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洞村的真心话(再现十八洞村暖心场景)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水墨写生:十八洞村 王奋英
暖心——十八洞村贫困户精准识别公示会(中国画) 王奋英
开栏的话——
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自本期起,人民日报海外版推出“决胜图景”栏目,邀请艺术家讲述创作脱贫攻坚、全面小康主题作品的故事与历程,让读者在这些画面和文字中感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喜悦。
■创作源于内心的渴望
在选择创作扶贫题材的那一刻,我逐渐明白了这一主题不仅与我童年的生活经历休戚相关,也是我内心深处的渴望。我的父亲是老党员。他生前常常深入偏远贫困地区调研,忘我投入工作,致力于脱贫攻坚与青年人才的培养,对农村农民有着深厚的感情。回忆童年,父亲与乡亲们一起奋战脱贫攻坚的情景,还时常出现在我脑海里。
2017年10月,我被文化部主办的“中国美术学院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研究班”录取,全身心投入到扶贫题材的大型水墨人物创作中。
作为土生土长的湖湘美术工作者,我经常赴湘西写生与考察。1997年5月大三时,我参与了由王金石老师带队的矮寨、德夯山水写生,深切感受到苗族人的淳朴与勤劳。由于湘西地处偏远,其脱贫之路走得更加漫长和艰难。
2013年11月3日,来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排碧乡十八洞村,同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围坐在一起,亲切地拉家常、话发展,在这里他首次提出“精准扶贫”。随后村里决定,先从精准识别开始,首先摸索出“七步法”标准,把困难户识别权交给同村父老乡亲,以确保贫困户认定的透明公开、相对公平。这也为全国其他地方提供了重要经验。
2018年2月初,高速公路上处处结冰,我驱车辗转7个多小时到达十八洞村,深扎采风。这里的梨子寨地处山顶,青山环抱、家家户户红灯笼高挂,身着五彩刺绣深衣的苗女三五成群,欢声笑语。我用心观察写生,真切感受到精准扶贫后的苗寨与5年前的文献图片相比,有了很大变化。如何直面、挖掘与发现,用水墨语言来再现这片土地的变化,是我创作扶贫题材的内心渴望。
■捕捉村民的动人瞬间
十八洞村由4个自然寨组成,其中梨子寨有108户村民,当地青年男女多外出打工,村里主要是留守老人和孩子。在“精准扶贫”提出后的第二年春天,村支书及扶贫队长等工作人员认真组织召开了贫困户精准识别公示评议会,参加的村民代表约30人。
我创作这张作品的难点在于,如何从村民代表大会入手,突出精准扶贫主题,把抽象命题转化为具体生动的画面。党史专家刘金田老师建议:可以将创作视角转向对精准扶贫实施过程的首要任务——精准识别的关注。这让我豁然开朗,找到了创作的关键。
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有载,张璪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指艺术家从事创作活动时,要以自然为师,深入生活,以客观事物原型为依据,同时融汇自己的思想情感与学养,两者有机结合,才能创造出生动的视觉艺术形象。孙景刚老师又提议我多看看贺友直老先生的连环画《山乡巨变》。长期画都市水墨的我,看后深受启发。我于是持续扎根湘西,走村口、赶集市,以水墨及铅笔写生等方式,目识心记,捕捉生活中苗族村民的动人瞬间。
为增强创作体验与感受,我深入梨子寨及周边扶贫点的苗族老乡家走访。在木屋里,龙德成、石拔专老人与我拉家常,说起过去家里的灶台四处漏雨,电器只有电灯,村里没有自来水,冬季天寒地冻只能穿单衣担水……而现在,村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日子越来越有盼头。老人们说着眼泛泪花,脸上绽开了幸福朴实的笑容,深深打动了我。
多次走访中,我亲眼见到了贫困户家门前挂着的建档卡,还有厚厚一摞的扶贫工作进展详细记录;感受到国家扶贫政策给乡亲们带来的切实的生活改变,也体会到村民们对扶贫工作的真心拥护以及对实现小康梦的殷切期盼。
■以艺术手法落笔成画
