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全球数学家(美国数学学术界精英来自哪里)

美国数学学术界精英来自哪里?美顶级数学家背景统计分析

正文

在正文展开之前,先定义数学家的国别:如果没法核实其身份,则以其本科毕业院校所在国作为其移居美国之前的国籍。另外,对于类似于德国这样的少数国家大学用到的“diploma”一词(“Vordiplom”是指学士),通常是指本硕连读,但不一定有硕士学位,比如工程类专业的“diploma”就是介于学士和硕士学位之间(相当于国内没学位证的研究生学历),为省事,不管何种情况,本文统统译作“本硕(连读)”;而对于数学家在同一所大学获得学士、硕士学位的也简写为“本硕(连读)”(对于硕士和博士学位,同校获得的,也只写博士学位;不同校获得的,则全列出来。而对于没有或无法查到硕士学位的,自然只能写博士学位),至于本硕后面括号的时间则是指研究生或硕士研究生毕业的时间(本科毕业时间,不再列出来)。同样,博士或硕士或学士后面括号的时间是指取得该学位的时间(如果不知道具体时间的,则不列出来)。最后说明一下,本文为省篇幅,在大多数情况下,不再列出数学家就读的专业(方向);也不再写出其全名,而是直接删去中间名以及只保留复姓中的其中一个姓(当然前提是不会引起歧义),如果有的话。

—、30%权重的数学奖

(一)Fields Medal(菲尔兹奖)

1.Jesse Douglas,时任麻省理工学院数学教授,获奖是因“在普拉托(Plateau)问题上做了重要的工作,而该问题涉及找到连接并由某个固定边界确定的最小表面”。(“Plateau's problem”是以比利时盲人物理学家Joseph Plateau的名字命名的。)

Douglas于1916 年从纽约市立学院数学专业毕业(本科),然后于 1920 年又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了数学博士学位。

荣誉

·菲尔兹奖 (1936)

·博赫纪念奖 (1943)

2.John Milnor,时任普林斯顿大学数学教授,获奖是因“证明了一个 7 维球体可以有几个微分结构——这导致了微分拓扑领域的创建”。

Milnor的本科、博士均在普林斯顿大学就读。

荣誉

·斯隆研究奖(1955)

·菲尔兹奖 (1962)

·国家科学奖章 (1967)

·斯蒂尔奖 (1982、2004、2011)

·沃尔夫奖 (1989)

·阿贝尔奖 (2011)

·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1961)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63)

·欧洲科学院院士(2004)

·美国数学会会士(2014)

3.Paul Cohen,时任斯坦福大学数学教授,获奖是因“使用被称为‘力迫法’的方法来证明选择公理和广义连续统的假设在集合论中的独立性,后一个问题是希尔伯特在 1900年(巴黎) 国际数学家大会上(作为全体会议演讲者)发言时提到的第一个问题”。

Paul Cohen从 1950 年到 1953 年就读于布鲁克林学院(纽约市),1954年获芝加哥大学硕士学位,接着1958年又在该校获得博士学位。

荣誉

·博赫纪念奖(1964)

·菲尔兹奖 (1966)

·国家科学奖章 (1967)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美国数学学会会士

·美国哲学学会会士

4.Stephen Smale, 时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数学教授, 获奖是因他"在微分拓扑学研究中证明了维数n≥5的广义庞加莱猜想——任何与n维球面同伦的n维封闭流形必定同胚于n维球面”。对于“此类问题及相关问题”,他“先将流形分解为胞腔,然后再利用添加环柄的消去方法”去解决。

Smale从1948年到1957年间就读于密歇根大学数学专业,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

荣誉

·斯隆研究奖 (1960)

·奥斯瓦尔德·凡勃伦几何奖 (1966)

·菲尔兹奖 (1966)

·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1968)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70)

·美国科学促进会成员(1970)

·乔维内特奖 (1988)

·约翰·冯·诺依曼讲座讲师(1989)

·国家科学奖章 (1996)

·沃尔夫奖 (2007)

5.Heisuke Hironaka(日本人,广中平佑/広中平祐),时任哈佛大学数学教授。

广中将扎里斯基(Zariski)的有关”维数≤ 3时,代数簇奇点解消”的研究成果推广开来,除了将已经存在的那些适合该问题的方法进行推广外,他还创造出一些新的代数工具,从而一举解决了“任何维数的代数簇的奇点解消问题”,并因此获得了菲尔兹奖。

广中于1949年进入京都大学学习,在京都大学完成本科学业后前往哈佛大学深造——1960年获得博士学位。

荣誉

·朝日奖 (1967)

·菲尔兹奖 (1970)

·文化勋章 (1975)

6.John G. Thompson,时任芝加哥大学数学教授。获奖原因是他"与W. Feit共同证明了所有非循环有限简单群都有偶数阶(等价于‘证明出奇阶的群都是可解的’这个命题),又对这项工作进行了扩展并确定了极小简单有限群——也就是说,所有真子群皆为可解群”。

Thompson于1955年在耶鲁大学获得学士学位,1959年在芝加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荣誉

·科尔奖 (1965)

·菲尔兹奖 (1970)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1971)

·英国皇家学会院士 (1979)

·高水平贝里克奖(1982)

·西尔维斯特奖章 (1985)

·沃尔夫奖 (1992)

·庞加莱奖 (1992)

·国家科学奖章 (2000)

·阿贝尔奖 (2008)

·德摩根奖 (2013)

7.David Mumford,时任哈佛大学数学教授。David通过建立代数几何学参模理论,“解决了各种模存在的结构问题”,并创造性地应用了不变式理论——由此产生了几何不变式论,奠定了系统有效地研究模空间的基础,“对代数曲面理论做出了几项重要贡献",并因此获得了菲尔兹奖。

David1957年以优等生荣誉从哈佛大学毕业(学士),并继续留在哈佛深造——1961年博士毕业。

荣誉

·斯隆研究奖 (1962)

·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1964)

·菲尔兹奖 (1974)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75)

·麦克阿瑟奖 (1987)

·朗格·希金斯奖 (2005, 2009)

·邵逸夫数学科学奖 (2006)

·斯蒂尔奖 (2007)

·沃尔夫奖 (2008)

·英国皇家学会院士(2008)

·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会士(2009)

·国家科学奖章 (2010)

·BBVA基金会知识前沿奖 (2012)

·美国数学学会会士(2013)

8.Charles Fefferman,时任普林斯顿大学数学教授。Charles"将经典(低维)结果推广开来并贡献了多项创新,从而改进了多维复分析的研究”,并因将复变分析在低维的结果推广到一般维数这种(数学分析领域)创新工作而被授予菲尔兹奖。

Charles14岁时进入马里兰大学读书,17岁那年就获得了数学和物理学学士学位,接着三年后又在普林斯顿大学取得了数学博士学位。

荣誉

·斯隆研究奖(1970)

·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1972)

·艾伦·T·沃特曼奖 (1976)

·菲尔兹奖 (1978)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1979)

·伯格曼奖 (1992)

·博赫纪念奖 (2008)

·沃尔夫奖 (2017)

·美国哲学学会会士 (2017)

·BBVA基金会知识前沿奖 (2021)

9.Daniel Quillen,时任麻省理工学院数学教授。Daniel获奖原因:他是"高等代数K理论的首席设计师,(他发明了)一种成功采用几何方法以及拓扑方法和思想的新工具,(成功地)解决了代数中的主要问题,特别是环论和模论"。

Daniel进入哈佛大学读书,于1961 年取得了学士学位,1964 年取得了博士学位。

荣誉

·科尔奖 (1975)

·菲尔兹奖 (1978)

10.William Thurston,时任普林斯顿大学数学教授。William对“二维和三维拓扑学(进行了)颠覆性的研究,(结果)将分析、拓扑和几何之间的相互影响呈现出来,(并由此)贡献了一个概念,即一个非常大的三维闭流形具有双曲结构",从而被授予菲尔兹奖。

William于1967年在新学院(现在的佛罗里达新学院)获得学士学位,1972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数学博士学位。

荣誉

·斯隆研究奖(1974)

·凡勃伦几何奖 (1976)

·艾伦·T·沃特曼奖 (1979)

·菲尔兹奖 (1982)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1983)

·斯蒂尔奖 (2012)

11.丘成桐(美籍华人),时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数学院教授。丘成桐因“在微分方程、代数几何中的卡拉比猜想(证明)、广义相对论的正质量猜想(证明)以及实数和复数的蒙日-安培方程(求解)这些方面做出了贡献”而被授予菲尔兹奖。

丘成桐成长于中国香港,他于1969年在香港中文大学取得学士学位,1971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取得博士学位。

荣誉

·斯隆研究奖(1974)

·古根海姆奖(1980)

·约翰·J·卡蒂奖 (1981)

·凡勃伦几何奖 (1981)

·菲尔兹奖 (1982)

·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1983)

·麦克阿瑟奖(1985)

·美国科学促进会成员(1993)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93)

·克福拉德奖 (1994)

·国家科学奖章 (1997)

·沃尔夫奖 (2010)

·美国数学学会会士(2013)

12.Michael Freedman,时任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数学教授。Michael"开发出对四维流形(进行)拓扑分析的新方法,(由此导致)的成果之一便是他证明了四维庞加莱猜想”,因此而被授予菲尔兹奖。

Michael于1968年进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学习时,仍然没有在数学和艺术之间做出决定,但他很快下定决心学习数学。第一学年快结束时,他申请到普林斯顿大学的研究生,于是在1969年去了普林斯顿读研,并于1973年取得了博士学位。

荣誉

·斯隆研究奖 (1980)

·麦克阿瑟奖 (1984)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84)

·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1985)

·凡勃伦几何奖 (1986)

·菲尔兹奖 (1986)

·国家科学奖章 (1987)

·古根海姆奖 (1994)

·美国数学学会会士(2013)

13.Edward Witten,时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自然科学院教授。 Edward因“一次又一次,出色地运用其一流的物理洞察力,并将其发挥到极致,从而产生了新的且深奥的数学定理——震惊了数学界”而被授予菲尔兹奖。

Edward于1971年在布兰代斯大学取得学士学位,1976年在普林斯顿大学取得物理学博士学位。

荣誉

·麦克阿瑟奖 (1982)

·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1984)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奖章 (1985,2016)

·狄拉克奖章 (1985)

·艾伦·T·沃特曼奖 (1986)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1988)

·菲尔兹奖 (1990)

·美国哲学学会会士 (1993)

·丹尼·海涅曼数学物理奖 (1998)

·内默斯数学奖 (2000)

·克雷研究奖 (2002)

·国家科学奖章 (2002)

·哈维奖 (2005)

·亨利·庞加莱奖 (2006)

·克福拉德奖 (2008)

·洛伦兹奖 (2010)

·艾萨克·牛顿奖章 (2010)

·基础物理学奖 (2012)

·美国数学会会士 (2012)

·京都奖 (2014)

14.Curtis T. McMullen,时任哈佛大学数学教授。McMullen因“在全纯动力学以及三维流形几何化的理论方面作出了贡献,包括证明了贝尔斯关于泰克米勒(Teichmüller)空间边界上尖点密度的猜想和克拉的θ函数猜想”而被授予菲尔兹奖。

McMullen于1980年毕业于威廉姆斯学院(本科),并于1985年获得哈佛大学的博士学位。

荣誉

·斯隆研究奖 (1988)

·塞勒姆奖 (1991)

·菲尔兹奖 (1998)

·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1998)

·古根海姆奖 (2004)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2007)

·洪堡研究奖 (2011)

·美国数学学会会士(2013)

15.Vladimir Voevodsky (俄裔美国人),时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数学院教授。

Vladimir因"他定义并发展了主上同调和 A1-同伦论 ,提供了一个框架用于描述许多新的代数簇上同调理论,并(利用这些理论)证明了米尔诺关于场的K-理论猜想"而被授予菲尔兹奖。

Vladimir成长于俄罗斯。他于1989年在莫斯科国立大学获得数学学士学位,1992年在哈佛大学获得数学博士学位。

荣誉

·斯隆研究奖 (1996)

·克雷升空奖学金(1999)

·菲尔兹奖 (2002)

16.Terence Tao(陶哲轩, 美籍华人),时任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数学教授。陶哲轩于2006年被授予菲尔兹奖,以“表彰他对偏微分方程、组合数学、调和分析和加法数论(所作出)的贡献”。

陶哲轩成长于澳大利亚。他于1991年12月在弗林德斯大学获得荣誉理学学士学位,1992年8月又拿到硕士学位,然后赴普林斯顿大学深造,并于1996年6月拿到该校的博士学位。

荣誉

·澳大利亚科学院通讯院士

·美国哲学学会会士

·斯隆研究奖(1999)

·塞勒姆奖(2000)

·博赫纪念奖( 2002)

·克雷研究奖(2003)

·澳大利亚数学会奖章 (2005)

·菲尔兹奖(2006)

·麦克阿瑟奖(2006)

·英国皇家学会院士(2007)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2008)

·艾伦·T·沃特曼奖(2008)

·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2009)

·乔治·波利亚奖(2010)

·美国数学学会会士(2013)

·皇家勋章( 2014)

·信号处理奖 (2021)

17.Manjul Bhargava,时任普林斯顿大学数学教授。Manjul“因为在几何数论领域开发出强有力的新方法,又将其应用于计算秩小的环并且界定了椭圆曲线的平均秩范围”而被授予菲尔兹奖。

Manjul于1996年获得哈佛大学数学学士学位,2001年又获得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

荣誉

·摩根奖 (1996)

·胡普斯奖 (1996)

·赫兹奖学金 (1996)

·哈斯奖 (2003)

·克雷研究奖 (2005)

·拉马努金奖 (2005)

·布卢门撒尔奖 (2005)

·科尔奖 (2008)

·费马数学研究奖 (2011)

·印孚瑟斯奖 (2012)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2013)

·菲尔兹奖 (2014)

·莲花装勋章 (2015)

·英国皇家学会院士 (2019)

18.Maryam Mirzakhani(美籍伊郎人),时任斯坦福大学数学教授。Maryam被授予菲尔兹奖是为“表彰她在黎曼曲面及其模空间的动力学和几何学(研究方面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Maryam于1999年获得了谢里夫理工大学的数学学士学位,2004年获得了哈佛大学数学博士学位。

荣誉

·克雷升空奖学金(2004)

·布卢门撒尔奖 (2009)

·萨特数学奖 (2013)

·克雷研究奖 (2014)

·菲尔兹奖 (2014)

·美国哲学学会会士 (2015)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2016)

·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2017)

19.Akshay Venkatesh(美籍澳大利亚人),时任斯坦福大学数学教授。Akshay之所以被授予菲尔兹奖是“他综合(运用了)解析数论、齐性动力系统、拓扑学和表示论(这些数学工具)来解决诸如算术对象的平均分布等领域中长期存在的问题" 。

Akshay于1997年取得了西澳大利亚大学数学和物理学士学位,2002年取得了普林斯顿大学数学博士学位。

荣誉

·J.A.伍兹纪念奖 (1997)

·克雷升空奖学金 (2004)

·塞勒姆奖 (2007)

·拉马努金奖 (2008)

·印孚瑟斯奖 (2017,2020)

