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掉腐烂的猕猴桃别扔(热搜上令人窒息的)

坏掉腐烂的猕猴桃别扔(热搜上令人窒息的)(1)

最近,有这样一件稀松平常的小事引起了热议。

坏掉腐烂的猕猴桃别扔(热搜上令人窒息的)(2)

有网友晒出了半个没有果肉的猕猴桃,配文是:

“没想到我也逐渐成了父母辈那样的人。”

他说猕猴桃9.9元一个,很贵但经常买,因为女儿喜欢吃。

他其实也喜欢,但从来没有吃过一整颗,都是切开把果肉挖出来给女儿吃,自己啃一啃剩下的果皮。

这是很常见的付出型父母。

总是给孩子最好的,自己吃点边角料就心满意足了。

然而评论区却翻了车。

很多网友表示这种行为非常令人窒息:

坏掉腐烂的猕猴桃别扔(热搜上令人窒息的)(3)

“何必呢,光在这感动自己,要么给孩子惯得自私,要么给孩子不应该承受的负担。”

坏掉腐烂的猕猴桃别扔(热搜上令人窒息的)(4)

“我大了以后发现,爸爸妈妈就是舍不得吃,什么好的都给我,反而会给我很大的压力。我希望的是好吃的大家一起吃,哪怕只是尝一口。”

坏掉腐烂的猕猴桃别扔(热搜上令人窒息的)(5)

“我现在就是巨烦我婆婆每次吃饭,就吃点边角料,吃水果就吃点不好的,还一副都省了给我吃的样子......看了让人吃不下。”

有太多父母,有了孩子之后,就变成了那个吃鱼头、吃剩菜的人,仿佛自己就不配吃点好的。

比如“有俩孩子后我吃三个芒果核,芒果肉都是孩子的,我只配吃芒果核了”。

坏掉腐烂的猕猴桃别扔(热搜上令人窒息的)(6)

比如“当妈的吃饭是不是都先紧着老公孩子?忙活了大半天,自己就吃点剩下的,看着父子俩吃得满足,也没啥怨言”。

坏掉腐烂的猕猴桃别扔(热搜上令人窒息的)(7)

但父母这样“自我牺牲”式的教育,真的是孩子所期望的吗?

这样做的后果,极有可能是:

操着老妈子的心,做着保姆的事,感动着自己,道德绑架了孩子。

坏掉腐烂的猕猴桃别扔(热搜上令人窒息的)(8)

自媒体作家甘北,曾收到过一位年轻读者的来信,讲述了她令人窒息的妈妈。

他们家其实是中等偏上的生活水平,在一线城市有房有车,收入也不错。

但一家子却活得一点也不舒坦。

因为她妈妈有一项神奇的本领,就是能让所有人都陷入负罪感中。

比如,他们当初买房后分配房间,她妈妈坚持要把主卧让给女儿,尽管女儿再三反对。

女儿说自己马上就考大学了,以后在家的机会少,占着主卧浪费。

但她妈妈却坚持不肯,说她是家里的独生女,只想把最好的给她。

但从那以后,女儿的“噩梦”就来了。

每次考试成绩不理想,妈妈就会数落她:“我还要怎么对你,为了给你最好的环境,家里最大的房间都给你了......”

亲戚朋友过来参观新房,妈妈总是不厌其烦地跟人强调:“我们家主卧都给圆圆了,我这个当妈的还要怎样?”

就连学校开家长会,妈妈都要跟老师强调一遍:“为了这个孩子的成长,我们真的费尽了心思,别人家孩子住小房间,我们家圆圆住主卧......”

女儿受不了了,好几次都跟妈妈说想把房间换一下,妈妈却哭诉:

“我这样呕心沥血,你还不领情?”

类似的事情数不胜数,比如秋天吃大闸蟹,又不是吃不起,但妈妈就是不动筷子,说自己不吃海鲜。

然而每次吵架的时候,她就会把这件事拿出来邀功:“我连大闸蟹都舍不得吃,全给你们留着......”

