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读是最好的习惯(重拾.晨读)
今天,重拾晨读一年了。
晨读还是上小学的时候,每天早上晨读课由班干部领着,一个个捧着书本扯着稚嫩的嗓子朗读课文。上中学那个特殊的年代取消了晨读课,参加工作以后再也没有晨读过。
喜欢读书,从《格林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到《红楼梦》 《三国演义》 《唐诗三百首》 《堂·吉诃德》《吝啬鬼》《巴黎圣母院》…… 中外名著 都有猎读一二,单位资料室文学刊物期期读个遍。读个通宵是常事,总觉时间不够用的。按说退休有大把时间读书了,可带孩子做家务占去了所有时间,没有很好的再读书,有些书本被拾起,又被放下。重拾晨读,是由酷爱古诗词朋友老范的一句“咱们一起每天背一首古诗词 ” 的提议而促成的。年岁渐老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读书时间顺理成章安排在了早上。这样读书、家务两不误,每天能静下来读书一二十分钟就显得弥足珍贵了。
早晨起床,拢一拢短发,一袭睡裙,依窗就读,没有刻意的营造仪式感,窗外微微的晨风伴着文字沁入心脾,晨读已经成为我的一个固定学习习惯了。
晨读不再是小时候捧着个书本叽里呱啦,煞有介事的朗读,而是摆脱一切形式和功利目的羁绊,带着喜欢专心阅读,这就是我晨读的乐趣。
面对浩如烟海的诗词,诗神苏轼的《水调歌头》当所最爱。“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荡气回肠的词句,流传一千两百多年传诵不衰。读了林语堂《苏东坡传》,了解了他一生的坎坷沉浮,再来读这首词作,从心灵深处感悟了这首词的精奥和不朽的艺术成就。
这首词创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时年苏轼四十一岁,任密州太守。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同自请外任,及和其弟苏辙的别离,致中秋对月之时,忧郁愁怅之感油然而生。然而他并没有就此消沉,而是以坚定的信念和毅力克服了消极悲观的情绪,并以超然的热情,直抒了对生活的热爱。
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却蕴涵着探讨人生的意义。把宇宙、人生问题融合在一起,把对官场的思考和对弟弟的怀念贯穿到赏月中去,想象瑰丽而又不忘现实生活。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寻味。它的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富含人生哲学之大意境,达到了人与宇宙、自然与社会的高度契合,向人们传递了现实而充实的生活是快乐的,不要刻意地去追求名份。
苏轼,文化史上的旷世奇才,他在诗词、散文、文艺理论、语言文字学、书法、绘画、品石、饮食等众多艺术领域都堪称宗师巨子。他的词清新豪健,题材广阔,挥洒自如,气势磅礴,冲破了诗庄词媚界限, 扫除晚唐五代以来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水调歌头》是苏轼豪放词派的代表作之一,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被称为宋词发展的一座里程碑。
《水调歌头》历来是备至推崇,2018年人民日报精选出的中国历史上高水平的40首诗词,《水调歌头》则荣登榜首。可见作者及词作在古诗词中的重要地位和艺术影响力。《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赞为无人超越实不过分。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誉为中国诗词巅峰之美理所当然。这也是我把它作为重点反复赏读的原因吧。
读诗仙李白的诗,有所偏爱他赞美名山大川的诗篇。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他性格豪迈,热爱祖国山河,游踪遍及南北各地。他用如椽的彩笔描绘了大江南北的美丽风光,几乎篇篇似锦,字字如珠,使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蜀道难》、《梦天姥吟留别》,这些过去都读过,现在再读仍像初次相遇,胸中激情丝毫不减。那些无拘无束天马行空飞扬的诗文,看似随意却浑然天成, 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意境奇妙。随着轻快的语言上蜀道,游天姥,蓦然间忘记了身处何方。描绘黄河的雄伟气势 “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 《公无渡河》、 “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气壮山河的诗句把滚滚黄河水展现在面前,让人感受到震动古今的气势和力量。