·奥斯特罗夫斯基奖 (2018)

·菲尔兹奖 (2018)

20.June Huh(韩裔美国人),普林斯顿大学数学教授。June被授予菲尔兹奖是为表彰他“将霍奇理论的思想引入到组合数学中,证明了道林-威尔逊有关几何格的猜想,证明了海伦-罗塔-威尔士有关拟阵的猜想,发展了洛伦兹多项式理论以及证明了强梅森猜想”。

June出生于美国,在韩国长大。他于2007年在首尔国立大学取得物理学和天文学学士学位,随后于2009年又取得数学硕士学位,然后赴密歇根大学深造,并于2014年取得了数学博士学位。

荣誉

·克雷升空奖学金 (2014)

·数学新视野奖 (2019)

·西蒙斯研究员奖 (2021)

·菲尔兹奖 (2022)

到目前为止,菲尔兹奖共颁发了64个,而美国获得了20个。这20个获奖数学家,如果都按最高学历(博士)计,他们都是美国培养的;如果按接受完整的教育计,除了13个人是美本土培养的外,其余7个人的本科(硕士)教育是在美境外完成的(韩国1个、澳大利亚2个、伊郎1个、俄罗斯1个、中国香港1个、日本1个)。

二、25%权重的数学奖

(一)Wolf Prize(沃尔夫奖)

由于篇幅的限制,从本节开始就不详细罗列数学家获奖的原因、其教育背景以及其所获得的荣誉,而是将他们简单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在美境内接受完整教育的;第二类是接受美博士或者本科教育而本(硕)或者博士是在美境外完成的;第三类则是在美境外接受完整教育的。对于第一类,只是列出名单;对于第二类以及第三类,也只是简化处理——只讲述教育背景。另外,除非特别说明,名字后的数字表示其取得奖项(荣誉)的年份。

1.美境内接受完整教育

Hassler Whitney(1982)、Peter Lax(1987)、John Milnor(1989)、John Thompson (1992)、Joseph Keller(1996/7)、Elias Stein(1999)、John Tate(2002/03)、Stephen Smale(2006/7)、Hillel Furstenberg(2006/07)、Phillip Griffiths (2008)、David Mumford(2008)、Dennis Sullivan(2010)、Michael Aschbacher (2012)、George Mostow(2013)、Michael Artin(2013)、Richard Schoen(2017)、Charles Fefferman(2017)、Gregory Lawler(2019)等一共18个人。

2.拥有美博士学位而本(硕)学位来自美境外

(1)中国香港

①丘成桐(2010)——香港中文大学学士(1969);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1971 )

(2)南非

①Peter Sarnak(2014)——金山大学学士 (1976);斯坦福大学博士(1980)

(3)罗马尼亚

①George Lusztig(2022)—— 布加勒斯特大学学士(1968);普林斯顿大学博士(1971)

3.美境外接受完整教育

(1)乌克兰

①Oscar Zariski(1981)——基辅大学学士(1920);罗马大学博士(1924)

(2)中国大陆

①陈省身(1983)——南开大学学士(1930);清华大学硕士(1934);汉堡大学博士(1936)

(3)德国

①Hans Lewy(1984/5)——哥廷根大学学士、博士(1926)

(4)波兰

①Samuel Eilenberg(1986)——华沙大学学士、博士(1936)

(5)俄罗斯

①Alexander Beilinson(2018)——莫斯科国立大学学士(1980);朗道理论物理研究所博士(1988)

②Vladimir Drinfeld (2018)——莫斯科国立大学学士(1974)、博士(1978)

③Yakov Eliashberg(2020)——列宁格勒大学(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学士、博士(1972)

(二)Abel Prize(阿贝尔奖)

1.美境内接受完整教育

Isadore Singer(2004)、Peter Lax(2005)、John Thompson(2008)、John Tate(2010)、John Milnor(2011)、John Nash(2015)、Karen Uhlenbeck(2019)、Hillel Furstenberg(2020)、Dennis Sullivan(2022)等一共9个人。

2.拥有美博士学位而本(硕)学位来自美境外

(1)加拿大

①Louis Nirenberg(2015)——麦吉尔大学学士 (1945);纽约大学博士(1950)

②Robert Langlands(2018)——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学士(1957)、硕士(1958);耶鲁大学博士(1960)

(2)以色列

① Avi Wigderson(2021)——以色列理工学院学士(1980);普林斯顿大学博士(1983)

3.美境外接受完整教育

(1)印度

①Srinivasa Varadhan(2007)——印度总统大学(马德拉斯)学士(1959)、硕士( 1960);印度统计研究所博士(1963)

(2)匈牙利

①Endre Szemerédi(2012)——厄特沃什·罗兰大学学士;莫斯科国立大学博士

(3)比利时

①Pierre Deligne(2013)——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学士;南巴黎大学博士(1972)

(4)俄罗斯

①Yakov Sinai(2014)——莫斯科国立大学学士、硕士、博士(1960)

②Grigory Margulis(2020)——莫斯科国立大学学士、硕士、博士(1970)

(三)Chern Medal(陈奖章奖)

1.美境内接受完整教育

Phillip Griffiths(2014)、Barry Mazur(2022)等一共2个人。

2.拥有美博士学位而本(硕)学位来自美境外

(1)加拿大

①Louis Nirenberg(2010)——麦吉尔大学学士 (1945);纽约大学博士(1950)

(四)Blumenthal Award(布卢门撒尔奖)

之所以将布卢门撒尔奖(最后一次颁发是2009年)归类到25%权重奖项里面,是因为被美国数学学会授予该奖项的一共才6个人(美国3个、其他国家3个),他们当中有3个人后来得了菲尔兹奖。而这得菲尔兹奖的3个人当中有2位是美国的Manjul Bhargava和Maryam Mirzakhani,另一位则是以色列的Elon Lindenstrauss。

1.美境内接受完整教育

Manjul Bhargava(2005)

2.拥有美博士学位而本(硕)学位来自美境外

(1)中国大陆

①夏志宏(1993)——南京大学学士(1982);(美)西北大学博士(1988)

(2)伊郎

①Maryam Mirzakhani(2009)——谢里夫理工大学学士(1999);哈佛大学博士(2004)

(五)ICM Plenary Speakers(全体会议演讲者)

本节只选1950年(含)及其以后的来自美国的被邀在四年一度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上午全体会议)上作一小时演讲的数学家。

1.美境内接受完整教育

Abraham Albert(1950)、Marston Morse(1950)、Joseph Ritt(1950)、Hassler Whitney(1950)、Norbert Wiener(1950)、Raymond Louis Wilder(1950)、Stephen Kleene(1958)、Norman Steenrod(1958)、Alonzo Church(1962)、John Milnor(1962)、Michael Artin(1966)、 Richard Bellman(1966)、Stephen Smale (1966)、Charles Stein(1966)、John Thompson(1966)、William Browder(1970)、Walter Feit(1970)、Phillip Griffiths(1970)、Howard Keisler(1970)、Elias Stein(1970)、Richard Swan(1970)、John Tate(1970)、Charles Fefferman(1974)、James Glimm(1974)、Daniel Quillen(1974)、Isadore Singer(1974)、Dennis Sullivan(1974)、Robert Edwards(1978)、Daniel Gorenstein(1978)、Wilfried Schmid(1978)、 William Thurston(1978)、Wendell Fleming(1983)、Peter Lax(1983)、Robert MacPherson(1983)、Barry Mazur (1983)、Louis Branges(1986)、Richard Schoen(1986)、Stephen Smale(1986)、Elias Stein(1986)、David Vogan(1986)、 Edward Witten(1986)、Spencer Bloch(1990)、Stephen Cook(1990)、Andrew Majda(1990)、Karen Uhlenbeck(1990)、Joseph Keller(1994)、Clifford Taubes(1994)、Persi Diaconis(1998)、Ehud Hrushovski(1998)、Peter Shor(1998)、David Siegmund(1998)、Cumrun Vafa(1998)、Douglas Arnold(2002)、David Donoho(2002)、Shafrira Goldwasser(2002)、Michael Hopkins(2002)、David Mumford(2002)、Edward Witten(2002)、Ronald DeVore(2006)、Richard Hamilton(2006)、Robert Kohn(2006)、Richard Stanley(2006)、Hillel Furstenberg(2010)、Thomas Hughes(2010)、Peter Jones(2010)、Stanley Osher(2010)、Kim Plofker(2010)、Richard Schoen(2010)、Daniel Spielman(2010)、 William Woodin(2010)、Ian Agol(2014)、Manjul Bhargava(2014)、Christodoulou Demetrios(2014)、Sanjeev Arora(2018)、Gregory Lawler(2018)、Tomasz Mrowka(2018)、Rahul Pandharipande(2018)、楊麗笙(香港人,在美读的本科、博士)(2018)等一共78个人。

2.拥有美博士学位而本(硕)学位来自美境外(一位美本英博的也归为这一类)

(1)加拿大

①Louis Nirenberg(1962)——麦吉尔大学学士 (1945);纽约大学博士(1950)

②Raoul Bott(1970)——麦吉尔大学学士;卡内基梅隆大学博士(1949)

③Robert Langlands(1978)——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学士(1957)、硕士(1958);耶鲁大学博士(1960)

(2)阿根廷

① Alberto Calderon(1978)——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学士(1947);芝加哥大学博士(1950)

②Carlos Kenig(2010)——阿根廷本科;芝加哥大学博士(1978)

(3)中国香港

① 蕭蔭堂(2002)——香港大学学士(1963);明尼苏达大学硕士;普林斯顿大学博士(1966)

②蕭蔭堂(1983)——香港大学学士(1963);明尼苏达大学硕士;普林斯顿大学博士(1966)

③丘成桐(1978)——中文大学学士(1969);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1971 )

(4)中国台湾

①項武忠(音译)(1983)——台湾大学学士(1957);普林斯顿大学博士(1963)

②張聖容(2002)——台湾大学学士(1970);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1974)

(5)英国(美国人——美本硕、英博士)

①Frederick Gehring(1986)——密歇根大学学士(1946)、硕士(1949);剑桥大学博士(1952)

(6)罗马尼亚

①George Lusztig(1990)——布加勒斯特大学学士(1968);普林斯顿大学博士(1971)

(7)希腊

①George Papanicolaou(1998)——联合学院学士;纽约大学硕士、博士(1969)

②Constantinos Daskalakis(2018)—— 雅典国立技术大学学士(2004);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2008)

(8)南非

①Peter Sarnak(1998)——金山大学学士 (1976);斯坦福大学博士(1980)

②Percy Deift(2006)——纳塔尔大学(德班校区)化学工程学士(1967)、硕士(1970);

南非罗德斯大学物理学硕士(1971);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物理博士(1977)

(9)俄罗斯

①Vladimir Voevodsky(1998)——莫斯科国立大学学士 (1989);哈佛大学博士(1992)

②Alexei Borodin(2014)——莫斯科国立大学学士(1997);宾夕法尼亚大学博士(2001)

(10)荷兰

①Harry Kesten(2002)——阿姆斯特丹大学学士;康奈尔大学博士(1958)

(11)印度

①Madhu Sudan(2002)——印度理工学院(德里校区)学士(1987);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1992)

②Subhash Khot(2014)——印度理工学院(孟买校区)学士(1999 );普林斯顿大学博士(2003)

(12)澳大利亚

①Iain Johnstone(2006)——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学士(1977);康奈尔大学博士(1981)

②Terence Tao(陶哲轩, 美籍华人)(2006)——澳大利亚弗林德斯大学本硕(1992);普林斯顿大学博士(1996)

③Akshay Venkatesh(2018)——西澳大利亚大学学士(1997);普林斯顿大学博士(2002)

(13)以色列

①Oded Schramm(2006)——希伯来大学本硕(1986);普林斯顿大学博士(1990)

②Avi Wigderson(2006)——以色列理工学院学士(1980);普林斯顿大学博士(1983)

(14)法国

①Emmanuel Candès(2014)——巴黎综合理工学院本硕(1993);斯坦福大学博士(1998)

(15)匈牙利

①János Kollár(2014)——厄特沃什·罗兰大学学士;布兰代斯大学博士(1984)

(16)巴西

①Fernando Marques(2014)——巴西阿拉戈斯联邦大学学士(1999);巴西国家纯数学和应用数学研究所硕士(1999);康奈尔大学博士 (2003)

(17)伊郎

①Maryam Mirzakhani(2014)——谢里夫理工大学学士(1999);哈佛大学博士(2004)

3.美境外接受完整教育

(1)德国

①Salomon Bochner(1950)——柏林大学(柏林洪堡大学的前身)学士、博士(1921)

②Eberhard Hopf(1950)——柏林大学学士、博士(1926)

③Richard Brauer(1954)——柏林大学学士、博士(1926)

④Menahem Schiffer(1958)——1930年开始在波恩大学学习物理,然后在柏林洪堡大学跟随一些著名的物理学家和数学家学习;1934年获得了希伯来大学的硕士学位,1938年又获得了该校的博士学位

⑤Jürgen Moser(1998)——德国哥廷根大学学士、博士(1952)

(2)中国大陆

①陈省身(1950)——南开大学学士(1930);清华大学硕士(1934);德国汉堡大学博士(1936)

②陈省身(1970)——南开大学学士(1930);清华大学硕士(1934);德国汉堡大学博士(1936)

(3)奥地利

①Kurt Gödel(1950)——维也纳大学学士、博士(1929)

②Wolfgang Schmidt(1974)——维也纳大学学士、博士(1955)

(4)波兰

①Witold Hurewicz(1950)——华沙大学学士;维也纳大学博士(1926)

②Jerzy Neyman(1954)——1912年开始在哈尔科夫大学学习;1924年在华沙大学取得博士学位

③Alfred Tarski(1954)——华沙大学学士、博士(1924)

④Samuel Eilenberg(1958)——华沙大学本硕(1934)、博士(1936)

⑤Henryk Iwaniec(2006)——华沙大学学士、博士(1972)

(5)日本

①角谷静夫(1950)——东北大学学士;大阪大学博士(1941)

②加藤敏夫(1970)——东京帝国大学学士(1941);东京大学博士(1951)

(6)匈牙利

①John von Neumann(1950)——1921年在匈牙利布达佩斯大学学习数学,并于1926年获得了博士学位;1925年又获得了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化学工程学位(学士)

②John von Neumann(1954)——1921年在匈牙利布达佩斯大学学习数学,并于1926年获得了博士学位;1925又年获得了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化学工程学位(学士)

(7)保加利亚

①Abraham Wald(1950)——斐迪南一世国王大学学士(1928);维也纳大学博士(1931)

(8)印度

①Harish Chandra(1954)——印度阿拉哈巴德大学学士(1941)、硕士(1943);剑桥大学博士(1947)

②Harish Chandra(1966)——印度阿拉哈巴德大学学士(1941)、硕士(1943);剑桥大学博士(1947)

③Srinivasa Varadhan(1994)——印度总统大学(马德拉斯)学士(1959)、硕士( 1960);印度统计研究所博士(1963)

(9)法国

①André Weil(1954)——曾就读于高等师范学校(现为巴黎大学的一部分)以及罗马大学、哥廷根大学;1928年取得巴黎大学的博士学位

②Gérard Debreu(1974)——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学士;巴黎大学博士(1956)

