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化方言难不难(兴化方言这事皵)

皵(què)

皵,读què(国际音标tʃʌ),既指树皮粗糙坼裂,又指人的皮肤皲裂,也指与他人不和睦。《康熙字典》中有这个字,解释也大致如此。在兴化方言里,这三个意思都用得上。但兴化人对这个字的理解更活络,把那些有形的卡住、无形的不顺都叫“皵”,使用起来更宽泛,也更有味道。一根木料上有几块死疙瘩,这几处木丝不顺,难劈难锯,兴化人称这样的疙瘩处叫皵疤。小孩子穿衣服,把袖笼的缝口挤破了,手就伸进了夹层里,妈妈说:“皵住了,重穿。”大娘在剥蚕豆时竟伤了指甲,她会告诉老头子:“我的指甲皵掉了。”一件事因矛盾暂时没办成,这件事就是皵住了。

兴化人对“皵”的活用是很符合语言规律的,昆剧《活捉张三郎》中就有类似的句子。闫惜娇被宋江杀死后,其芳魂趁着月色夜访情郎张文远。二人回味起当初的甜蜜情景,张文远有两句唱词是:“她那一头乌云青丝发,考较皵丝不得一根。”这里的“皵丝”,兴化人都该懂吧?

兴化方言难不难(兴化方言这事皵)(1)

兴化方言里有一个词“皵簧”,源自老式铜锁无法打开。过去的铜锁,里面装有弹簧若干,开锁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拨动弹簧的过程。钥匙在锁孔了对了槽,弹簧便可把锁柄弹开;若钥匙对不了槽,锁就没法打开了。这种钥匙拨不了弹簧的现象,机械术语谓之“皵簧”。

兴化方言难不难(兴化方言这事皵)(2)

兴化人的高明之处在于,竟把这个专业性很强的词用到了其他地方。两个小男孩打架,其中一个人的膀子脱了臼,大人把受伤小孩领到老郎中的家里,还把小孩受伤的经过介绍了一番。老郎中在孩子的肘弯处捏了捏,道:“不要紧,皵簧了。”说话间,一拉一凑,只听得“格”的一声,小孩疼得咧嘴大哭起来。老郎中笑了笑:“好了,接上去了。”

某机关的有位男青年和领导争执了几句,惹得领导很不高兴,他老想找领导作个解释,但迟迟未能开口。其父也在官场混过,便教导儿子:“你也不必专门去打招呼,以后学乖点就行了,就是凡事顺着他的毛儿抹,不能皵了他的簧。”他果然学着顺着领导的意思说话、办事,不久就被提拔了一回。他心里常在想:“父亲的话很是不雅,怎么也管用呢?”

来源:人文泰州公众号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