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是否对立(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

近日,南京一中事件让在中国延续了多年的 “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之争,成为争论焦点。有舆论认为,这是“素质教育向应试教育的低头”;也有人认为,在高考指挥棒前,任何脱离应试成绩谈素质教育的行为,都是镜中花水中月。

在中国,素质教育概念虽然已经提出了很多年,却依然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

由于“素质教育”一词的内涵和定义还不够清晰,很多人将它简单地认为是不刷题,课业负担小,学习内容轻松,文体活动丰富,就是素质教育了。

也因此,它被粗暴地看成是“应试教育”的对立面。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是否对立(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1)

可是,究竟什么是真正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和应试成绩,究竟能否两全?而作为教育主场的学校,又该如何破局?

撇开似是而非的争执,我们还是要回归到这些最基本问题的讨论上来。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是否对立(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2)

搞素质教育不影响应试成绩

这次争议也表明,很多人依然对素质教育有所误解,认为“搞素质教育,就是不抓学习,轻视高考”。

我们需要明确的一个重要问题,素质教育并非排斥分数和考试。它和应试教育的区别,是考试在整个教学内容和目标中,所处的地位和比重。

怎么区分?

  • 如果一所学校,把考试当作教学主要的乃至唯一的目的、方法和标准:考什么就教什么,不考就不教。这便是典型的应试教育。
  • 而素质教育,除了对考试成绩的追求以外,还包含更丰富的能力和素养培养,以能支撑学生的长远发展。

那么,一所学校搞注重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会影响学生成绩吗?或者说,素质教育下的孩子,应试能力一定差吗?

为了厘清这一误区,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校长、特级教师李镇西,在自己的公众号上撰文,以自己带高三毕业班的亲身经历,坚决表明:素质教育决不会妨碍高考成绩!

在他看来,如果高考考砸了,不是素质教育的失败,只能说明素质教育搞得还不够好。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是否对立(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3)

90年代,李镇西第一次带高三毕业班,虽然那时还没有“素质教育”一词,但是他的教育理念就是“让学生全面发展”“让班级生动活泼”

他在班级里搞了大量改革与探索——

成立许多兴趣小组(那时还没有“学生社团”的说法);

让学生上台讲语文课;

鼓励学生质疑课文并以批判性思维写成小论文;

把作文课安排在农贸市场、凌云山上或岷江之滨;

鼓励学生去摆地摊(卖书、卖冰棍);

让学生搞社会调查,然后就有关市政建设上书市长;

带着学生去瓦屋山、峨眉山探险……

此举引来不少同行的质疑。果然高考成绩下来后,他的第一届毕业班考得并不理想,但是李镇西并没有怀疑自己的探索:“不管怎样,这些探索本身没有错,因为我是在做教育本来的样子。”

他相信,并非是这些与“高考无关”的教学改革,直接导致成绩考砸,只能证明自己的素质教育还没有完全达到目的。

他开始反思、找自己的原因:比如第一次带高三没有经验,比如对高考题研究还不够透彻等等。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是否对立(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4)

五年后,他带着“素质教育探索失败者”的标签,再战毕业班。在保证课堂学习效果的情况下,他依然走着他坚信正确的路:

课堂上,他不拘泥于教材内容,给大家朗诵中篇小说《凤凰琴》,听得同学们泪如雨下;

哪怕考前最后两个月 ,他的语文课也没有做大量的练习,而是让同学们读刚刚出版的《城市季风》《文明的碎片》… …

可这次,毕业班成绩却迎来了空前的辉煌,李镇西也更加坚信“素质教育没有错,素质教育不会影响高考!”