③André Weil(1978)——曾就读于高等师范学校(现为巴黎大学的一部分)以及罗马大学、哥廷根大学;1928年取得巴黎大学的博士学位

④Sylvia Serfaty(2018)——1994-98年间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学习,1995年拿到了该校的硕士学位; 1999年拿到了南巴黎大学的博士学位

(10)克罗地亚

①William Feller(1958)——萨格勒布大学学士(1925);哥廷根大学博士

(11)荷兰

①G. E. Uhlenbeck(1958)——莱顿大学本硕(1923)、博士(1927)

(12)瑞士

①Armand Borel(1962)——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本硕(1947);巴黎大学博士(1952)

②Helmut Hofer(1998)——苏黎世大学本硕(1979)、博士(1981)

(13)挪威

①Atle Selberg(1962)——奥斯陆大学本硕(1939)、博士(1943)

(14)芬兰

①Lars Ahlfors(1978)——赫尔辛基大学本硕(1928)、博士(1932)

(15)俄罗斯

①Marina Ratner(1994)——莫斯科国立大学学士(1961)、博士(1969)

②Victor Kac(2002)——莫斯科国立大学本硕(1965)、博士(1968)

③Yakov Eliashberg(2006)——列宁格勒大学(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学士、博士(1972)

④Arkadi Nemirovski(2006)——莫斯科国立大学本硕(1970)、博士(1973)

⑤Vera V. Serganova(2014)——莫斯科国立大学学士;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博士(1988)

⑥Andrei Okounkov(2018)——莫斯科国立大学学士(1993)、博士(1995)

(16)英国

①John Conway(1994)——剑桥大学冈维尔与凯斯学院学士(1959)、博士(1964)

②Paul Seymour(1994)——牛津大学埃克塞特学院学士(1971)、博士(1975)

③Andrew Wiles(1994)——牛津大学默顿学院学士(1974);剑桥大学卡莱尔学院博士(1980)

④ David John Aldous(2010)——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学士、博士(1977)

⑤Alan Frieze(2014)——牛津大学学士(1966);伦敦大学博士(1975)

⑥Simon Donaldson(2018)——剑桥大学彭布罗克学院学士(1979);牛津大学伍斯特学院博士(1983)

⑦Peter Kronheimer(2018)——牛津大学学士、博士(1987)

(17)澳大利亚

①Richard Melrose(1990)——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学士;剑桥大学博士(1974)

(18)比利时

①Baroness Daubechies(1994)——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学士(1975)、博士(1980)

(19)捷克

①Vojtěch Rödl (2014)——查尔斯大学学士、博士(1976)

(20)罗马尼亚

① Dan Voiculescu(1994)——布加勒斯特大学本硕(1972)、博士(1977)

②Sorin Popa(2006)——布加勒斯特大学本硕(1977)、博士(1983)

(21)以色列

①Ronald Coifman(2018)——日内瓦大学学士、博士(1965)

②Assaf Naor(2018)——希伯来大学学士(1996)、博士(2002)

(22)阿根廷

①Luis Caffarelli(2002)——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本硕(1968)、博士(1972)

(23)越南

①Ngo Bao Chau(吴宝珠,越南人)(2010)——1990年在巴黎皮埃尔与玛丽·居里大学学习了两年,然后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学习,1997年在南巴黎大学获得了博士学位

(24)乌克兰

①Mikhail Lyubich(2014)——哈尔科夫大学本硕(1980);塔什干大学博士(1984)

三、20%权重的数学奖

  1. Salem Prize(塞勒姆奖)

1.美境内接受完整教育

Charles Fefferman (1971)、 William Beckner(1975)、 Peter Jones(1981)、Thomas Wolff(1985)、Curtis McMullen(1991)、 Michael Lacey(1996)、Kannan Soundararajan(2003)、Larry Guth(2013)等一共8个人。

2.拥有美博士学位而本(硕)学位来自美境外(一位美本英博的也归为这一类)

(1)英国

①Hugh Montgomery(1974 )—— 美本毕业;剑桥大学博士(1972年)

(2)阿根廷

①Carlos Kenig(1984)——在阿根廷读的本科;芝加哥大学博士(1978)

(3)德国

①Christoph Thiele(1996)——在德国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比勒费尔德大学完成本科学业;在耶鲁大学获得博士(1995)

(4)澳大利亚

①Terence Tao(陶哲轩, 美籍华人)(2000)——澳大利亚弗林德斯大学本硕(1992);普林斯顿大学博士(1996)

②Akshay Venkatesh(2007)——西澳大利亚大学学士(1997);普林斯顿大学博士(2002)

(5)以色列

①Oded Schramm(2001)—— 希伯来大学本硕(1986);普林斯顿大学博士(1990)

(6)中国大陆

①詹大鹏(2011)——南开大学学士(1996);加州理工学院博士(2004)

3.美境外接受完整教育

(1)俄罗斯

①Nikolai Makarov(1986)——列宁格勒大学学士(1982);斯捷克洛夫数学研究所博士(1986)

②Sergei Treil(1993)——列宁格勒大学本硕(1982)、博士(1985)

③Fedor Nazarov(1999)——圣彼得堡国立大学本硕(1989)、博士(1993)

④Alexander Logunov(2018)——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学士(2012)、博士(2015)

(2)英国

①Trevor Wooley(1998)——剑桥大学学士(1987);伦敦大学博士(1990)

(3)法国

①Julien Dubedat(2011)——南巴黎大学学士、博士(2004)

(4)以色列

①Assaf Naor(2008)——希伯来大学学士(1996)、博士(2002)

(二)Oswald Veblen Prize in Geometry(凡勃伦几何奖)

1.美境内接受完整教育

Stephen Smale(1966)、Morton Brown(1966)、IBarry Mazur(1966)、Robion Kirby(1971) 、Dennis Sullivan(1971)、 William Thurston(1976)、James Harris Simons(1976)、Michael Freedman(1986)、Clifford Taubes(1991)、Richard S. Hamilton(1996)、Jeff Cheeger(2001)、Michael Hopkins(2001)、David Gabai(2004)、Tomasz Mrowka(2007)、Peter Ozsváth(2007)、William Minicozzi II(2010)、Ian Agol(2013)、Daniel Wise(2013)、Michael Hill(2022)、Michael Hopkins(2022)、Douglas Ravenel(2022)等一共21个人。

2.拥有美博士学位而本(硕)学位来自美境外

(1)加拿大

①Raoul Bott(1964) ——麦吉尔大学学士;卡内基梅隆大学博士(1949)

(2)中国香港

①丘成桐(1981)—— 中文大学学士(1969);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1971 )

(3)巴西

①Fernando Marques(2016)——巴西阿拉戈斯联邦大学学士(1999);巴西国家纯数学和应用数学研究所硕士(1999);康奈尔大学博士 (2003)

(4)丹麦

①Tobias Colding(2010)——哥本哈根大学学士;宾夕法尼亚大学博士(1992)

(5)匈牙利

①Zoltán Szabó(2007)——厄特沃什·罗兰大学学士(1990);罗格斯大学博士(1994)

(6)中国大陆

①田钢(1996)—— 南京大学学士(1982);北京大学硕士(1984);哈佛大学博士(1988)

②陈秀雄(2019)——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士(1987);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1989);

宾夕法尼亚大学博士(1994)

③孙崧(2019)——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士(2006);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博士(2010)

3.美境外接受完整教育

(1)希腊

①Christos Papakyriakopoulos( 1964 )——雅典大学学士、博士(1943)

(2)英国

①Andrew Casson( 1991 )——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学士(1965);利物浦大学博士

②Peter Kronheimer( 2007 )——牛津大学学士、博士(1987)

③Simon Donaldson(2019)——剑桥大学彭布罗克学院学士(1979);牛津大学博士(1983)

(3)俄罗斯

①Yakov Eliashberg( 2001 )——列宁格勒大学学士、博士(1972)

(4)德国

①Paul Seidel(2010)——海德堡大学本硕(1994);牛津大学博士(1998)

(三)Clay Research Award(克雷研究奖)

1.美境内接受完整教育

John Pardon(2022)、Bhargav Bhatt(2021)、Philip Isett(2019)、Scott Sheffield(2017)、Mark Gross(2016)、Larry Guth(2015)、Nets Katz(2015)、Rahul Pandharipande(2013)、Jeremy Adam Kahn(2012)、Ian Agol(2009)、David Gabai(2009)、Clifford Taubes(2008)、Alex Eskin(2007)、Michael Harris(2007)、Manjul Bhargava(2005)、Richard Hamilton(2003)、Edward Witten(2001)等一共17个人。

2.拥有美博士学位而本(硕)学位来自美境外

(1)中国大陆

①张伟(2019)——北京大学学士(2004);哥伦比亚大学博士(2009)

(2)德国

①Vlad Vicol(2019)——不来梅雅各布大学学士(2005);南加州大学博士(2010)

(3)伊郎

①Maryam Mirzakhani(2014)——谢里夫理工大学学士(1999);哈佛大学博士(2004)

(4)澳大利亚

①Danny Calegari(2009)——墨尔本大学学士(1994);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2000)

②Terence Tao(陶哲轩, 美籍华人)(2003)——弗林德斯大学本硕(1992);普林斯顿大学博士(1996)

(5)意大利

①Christopher Hacon(2007)——比萨大学学士(1992);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博士(1998)

(6)英国

①James McKernan(2007)——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学士;哈佛大学博士(1991)

②Richard Taylor(2007)——剑桥大学学士(1983);普林斯顿大学博士(1988)

(7)以色列

①Oded Schramm(2002)——希伯来大学本硕(1986);普林斯顿大学博士(1990)

3.美境外接受完整教育

(1)澳大利亚

①Tristan Buckmaster(2019)——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学士、莫纳什大学学士;波恩大学硕士;莱比锡大学/马克斯·普朗克科学数学研究所博士

(2)英国

①Andrew Wiles(1999)——牛津大学默顿学院学士(1974);剑桥大学卡莱尔学院博士(1980)

(四)Maryam Mirzakhani Prize in Mathematics(玛丽亚姆·米尔扎哈尼数学奖)

1.美境内接受完整教育

Larry Guth(2020)、Michael Hopkins(2012)、Clifford Taubes(2008)、Robert MacPherson(1992)等一共4个人。

2.拥有美博士学位而本(硕)学位来自美境外

(1)加拿大

①Robert Langlands(1988)——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学士(1957)、硕士(1958);耶鲁大学博士(1960)

3.美境外接受完整教育

(1)罗马尼亚

①Dan Voiculescu(2004)——布加勒斯特大学本硕(1972)、博士(1977)

(2)比利时

①Ingrid Daubechies(2000)—— 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学士(1975)、博士(1980)

(3)英国

①Andrew Wiles(1996) ——牛津大学默顿学院学士(1974);剑桥大学卡莱尔学院博士(1980)

(五)Rolf Nevanlinna Prize(内万林纳奖)

1.美境内接受完整教育

Robert Tarjan(1982)、Peter Shor(1998)、Jon Kleinberg(2006)、Daniel Spielman(2010)等一共4个人。

2.拥有美博士学位而本(硕)学位来自美境外

(1)印度

①Madhu Sudan(2002)——印度理工学院(德里校区)学士(1987);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1992)

②Subhash Khot(2014)——印度理工学院(孟买校区)学士(1999);普林斯顿大学博士(2003)

(2)希腊

①Constantinos Daskalakis(2018)—— 雅典国立技术大学学士(2004);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2008)

3.美境外接受完整教育

(1)英国

①Leslie Valiant (1986)——剑桥大学学士;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硕士;华威大学博士(1974)

(六)Abacus Medal(算盘奖章)

1.美境外接受完整教育

(1)以色列

①Mark Braverman (2022)——以色列理工学院学士(2001);多伦多大学博士(2008)

(七)Steele Prize for Lifetime Achievement(斯蒂尔终身成就奖)

1.美境内接受完整教育

Richard Stanley(2022)、Spencer Bloch(2021)、Karen Uhlenbeck(2020)、Jeff Cheeger(2019)、Barry Simon(2016)、Phillip A. Griffiths(2014)、John Milnor(2011)、 William Fulton(2010)、Henry McKean(2007)、Dennis Sullivan(2006)、Ronald Graham(2003)、Victor Guillemin(2003)、Michael Artin(2002)、Elias Stein(2002)、Isadore Singer(2000)、Richard Kadison(1999)、Nathan Jacobson(1998)、 Ralph Phillips(1997)、John Tate(1995)等一共19个人。

2.拥有美博士学位而本(硕)学位来自美境外(一位美本英博的也归为这一类)

(1)罗马尼亚

①George Lusztig(2008)——布加勒斯特大学学士(1968);普林斯顿大学博士(1971)

(2)英国

①Frederick Gehring(2006)——密歇根大学学士(1946)、硕士(1949);剑桥大学博士(1952)

(3)加拿大

①Cathleen Morawetz(2004)——多伦多大学学士(1945);麻省理工学院硕士(1946);纽约大学博士(1951)

②Louis Nirenberg(1994)——麦吉尔大学学士 (1945);纽约大学博士(1950)

(4)荷兰

①Harry Kesten(2001)——阿姆斯特丹大学学士;康奈尔大学博士(1958)

3.美境外接受完整教育

(1)比利时

①Jean Bourgain(2018)——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学士、博士(1977)

(2)俄罗斯

①Victor Kac(2015)——莫斯科国立大学本硕(1965)、博士(1968)

②Yakov Sinai(2013)——莫斯科国立大学学士、硕士、博士(1960)

③Eugene Dynkin(1993)——莫斯科国立大学本硕(1945)、博士(1951)

(3)捷克

①Ivo Babuška(2012)——捷克理工大学学士;捷克斯洛伐克科学院博士

(4)阿根廷

①Luis Caffarelli(2009)——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本硕(1968)、博士(1972)

(5)日本

①Goro Shimura(志村五郎)(1996)——东京大学学士(1952)、博士(1958)

(八)Shaw Prize in Mathematical Sciences(邵逸夫数学科学奖)

1.美境内接受完整教育

David Mumford(2006)、Clifford Taubes(2009)、Richard Hamilton(2011)、Christodoulou Demetrios(2011)、David Donoho(2013)、Jeff Cheeger(2021)等一共6个人。

2.拥有美博士学位而本(硕)学位来自美境外

(1)英国

①Richard Taylor(2007)——剑桥大学学士(1983);普林斯顿大学博士(1988)

(2)加拿大

①Robert Langlands(2007)——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本硕士(1958);耶鲁大学博士(1960)

(3)罗马尼亚

①George Lusztig(2014)——布加勒斯特大学学士(1968);普林斯顿大学博士(1971)

(4)匈牙利

①János Kollár(2017)——厄特沃什·罗兰大学学士;布兰代斯大学博士(1984)

3.美境外接受完整教育

(1)中国大陆

①陈省身(2004)——南开大学学士(1930);清华大学硕士(1934);德国汉堡大学博士(1936)

(2)波兰

①Henryk Iwaniec(2015)——华沙大学学士、博士(1972)

(3)阿根廷

①Luis Caffarelli(2018)——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本硕(1968)、博士(1972)