李白的诗歌富有积极的进取精神,很少有消极悲观情绪。如“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早发白帝城》, 这首小诗是李白晚年的作品,是他在流放遇赦返回途中于船上写的。诗中描绘了三峡两岸的秀丽迷人风光,抒发了诗人对生活、对未来充满信心的无限喜悦之情。全诗景真情切,豪爽奔放,表现出寓景于情,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读李白的诗让你在轻松的读诗中受到热爱生活,豁达乐观,积极向上的启迪。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是田园诗派鼻祖陶渊明,20篇饮酒诗作的第五篇《饮酒 . 结庐在人境》。这首诗,尤其是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二句,得到很高的赞誉,被誉为“静穆”、“淡远”,成为千古名句。
一直以来都很喜欢陶渊明的这句诗,再读此句,恍然发现它在轻悠中蕴涵着一种沉甸,看似写景,实为写意。“心远地自偏”的精神境界,才会悠闲地在篱下采菊。抬头见山,是那样地怡然自得,那样地超凡脱俗!苏东坡对这两句颇为称道:“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诗人在这里悟出了自然界和人生的真谛。“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这个真意就是老子“甘其食,美其俗,安其居,乐其俗” 的人生境界,这不是简单的隐士思想,而是更高的一种精神层次的追求。诗人告诉我们真正的安静不在于环境的喧闹或宁静,重要的是你自己内心的安宁。
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突出地位,他的隐逸田园诗作超越了他的时代,他开创了田园诗,并且把它推上了田园诗的顶峰,是文学史上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他以纯朴自然的语言、高远拔俗的意境,迎得了古今人们无尽的赞美与感叹。程颢说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苏轼说 “欲令诗句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空,空故纳万境”。诗人心无旁骛,挥洒自如地把握天地万物之美,吸引、容纳“万景”、“万境”之致。即使是庭中的小草,篱边的石头,月光下杨柳的疏影,草丛间小虫的吟唱,深夜远处的数声犬吠,都成了一种妙不可言的境界。从而感发起兴,诗情勃勃,构造出桃花林 “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奇美景象。他笔下那千年不朽的亮丽风景与行云流水般淡然、飘逸唯美的意境,给我们打开了一扇光明的心灵之窗,去感悟它所传达的心无杂芜,心神契合,心静,境自静的美感。去体验一杯茶,一捧菊,一缕细风,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诗意般地生活。
从古至今,文人墨客对雨独有情钟,喜雨、看雨、听雨,写雨记事、借雨抒怀。看到一篇文章统计,古诗词中描写雨的诗词大约有三千首。其实蕴含在里面的情感也就是悲愁和喜悦之分 。从古诗中细听,那雨声给人们带来的或许是惊喜,或许是多情,或许留下了惋惜,或许还带着几分幽怨。
宋代苏东坡通过雨声表达的是豪迈情怀、壮志未酬: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定风波》
唐代李商隐以听雨诉说寂寥、孤独的心境:“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唐代白居易听雨抒发悠闲自在、雅致境界的追求:“泥泞非游日,阴沉好睡天。能来同宿否,听雨对床眠”《雨中招张司业宿》
在不同地域不同时节的雨给人的感受又有不同。
唐代温庭筠就写出了雨儿的笑声:“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蒙隔钓船。还似洞庭春水色,晓云将入岳阳天”。《咸阳值雨》
宋代陆游表达喜雨、盼雨、听雨的心情感受:“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临安春雨初霁》
白居易描写凄清冷落之雨:“耿耿残灯背壁影,萧萧暗雨打窗声”《上阳白发人》
李商隐描绘了怀念思恋之雨:“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
贺铸写了哀痛悲悼之雨:“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鹧鸪天》