同样,对于南京一中的“高考失利”,他想提醒的是,也许学校在教学和管理上的确有一些地方需要反思和改进,但素质教育本身没有错。千万不要因此而停止素质教育的探索,而是应该在此基础上,不断改进和完善。

而在陷入“教学强度不足“的质疑风波之后,南京一中的确开始了一系列的调整措施。

从学校发布的《告2021届高三家长书》,以及校长尤小平接受媒体采访的回应来看,学校正在从这些方面着手整改:

一方面,加强对学生的学习要求和管理,非强制性地对学生开始假期补课和延长晚自习时间;

另一方面,突破传统教学方式,提升学生关键能力和必备品质,以及研究应对新高考的方法和策略,着手培优计划和分层教学。

尤小平校长表示,目前学校作出的调整措施,是针对教学管理中确实存在的问题进行改正和完善,“的确有做得不到位的地方”。但是,这并非意味着,学校要向“县中模式”转型或者妥协。

所谓的“县中模式”,即通过创造封闭、刚性、高强度的应试环境,来获得高考的胜利。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是否对立(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5)

尤小平还向记者表示,不应把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对立起来。“作为一所百年老校,一方面肯定要提高应试成绩,另一方面我们的教育也是要面向未来,办适合每一个人的教育。”

因此,接下来南京一中并非如外界所想象的那样,抛弃素质教育,改弦更张,倒向应试教育的阵营。

不得不说,如果在素质教育的基础上,能通过提升教学质量、完善教学管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高考成绩,何乐而不为?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是否对立(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6)

为什么说“素质教育才是‘必选项’”

将“素质教育”,看作是加强音艺体美的课外活动,削弱文化学习,这是对素质教育的极大误解。

素质教育的本质,其实是一种更加指向学生的全面发展,它不仅包括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也包括各种各样的能力和素养培养

比如,培养学生胜任未来的综合能力和素养,包括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跨文化沟通与交流能力、创新与思辨的能力等等。可以说,真正成功的素质教育,应该接近于一种“全人教育”。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是否对立(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7)

这样一种能力的培养,除了比较显性直观的兴趣活动,它更体现在课堂教学这一重要载体上。

举个例子,同样是语文学科,应试教育的方法是让只需要学好这本单薄的语文教材,生硬地记住阅读分析和应试作文的套路;

而素质教育的方法,却是为学生扩充大量课外阅读,在广泛阅读和思辨阅读中,内化为真正的语文能力和素养。

当一个孩子拥有了广博的阅读面,良好的语文素养,他还会被一张高考语文试卷所难倒吗?

此外,正如李镇西校长所强调的,素质教育并非没有高考冲刺。只不过,它不是“题海战术”的滥用,而是效率的提高,是以一当十的“精题巧练”。

更不要说,应试所需要的能力,包括自律、自我情绪和压力管理、一定的学科能力和记忆水平,也同样属于素质的范畴。

因此,当一所学校、一个班级,真正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更全面的能力,那么,高质量的教学也必然会反映在高考成绩上。

所谓的应试成绩,只是水到渠成。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是否对立(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8)

关键是,一所学校是否在推行真正的素质教育,还是徒有其表的“花架子”?短时间或许无法判断,但最终一定能在学生的综合表现,包括考试成绩上,显现端倪。

放眼全国,无论是公立学校体系,还是民办学校队伍,无论是走高考路线,还是走国际升学,都已经涌现出一批在“升学成绩”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两方面都很出色的学校。这样的学校,也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高度认可。

不可否认的是,真正的素质教育,也对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它要求老师自身就是一个充满求知欲望的人,善于发现学生之间不同的兴趣差异和潜藏其后的能力,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教学内容也应该提高学生智力活动的空间,减少一些条条框框限制的标准答案,启迪真正的智慧和思考。

教学的管理制度,同样要与之相配:比如,开设更多、更好的必修和选修课程,为不同能力和志趣的学生提供选择;能够给予学生更多自由探索空间,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愿和内驱力;提供更包容的校园氛围等等。

与此同时,在高考改革的呼声下,考试内容和高考制度也在不断进行改革,将逐渐摆脱“应试化”和“一考定终身”。

比如,考试科目和命题内容将进一步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考生实际,更科学地考查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索多元多次录取机制。

理想的考试评价,一定是既能满足对各类人才的选拔,又能始终把正评价导向、教育方向。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是否对立(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9)