(4)俄罗斯

①Alexander Beilinson(2020)——莫斯科国立大学学士(1980);朗道理论物理研究所博士(1988)

(5)以色列

①Noga Alon(2022)——希伯来大学学士、博士(1983)

(九)Crafoord Prize(克福拉德奖)

1.美境内接受完整教育

Edward Witten(2008)

2.拥有美博士学位而本(硕)学位来自美境外

(1)加拿大

①Louis Nirenberg(1982)——麦吉尔大学学士 (1945);纽约大学博士(1950)

(2)中国香港

①丘成桐(1994)——中文大学学士(1969);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1971 )

(3)澳大利亚

①Terence Tao(陶哲轩, 美籍华人)(2012)——弗林德斯大学本硕(1992);普林斯顿大学博士(1996)

3.美境外接受完整教育

(1)俄罗斯

①Yakov Eliashberg(2016)——列宁格勒大学学士、博士(1972)

(2)意大利

①Enrico Bombieri(2020)——米兰大学学士、博士(1963)

(十)Breakthrough Prize in Mathematics(数学突破奖)

1.美境内接受完整教育

Alex Eskin(2020)、Ian Agol(2016)、JACOB LURIE(2015)等一共3个人

2.拥有美博士学位而本(硕)学位来自美境外

(1)英国

①James McKernan(2018)——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学士;哈佛大学博士(1991)

②Richard Taylor(2015)——剑桥大学学士(1983);普林斯顿大学博士(1988)

(2)意大利

①Christopher Hacon(2018)——比萨大学学士(1992);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博士(1998)

(3)澳大利亚

①Terence Tao(陶哲轩, 美籍华人)(2015)——弗林德斯大学本硕(1992);普林斯顿大学博士(1996)

3.美境外接受完整教育

(1)比利时

①Jean Bourgain(2017)——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学士、博士(1977)

(2)英国

①Simon Donaldson(2015)——剑桥大学彭布罗克学院学士(1979);牛津大学博士(1983)

(十一)Frank Nelson Cole Prize in Algebra(科尔代数奖)

1.美境内接受完整教育

Leonard Dickson(1928)、Abraham Adrian Albert(1939)、Serge Lang(1954)、Maxwell Rosenlicht(1960)、Walter Feit(1965)、John Thompson(1965)、Richard Swan(1970)、Hyman Bass(1975)、Daniel Quillen(1975)、Michael Aschbacher(1980)、Melvin Hochster(1980)、David Harbater(1995)、Robert Guralnick(2018)等一共13个人。

2.拥有美博士学位而本(硕)学位来自美境外

(1)匈牙利

①George Lusztig(1985)——布加勒斯特大学学士(1968);普林斯顿大学博士(1971)

②János Kollár(2006)——厄特沃什·罗兰大学学士;布兰代斯大学博士(1984)

(2)意大利

①Christopher Hacon(2009)——比萨大学学士(1992);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博士(1998)

(3)英国

①James McKernan(2009)——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学士;哈佛大学博士(1991)

(4)中国大陆

①许晨阳(2021)——北京大学本硕(2004);普林斯顿大学博士(2008)

3.美境外接受完整教育

(1)乌克兰

①Oscar Zariski(1944)——基辅大学学士(1920);罗马大学博士(1924)

(2)德国

①Richard Brauer(1949)——柏林大学学士、博士(1926)

(3)印度

①Harish Chandra(1954)——阿拉哈巴德大学学士(1941)、硕士(1943);剑桥大学博士(1947)

(4)荷兰

①Aise Jong(2000)——莱顿大学本硕;奈梅亨拉德堡德大学博士(1992)

(5)俄罗斯

①Alexander Merkurjev(2012)——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学士(1977)、博士(1979)

(十二)Frank Nelson Cole Prize in Number Theory(科尔数论奖)

1.美境内接受完整教育

Harry Vandiver(1931)、John Tate(1956)、Bernard Dwork(1962)、James Ax(1967)、 Barry Charles Mazur(1982)等一共5个人。

2.拥有美博士学位而本(硕)学位来自美境外

(1)加拿大

①Simon Kochen(1967)——麦吉尔大学本硕;普林斯顿大学博士(1959)

②Robert Langlands(1982)——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本硕(1958);耶鲁大学博士(1960)

3.美境外接受完整教育

(1)法国

①Claude Chevalley(1941)——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学士(1929);巴黎大学博士(1933)

(2)奥地利

①Henry Mann(1946)——维也纳大学学士、博士(1935)

②Wolfgang Schmidt(1972)——维也纳大学学士、博士(1955)

(3)日本

①Goro Shimura(志村五郎)(1977)——东京大学学士(1952)、博士(1958)

(十三)Steele Prize for Seminal Contribution to Research(斯蒂尔研究〔开创性〕贡献奖)

1.美境内接受完整教育

David Williamson(2022)、Murray Gerstenhaber(2021)、Craig Tracy(2020)、Harold Widom(2020)、 Andrew Majda(2016)、Robert Kohn(2014)、William Thurston(2012)、Robert Griess(2010)、Richard Hamilton(2009)、 Karen Uhlenbeck(2007)、Clifford Gardner(2006)、 John Greene(2006)、Robert Miura(2006)、Martin Kruskal(2006)、Lawrence Evans(2004)、Michael Morley(2003)、Robert MacPherson(2002)、Leslie Greengard(2001)、Barry Mazur(2000)、Michael Crandall(1999)、John Nash(1999)、Herbert Wilf(1998)、Daniel Stroock(1996)、Edward Nelson(1995)、Louis Branges(1994)、George Mostow(1993)等一共26个人。

2.拥有美博士学位而本(硕)学位来自美境外

(1)比利时

①Michel Goemans(2022)——鲁汶大学本硕(1987);麻省理工学院博士(1990)

(2)加拿大

①Louis Nirenberg(2014)——麦吉尔大学学士 (1945);纽约大学博士(1950)

②Robert Langlands(2005)——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本硕(1958);耶鲁大学博士(1960)

③Robert Goresky(2002)——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学士(1971);布朗大学博士(1976)

(3)立陶宛

①Vladimir Rokhlin(2001)——维尔纽斯大学本硕;莱斯大学博士(1983)

3.美境外接受完整教育

(1)日本

①Haruzo Hida (肥田晴三)(2019)——京都大学学士(1975)、硕士(1977)、博士(1980 )

(2)俄罗斯

①Sergey Fomin(2018)——圣彼得堡国立大学本硕(1979)、博士(1982)

②Andrei Zelevinsky(2018)——莫斯科国立大学学士、博士(1978)

③Rostislav Grigorchuk(2015)——莫斯科国立大学本硕(1975)、博士(1978)

④Nicolai Krylov(2004)——莫斯科国立大学本硕(1963)、博士(1966)

(3)澳大利亚

①Leon Simon(2017)——阿德莱德大学学士(1967)、博士(1971)

(4)阿根廷

①Luis Caffarelli(2014)——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本硕(1968)、博士(1972)

(5)比利时

①Ingrid Daubechies(2011)—— 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学士(1975)、博士(1980)

(6)匈牙利

①Endre Szemerédi(2008)——厄特沃什·罗兰大学学士;莫斯科国立大学博士

(7)以色列

①Doron Zeilberger(1998)——以色列本科;魏茨曼科学研究所博士(1976)

(8)印度

①Srinivasa Varadhan(1996)——印度总统大学(马德拉斯)学士(1959)、硕士( 1960);印度统计研究所博士(1963)

四、15%权重的数学奖(排名)

(一)Simons Investigator Award(西蒙斯研究员奖)

1.美境内接受完整教育

Ivan Corwin(2022)、Ciprian Manolescu(2020)、Bhargav Bhatt(2019)、Nets Katz(2019)、Bjorn Poonen(2016)、Ian Agol(2015)、Christopher Skinner(2015)、Alex Eskin(2014)、Larry Guth(2014)、Richard Kenyon(2014)、Kannan Soundararajan(2013)、Manjul Bhargava(2012)等一共12个人。

2.拥有美博士学位而本(硕)学位来自美境外

(1)中国大陆

①张伟(2022)——北京大学学士(2004);哥伦比亚大学博士(2009)

②许晨阳(2022)——北京大学本硕(2004);普林斯顿大学博士(2008)

③林霖(2021)——北京大学学士(2007);普林斯顿大学博士(2011)

④恽之玮(2020)——北京大学学士(2004);普林斯顿大学博士(2009)

⑤陈秀雄(2019)——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士(1987);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1989);宾夕法尼亚大学博士(1994)

(2)韩国

①June Huh(2021)——首尔国立大学物理学和天文学学士(2007)、数学硕士(2009);密歇根大学数学博士(2014)

(3)俄罗斯

①Alexei Borodin(2020)——莫斯科国立大学学士(1997);宾夕法尼亚大学博士(2001)

②Ludmil Katzarkov(2017)——莫斯科国立大学学士(1987);宾夕法尼亚大学博士(1995)

③Igor Rodnianski(2017)——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学士(1993)、硕士(1996);堪萨斯州立大学博士(1999)

(4)巴西

①Fernando Marques(2020)——阿拉戈斯联邦大学学士(1999);巴西国家纯数学和应用数学研究所硕士(1999);康奈尔大学博士 (2003)

(5)葡萄牙

①André Neves(2018)——里斯本技术大学本硕(1999);斯坦福大学博士(2005)

(6)澳大利亚

①Akshay Venkatesh(2018)——西澳大利亚大学学士(1997);普林斯顿大学博士(2002)

②Allan Sly(2017)——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本硕(2006);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2009)

③Terence Tao(陶哲轩, 美籍华人)(2012)——弗林德斯大学本硕(1992);普林斯顿大学博士(1996)

(7)英国

①James McKernan(2016)——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学士;哈佛大学博士(1991)

(8)伊朗

①Maryam Mirzakhani(2013)——谢里夫理工大学学士(1999);哈佛大学博士(2004)

(9)罗马尼亚

①Daniel Tataru(2013)——亚历山德鲁伊万库扎大学学士(1990);弗吉尼亚大学博士(1992)

(10)意大利

①Christopher Hacon(2012)——比萨大学学士(1992);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博士(1998)

(11)中国台湾

①姚鴻澤(音译)(2012)——台湾大学学士(1981);普林斯顿大学博士(1987)

3.美境外接受完整教育

(1)意大利

①Guido Philippis(2021)——佛罗伦萨大学学士(2007)、硕士(2009);比萨高等师范学校博士(2012)

(2)以色列

①Assaf Naor(2021)——希伯来大学学士(1996)、博士(2002)

②Elchanan Mossel(2019)——以色列开放大学学士(1992);希伯来大学硕士(1997)、博士(2000)

③Amit Singer(2012)——特拉维夫大学学士(1997)、博士(2005)

(3)法国

①Sylvia Serfaty(2018)——1994-98年间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学习,1995年拿到了该校的硕士学位; 1999年拿到了南巴黎大学的博士学位

②Raphaël Rouquier(2015)——法国本科;巴黎第七大学博士(1992)

③Alice Guionnet(2012)——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本硕(1993);南巴黎大学博士

(4)德国

①Simon Brendle(2017)——图宾根大学学士、博士(2001)

②Paul Seidel(2012)——海德堡大学本硕(1994);牛津大学博士(1998)

(5)俄罗斯

①Andrei Okounkov(2014)——莫斯科国立大学学士(1993)、博士(1995)

(6)越南

①Ngo Bao Chau(吴宝珠,越南人)(2013)——1990年在巴黎皮埃尔与玛丽·居里大学学习了两年,然后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学习,1997年在南巴黎大学获得了博士学位

(二)Leroy P. Steele Prizes awarded prior to 1993(斯蒂尔奖〔1993年前〕)

1.美境内接受完整教育

James Glimm(1992)、Peter Lax(1992)、 Eugenio Calabi(1991)、R. Richtmyer(1990)、Bertram Kostant(1990)、Daniel Gorenstein(1989)、Gian Rota(1988)、Deane Montgomery(1988)、Martin Gardner(1987)、 Herbert Federer(1987)、 Wendell Fleming(1987)、Donald Knuth(1986)、Rudolf Kálmán(1986)、Michael Spivak(1985)、Hassler Whitney(1985)、Elias Stein(1984)、 Joseph Doob(1984)、Paul Halmos(1983)、Stephen Kleene(1983)、John Milnor(1982)、Nelson Dunford(1981)、Jacob Schwartz(1981)、Harold Edwards(1980)、Robin Hartshorne(1979)、Joseph Kohn(1979)、George Mackey(1975)、 Blaine Lawson(1975)、Martin Davis(1975)、 Joseph Taylor(1975)、 Edward Curtis(1972)、 Lawrence Payne(1972)、 Dana Scott(1972)、 James Carrell(1971)、Phillip Griffiths(1971)等一共34个人。

2.拥有美博士学位而本(硕)学位来自美境外(一位美本〔硕〕德博的也归为这一类)

(1)加拿大

①Raoul Bott (1990) ——麦吉尔大学学士;卡内基梅隆大学博士(1949)

②Irving Kaplansky(1989) ——多伦多大学学士;哈佛大学博士(1941)

(2)阿根廷

①Alberto Calderón (1989) ——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学学士(1947);芝加哥大学博士

(3)冰岛

①Sigurdur Helgason(1988) ——冰岛大学学士(1946);哥本哈根大学硕士(1952);普林斯顿大学博士(1954)

(4)德国

①Saunders Lane(1986) ——耶鲁大学学士(1930);芝加哥大学硕士(1931);哥廷根大学博士(1934)

(5)中国香港

①林節玄(1982) ——香港大学学士(1963);哥伦比亚大学博士(1967)

(6)南非

①Gerhard Hochschild(1980) ——开普敦大学学士(1936)、硕士(1937);普林斯顿大学博士(1941)

(7)法国

①Solomon Lefschetz(1970) ——巴黎中央学校学士;克拉克大学博士(1911)

3.美境外接受完整教育

(1)法国

①Jean Treves(1991) ——巴黎索邦大学学士、博士(1958)

②André Weil(1980)——曾就读于高等师范学校(现为巴黎大学的一部分)以及罗马大学、哥廷根大学;1928年取得巴黎大学的博士学位

(2)瑞士

①Armand Borel(1991)——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本硕(1947);巴黎大学博士(1952)

②Lipman Bers(1975)——苏黎世大学学士;布拉格查尔斯大学博士(1938)

(3)波兰

①Samuel Eilenberg(1987)——华沙大学本硕(1934)、博士(1936)

②Antoni Zygmund(1979)——华沙大学学士、博士(1923)

(4)加拿大

①Robert Steinberg(1985)——多伦多大学学士、博士(1948)

(5)中国大陆

①陈省身(1983)——南开大学学士(1930);清华大学硕士(1934);德国汉堡大学博士(1936)

(6)芬兰

①Lars Ahlfors(1982)——赫尔辛基大学本硕(1928)、博士(1932)

(7)德国

①Fritz John(1982)——哥廷根大学学士、博士(1934)

②Eberhard Hopf(1981)——柏林大学学士、博士(1926)

③Salomon Bochner(1979)——柏林大学学士、博士(1921)

④Hans Lewy(1979)——哥廷根大学学士、博士(1926)

