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人用彝族的方式摔跤(云南彝族摔跤的形成和发展)
摔跤是云南彝族的传统体育活动,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云南彝族的摔跤活动是怎样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呢?现就几方面做些探讨。
彝族有四百五十多万人口,其中就有三百多万居住在云南。虽然“大分散、小集中”是其分布特点,使得各支系间在经济、文化和习俗方面有许多不一致,但还是有着本民族的共同风尚,喜爱摔跤就是其中之一。
恩格斯指出:“需要是发明之母。”彝族的摔跤也不例外,它是顺应了远古时期原始人类的种种需要而产生的。
彝族在古代是纯粹的游牧民族。“不喜耕稼。多畜牧,其人强悍,善战斗”。牧业生产需要人和牲畜打交道,这必须具备相当的力量和技巧,而摔跤则是人类最古老、最原始的自然运动形式之一,它属于一种较力和技巧型的对抗运动,这种运动又直接产生于畜牧业生产的过程之中。
人类在牧业生产过程中,因牛羊相斗而产生模仿,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再加工就形成了原始的摔跤运动。
滇南地区有一传说,讲放牧牛羊的兄弟俩,终于找到一种草药,把心爱的牛的病治好了。狂喜之下,俩人情不自禁地抱着摔了起来。从此,彝族就会摔跤了。
还有一个传说是,磨枣家的三兄弟在山上放牛羊,没有什么可以取乐的东西,感到很闷,后来见牛羊打架,便也学着摔斗起来,不仅玩得高兴,还把身体练得更加结实,牛羊也越放越兴旺。这些传说都对摔跤运动的产生提供了佐证。
还有,牧业生产中有一个相当重要的环节对促进摔跤运动起着很大的作用,这就是剪毛。剪前,由一名壮汉在前面抓住牛或羊的角,后面一人拉住后腿,抓角者在相持间猛掰牛(羊)角,以力量和技巧将牛(羊)扳倒在地,然后才能开始剪毛。这种和牛羊相斗的生产手段也是一种近似摔跤的较力型对抗游戏,充当“扳角”者则都是摔跤好手,所以说,这种“扳牛”也可能是摔跤运动产生的一个源头。
《述异记》里记载了我国最早的摔跤——“头戴牛角而相抵”,战国时还有专门和牛较力的比赛。彝族的摔跤运动也是由此而发展起来的。
因为摔跤有利于发展人的力量、技巧、耐力和意志等,又不受场地和器材的限制,所以是最适合游牧民族生活环境和生活状况的一种运动形式。这也就是云南彝族和蒙古族、藏族等游牧特征较突出民族都具有热爱摔跤运动传统的一个重要原因。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文中指出:“各部落各有其正规的节日和一定的崇拜形式,即舞蹈和竞技。”正是由于古代希腊人把竞技作为娱神的手段,才产生了包括摔跤在内的四大祭典竞技。
中国也是如此,《后汉书•东夷传》载:“常以五月田竞祭鬼神,昼夜诵会,群聚歌舞”,这便是中国古代南方的少数民族以角力、角逐一类的竞技性游戏和歌舞等来祭祀神灵。
彝族的摔跤活动在远古时期形成后就是作为祭祀神灵的手段之一。彝族史诗《阿细的先基》里说:“远古时,放羊的阿密,放牛的阿姿把牛羊放在山背后……,放牛放了七年,牛害瘟病,死了许多,阿姿不敢回家。后来天上的神告诉阿姿,说是要祭管牛的神。阿姿听了,便把供品放在石头上祭神,牛的病果然好了,羊也更加肥壮。从此,人们就过上了好日子,也懂得了敬神和祭祀。”
事实正是如此,彝族进行摔跤都和节日庆典及宗教祭祀相关。象二月是祭管牛马的畜收之神“密技神”,三月是祭龙神,六月则有彝族最大的传统节日“火把节”。这又是一个祈丰年的宗教节日。此外还有一些。
在这些宗教祭祀庆典上,摔跤和歌舞、赛马等活动一样,是一项必不可少的项目,这就使摔跤成了云南彝族的传统体育活动。如今,族的摔跤活动虽已基本脱离了宗教活动,但还或多或少地表现出了二者之间的依赖关系,更多地则是作为锻炼身体和文化娱乐的工具,变成了为彝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和节日庆典的喜庆活动。
另外,摔跤还作为孩子们的游戏,常在田间地头、山岗草场进行,更加促进了这项传统体育活动的普及和流传。
下面我们以滇南的彝族为例,看看摔跤活动的仪式和过程。
摔跤的日子订好后,本村或是一起参加比赛的邻近的几个寨子的人开始准备。庆祝活动开始,由村中的毕摩和长安领头,人们用长竹杆拾着“挂红”用的长红布条跟随进场,绕场一周后,毕摩致辞,接着人们便围着“挂红”跳起欢快的舞蹈,然后才开始摔跤。
彝族的摔跤在以前是没有多少规矩可依的,只要赢了就行,也没有时间限制。旧日彝族地区村与村之间的比赛常常受剥削阶级利用,加深了矛盾。清初,滇南兴办矿业,摔跤活动开始进入矿区,这也就推动了滇南地区彝族村寨厂矿摔跤活动的发展。象路南县和弥勒县就号称“摔跤之乡”。
总之,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摔跤活动也就广泛地适应了人类锻炼身体和各种庆典的需要而形成经常的群众性的文体活动。
彝族的传统体育活动—―摔跤,是祖国文化体育中的一颗明珠,是一朵鲜艳的民族体育之花,它在中华民族体育发展的历史上,应占有一定的地位。(张鸿力 龙文才)
往期推荐:
1,民族武术的精华——摔跤(简史)
2,少数民族武术之:景颇族武术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