南宋词人蒋捷写过一首《虞美人•听雨》,对雨从感怀到发出感慨,把自己那种生不得志、报国无门的悲凉况味描述的异常透彻,读后令人顿生感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香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宋代陈与义的 “ 槐树层层新绿生,客怀依旧不能平。自移一榻西窗下,要近丛篁听雨声 ”《纵步至董氏园亭》和宋代楼钥的 “小阁临流暑气清,藕花的的照人明。移床更近栏边坐,要听棋声杂雨声”《小酌元卫弟听雨》则描绘出诗中有雨,雨中有诗的唯美意境。
同样一个事物对不同的人来说感受是不一样的。杜甫写的《春夜喜雨》和孟浩然写的《春晓》这两首古诗都是描写春雨的,但两首诗的意思不一样。杜甫的是 “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是写春雨下的好,滋润了万物,表达了诗人对春雨的喜爱,正需要雨时它就下起来了。诗人用拟人手法称赞春雨善解人意,似乎知道人们的心愿一般。而孟浩然的是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描写花被春雨打,落红遍地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惜春的情感。同样是一场春雨,两位诗人对它的感受截然不同。
读着这些诗句,“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的意境,多么豪迈、多么缠绵、 多么浪漫、多么凄美,让人如痴如醉。
很欣赏一位美篇朋友对喜雨的独到见解,他说:“看雨,听雨 ……然爱雨而已。其实爱上的不是雨,而是看着雨滴落下的瞬间,将心事一点点的融入雨中,融入的不仅是雨,是一点开心,一点伤感,一点回忆,一点哀愁,一些想念和一些无法对别人诉说的故事,把愉快和不愉快的事情融入雨里,终会雨过天晴,豁然开朗 ”。(在此感谢这位没记住名字的朋友)
他道出了我的感悟,人世间什么悲愁,什么喜悦都随着雨水而流逝。岂不,“ 彩虹总在风雨后 ” 。
值夏日,荷花盛开,读北宋周敦颐的倾世之作《爱莲说》,有心底深处又一次洗涤的感觉。
读《爱莲说》,要先知其人才能更好的理解《爱莲说》的深邃意义。周敦颐是北宋著名哲学家,是学术界公认的宋明理学开山祖师,历史上的成就非常高。黄宗羲《宋儒学案》:“孔子而后,汉儒止有传经之学,性道微言之绝久矣。元公崛起,二程嗣之……若论阐发心性义理之精微,端数元公之破暗也”。胡宏在《通书略序》中说:“今周子启程氏兄弟以不传之妙,一回万古之光明,如日丽天,将为百世之利泽,如水行地。其功盖在孔孟之间矣”。可见,周敦颐的道德教育思想在宋明理学思想史上具有开启先河的作用,对中国思想文化产生重大影响,成就了一代大儒的风范。他的人品和思想,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敬仰。
莲花,是古往今来文人笔下高歌咏叹的景物,但大多数文人都是惊叹于它的清姿素容,并将其形诸笔端。而周敦颐的这篇散文,抒情言志,独辟蹊径,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和灌输了他的理学道德思想。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全文上篇)。
文章从生长环境描绘了莲的高洁和质朴;从体态描写了莲的正直和芳香;从风度描写了莲的清雅和高傲。大体意思是,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欢菊花。自唐朝以来,世人很喜欢牡丹,我则惟独喜爱莲——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内空外直,没有蔓,没有枝。香气远播,更显得清芬;它笔直地洁净地立在水中,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是全文的精华、精髓之处,贯穿其中的道德思想至今仍深深地影响着人们。
读《爱莲说》 想起法国的孟德斯鸠说的一句话: “美必须干干净净,清清白白,在形象上如此,在内心中更是如此”。“选一种姿态,让自己活得无可替代”(无名)。这与“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高风亮节,清雅脱俗 的意思相同,做人岂不就得如此!
这些至理名句名言的内涵都是人生境界的制高点,真正达到非一朝一夕所为,但不能不为。
很喜欢的几句话:“该放下时且放下,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
“自己的生活别人难以懂,别人的生活自己也不会刻意去懂”。
“学最好的别人,做最好的自己”。
“世间的活动缺点虽多,但仍是美好的”。
…………
我们都要好好地活着,像“莲”一样活得高洁亮丽!
编辑:剑锋
图文:冰清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