(8)乌克兰

①Oscar Zariski(1981)——基辅大学学士(1920);罗马大学博士(1924)

(三)ICM Emmy Noether Lecture(艾米·诺特讲座)

1.美境内接受完整教育

Georgia Benkart(2014)

2.拥有美博士学位而本(硕)学位来自美境外

(1)中国台湾

①張聖容(2018)——台湾大学学士(1970);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1974)

(2)加拿大

①Cathleen Morawetz(1998)——多伦多大学学士(1945);麻省理工学院硕士(1946);纽约大学博士(1951)

(四)International Prize in Statistics(国际统计奖)

1.美境内接受完整教育

Bradley Efron(2019)、Nan Laird(2021)等一共2个人。

(五)Norbert Wiener Prize in Applied Mathematics(诺伯特·维纳应用数学奖)

1.美境内接受完整教育

Richard Bellman(1970)、Peter Lax(1975)、Clifford Gardner(1985)、Hermann Flaschka(1995)、Arthur Winfree(2000)、James Sethia(2004)、Craig Tracy(2007)、Harold Widom(2007)、David Donoho(2010)、Andrew Majda(2013)、Marsha Berger(2019)等一共11个人。

2.拥有美博士学位而本(硕)学位来自美境外

(1)加拿大

①Jerrold Marsden(1990)——多伦多大学学士;普林斯顿大学博士(1968)

(2)以色列

①Michael Aizenman(1990)——希伯来大学学士;叶史瓦大学博士(1975)

(3)瑞士

①Alexandre Chorin(2000)——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学士(1961);纽约大学硕士(1964)、博士(1966)

(4)希腊

①Constantine Dafermos(2016)——雅典国立技术大学学士(1964);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博士(1967)

3.美境外接受完整教育

(1)日本

①加藤敏夫(1980)——东京帝国大学学士(1941);东京大学博士(1951)

(2)英国

①Gerald Whitham(1980)——曼彻斯特大学学士(1948)、硕士(1949)、博士(1953)

(3)匈牙利

①Ciprian Foias(1995)——布加勒斯特大学学士、博士(1962)

(4)俄罗斯

①Arkadi Nemirovski(2019)——莫斯科国立大学本硕(1970)、博士(1973)

(5)以色列

①Eitan Tadmor(2022)——特拉维夫大学学士(1973)、硕士(1975)、博士(1978)

(六)New Horizons in Mathematics Prize(数学新视野奖)

1.美境内接受完整教育

Aaron Brown(2022)、Bhargav Bhatt(2021)、Emmy Murphy(2020)、Aaron Naber(2018)、Benjamin Elias(2017)、Mohammed Abouzaid(2017)、Larry Guth(2016)等一共7个人。

2.拥有美博士学位而本(硕)学位来自美境外

(1)哥伦比亚

①Sebastian Salazar(2022)——哥伦比亚国立大学(波哥大中心校区)学士(2009);(巴西)国家纯数学和应用数学研究所硕士(2009);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2014)

(2)中国大陆

①孙崧(2021)——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士(2006);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博士(2010)

②朱新文(2020)——北京大学学士(2004);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2009)

③许晨阳(2019)——北京大学本硕(2004);普林斯顿大学博士(2008)

④恽之玮(2018)——北京大学学士(2004);普林斯顿大学博士(2009)

⑤张伟(2018)——北京大学学士(2004);哥伦比亚大学博士(2009)

(3)英国

①Tim Austin(2020)——剑桥大学三一学院本硕(2006);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博士(2010)

(4)韩国

①June Huh(2019)——首尔国立大学物理学和天文学学士(2007)、数学硕士(2009);密歇根大学数学博士(2014)

(5)加拿大

①Maksym Radziwill(2019)——麦吉尔大学学士(2009);斯坦福大学博士(2013)

3.美境外接受完整教育

(1)俄罗斯

①Aleksandr Logunov(2021)——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学士(2012)、博士(2015)

(七)Fulkerson Prize(富尔克森奖)

1.美境内接受完整教育

Richard Karp(1979)、Kenneth Appel(1979)、Eugene Luks(1985)、Alfred Lehman(1991)、Louis Billera(1994)、David Williamson(2000)、Eric Vigoda(2006)、Daniel Spielman(2009)、Thomas Hales(2009)、Samuel Ferguson(2009)、Thomas Hales(2009)、Sanjeev Arora(2012)、Satish Rao(2012)、Umesh Vazirani(2012)、Jeffry Kahn(2012)、Peter Allen(2018)等一共16个人。

2.拥有美博士学位而本(硕)学位来自美境外

(1)印度

①Narendra Karmarkar(1988)——印度理工学院(孟买校区)学士(1978);加州理工学院硕士(1979);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1983)

②Ravindran Kannan(1991)——印度理工学院(孟买校区)学士;康奈尔大学博士

(2)比利时

①Michel Goemans(2000)——鲁汶大学本硕(1987);麻省理工学院博士(1990)

(3)法国

①Gérard Cornuéjols(2000)——法国国立路桥大学学士(1974);康奈尔大学博士(1978)

(4)以色列

①Maria Chudnovsky(2009)——以色列理工学院学士;普林斯顿大学博士(2003)

(5)中国大陆

①滕尚华(2009)——上海交通大学学士(1985);南加州大学硕士(1988);卡内基梅隆大学博士(1991)

②蔡进一(2021)——复旦大学学学士(1981);康奈尔大学博士(1986)

(6)越南

①Van H. Vu(阮铪万,越南人)(2012)——厄特沃什·罗兰大学本硕(1994);耶鲁大学博士(1998)

3.美境外接受完整教育

(1)英国

①Alan Frieze(1991)——牛津大学学士(1966);伦敦大学博士(1975)

②Paul Seymour(1994)——牛津大学埃克塞特学院学士(1971)、博士(1975)

③Paul Seymour(2006)——牛津大学埃克塞特学院学士(1971)、博士(1975)

(2)加拿大

①Neil Robertson(1994)——布兰登大学学士(1959);滑铁卢大学博士(1969)

②Neil Robertson(2006)——布兰登大学学士(1959);滑铁卢大学博士(1969)

(3)捷克

①Robin Thomas(1994)——布拉格查尔斯大学学士、博士(1985)

(4)德国

①Thomas Rothvoss(2018)——先后在帕德博恩大学和多特蒙德工业大学学习,然后于2009年在洛桑联邦理工学院获得了博士学位

(八)COPSS Presidents' Award(科普斯会长奖)

1.美境内接受完整教育

Peter Bickel(1981)、James Berger(1985)、Raymond Carroll(1988)、Wing Hung Wong(王永雄,美籍华人)(1993) 、David Donoho(1994) 、Kathryn Roeder(1997) 、Andrew Gelman(2003) 、Rafael Irizarry(2009) 、David Dunson(2010) 、Marc Suchard(2013)、John Storey(2015)、Rina Barber(2020)、Jeffrey Leek(2021)等一共13个人。

2.拥有美博士学位而本(硕)学位来自美境外

(1)加拿大

①Stephen Fienberg(1982)——多伦多大学学士(1964);哈佛大学硕士(1965)、博士(1968)

②Michael Newton(2004)——达尔豪西大学学士(1986);华盛顿大学(西雅图主校区)博士(1991)

③Martin Wainwright(2014)——滑铁卢大学学士;麻省理工学院博士

(2)中国香港

①黎子良(音译)(1983)——香港大学学士(1967);哥伦比亚大学硕士(1970)、博士(1971)

(3)中国台湾

①吳建福(音译)(1987)——台湾大学学士(1971);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1976)

(4)澳大利亚

①Iain Johnstone(1995)——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学士(1977);康奈尔大学博士(1981)

(5)中国大陆

①范剑青(2000)——复旦大学学士(1982);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1989)

②孟晓犁(2001)——复旦大学学士(1982);哈佛大学博士(1990)

③刘军(2002)——北京大学学士(1985);芝加哥大学博士(1991)

④林希虹(2006)——清华大学学士(1989);华盛顿大学(西雅图主校区)博士(1994)

⑤蔡天文(2008)——杭州大学(浙江大学)学士(1986);上海交通大学硕士(1989);康奈尔大学博士(1996)

⑥寇星昌(2012)——北京大学学士(1997);斯坦福大学博士(2001)

(6)印度

①Nilanjan Chatterjee(2011)——就读于圣泽维尔学院,并分别于1993年、1995年从印度统计研究所取得了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1999年又获得了华盛顿大学(西雅图主校区)的博士学位

(7)英国

①Tyler VanderWeele(2017)——牛津大学学士(2000)、硕士(2005);哈佛大学博士(2006)

(8)新西兰

①Hadley Wickham(2019)——奥克兰大学本硕(2004);爱荷华州立大学博士(2008)

3.美境外接受完整教育

(1)英国

①David Hinkley(1984)——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学士、博士(1969)

②Peter McCullagh(1990)——伯明翰大学学士;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博士

(2)加拿大

①Ross Prentice(1986)——多伦多大学本硕、博士(1970)

②Larry Wasserman(1999)——多伦多大学学士(1983)、硕士(1985)、博士(1988)

(3)荷兰

①Mark Laan(2005)——乌得勒支大学本硕(1990)、博士(1993)

(九)美顶级数学科学家前100名(Research.com)

1.美境内接受完整教育

Barry Simon、Donald Rubin、Stanley Osher、Gene Golub、Raymond Carroll、Sander Greenland、James Yorke、Joel Lebowitz、James Robins、George Karniadakis、David Donoho、Ward Whitt、Fred Glover、Andrew Gelman、Bradley Efron、Persi Diaconis、Mark Ablowitz、Frank Harary、Andrew Majda、Olvi Mangasarian、Joseph Keller、Ron Graham、Elias Stein、Max Gunzburger、Carlos Kenig、David Dunson、Mary Wheeler、Mark Meerschaert、Richard Bellman、Alan Gelfand、David Morrison、James Demmel、James Marron、George Nemhauser、David Eppstein、Ingram Olkin、Sidney Redner、Richard Stanley、Peter Bickel、James Berger、Charles Micchelli、Joseph Ibrahim、David Eisenbud等一共43个人。

2.拥有美博士学位而本(硕)学位来自美境外(一位美本英博的也归为这一类)

(1)中国香港

①丘成桐(1994)——中文大学学士(1969);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1971 )

(2)加拿大

①Jerrold Marsden——多伦多大学学士;普林斯顿大学博士(1968)

②Martin Wainwright——滑铁卢大学学士;麻省理工学院博士

(3)澳大利亚

①Terence Tao(陶哲轩, 美籍华人)——弗林德斯大学本硕(1992);普林斯顿大学博士(1996)

②Neil Sloane——墨尔本大学学士(1960);康奈尔大学博士(1967)

(4)中国大陆

①舒其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士(1982);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博士(1986)

②范剑青——复旦大学学士(1982);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1989)

③叶荫宇——华中科技大学学士(1982);斯坦福大学博士(1988)

④鄂维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士(1982);中科院硕士(1985);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博士(1989)

⑤林丹瑜——华东师范大学学士(1983);密歇根大学博士(1989)

⑥蔡天文——杭州大学(浙江大学)学士(1986);上海交通大学硕士(1989);康奈尔大学博士(1996)

⑦杜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士(1983);卡内基梅隆大学博士(1988 )

(5)埃及

①Abdul Wazwaz——开罗大学学士(1962);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博士(1981)

(6)英国

①Elliott Lieb——麻省理工学院学士(1953);伯明翰大学博士(1956)

(7)希腊

①Dimitri Bertsekas——雅典国立技术大学学士;麻省理工学院博士(1971)

②Dimitris Bertsimas——雅典国立技术大学学士;麻省理工学院博士(1988)

③Panos M. Pardalos——雅典大学学士(1977);明尼苏达大学博士(1985)

④Ioannis Kevrekidis——雅典国立技术大学学士;明尼苏达大学博士

(8)以色列

①Avi Wigderson——以色列理工学院学士(1980);普林斯顿大学博士(1983)

②Edriss Titi——以色列理工学院本硕(1981);印第安纳大学伯明顿分校博士(1986)

(9)中国台湾

①金芳蓉——台湾大学学士(1970);宾夕法尼亚大学博士(1974)

②彭仲熙(音译)——台湾大学学士;斯坦福大学博士

③姚鴻澤(音译)——台湾大学学士(1981);普林斯顿大学博士(1987)

(10)阿根廷

①Eduardo Sontag——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本硕(1972);佛罗里达大学博士(1977)

(11)法国

①Emmanuel Candès——巴黎综合理工学院学士(1993);巴黎第六和第九大学硕士(1994);斯坦福大学博士(1998)

②Bernard Chazelle——国立巴黎高等矿业学院学士(1977);耶鲁大学博士(1980)

(12)智利

①Gunther Uhlmann——智利大学本硕(1973);麻省理工学院博士(1976)

(13)秘鲁

①Bernardo Cockburn——秘鲁国立工程大学本硕(1980);巴黎第六大学博士生(1980-83);芝加哥大学博士(1986)

(14)俄罗斯

①Sergei Gukov——莫斯科物理技术学院学士(1997);普林斯顿大学博士(2001)

(15)匈牙利

①George Lusztig——布加勒斯特大学学士(1968);普林斯顿大学博士(1971)

(16)印度

①Hanif Sherali——孟买大学学士(1975);佐治亚理工学院博士(1979)

②Pankaj Agarwal——印度理工学院(卢克里校区)学士(1982);纽约大学柯朗数学科学研究所博士(1989)

(17)爱尔兰

①Margaret Pepe——科克大学学士(1981);华盛顿大学(西雅图主校区)博士(1986)

(18)瑞士

①Murad Taqqu——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学士(1966);哥伦比亚大学博士(1972)

3.美境外接受完整教育

(1)捷克

①Ivo Babuška——捷克理工大学学士;捷克斯洛伐克科学院博士

(2)中国大陆

①马文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士(1982);中国科学院博士(1990)

②沈捷——北京大学学士(1982);南巴黎大学博士(1987)

(3)比利时

①Jean Bourgain——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学士、博士(1977)

(4)印度

①Ravi Agarwal——印度阿格拉大学本硕(1969);印度理工学院(马德拉斯校区)博士(1973)

(5)阿根廷

①Luis Caffarelli——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本硕(1968)、博士(1972)

(6)匈牙利

①Béla Bollobás——布达佩斯大学学士(1966);剑桥大学博士(1972)

②Peter Constantin——布加勒斯特大学本硕(1975);希伯来大学博士(1981)

(7)法国

①Haim Brezis——法国本科;巴黎大学博士(1971)

②Roger Temam——巴黎大学本硕(1962)、博士(1967)

③Benoit Mandelbrot——巴黎综合理工学院学士(1947);加州理工学院硕士(1948);巴黎大学博士(1952)

④Roland Glowinski——巴黎综合理工学院学士;法国国立高等电信学院硕士(1963);巴黎第六大学博士(1970)

(8)以色列

①Avner Friedman——希伯来大学本硕 (1954) 、博士(1956)

②Eitan Tadmor——特拉维夫大学学士(1973)、硕士(1975)、博士(1978)

(9)俄罗斯

①Victor Kac——莫斯科国立大学学士(1965)、博士(1968)

