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南郑县大汉山景区(陕西百县之南郑区)
汉中市南郑区位于陕西省西南边陲、汉中盆地西南部,北临汉江,南依巴山。南部与四川省通江县、南江县、旺苍县接壤,西部与陕西省宁强县、勉县为邻,北与汉台区隔江相望,全区地域总面积2809.0363 平方千米,总人口563879 人。
南郑之名始于春秋,因郑人南奔而得名。其地在夏、商时代属梁州,为褒国所有;西周合并于雍州,为周代古邑,是汉水上游地区的重镇。进入春秋,为诸侯国争夺地盘的时期。公元前750年,褒国被庸国所灭,南郑为庸国所有。公元前611年,楚庄王联合巴国、秦国击败庸国,南郑进入秦、巴、楚三国争夺之盛期,先为秦地,后入蜀,战国初归秦。公元前451年,秦左庶长修筑南郑城,南郑地名始著。从此,南郑历为汉中郡、道、府、县所在地,为陕南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公元前312年秦楚丹阳之战,秦夺楚汉中郡地六百里,置汉中郡,辖南郑县,为陕西置县最早的县之一。西汉时隶属益州,蜀汉时归梁州,历为汉中郡、道、府附郭首县。西魏改为光义县,隋复称南郑县,元朝划归陕西,民国直属省辖。
1949年12月6日南郑县解放,分置南郑县和南郑市。1958年底撤销南郑县,并入汉中市。1961年8月市、县分设,恢复南郑县建制,划汉江以南原南郑县辖区及原褒城县和原黎坪中心区各一部合并为南郑县新政区,属陕西省汉中市(地)辖县。2017年8月国务院批复南郑撤县设区,9月宣布设立汉中市南郑区。
旅游重点景区两山(黎坪山、龙头山)两湖(南湖、红寺湖)一中心(大汉山休闲旅游中心)建设步伐加快,小南海、龙岗寺、圣水寺开发初具规模,大汉山、红寺湖、圣水法镇三大旅游环线基本形成。
龙头山景区位于川陕交界线,主峰龙海拔2291.1米,峰如刀削,崖似斧劈,奇伟而峥嵘。每当云绕雾锁时,峰颠忽隐忽现,如巨龙翻腾,故名龙头山。山顶有玉皇洞,西南侧有仙女洞,多瀑布。山下有汉王台,海拔1500米,传为东汉末年张鲁南奔巴州时曾居此。龙头山既是我国少有的森林宝库,更是独一无二的地质博物馆,地处亚热带和暖温带交汇、东部湿润区与西部干旱区交汇地带,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使其兼容东南西北地区很多动植物。
陕西省黎坪森林公园位于川陕交界大巴山腹地的南郑县元坝镇境内,2002年由国家林业局批准为国家级森林公园。公园总面积9403公顷。距汉中市区65公里,西安300公里,成都400公里,西汉高速公路汉中西站60公里。距即将竣工的108国道宁强县铁锁关镇18公里,距川北重要城市广元市仅90公里。该公园属扬子准地台北部边缘,龙门——大巴山隆起褶断带地貌,深切河谷。该森林公园是以森林景观、地貌景观,水体景观以及现代人文景观和田园风光景观为主,集山景、林景、水景、石景为一体。
南湖风景区属于国家AAA级旅游区,位于古城汉中西南16公里的汉山南麓,距西汉高速南郑出入口13公里。景区交通便利,有省道211线横贯景区;景区规划面积6.56km,水域面积1109亩;植被保护良好,森林覆盖率达84%以上。这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春暖秋爽;景区地貌复杂,山势优美,七沟八梁、六十八个山岭上绿树成荫、四季常青。松、柏、竹、杉、桂、茶树等遍布山坡,与碧绿的湖水相呼应,孕育出了“青山碧水,松涛竹海,鸟语花香”的自然美景。