未来,哪怕面对高考指挥棒,素质教育也不应该被怀疑,它不是一个可选项,而是一个必选项。

因为教育所指向的,不仅是孩子十八岁时,在一张考卷、一次考试中的表现,还应包括为长远人生做准备的能力,能在未来具备全球胜任力的素养。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顺应人的培养规律的素质教育,才是真正的赢家。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是否对立(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10)

“南京一中事件”背后的反思

在某种程度上,“南京一中事件”的讨论和发酵,很可能成为中国素质教育推行中的一个“重要时刻”,无形中重塑着我们的教育生态。

它所带来的影响正面与否,取决于社会、家长和学校如何看待这一事件,有怎样的反思。

外滩君认为,这一事件背后至少需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反思:

反思一:唯“升学率”“高分人数”至上的社会风气

今天,整个社会衡量和评价一所学校的教育成果,还停留在“升学率”“高分人数”这样一个简单的数字上。

南京一中仅仅因为400 的高分人数不如同级学校,就瞬间点成了众矢之的。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是否对立(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11)

应试成绩,的确是对一所学校的重要评价指标,但是如果唯“升学率”、“高分人数”至上,甚至达到锱铢必较的程度,就是逼着学校走向应试教育。

太过于依赖于一个分数、排名这样的数字,会让我们陷入集体无意识的盲目当中。

高考成绩排名第一的学校,就一定比排名第二的学校,更适合孩子的发展?A学校清北录取人数比B学校少,就意味着A学校的教育是失败的?

没有正确的“教育评价观”,何谈素质教育的落地。

在评估一所学校时,教育经费的投入水平和使用效益、个性化教育的具体实施、不同学科的均衡发展水平、学生的成长性评价… …这些是否比单纯的考分排名,更能说明问题?

反思二:家长希望“立马看到结果”的短视心态

家长,无疑是最直接绑架学校的群体。

如果家长紧盯着分数和排名,对学校的任何教育改革和探索,都要求“立刻看到结果”,这无疑会大大影响到学校的决策。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是否对立(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12)

“南京一中”事件,是否会让有很多原本想要尝试教育改革、希望留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空间的学校,吓得闻风收紧?

是否有一些学生,本可以在除了题海之外有更多色彩,却失去的一次兴趣发掘、一场自我认知、一次成长的机会?

说到这里,外滩君想起一位学生家长,讲自己是如何给孩子择校的。

当初摆在孩子面前的有A和B两所升学率都很不错民办学校,A甚至还要高于B。听了学校宣讲会后发现,A对学习抓得更严,而B更偏向全面发展。

举棋不定的家长,找了个放学的时间,在两所学校门口都转了一圈之后,果断拍板选择了B。理由是,从B学校走出来的学生,脸上洋溢着比A校更灿烂的笑容。

这位家长说,如果成绩少几分,换来孩子三年中学生涯这样的笑容,值得。

反思三:学校要有自己的判断和坚持

每年中高考结束,在比拼“一本率”、“高分段人数”,以及“状元学生”的教育竞技场上,学校似乎很难保持淡定和从容。

但是,一所学校的坚持也很重要。

尽管“升学率”至上的社会风气无法改变,家长也无法对学校进行“排名绑架”,但是一所学校的决策者,还是应该有着长远眼光和坚定的价值判断。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是否对立(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13)

外滩君曾经探访过的一些最终得到社会和家长认可的名校,学校管理层无不是有着这样的坚持和气魄:宁愿“少几分”,也要孩子全面发展。

也许在初创时期,学校也受到很多质疑,家长“不买账”,但是却依然坚信,素质教育是一条正确的,值得长期坚持,也是众望所归的道路。

当一所学校能排除干扰,克服浮躁和虚荣,安安静静办学,创造更有利于学生长足发展的学习环境,最后的成果,家长和社会都能看得见。

教育,永远是家长、学校、社会“三股绳”相互作用的结果。

当家长心态、社会风气一时难以改变,学校层面是否更应该承担起“主动破局”的责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