②Alexander Shapiro——莫斯科国立大学本硕(1971);以色列内盖夫本-古里安大学博士(1981)

(10)爱尔兰

①Adrian Raftery——都柏林三一大学学士(1976)、硕士(1977);巴黎皮埃尔与玛丽·居里大学博士(1980)

(11)英国

①Alan Frieze——牛津大学学士(1966);伦敦大学博士(1975)

②Paul Seymour——牛津大学学土、博士

③Andrew Stuart——布里斯托大学学士(1983);牛津大学博士(1986)

(12)加拿大

①Larry Wasserman——多伦多大学学士(1983)、硕士(1985)、博士(1988)

(13)荷兰

①Mark Laan——乌得勒支大学本硕(1990)、博士(1993)

(14)波兰

①Irena Lasiecka——华沙大学本硕(1972)、博士(1975)

(十)Carl Friedrich Gauss Prize(卡尔·弗里德里希·高斯奖)

1.美境内接受完整教育

David Donoho(2018)、Stanley Osher(2014)等一共2个人。

2.拥有美学士学位而博士学位来自美境外

(1)英国

①Elliott Lieb(2022)——麻省理工学院学士(1953);伯明翰大学博士(1956)

(十一)Sloan Fellowship(斯隆研究奖)

1.美境内接受完整教育

Chao Gao(2022)、Daniel Halpern-Leistner(2022)、Jingyin Huang(2022)、Connor Mooney (2022)、Jonathan Niles-Weed(2022)、Andrew Zimmer(2022)、邓煜(2021)、Pavel Galashin(2021)、Brandon Levin (2021)、Fedor Manin (2021)、

Alexander Perry (2021)、Lisa Piccirillo (2021)、Brandon Seward (2021)、Yakov Shlapentokh-Rothman (2021)、

Nathaniel Stapleton (2021)、Laura Starkston (2021)、Madeleine Udell (2021)、Otis Chodosh (2020)、Damek Davis (2020)、Tarek M.Elgindi (2020)、Robert Hough (2020)、Samuel Taylor(2020)、Cynthia Vinzant(2020)、

Shirshendu Ganguly(2019)、Kristen Hendricks (2019)、Philip Isett(2019)、Junehyuk Jung (2019)、Andrew Lawrie (2019)、John Lesieutre (2019)、Yufei Zhao (2019)、Jennifer Balakrishnan(2018)、 Tamara Broderick (2018)、

Tye Lidman (2018)、Melody Chan (2018)、Andrei Negut (2018)、Chelsea Walton (2017)、Steven Sam (2017)、Aaron Pixton (2017)、Jonathan Luk Stan(陸穎康) (2017)、Thomas Koberda (2017)、Wei Ho (2017)、Tom Goldstein (2017)、John Duchi (2017)、Mark Davenport (2017)、Andrew Suk(2017)、Kevin Tucker (2016)、Wesley Pegden (2016)、Jeffrey Danciger (2016)、Adrianna Gillman (2016)、Matthew Hirn (2016)、Zaher Hani (2016)、Elena Fuchs (2016)、Benjamin Elias (2016)、Nikhil Srivastava (2016)、Thomas Church (2016)、Venkat Chandrasekaran (2016)、Jonathan Chaika (2015)、Boris Bukh (2015)、Vivek Shende (2015)、Jacob Bedrossian (2015)、Andrew Snowden (2015)、Melanie Wood (2015)、Emmy Murphy (2015)、Richard Bamler (2015)、Jennifer Hom (2015)、Charles Smart (2014)、Aaron Naber (2014)、Benjamin Webster (2014)、Lionel Levine (2014)、Maryanthe Malliaris (2014)、Jared Weinstein (2014)、Maksym Fedorchuk (2014)、Michael Neilan (2014)、Samuel Stechmann (2014)、Deanna Needell (2014)、Jared Speck (2014)、Sarah Koch (2013)、Arthur Szlam (2013)、David Treumann (2013)、Jeffrey Streets (2013)、Andrew Putman (2013)、Swastik Kopparty (2013)、Joshua Greene (2013)、Alex Kontorovich (2013)、Jacob Fox (2013)、Marcus Khuri (2008)、Joachim Krieger (2008)、Jean-Francois Lafont (2008)、Laura DeMarco (2008)、Timothy Chartier (2008)、Toufic Suidan(2008)、Michael Hutchings (2003)、Tom Graber (2003)、Alexandru Ionescu (2003)、Stephen Miller (2003)、Brendan Hassett (2003)、Trachette Jackson (2003)、Ian Agol (2003)、Susan Tolman (1998)、Arlie Petters (1998)、William Minicozzi (1998)、Matthew Gursky (1998)、Michael Minion (1998)、Greg Kuperberg (1998)、Bjorn Poonen (1998)等一共105个人。

2.拥有美博士学位而本(硕)学位来自美境外

(1)中国大陆

①陈昱鑫(2022)——清华大学学士(2008);斯坦福大学博士(2015)

②陈蕾(2022)——北京大学学士(2013);芝加哥大学博士(2018)

③刘雨晨(2022)——北京大学本硕(2013);普林斯顿大学博士(2017)

④张瑞祥(2022)——北京大学学士(2012);普林斯顿大学博士(2017)

⑤杜秀敏(音译)(2021)——浙江大学学士(2011);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博士(2017)

⑥黄皓(2020)——北京大学学士(2007);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博士(2012)

⑦马临全(2020)——北京大学学士(2008);密歇根大学博士(2014)

⑧苏炜杰(2020)——北京大学学士(2011);斯坦福大学博士(2016)

⑨姚珧(2020)——北京大学学士 (2007);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博士 (2012)

⑩程修远(2019)——北京大学学士(2009);普林斯顿大学博士(2013)

⑪王博潼(2019)——北京大学学士(2006);普渡大学博士(2012)

⑫郑田怡(音译) (2019)——清华大学学士(2008);康奈尔大学博士(2013)

⑬周鑫 (2019)——清华大学学士(2006);北京大学硕士(2008);斯坦福大学博士(2013)

⑭吴毅弘(2018)——清华大学学士(2006);普林斯顿大学博士(2011)

⑮刘钢(2017)——南京邮电大学学士(2005);北京大学硕士(2008);明尼苏达大学博士(2013)

⑯李驰(2017)——北京大学本硕(2007);普林斯顿大学博士(2012)

⑰刘一峰(2017)——北京大学学士(2007);哥伦比亚大学博士(2012)

⑱刘汉(音译)(2017)——本科院校不详;卡耐基梅隆大学博士(2011)

⑲汪璐(2016)——北京大学学士(2006);麻省理工学院博士(2011)

⑳马宗明(2016)——北京大学学士(2005);斯坦福大学博士(2010)

㉑朱歆文(2015)——北京大学学士(2004);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2009)

㉒林霖(2015)——北京大学学士(2007);普林斯顿大学博士(2011)

㉓丁剑(2015)——北京大学学士(2006);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2011)

㉔周挺(音译)(2015)——南京大学学士(2004);维多利亚大学硕士(2006);华盛顿大学(西雅图主校区)博士(2010)

㉕孙崧(2014)——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士(2006);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博士(2010)

㉖尹骏(2014)——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士(2002);普林斯顿大学博士(2008)

㉗鲁剑峰(2013)——北京大学学士(2005);普林斯顿大学博士(2009)

㉘张伟 (2013)——北京大学学士(2004);哥伦比亚大学博士(2009)

㉙李凤燕(音译)(2008)——北京大学本硕(2000);布朗大学博士(2004)

㉚陆志勤(2003)——上海交通大学本硕(1989);纽约大学柯朗数学科学研究所博士(1997)

㉛刘克峰 (1998)——北京大学学士(1985);中国科学院硕士(1988);哈佛大学博士(1993)

㉜季理真(1998)——杭州大学学士(1984);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硕士(1987);东北大学博士(1991)

㉝陈毓(音译)(1998)——清华大学学士(1982);耶鲁大学博士(1991)

㉞郭雁(音译)(1998)——北京大学学士(1987);布朗大学博士(1993)

㉟古明(音译)(1998)——南京大学学士(1983);中国科学院硕士(1986);耶鲁大学博士(1993)

(2)俄罗斯

①Semyon Dyatlov (2017)——新西伯利亚国立大学士(2008);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2013)

②Alexander Postnikov (2003)——莫斯科国立大学本硕(1993);麻省理工学院博士(1997)

③Ludmil Katzarkov(1998)——莫斯科国立大学学士(1987);宾夕法尼亚大学博士(1995)

(3)印度

①Bhaswar Bhattacharya (2021)——印度统计学院本硕;斯坦福大学博士(2016)

②Barna Saha (2019)——印度理工学院(坎普尔校区)学士;马里兰大学帕克分校博士(2011)

③Gautam Iyer (2013)——圣泽维尔学院学士(1999);芝加哥大学博士(2006)

④Navin Khaneja (2003)——印度理工学院(坎普尔校区)学士(1994);哈佛大学博士(2000)

⑤Saugata Basu (2003)——印度理工学院(卡哈拉格普尔校区)学士(1991);纽约大学柯朗数学科学研究所博士(1996)

(4)法国

①Noureddine Karoui (2008)——巴黎综合理工学院学士;斯坦福大学博士(2004)

(5)以色列

①Yanir Rubinstein (2013)——以色列理工学院学士;麻省理工学院博士(2008)

(6)英国

①Zhizhen Zhao (2020)——剑桥大学三一学院本硕 (2008);普林斯顿大学博士(2013)

②Bao Le Hung (2019)——剑桥大学本硕(2009);哈佛大学博士(2014)

③Ben Weinkove (2008)——牛津大学学士(1999);哥伦比亚大学博士(2004)

④Wee Teck Gan (2003)——剑桥大学学士(1994);哈佛大学博士(1998)

(7)德国

①Lisa Sauermann(2022)——波恩大学学士;斯坦福大学博士(2019)

②Jessica Fintzen(2021)——不来梅雅各布大学学士(2011);哈佛大学博士(2016)

③Peter Hintz (2020)——哥廷根大学学士(2011);斯坦福大学博士(2015)

④Matthias Morzfeld (2016)——德国本科(不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

⑤Vlad Vicol (2015)——不来梅雅各布大学学士(2005);南加州大学博士(2010)

⑥Tasho Kaletha (2015)——波恩大学本硕(2005);芝加哥大学博士(2010)

⑦Kirsten Eisentraeger (2008)——艾伯哈特-卡尔斯-图宾根大学学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2003)

(8)罗马尼亚

①Tamás Darvas (2021)——巴比什-波雅依大学本硕(2009);普渡大学博士(2014)

②Mihaela Ifrim (2019)——布加勒斯特大学学士(2006);罗马尼亚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硕士(2007);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博士(2012)

③Claudiu Raicu (2016)——布加勒斯特大学学士(2007);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2011)

④Adrian Ioana (2013)——布加勒斯特大学学士(2003);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博士(2007)

(9)加拿大

①Jeff Calder (2020)——皇后大学本硕(2010);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博士(2014)

②Alexander Wright(2020)——滑铁卢大学学士 (2008);芝加哥大学博士 (2014)

③Kathryn Mann (2019)——多伦多大学学士(2008);芝加哥大学博士(2014)

④Tristan Collins (2018)——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学士(2009);哥伦比亚大学博士(2014)

⑤Miranda Holmes-Cerfon (2018)——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学士(2005);纽约大学博士(2010)

(10)乌克兰

①Dmytro Arinkin (2008)——乌克兰哈尔科夫大学学士(1997);哈佛大学博士(2002)

(11)中国台湾

①蔡禮政(音译)(2022)——台湾大学学士(2009);斯坦福大学博士(2016)

②藍凱文(2014)——台湾大学本硕(2001);哈佛大学博士(2008)

③王慕道(2003)——台湾大学本硕(1992);哈佛大学博士(1998)

(12)伊朗

①Adel Javanmard(2021)——谢里夫理工大学学士(2009);斯坦福大学博士(2014)

②Mahdi kotabi (2019)——谢里夫理工大学学士(2009);斯坦福大学博士(2014)

③Amir Mohammadi (2014)——谢里夫理工大学学士(2002);耶鲁大学博士(2009)

(13)意大利

①Francesco Lin(2019)—— 比萨大学本硕(2012);麻省理工学院博士(2016)

②Paolo Cascini (2008)——佛罗伦萨大学学士(2000);纽约大学柯朗数学科学研究所博士(2004)

③Mauro Maggioni (2008)——米兰大学本硕(1999);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博士(2002)

④Christopher Hacon(2003)——比萨大学学士(1992);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博士(1998)

(14)韩国

①Sung-Jin Oh (2020)——韩国高等科学技术学院学士(2008);普林斯顿大学博士(2013)

②Sug Woo Shin (2013)——首尔国立大学学士(2000);哈佛大学博士(2007)

③Inwon C.Kim (2008)——首尔国立大学学士(1997);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硕士(1999);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博士(2002)

(15)巴西

①Davi Maximo (2019)——塞阿拉联邦大学本硕(2007);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博士(2013)

②Marcelo Disconzi (2018)——南里奥格兰德联邦大学本硕(2005);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博士(2012)

(16)哥伦比亚

①Sebastian Salazar(2020)——哥伦比亚国立大学(波哥大中心校区)学士(2009);(巴西)国家纯数学和应用数学研究所硕士(2009);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2014)

(17)葡萄牙

①Afonso Bandeira (2018)——科英布拉大学本硕(2010);普林斯顿大学博士(2015)

(18)澳大利亚

①Joe Neeman (2018)——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学士(2007);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2013)

②Nicholas Sheridan (2017)——墨尔本大学学士(2006);麻省理工学院博士(2012)

③Danny Calegari(2003)——墨尔本大学学士(1994);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2000)

(19)希腊

①Georgios Pappas (1998)——塞萨洛尼基亚里士多德大学学士(1987);哥伦比亚大学博士(1992)

②Panagiota Daskalopoulos (1998)——雅典大学学士(1986);芝加哥大学博士(1992)

(20)瑞士

①Caroline Uhler(2017)——瑞士苏黎世大学本硕;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

(21)爱尔兰

①David Geraghty (2015)——剑桥大学学士;哈佛大学博士(2010)

(22)阿根廷

①Laura Matusevich (2008)——阿根廷科尔多瓦国立大学学士(1997);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2002)

②Fernando Villegas (1998)——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学士(1985);俄亥俄州立大学博士(1990)

(23)塞尔维亚

①Natasa Pavlovic (2008)——贝尔格莱德大学学士(1996);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博士(2002)

(24)斯洛伐克

①Andrej Zlatos (2008)——布拉迪斯拉发夸美纽斯大学本硕(1999);加州理工学院博士(2003)

(25)波兰

①Wieslawa Niziol (1998)——华沙大学本硕(1984);普林斯顿大学博士(1991)

(26)匈牙利

①Zoltán Szabó(1998)——厄特沃什·罗兰大学学士(1990);罗格斯大学博士(1994)

3.美境外接受完整教育

(1)俄罗斯

①Ilya Kachkovskiy(2022)——圣彼得堡国立大学本硕(2010);伦敦国王学院博士(2013)

②Aleksandr Logunov (2020)——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学士(2012)、博士(2015)