古老的圣水寺位于南郑县城以东约20公里处的汉江南岸。寺内龙泉镶嵌五彩,汉桂流芳溢香,寺前古柏擎天,寺后松涛送爽,景色秀丽,风光迷人。因五眼泉水环绕大殿,犹如“五龙捧圣”,故名圣水寺。圣水寺南依灵泉山,北对汉江,与历史文化名城汉中隔江相望。本寺历史悠久,始建于西汉以前,历朝历代时有破败,也修葺不止,现在的规模大体为明嘉靖年间的遗存。据《续修南郑县志》记载:“圣水寺在中七里坝……有青、白、黄、乌、黑五泉。黑泉从佛座下流出,其余在寺东西。故以泉水盛之器中,见者即知某泉之水。”
小南海,这颗镶嵌于米仓—大巴山北坡的一颗灿烂的明珠,位于南郑县牟家坝南10公里的青石关下。崇山环抱,层峦叠嶂,峡谷交错,海水潜流,苍松翠柏,浓荫蔽空,庙在山坳之中,始建于明朝神宗万历年间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自然景区达10平方公里之遥。洞口与河谷水面大致相平。入洞数丈,即冥然骇人。凭借火炬灯光,隐约可见脚下有一水池,前宽后窄,面积约3亩有余,此即古所谓池水(今冷水)源头。其水面波纹荡漾,叮咚作响。水为终年恒温9℃,令人有冬暖夏凉之感。
红寺湖风景区是国家级水利风景区,陕西省十大自然生态游泳景区,位于汉中市西南25公里。省道二南公路和青黄公路分别经过库区的首尾,西汉高速公路距景区15公里,交通便捷。景区面积1560多万平方米,其中水域面积240多万平方米,林地面积300多万平方米。有鸳鸯、白鹭、锦鸡等20余种珍稀野生动物,和松、杉、枫、楠竹、茶树、油茶等近20余种名贵植物。她以其山水交融、植被丰茂、珍禽栖息、乡情浓郁的自然风光、形成了水域、自然、人文三大类型景观。
乾明寺遗址乾明寺位于南郑县梁山镇中梁山,又名中梁寺,始建于唐朝中期,是唐宋时期陕南最大的佛教寺院和旅游胜地。据《汉中府志》载:“乾明寺在府治西十五里中梁山。五代蜀广政间(公元935——965)重建,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赦赐寺额(乾明禅院)”其禅派属临济宗,并记:“中梁山有神曰灵寿将军。绍兴二十四年(1150年)加封休应候,庙号泽润”。该寺地势险要“西望家,北眺褒斜东洋洲,南巴丘”与汉中城一衣带水,隔岸相望。早在宋代乾明寺即蔚为丛林,古柏掩映,“屋宇千,田水路百顷,饭禅纳岁不下十余万人,嗟呼盛。”
何挺颖烈士故居位于南郑县城关镇何家湾村,是曾参加过秋收起义,任过工农革命军第十一师-表(毛泽东任师长)的革命烈士何挺颖同志的出生地。詃故居建于清末,房屋为土朩结构,门窗为雕花隔扇,整体呈四合院,故居中陈列着何挺颖曾用过的朩桌,衣柜,竹椅等家俱。何挺颖烈士故居于1981年被南郑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8月被汉中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汉山古名“旱山”,故“汉、旱”通用,至民国二十七年(1938),因讳天旱,始由南郑县政府明令公布,改为“汉山”。汉山在南郑县(周家坪)南十里,突立高耸,麓周约六十里,山顶海拔1743.3米。由青树子街东,新修公路登山,曲折盘桓,经八十一个弯道,始达山巅,计长12.5公里。汉山历史悠久,《诗经·大雅》云“瞻彼旱麓”,即指此也。汉中也是由它而得名的,据《汉中府志》载:“郡临汉水之阳,面对汉山,故名汉中”。汉山又是汉中盆地的晴雨表,《南郑县志》载:“(汉山)顶上有云即雨”。汉中人谚语云:“汉山顶亮,晒得够呛,汉山戴帽(起云),大雨即到”。
珍珠洞,位于南郑县两河镇竹坝村境内,这里灵山绵延,秀水环绕,风光秀丽,气候宜人。珍珠洞内幽曲幔径,洞中连洞,洞中仙景,景景传神。游人进入洞中,忽上忽下,地河与天上疑似云彩咫尺对接,弯弯曲曲,浑然一体。洞径忽宽忽窄,宽处四五个人可并肩而行,窄处一个人低头侧身才能通过。一处处千姿百态、奇形怪状的钟乳石绚丽多姿,惟妙惟肖。洞顶变化无穷,高低不平、突兀俏丽,扑朔迷离。洞中有一天池,数十米高的瀑布倾泻而下,在灯光的照射下波光粼粼,涛声阵阵,令人思绪飞扬。