多次湘西深扎采风写生,激发了我的创作灵感。
创作构图最终确定以苗屋里常见带窗的木板墙为背景,采用平放的“葫芦”形态的多人物群像组合构成,通过人物与人物之间高低错落、呼应顾盼与疏密形成节奏与韵律,营造一种祥和、流动的苗乡音乐意境氛围。
作品旨在反映在国家精准扶贫政策下,十八洞村通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让村民们自主投票评选,把真正的贫困户识别出来,帮助需要帮扶的村民,从中表达贫困山区人民对脱贫致富美好生活的憧憬,传递“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创作主题。
十八洞村精准识别公示会召开在春季,室内场景如何体现季节,颇费思量。我尝试描绘苗服上精美的五彩花鸟刺绣,窗外的三两只飞翔的燕子,背篓里的蘑菇与春笋,青花瓷碗里的新茶等符号元素,呈现春天气息。通过基层扶贫干部与苗族父老乡亲围坐一起拉家常、淳朴谈笑,苗屋里挂着的红辣椒、结实的玉米、朴素的青花瓷罐、门帘上吉祥凤鸟图案的蓝印花布、硕大的苗鼓以及背篓里可爱的小娃儿等元素,表现湘西质朴的风土人情。
依据专家意见,画幅最终定格为240cm×450cm。对于画面不同老人、小孩的五官神韵、年龄特征、动态衣纹的把握,屋内外各物件的结构、质感的表现,以及苗绣、蓝印花布等图案,如何在放大稿后仍有耐看生动的细节,我反复推敲,用心刻画。画中人物形象多取自2013年十八洞村参加过座谈的苗寨村民原型,亦是对写实造型能力的考验。
中国画是线的艺术,东方艺术的典范。意笔线描的勾勒,我尝试将多年探索的水痕描水墨语言,兼工带写,进行主题创作实践。
水痕描水墨艺术语言,是以生宣作画,运用宿墨,中锋行笔,提按顿挫间体悟如锥画沙、如屋漏痕的力度与拙重,以点入线、点线结合的现代线描表现形式,追求笔断意连、气韵生动。
《暖心——十八洞村贫困户精准识别公示会》的笔墨与设色,我保留了传统水墨为上的儒道释思想,探索辅以西画色彩冷暖关系对比的结合。十八洞村苗服,多为纯黑、深灰、本白、深蓝或条纹土布制作,无论男女都会包裹直径约39厘米黑色头帕。男装简洁朴素,对襟上衣居多。女服一般为圆领右衽上衣,衣襟、袖口、裤腿处搭配五彩精美苗绣,层次分明。苗寨木屋一般涂上桐油防虫防蛀,色重而沉稳。木窗开得不大,但通风透气。火塘旁,是苗族做手工活、接待客人的地方,屋内整体光线偏暗。由此,画面整体明确以水墨为主的质朴基调,辅以随类赋彩的表现,亦结合油画色彩冷暖关系,将宿墨、玄宗墨、松烟墨、广告黑及各类矿物质、植物颜料等画材的综合运用,使画面墨色呈现微妙的冷暖变化与节奏。
全山石老师谈到,无论油画、国画,画面黑白灰的整体关系很重要。于是我思考:画面主体人物的肤色、苗服、银饰与背景环境在主色调统一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冷暖、明度、纯度的对比关系,使画面层次日趋明快。同时,探索将苗鼓、辣椒、苗绣花朵、橘子等特有的南方元素,绘成深深浅浅、大大小小的红,在画面形成跳跃呼应的节奏,烘托会议场景温暖的氛围。
《暖心——十八洞村贫困户精准识别公示会》的创作经历,让我更加领悟到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向人民学习的真谛。作品先后入选文旅部主办的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览,《伟大历程壮丽画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美术作品展》等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录入中央宣传部2019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共和国美术记忆》,以及2020年中宣部“脱贫书系重大出版工程”公益项目《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系列宣传画集等。
作为湖湘美术工作者,我愿意用手中的画笔,去记录、去再现扶贫过程中各个温暖的瞬间,让更多人的关注并积极投身于脱贫攻坚战,用美术语言助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作者为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