③Konstantin Tikhomirov (2019)——萨马拉国立大学学士(2008);阿尔伯塔大学博士(2016)

④Artem kov (2016)——圣彼得堡国立电信大学本硕(2007);柏林洪堡大学博一学生(2007–2009);克劳德 · 伯纳德 · 里昂 1大学博士(2012)

⑤Vadim Gorin (2016)——莫斯科国立大学本硕(2008)、博士(2011)

(2)法国

①Pierre Simon (2017)——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本硕(2009);奥赛大学博士 (2011)

②Nayantara Bhatnagar (2014)——里昂高等师范学校本硕(2005) ;塞吉-蓬图瓦兹大学博士(2008)

③Sylvia Serfaty(2003)——1994-98年间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学习,1995年拿到了该校的硕士学位; 1999年拿到了南巴黎大学的博士学位

④Guillaume Bal (2003)——巴黎综合理工学院本硕(1993);巴黎第六大学博士(1997)

⑤Andrzej Zuk (2003)——法国本科;图卢兹大学博士(1997)

(3)以色列

①Asaf Ferber(2022)——特拉维夫大学本硕(2009)、 博士(2014)

②Ilya Khayutin (2021)——希伯来大学本硕、博士(2016)

③Omer Tamuz(2020)——特拉维夫大学学士;魏茨曼科学研究所博士(2013)

④Nir Avni (2014)——希伯来大学本硕、博士(2008)

⑤Zeev Dvir (2013)——以色列本科(不详);魏茨曼科学研究所博士(2008)

(4)英国

①Frederick Manners(2022)——剑桥大学三一学院本科;牛津大学博士(2016)

②Thomas Walpuski (2018)——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学士、博士(2013)

③Lutz Warnke (2018)——牛津大学学士、博士(2012)

④Kevin Costello (2008)——英国本科(不详);剑桥大学博士(2003)

(5)德国

①Guido Montúfar(2022)——柏林工业大学本硕(2008);莱比锡大学博士(2012)

②Florian Frick(2019)——柏林工业大学学士(2010)、博士(2015)

③Jörn Dunkel(2015)——柏林洪堡大学本硕(2005);奥格斯堡大学博士(2008)

④Anna Wienhard (2013)——波恩大学本硕(2000)、博士(2004)

⑤Wolfgang Bangerth (2008)——斯图加特大学学士(1995);海德堡大学博士(2002)

⑥Felix Otto (1998)——波恩大学本硕(1990)、博士(1993)

(6)罗马尼亚

①Luminita Vese (2003)——西蒂米什瓦拉大学本硕(1993);尼斯-索菲亚·昂蒂波利斯大学博士(1997)

(7)乌克兰

①Tatyana Shcherbina(2022)——乌克兰本科(不详);乌克兰国家交流科学院低温物理研究所博士(2012)

(8)西班牙

①Roger Casals (2020)——马德里自治大学本硕;马德里数学科学研究所博士(2015)

②Joan Estrach (2018)——加泰罗尼亚理工大学本硕(2004);巴黎综合理工学院博士(2013)

(9)乌拉圭

①Yaiza Canzani (2018)——蒙得维的亚共和国大学学士(2008);麦吉尔大学博士(2013)

(10)希腊

①Stefanos Aretakis(2016)—— 帕特雷大学学士(2006);剑桥大学硕士(2007)、博士(2012)

(11)奥地利

①Lillian Pierce(2018)——林茨约翰内斯·开普勒大学本硕(2010);波恩大学博士(2013)

(12)瑞士

①Marcel Nutz (2016)——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本硕(2007)、博士(2010)

(13)白俄罗斯

①Ivan Loseu(2014)——白俄罗斯国立大学本硕(2004);莫斯科国立大学博士(2007)

(14)越南

①Hoai-Minh Nguyen(2013)——越南国立大学学士(2001);巴黎综合理工学院学士(2003);巴黎索邦大学博士(2007)

(15)丹麦

①Lars Hesselholt(1998)——奥胡斯大学本硕(1992)、博士(1994)

五、10%权重的数学奖(排名)

(一)Dantzig Prize(丹齐格奖)

1.美境内接受完整教育

Tyrrell Rockafellar(1982)、Ellis Johnson(1985)、Stephen Robinson(1997)等一共3个人。

2.拥有美博士学位而本(硕)学位来自美境外

(1)德国

①Manfred Padberg(1985)——明斯特大学本硕(1967);卡内基梅隆大学博士(1971 )

(2)英国

①Michael Todd(1988)——剑桥大学学士(1968);耶鲁大学博士(1972)

(3)比利时

①Roger Wets(1994)——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学士(1961);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1965)

(4)中国台湾

①彭仲熙(音译)(2003)——台湾大学学士;斯坦福大学博士

(5)法国

①Gérard Cornuéjols(2009)————法国国立路桥大学学士(1974);康奈尔大学博士(1978)

(6)墨西哥

①Jorge Nocedal(2012)——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学士(1974);莱斯大学博士(1978)

(7)希腊

①Dimitri Bertsekas(2015)——雅典国立技术大学学士;麻省理工学院博士(1971)

3.美境外接受完整教育

(1)俄罗斯

①Arkady Nemirovskii(1991)——莫斯科国立大学本硕(1970)、博士(1973)

②Alexander Shapiro(2018)——莫斯科国立大学本硕(1971);以色列内盖夫本-古里安大学博士(1981)

(2)匈牙利

①Éva Tardos(2006)——厄特沃什·罗兰大学学士(1981)、博士(1984)

(3)波兰

①Andrzej Ruszczyński(2018)——华沙理工大学本硕(1974)、博士(1977)

(二)John von Neumann Theory Prize(约翰·冯·诺依曼理论奖)

1.美境内接受完整教育

John Tsitsiklis(2018)、Donald Goldfarb(2017)、Martin Reiman(2016)、Nimrod Megiddo(2014)、Michel Balinski(2013)、George Nemhauser(2012)、Arthur Veinott(2007)、Robert Aumann(2005)、Michael Harrison(2004)、Donald Iglehart(2002)、 Cyrus Derman(2002)、Ward Whitt(2001)、Ellis Johnson(2000)、Tyrrell Rockafellar(1999)、Fred Glover(1998)、Peter Fishburn(1996)、Robert Herman(1993)、Alan Hoffman(1992)、 Philip Wolfe(1992)、Richard Barlow(1991)、 Frank Proschan(1991)、Richard Karp(1990)、Harry Markowitz(1989)、Herbert Simon(1988)、Samuel Karlin(1987)、Kenneth Arrow(1986)、Jack Edmonds(1985)、Ralph Gomory(1984)、Herbert Scarf(1983)、Abraham Charnes(1982)、William Cooper(1982)、Richard Duffin(1982)、Lloyd Shapley(1981)、David Gale(1980)、Harold Kuhn(1980)、David Blackwell(1979)、John Nash(1978)、 Carlton Lemke(1978)、Richard Bellman(1976)、George Dantzig(1975)等一共40个人。

2.拥有美博士学位而本(硕)学位来自美境外

(1)希腊

①Dimitris Bertsimas(2019)——雅典国立技术大学学士;麻省理工学院博士(1988)

②Dimitri Bertsekas(2018)——雅典国立技术大学学士;麻省理工学院博士(1971)

(2)中国台湾

①彭仲熙(音译)(2019)——台湾大学学士;斯坦福大学博士

(3)墨西哥

①Jorge Nocedal(2017)——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学士(1974);莱斯大学博士(1978)

(4)澳大利亚

①Ruth Williams(2016)——墨尔本大学本硕(1978);斯坦福大学博士(1983)

(5)法国

①Gérard Cornuéjols(2011)——法国国立路桥大学学士(1974);康奈尔大学博士(1978)

(6)加拿大

①Peter Glynn(2010)——卡尔顿大学学士(1978);斯坦福大学博士(1982)

②Albert Tucker(1980)——多伦多大学本硕(1929);普林斯顿大学博士(1932)

(7)中国大陆

①叶荫宇(2009)——华中科技大学学士(1982);斯坦福大学博士(1988)

(8)英国

①Michael Todd(2003)——剑桥大学学士(1968);耶鲁大学博士(1972)

(9)德国

①Manfred Padberg(2000)——明斯特大学本硕(1967);卡内基梅隆大学博士(1971 )

3.美境外接受完整教育

(1)俄罗斯

①Alexander Shapiro(2021)——莫斯科国立大学本硕(1971);以色列内盖夫本-古里安大学博士(1981)

②Arkadi Nemirovski(2003)——莫斯科国立大学本硕(1970)、博士(1973)

(2)英国

①Adrian Lewis(2020)——剑桥大学学士(1983)、博士(1987)

(3)罗马尼亚

①Egon Balas(1995)——巴比什-波雅依大学学士(1949);巴黎大学博士(1968)

(4)匈牙利

①Lajos Takacs(1994)——布达佩斯技术大学学士、博士(1948)

(三)美顶级数学科学家后100名(Research.com)

1.美境内接受完整教育

R. Rockafellar、Louis Nirenberg、James Serrin、Hans Müller、John Milnor、Charles Newman、Sidney Resnick、George Andrews、Carl Bender、Linda Petzold、Ronald DeVore、David Ruppert、Jack Hale、Paul Rosenbaum、Peter Shor、Alan Agresti、Grace Wahba、Paul Tseng、David Colton、Nimrod Megiddo、Bruce West、David Mumford、Joseph Mitchell、Robert Kohn、James Orlin、Richard Schoen、Allen Tannenbaum、George Papanicolaou、Anastasios Tsiatis、Warren Powell、J. Oden、Dennis Cook、Jeffrey Lagarias、Harvey Banks、Bradley Carlin、Rick Durrett、Peter Olver、Larry Schumaker、

Andrea Bertozzi、William Woodall、James Glimm、Martin Golubitsky、John Dennis、Richard Davis、Jerry Bona、Joel Spencer、T. Anderson、Alan Weinstein、Richard Varga、John Tukey、Jennifer Chayes、Cristopher Moore、Rida Farouki等一共53个人。

2.拥有美博士学位而本(硕)学位来自美境外

(1)以色列

①Samuel Kotz——希伯来大学硕士(1956);康奈尔大学博士(1960) University in Jerusalem. He obtained a Ph.D. degree in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from Cornell University in 1960

②Oded Schramm——希伯来大学本硕(1986);普林斯顿大学博士(1990)

(2)印度

①Madhu Sudan——印度理工学院(德里校区)学士(1987);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1992)

(3)南非

①Peter Sarnak——金山大学学士 (1976);斯坦福大学博士(1980)

(4)加拿大

①Donald Andrews——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学士(1977);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1982)

②David Freedman——麦吉尔大学学士;普林斯顿大学博士

(5)俄罗斯

①Alexei Borodin——莫斯科国立大学学士(1997);宾夕法尼亚大学博士(2001)

②Pavel Etingof——莫斯科国立石油天然气大学本硕士(1989);耶鲁大学博士(1994)

(6)巴西

①Mauricio Resende——里约热内卢天主教大学学士(1978);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1987)

(7)中国大陆

①林芳华——浙江大学学士(1981);明尼苏达大学博士(1985)

②许进超——湘潭大学学士(1982 );北京大学硕士(1984);康奈尔大学博士(1989)

③李岩岩——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士(1982);中科院硕士(1984);纽约大学柯朗数学科学研究所博士(1988)

(8)中国香港

①黎子良(音译)——香港大学学士(1967);哥伦比亚大学硕士(1970)、博士(1971)

(9)比利时

①Roger Wets——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学士(1961);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1965)

(10)荷兰

①Harry Kesten——阿姆斯特丹大学学士;康奈尔大学博士(1958)

(11)墨西哥

①Jorge Nocedal——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学士(1974);莱斯大学博士(1978)

(12)法国

①Patrick Combettes——法国大学校学士;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博士(1989)

②Gérard Cornuéjols——法国国立路桥大学学士(1974);康奈尔大学博士(1978)

(13)罗马尼亚

①Daniel Tataru——亚历山德鲁伊万库扎大学学士(1990);弗吉尼亚大学博士(1992)

(14)越南

①Van Vu——匈牙利埃特沃斯大学学士(1994);耶鲁大学博士(1998)

3.美境外接受完整教育

(1)匈牙利

①László Babai——厄特沃什·罗兰大学本硕(1973);匈牙利科学院博士(1975)

②Lajos Horváth——塞格德大学学士(1981)、博士(1983)

(2)阿尔及利亚

①Yousef Saad——阿尔及尔大学学士(1970 );法国格勒诺布尔-阿尔卑斯大学博士 (1974)

(3)比利时

①Ingrid Daubechies——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学士(1975)、博士(1980)

②Eric Eijnden——布鲁塞尔自由大学本硕(1992)、博士(1997)

(4)德国

①Wolfgang Dahmen——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学士(1974)、博士(1976)

②Martin Bohner——德国乌尔姆大学学士(1989)、硕士(1993)、博士(1995)

(5)以色列

①Elchanan Mossel——以色列开放大学学士(1992);希伯来大学硕士(1997)、博士(2000)

②Ronald Coifman——日内瓦大学学士、博士(1965)

③Zvi Drezner——以色列理工学院学士(1965 )、博士(1975 )

(6)印度

①V. Lakshmikantham——奥斯马尼亚大学学士、博士(1957)

②Pranab Sen——印度加尔各答大学本硕(1957)、博士(1962)

(7)英国

①Philip Holmes——牛津大学学士(1967);南安普顿大学博士 (1974 )

②David Aldous——剑桥大学学士、博士(1977)

(8)法国

①Nader Masmoudi——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学士(1996);巴黎第九大学博士 (1999 )

(9)澳大利亚

①Jim Pitman——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学士(1970);谢菲尔德大学博士(1974)

(10)奥地利

①Fritz Gesztesy——格拉茨大学学士、博士(1976)

(11)日本

①加藤敏夫——东京帝国大学学士(1941);东京大学博士(1951)

(12)罗马尼亚

①Egon Balas——巴比什-波雅依大学学士(1949);巴黎大学博士(1968)

②Florentin Smarandache——克拉约瓦大学学士(1979);摩尔多瓦国立大学博士(1997)

(13)加拿大

①Erik Demaine——达尔豪西大学学士(1995);滑铁卢大学博士(2001)

(14)埃及

①Mourad Ismail——开罗大学学士(1964);阿尔伯塔大学博士(1974)

(15)西班牙

①David Nualart——巴塞罗那大学本硕(1972)、博士(1975)

(16)白俄罗斯

①Boris Mordukhovich——白俄罗斯国立大学本硕、博士(1973)

(17)中国大陆

①阮士贵——华中师范大学学士(1983)、硕士(1988);阿尔伯塔大学博士(1992)

(18)俄罗斯

①Vladimir Korepin——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学士(1974);俄罗斯科学院博士(1977)

(19)波兰

①Leszek Demkowicz——克拉科夫理工大学本硕(1976)、博士(1982)

六、统计分析

(一)教育背景(博士)

1.美本土培养占比

如果按最高学历计,凡是在美国取得博士的,不论其本硕在何处就读,均视为美国本土培养的人才的话,则外来人才占比为:100%-(20/20*0.3 147/215*0.25 183/239*0.2 442/544*0.15 134/170*0.1)*100%=17.52%,即是说82.48%的美顶级数家是美国自己培养的。