汉中仙毫效果汉中仙毫是午子仙毫”、“定军茗眉”、“宁强雀舌”3个品牌的总称。秦巴三月芳菲盛,又是绿茶飘香时。陕南绿茶主产区——汉中市各地茶叶定点经营门店3月初统一换上了以绿色茶园为底、印着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汉中仙毫”字样的门头标识。
黄官盐菜的制作工艺由来已久,其风味独特,南、北口感都能适宜,在上千年的历史进程中,逐步工艺改进,吸纳南北风味,其口感近似川味,而淡于川味,具有代表性的巴蜀风味。
草堰酱肉是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县草堰村的特产。草堰塘酱肉,黑里透红,香味扑鼻,观其色,闻其味,不食也会满口生津。中国传统酱肉之乡位于南郑县草堰街,离县城以东2公里,汉中8公里,处在大河坎与周家坪之间的交通要道上。
面皮被誉为汉中风味小吃得“四绝”之首,它是把大米(最初用面粉)放入水中浸泡四个时辰,然后推(或打)成米浆,上笼蒸成薄薄的饼子,置于通风处降温,抹上菜籽油切成细条,调入精盐、米醋、酱油、胡椒粉、姜汁、蒜泥及红油辣椒等佐料,拌匀即可食用。也可配点萝卜丝、豆芽菜,看起来白里透红,或配以菠菜白绿相间。吃起来微辣微咸,酸香可口。
南郑腊肉腊肉,又叫熏肉,是陕南秦巴山区一带的地方特产,是陕南人请客送礼的传统佳品,相传,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据记载,早在两千多年前,张鲁称汉王,兵败南下走陕南,途经南郑红庙塘时,南郑人用上等腊肉招待过他;又传,清光绪二十六年,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避难西安,陕南地方官吏曾进贡腊肉御用,慈禧食后,赞不绝口。
黎坪八大碗是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县黎坪镇的特色美食。黎坪八大碗,注重营养与口味,更注重荤素的合理搭配。形成了咸鲜、酸辣、鲜香的口味特点,以脆嫩、清爽、酥烂、软糯适口、质感鲜明为特点。最早的八大碗以猪肉为主,而且碗碗全是肉。通常一桌八大碗要用掉六斤多肉,每个碗放八片或八块肉。如:条子肉、方块肉、米粉肉、蒸腊肠、蒸血丸子、蒸土鸡、蒸酥肉、腊瓤肠、蒸腊肉排骨、排骨炖莲藕、蒸焖野味等。
南郑藤编南郑县黄官镇水井村具有悠久的藤编历史,全村家家户户都在发展藤编生产,把藤条加工成藤编桌、凳、茶几、沙发、躺椅等13个系列100多种产品,
芝麻饼子,它还有个形象的别名叫草鞋底。六十年代末,几位西安的知青,一天在新集河沿街闲逛,看到一家摊位上卖饼子,就十分好奇地买了几块,尝了尝,觉得很好吃,遂买了一挎包带回村子。因为夜晚保管不善,一块饼子被老鼠拖到屋外,饼子正好和老农的一双草鞋躺在了一起,被一位知青无意中发现,他随即拿饼子跟草鞋比划了一番。很有诗意地跟大伙喊:“草鞋底。我们原来吃的是草鞋底啊!”自此,“草鞋底”取代了饼子的名号。
南郑茶叶生产历史悠久,早在唐代已有梁洲出名茶的记载。改革开放以来,茶叶生产迅速发展,截止1999年底,全县茶 园面积已达到2.96万亩,产量115万公斤,产值1800多万元。先后研制开发出“汉水银梭、“汉水银针”、“黄云翠竹”、南湖炒清”、“蒸青绿茶”、“汉中珠茶”等系列产品。名茶“汉水银梭”先后被评为省优部优产品、中国文化名茶,荣获中国首届食品博览会和’97中国国际茶叶展览会等8项大奖。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