终都会导向那个已经注定的结局。比如张柏芝饰演的倾城,她为了一个馒头和命运之神交换了获得真爱的权利,所以在整个成长过程中,她都一直很自知地待在权贵身边,从不去爱人,也从不去试图获得他人的爱。
直到穿着鲜花盔甲的人出现,对她说“不要死,要好好活着”,才让倾城第一次感受到了被爱的感觉。
然而转眼对方跳崖,立即就应验了自己注定失去的事实。
因为受诅咒的命运,让倾城对别人给予的任何一点爱护,都极度珍惜,所以她才会疯狂到了只认盔甲不认人。
这才导致了后面错爱的悲剧发生。
《无极》中这个错爱的故事,像极了2006年全智贤主演的韩影《雏菊》中的故事。
都是女主因为信物认错了人,然后到生死关头才发现真相。
最后女主爱的到底是谁,我们也不得而知。
有人说倾城爱的一直是奴隶昆仑,因为她所有的爱,都是凭借着悬崖边的那一句“要好好活着”支撑着的,所以结尾处大家都倒下之后,她第一个扑向的人,也是昆仑。
但个人以为到了后半段时,倾城爱的人,就已经是大将军光明了。
只是命运的诅咒将她置于这无解之境。
所以故事的最后,问题已经不在于倾城到底爱谁,而是在于,不管她爱谁,或者两者都爱,痛苦都已经发生了。
命运是一股不可抗的力量,冥冥中掌控着你的每一次决定,任你如何纠正,最终都会回到最初的轨道。
所以为了衬托这个玄奥的主题,陈凯歌把许多形式主义,都做到了极致,隐喻性极强。
比如关押倾城的地方,不是普通的牢房,而是一支巨大无比的金丝鸟笼:
倾城在鸟笼里穿着的囚衣,也是白羽毛服,代表着其永远逃不开男权掌控的命运。
还有倾城被昆仑救出后,飞翔的样子:
陈凯歌甚至都不让倾城用跑的,因为那不符合鸟儿的设定。
飞翔的倾城,既像一只刚出笼的快乐鸟儿,又像一支被人提着线的风筝。
线的那头,是一个男人。
代表着倾城的命运只能由男人掌控,哪怕对方只是一个奴隶。
还有鲜花铠甲:
严格意义上来说,倾城最先爱上的,是这副铠甲。
所以铠甲一直在男一和男二的身上来回流转,让人捉摸不透去处。
直到后来光明和倾城开始乡野生活,他们才换成了与鲜花铠甲的大红色有着鲜明反差色的白衣:
代表着光明和倾城的感情已经步入正轨,铠甲的作用开始减小,取而代之的,是这个实实在在陪伴在倾城身边的光明了。
鬼狼穿的黑羽衣亦是:
除了倾城,他是片中另一个最明显的被剥夺了自由的角色。
所以鬼狼一直胆小懦弱;相比勇敢的倾城,黑羽衣对鬼狼来说,更像是一种保护,没了它,鬼狼一直紧紧抓着的生门也就没了。
这里必须提一下,看《无极》再次get到了刘烨的演技。
虽然他早已拿过影帝,但之后略显千篇一律的角色,难免让人觉得,刘烨的演技是有很大局限的。
而鬼狼这个角色,完全突破了我们对刘烨的想象,发现原来除了老实、正派、木讷、性感这类设定,刘烨演起鬼狼这种老鼠性质的小人来,也是一绝,眼神和体态控制都相当到位。
《无极》里面的每一个角色,根据人物性格的区分,在服装和妆容上都有着相当大胆的区别。
比如谢霆锋饰演的无欢,他性格阴柔,穿的也是银色铠甲,配合一支略显滑稽的手指权杖,把人物的可笑和可悲,都呈现了出来。
除开形式感很强的打斗场面和动作设定,台词和演员表演,也是《无极》的一大特点。
可以说为了渲染“命运”这个极具思辨性的主题,陈凯歌把每一个细节,都做到了极致。
比如台词,片中演员所说的台词,无一不是莎士比亚式的对白,每一句话都在试图做出哲学性的思考。
贯穿全片的文本式台词,很容易让人感觉不接地气、空洞无物、尴尬装样,所以影片上映后,台词成为了大家诟病最多的点之一。
另外一个就是演员的表演方式,不喜欢《无极》的朋友,很容易觉得《无极》的表演很浮夸,所以一度有人把影片的失败归结到演员身上,认为陈凯歌是选错了人。
但其实这种充满戏剧感的台词和表演方式,或许正是陈凯歌想要的。
因为只有这种夸张、冲突感极强的表演,和莎士比亚式的对白,才符合大而玄的无极命题。
观众产生不适感,是因为这种戏剧的演绎方式,通过镜头得到了二次放大;但如果把同样的演绎方式放到话剧舞台上,效果就会截然相反了。
此前老谋子的《影》,也存在这个问题。
可见我国的第五代大导演们,都偏爱这类复古晦涩、文学感极强的表达方式。
它不一定适用于每一位观众,但我们却不能因此否定它的价值。
而且陈凯歌的长处就在于,在偏爱文学和形式感的第五代导演中,他是最具精英气质的。
陈凯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知识分子,余秋雨的妻子马兰就曾经说过,陈凯歌是书迷,他的成就离不开书的滋养;张艺谋也曾经说过,在第五代导演里,陈凯歌的文采是首屈一指的,文学素养也高。
尤其是陈凯歌的自传文学《少年凯哥》这本书,只要稍稍翻看一两章就会发现,陈凯歌的文字和语感,完全超越了他导演的身份,达到了专业作家的高度。
他有着知识分子的傲慢与倔强,所以才会在《无极》被嘲讽之后,直言要再过十年,大家才能看懂他的作品。
我当然不敢断言形式感太强的作品,和接地气的作品相比,到底哪一种好。
但面对这样一个有着自己哲学理念的文学性极强的导演,在欣赏他们的作品时,我想大概我们也应该学着换一个角度吧。
接地气的作品不一定好,它们更容易变得恶俗、泛滥,最后消失于时间的长河之中。
远离大众审美的作品也不一定好,它们更容易剑走偏锋,导致形式大于内容,变成一个华而不实的水晶球。
但水晶球到底能发多久的光,只有时间说了才算,历史上多少伟大的作品,不都是在许多年之后才被认可的。
至少对于陈凯歌导演的作品来说,小编是很喜欢的,以前看不懂,只常常产生一种不明觉厉的感觉;如今经过一些岁月,就会愈发佩服陈凯歌的作品。
如果要把一切高于自身理解和接受的东西都鄙视为装佯,那这个世界的天花板,只会变得越来越矮。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