2.美境外培养占比

本文选取的美顶级数学家样本中,有不少数学家在移居美国之前在母国接受完整的教育(本〔硕〕博),当然也有来自同一国家的其他数学家在本国完成本科(硕士)学业后,选择到美国或其他国家攻读研究生(〔硕〕博),甚至有来自部分国家的所有数学家都只是在本国完成本科(硕士)学业,而研究生(〔硕〕博)学业则是在美国或其他国家完成的。——具体情况可看图1-1以及图1-2,需要说明的是,图片中的数据都是原始数据,并没有经过权重处理。

美国作为全球高等教育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其大学,尤其是名校的教职都是全球招聘的,数学科学这样的基础学科自然更不例外。可以这样说,凡是在美名校谋得终身教职的数学家,其水平在全球来说也是顶级的,当然其本(硕)博学业,如果都是本国完成的且这样的例子不是个案的话,则说明其母国数学教育水准不仅高而且也是数学强国。从图1-1以及图1-2可以看出,英国、俄罗斯、法国、德国、以色列、波兰、比利时以及日本就是这样子的国家,而来自这些国家的数学家,他们的水平在美国也处于顶尖位置(见下下一节),不比美国本土培养的顶尖数家差——这些国家和美国一样,皆可称为数学强国。正因为如此,本文美顶级数学家样本中,有一部分数学家,尽管他们的母国不是这些国家的,但却拥有它们颁发的博士学位。

从图中可以看到,中国大陆的样本数是除美国之外最多的,但只有一人拥有中国大陆博士学位,其余几乎全拥有美国博士学位( 极个别持有德国、法国以及加拿大的博士学位)。尽管如此,这些来自中国大陆最顶尖的学生,其数学家生涯起点蛮高的,比如就被国内媒体称为“诺贝尔奖、菲尔兹奖‘风向标’的斯隆研究奖”来说,本文样本中,中国大陆是除美国本土学生之外拿得最多的。这种现象并不是媒体所宣称的那样“近年大爆发”,而是一直以来就是如此,比如1998年,就有5位来自大陆的学子获得了斯隆研究奖。他们的背景如下:

(1)刘克峰 (1998)——北京大学学士(1985);中国科学院硕士(1988);哈佛大学博士(1993)

(2)季理真(1998)——杭州大学学士(1984);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硕士(1987);东北大学博士(1991)

(3)陈毓(音译)(1998)——清华大学学士(1982);耶鲁大学博士(1991)

(4)郭雁(音译)(1998)——北京大学学士(1987);布朗大学博士(1993)

(5)古明(音译)(1998)——南京大学学士(1983);中国科学院硕士(1986);耶鲁大学博士(1993)

斯隆研究奖宗旨是资助有潜力且处于数学家职业生涯早期阶段的学者,从这一点来说,我们大陆这些数学精英起点也蛮不错的,相信假以时日,他们会取得更大的成就。

这唯一拥有中国大陆博士学位的数学家马文秀(Wen-Xiu Ma),其排名位于美顶级数学科学家前100名(Research.com)内。他是南佛罗里达大学统计学教授,其背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数学专业学士(1982);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专业博士(1990)。

真正的全球数学家(美国数学学术界精英来自哪里)(1)

真正的全球数学家(美国数学学术界精英来自哪里)(2)

(二)美顶级数学家来源——移民背景统计

本节统计美顶级数学家的移民背景构成,当然不是样本数据的简单相加,而是依据笔者者在本文前言中所提的“先定义数学家的国别:如果没法核实其身份,则以其本科毕业院校所在国作为其移居美国之前的国籍”这个标准找出入围者移居美国之前的国籍(母国),再根据其获得的奖项(荣誉)来赋予权重计算汇总。

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1.先分别计算第一章到第五章的数据(见图一、二、三、四、五)

(1)以第一章为例,获得菲尔兹奖的总人数为20个,美国(本土)为13个,它在本章占比为“13/20*100%”(65%),而“65%”这个数剩以30%这个权重值,即“65%*30%”后得出的数(19.5%)就是美国(本土)数学家在本文(全文)中的占比。同理,可用同样的方法计算出其他国家(数学家移居美国之前的母国——下同)或地区的数学家在本文中的占比——见图一。

(2)第二章算法同第一章类似,不同的是该章数学奖项(荣誉)不只一项,而是有5项(沃尔夫奖、阿贝尔奖、陈奖章奖、布卢门撒尔奖以及ICM全体会议演讲者),但由于是同一层次,所以先将同一国家(地区)的获奖数据相加。需要指出的是,数据相加后得出的可能不是人头数,而是人次,但拿到多个奖项的数学家还是少数人,并不影响统计结果,因此为更准确表达,就写成人数(次)——下同。以中国大陆为例:

这一章只有夏志宏以及世界著名数学家陈省身入选,他们的教育背景:

①陈省身——南开大学学士(1930);清华大学硕士(1934);汉堡大学博士(1936)

②夏志宏——南京大学学士(1982);(美)西北大学博士(1988)

陈省身获得了1983年的沃尔夫奖,还担任了二次的ICM全体会议演讲者(1950、1970),而夏志宏是第一个(1993)的

布卢门撒尔奖获得者。这样一来中国大陆在这一章入围的人次为4。同理,用同样的办法计算出其他国家(地区)入围的人数(次)。将中国大陆与其他国家(地区)入围的人数(次)汇总,得出总人数(次)为215,计算“4/215*100%*25%”所得“0.46%”即是我们中国大陆在权重为25%这一章所得奖项人次在本文的占比。同理,可用同样的方法计算出其他国家(地区)的数学家在本文中的占比——见图二。

在这里顺便说一下,夏志宏是唯一一个获得布卢门撒尔奖的中国人,他于1988年取得博士学位,5年后即获奖,足见其博士论文含金量之高——其数学家职业生涯起点蛮高。

布卢门撒尔奖是美国数学学会于1993年设立的,以颁发给被认为在纯数学领域的研究中做出最大贡献且被认为具有潜力在该领域进行杰出研究的的个人。该奖项每四年颁发一次,以表彰在四年间隔期内发表的最有实质性贡献的博士论文,但该奖项的基金只支持到2009年。授予该奖项的一共才6个人,他们当中有3个人后来得了菲尔兹奖——美国人Manjul Bhargava、Maryam Mirzakhani以及以色列人Elon Lindenstrauss,他们的背景:

①Manjul Bhargava于1996年获得哈佛大学数学学士学位,2001年又获得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他在2005年获得了布卢门撒尔奖,随后于2014年获得了菲尔兹奖 。

②Maryam Mirzakhani是伊朗裔美籍女数学家。她于1994年在香港参加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并赢得一枚金牌(41/42),成为第一位赢得金牌的伊朗女子;次年在多伦多,她再次赢得一枚金牌(42/42),从而成为第一个在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得满分并赢得两枚金牌的伊朗人。她,1999年才从伊朗谢里夫理工大学毕业(数学学士学位),2004年就获得了哈佛大学的数学博士学位;2009年才获得布卢门撒尔奖,2014年就获得了菲尔兹奖。

③Elon Lindenstrauss是以色列数学家。他就读于希伯来大学附属中学,在1988年举行的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得了铜牌。 他后来在位于以色列耶路撒冷的希伯来大学学习,1991年取得了数学和物理学士学位;1995年取得了数学硕士学位;1999 年又取得了数学博士学位。

Elon Lindenstrauss在博士毕业后前往美国,先后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斯坦福大学、克雷数学研究所工作,而自2004年起就一直担任普林斯顿大学的数学教授,直到2009年——他才回到以色列,出任希伯来大学数学学院的教授。

Elon 2001年获得了布卢门撒尔奖,2010年获得了菲尔兹奖。Elon 获得菲尔兹奖的研究成果,主要工作是在美国完成的,按理说,这一枚应算美国的,但由于颁奖时他在以色列——按照笔者在前言部分所提“本文提到的‘美国数学家’是指主要研究工作在美完成且获得奖项(荣誉)时身在美国或网站(Research.com)上标识为美国的这些数学家——他们当中的大部分人是美公民,少数为美国绿卡持有者”这个标准算,将它归于以色列。

(3)用上面的方法分别计算出权重为20%的第三章(塞勒姆奖、凡勃伦几何奖、克雷研究奖、玛丽亚姆·米尔扎哈尼数学奖、内万林纳奖、算盘奖章、斯蒂尔终身成就奖、邵逸夫数学科学奖、克福拉德奖、数学突破奖、科尔代数奖、科尔数论奖以及斯蒂尔研究〔开创性〕贡献奖)、权重为15%的第四章(西蒙斯研究员奖、斯蒂尔奖〔1993年前〕、艾米·诺特讲座、国际统计奖、诺伯特·维纳应用数学奖、数学新视野奖、富尔克森奖、科普斯会长奖、美顶级数学科学家前100名〔Research.com〕、卡尔·弗里德里希·高斯奖以及斯隆研究奖〔只选2022-2013年这十年间的以及2008、2003、1998年这三年年度的〕)、权重为10%的第五章(丹齐格奖、约翰·冯·诺依曼理论奖以及美顶级数学科学家后100名〔Research.com〕)这三章的数据——见图三、图四、图五。

真正的全球数学家(美国数学学术界精英来自哪里)(3)

真正的全球数学家(美国数学学术界精英来自哪里)(4)

真正的全球数学家(美国数学学术界精英来自哪里)(5)

真正的全球数学家(美国数学学术界精英来自哪里)(6)

真正的全球数学家(美国数学学术界精英来自哪里)(7)

真正的全球数学家(美国数学学术界精英来自哪里)(8)

2.分别将图一~图五的同一国家(地区)的“人数(次)”以及“本文占比(%)”这两栏的数据分别相加就得到图六。

从图六可看出,以本文的评价体系来寻找美顶级数学家这个群体背景的构成,最终取得样本数据为1188人(次),并依据这些数据(通过赋予权重)计算出美国(本土)以及来自美境外的国家(地区)的占比——结论是可靠的。

就美顶级数学家这个群体来说,来自美国本土的占55.12%,其他的则来自50个国家(地区),其中占比比较大的国家(地区)有:俄罗斯(5.15%)、澳大利亚(4.5%)、英国(3.17%)、中国大陆(3.08%)、加拿大(2.49%)、中国香港(2.27%)、日本(2.07%)、伊朗(1.92%)、德国(1.84%)、以色列(1.81%)、韩国(1.64%)、法国(1.56%)、印度(1.51%)、匈牙利(1.25%)、罗马尼亚(1.11%)、比利时(1.06%)、波兰(1.01%)等。

(三)美顶尖数学家构成

不可否认,美顶级数学家这个群体中肯定存在个体差异,有的水平处于顶尖位置——拿到了含金量极高的奖项(荣誉);有的虽处于顶级水平却不拔尖——没有拿得出手的奖项(荣誉),又是搞应用数学这一块且发表了大量的而引用值又偏高的论文——通过论文入选美顶级数学科学家前200名(Research.com)。因此,在本节来分析一下美顶尖数学家的构成。

首先要定义顶尖数学家。本文前三章的评价体系,即权重为30%的第一章(菲尔兹奖)、权重为25%的第二章(沃尔夫奖、阿贝尔奖、陈奖章奖、布卢门撒尔奖以及ICM全体会议演讲者)以及权重为20%的第三章(塞勒姆奖、凡勃伦几何奖、克雷研究奖、玛丽亚姆·米尔扎哈尼数学奖、内万林纳奖、算盘奖章、斯蒂尔终身成就奖、邵逸夫数学科学奖、克福拉德奖、数学突破奖、科尔代数奖、科尔数论奖以及斯蒂尔研究〔开创性〕贡献奖)等这三章基本上囊括了北美地区数学界最有名的奖项(荣誉),随便拎一项出来都是沉甸甸的——只要得到其中的一项,都可称为“顶尖数学家”。

由于美顶级数学家这个群体中,除美国本土数学家外,其他数学家来自50个国家(地区)——太过于庞大,笔者只选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英国、中国大陆、加拿大、中国香港、日本、伊朗、德国、以色列、韩国、法国、印度、匈牙利、罗马尼亚、比利时以及波兰这些国家(地区)来进行分析。因为,一来它们占了美顶级数学家这个群体的92.56%;二来它们囊括了菲尔兹奖、阿贝尔奖、陈奖章奖、布卢门撒尔奖以及获取了绝大部分的沃尔夫奖——其他国家或地区只获取了2个:来自南非的Peter Sarnak(金山大学学士〔1976〕;斯坦福大学博士〔1980〕)于2014年获得了沃尔夫奖;来自乌克兰的Oscar Zariski(基辅大学学士〔1920〕;罗马大学博士〔1924〕)于1981年获得了沃尔夫奖。

基于以上分析绘制了图七,需要说明的是:表上数据都是原始数据,并不经过权重处理。表上除了能看到哪一个国家(地区)移民数学家获奖情况外,还能看到其博士学位来自哪里——通过这些数据可以判断出哪一个国家(地区)的移民数学家在美国数学界处于顶尖水平,笔者在此就不啰嗦了。

顺便说一下,美国这20位菲尔兹奖得主中有三位是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获奖者,他们是:

1.Maryam Mirzakhani(1999,伊朗谢里夫理工大学数学学士;2004,哈佛大学数学博士)是伊朗裔美籍女数学家。她是第一个在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得满分并赢得两枚金牌(1994/1995)的伊朗人,也是2014年的菲尔兹奖得主。

2.Akshay Venkatesh(1997,西澳大利亚大学数学和物理学士;2002,普林斯顿大学数学博士)是美籍澳大利亚人。他11岁就夺得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竞赛的铜牌(1993),12岁又夺得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的铜牌(1994),另外还是2018年的菲尔兹奖得主。

3.Terence Tao(陶哲轩)(1992,澳大利亚弗林德斯大学本硕毕业;1996,普林斯顿大学博士毕业)是美籍澳大利亚人。他曾三度参加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拿到了三枚奖牌(1986,铜牌;1987,银牌;1988,金牌)。另外,他还是2006年的菲尔兹奖得主。

最后补充一下,我们中国大陆有79人次入围美顶级数学家样本数据,这当中也有三位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获奖者,他们是:

1.王博潼,2002年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得主,其教育背景及取得的奖项(在本文前五章罗列的奖项中所得到的奖项):

王博潼——北京大学学士(2006)、普渡大学博士(2012);2019年斯隆研究奖得主

2.张瑞祥,2008年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得主,其教育背景及取得的奖项(在本文前五章罗列的奖项中所得到的奖项):

张瑞祥——北京大学学士(2012)、普林斯顿大学博士(2017);2022年斯隆研究奖得主

3.恽之玮,2000年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得主,其教育背景及取得的奖项(在本文前五章罗列的奖项中所得到的奖项):

恽之玮——北京大学学士(2004)、普林斯顿大学博士(2009);2018年数学新视野奖得主;2020年西蒙斯研究员奖得主

真正的全球数学家(美国数学学术界精英来自哪里)(9)

真正的全球数学家(美国数学学术界精英来自哪里)(10)

真正的全球数学家(美国数学学术界精英来自哪里)(1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