光听这些描述,就足够令人窒息了吧。

这已经不是所谓的爱了,这只是一种自我陶醉。

把自己放在“惨兮兮”的位置上,强调自己付出了这么多,为什么还换不来孩子的理解和感恩。

看似做的每件事都是“为了孩子好”,但其实里面隐藏了这样一个逻辑:

“我对你这么好,你应该给我回报。”

就像哲学家罗素在《幸福之路》中写道:

“凡是自我牺牲的父母,往往对孩子极端自私,会从感情上掌控孩子,过分的牵挂往往是占有欲的伪装。”

总是挂在嘴边的付出,不过是想让孩子顺从自己,听从自己的指挥罢了。

坏掉腐烂的猕猴桃别扔(热搜上令人窒息的)(9)

来源:全景视觉

坏掉腐烂的猕猴桃别扔(热搜上令人窒息的)(10)

长期在父母的“自我感动”下成长的小孩,有多可怜?

《奇葩说》辩手张彩玲,说过自己最贫穷时候的经历。

当时她女儿两岁多,有次她带女儿去儿童乐园玩,买了个很贵的冰淇淋。

她自己舍不得吃,开始女儿吃了两口就不吃了。

她当时情绪失控,对女儿发飙:“你知不知道家里没有钱,我们买不起这个冰淇淋!”

而她两岁多的女儿,瞬间就跪在地上,一边哭一边给妈妈道歉,然后把冰淇淋塞到嘴巴里。

后来她才知道,孩子是因为耳朵发炎,吞咽疼,太小了表达不出来。

张彩玲后来反省道:“我当时那叫教育孩子吗?我是把自己对人生的沮丧,发泄到她身上罢了。”

坏掉腐烂的猕猴桃别扔(热搜上令人窒息的)(11)

父母这种“哭穷”“哭惨”式的表达,让孩子感受到的,只有父母的委屈和痛苦,而不是爱。

所以,面对“牺牲感”满满的父母,孩子的内心常常充满负罪感。

为了减少负罪感,孩子就学着“懂事”“体谅”,压抑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去满足父母的期待。

知乎上有这样一个问题:父母该不该经常向孩子强调自己付出了很多?

有个高赞的回答说:

“父母这样做,不过就是想增加你的内疚感,省得你不给他们回报。真爱你,怎么舍得让你背负这么沉重的东西,爱的深层,不过是自私罢了。

“真心付出的人,是没有付出感的。有付出感,就代表他本来不想付出,但又不得不付出,是一种很别扭的状态。”

这种苦情戏般的付出,不仅自己活得不痛快,而且还会给孩子造成巨大的精神压力和负担。

坏掉腐烂的猕猴桃别扔(热搜上令人窒息的)(12)

那么,面对来自父母,亦或是其他亲密关系中的情感勒索,我们应该怎么应对?

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在《情感勒索》中,给出过两条建议:

1. 关注自身的感受,而不是有求必应。

妥协和让步,是对情感勒索者的一种奖励。

而对特定行为的每一次奖励,都是以一种最强烈的方式,告诉情感勒索者:他们还可以重复这样做。

因此,当情感勒索者提出需求时,我们必须关注自身的感受:

这个需求中有什么令我不安吗?它是什么?

是需求中的某件事,或者是它被提出的方式让我感到害怕、有责任或内疚?它是什么?

坏掉腐烂的猕猴桃别扔(热搜上令人窒息的)(13)

来源:全景视觉

2. 学会与情感勒索者进行非防御性交流。

非防御性交流,指的是更直接、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向勒索者传递“我有我的立场,我很坚定,我不会顺从你,但我并不会与你作对”的信号。

别害怕说出自己的感受,要知道,如果你总是采取避免冲突和对立的方式,你同时也会失去一个建立健康关系的机会。

很喜欢蔡康永的一句话:

“你为爱受苦,就算苦到行尸走肉,也难因你一斤的苦,而增对方一丝的甜。

“对方没有因为你受苦而快乐,就没有理由觉得亏欠你,也更没有理由让对方报偿你。”

猕猴桃好吃,也不用全部都给小孩吃,自己只吃皮。

别把自己搞得像个苦行僧,何不让家庭氛围更愉快、平等一点呢?

希望今天的分享,对你有所启发。

共勉。

坏掉腐烂的猕猴桃别扔(热搜上令人窒息的)(14)

作者:小椰子,公众号:小椰子专栏。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