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看望父母(中秋节父亲给我发来家乡)
澎湃新闻记者 韩雨亭
9月9日下午,台湾少数民族音乐人杨品骅赴内蒙古参加“2022年台胞中秋茶话会”。他和来自呼和浩特、包头、乌兰察布等40余位台胞共度中秋佳节,大家一起制月饼、做灯笼、写书法,度过难忘的中秋时光。
杨品骅长期居住在北京,他在北京经营着自己的艺术团和音乐酒吧,逢年过节都会组织在北京的台湾朋友一起聚餐。今年他决定到内蒙古过中秋,他对那片土地有着独特的情感。
在赴内蒙古前一天,他还特别录制了席慕蓉作词的歌曲——《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他说这首歌曲反映了当年“两岸相隔的无奈和愁苦”。
他到大陆生活后,也时常往返于北京和内蒙古两地之间,内蒙古广袤的草原、湖泊、森林和湿地让他难忘,而内蒙古人勇敢、质朴和热情更让他找到“回家的感觉”。
“以往的中秋节,我是坐火车从台北回花莲,今天我从北京坐高铁到呼和浩特。”杨品骅发言称,尽管奔赴的地点不一样,但它们却都有一个共同点——“回家”。
“在内蒙古,我的家更大,有更多的家人跟我一起打拼。”杨品骅发言称。
台湾青年杨品骅喜欢内蒙古,他觉得到那里有“回家的感觉”。受访者供图
“万人空巷吃烤肉”
1982年,杨品骅出生于台湾花莲县吉安乡娜荳兰部落,这是一个阿美族部落。小时候,他跟随父亲定居新北市永和区,之后在台北求学、成长。
杨品骅所在的阿美族部落原本没有中秋节习俗,但他却从小对这个节日并不陌生。
“台湾一直在推动社会融合,所以我们许多节日也都是跟汉族人一起过,我们中秋时跟闽南人一样,也会参与到节日当中,我记得父亲也会准时张罗礼物。”杨品骅称,早年每到中秋到来之际,他都会帮助爸爸给商户准备礼物,送月饼,长此以往也影响了台湾部分少数民族的文化习俗。
“台湾花莲县原本就盛产柚子,因此阿美族部落很多农人也学会种植柚子,包括中秋节吃烤肉。”杨品骅称。
“我读中学时,举家迁往台北市,台湾已流行中秋节吃烤肉了,中秋节到来,大家就会相约聚到河边、小树林一起烤肉。”杨品骅称,在他读大学时期,台湾的中秋节几乎已变成为烤肉节了。
那时,伴随台湾年轻一代生活观念改变,台湾的中秋节期间,人们不再只吃月饼和柚子,还学会吃烤肉、烤海鲜和烤土窑鸡,乃至形成“万人空巷吃烤肉”的盛况。
即使后来台湾各县市政府为了节能减碳,但在中秋节烤肉的热情却依然不减,甚至不少社区都封街烤肉,为何形成如此情形呢?
“大家借着中秋节烤肉和街坊邻居加深感情,而家人也可从准备食材、生火到烧烤,进而促进彼此的感情交流。”杨品骅称。
从台北回花莲,从北京到呼和浩特,杨品骅永远在“回家”的路上。受访者供图
把烤肉习俗带到北京
大学毕业后,杨品骅应聘至一家香港公司上班,并于2007年调任北京工作。
作为外派人员,他对北京当地人的生活产生极大兴趣,还为此和北京同事一起去听相声,了解北京人的普通生活状态,北京的胡同给他留下深刻印象。最关键的是,北京对待少数民族文化的包容性令他惊讶。
2008年,他决定辞去香港公司副总职务,留在北京创业和生活。
“北漂”生活不轻松。他在此期间住过地下室,也曾迷惘自己的方向,但最终在北京扎根下来,于2012年创建了漂流木文化艺术团,并在古朴静谧的五道营胡同里开设了一家音乐餐饮酒吧。这是大陆第一家台湾少数民族音乐餐饮,它很快成为台湾人到北京的落脚地。
“我们以前几乎每个中秋节都会邀请很多台湾、澳门的朋友到店里烤肉。”杨品骅称,有一年,他还曾现场直播制作烤肉过程,获得全国上亿流量。
逢年过节,父亲都会发来家乡的视频和图片,父亲知道他想家了。受访者供图
“我们把台湾的中秋节烤肉习俗带到北京。”杨品骅称,北京胡同的邻居对此举也不抵触,这说明北京城市的宽容度。
因连绵不断的疫情,目前台湾和大陆往来受到部分影响。逢年过节,身在台湾的父亲都会特意为他拍摄家乡风光和生活,田野、海浪、菜园、果园……今年中秋节也一样。
“当父亲给我发来家乡的视频和图片时,他应该知道我想家了。”杨品骅说,作为在外打拼的人而言,中秋节相当于一年之中的“中场休息”,难免会有思乡之情。
“大陆是一个更大的家,我在这里生活并不会觉得孤单。”杨品骅说。
本期编辑 周晓婧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