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皮是一种漆器的制作工艺 犀皮西皮犀毗

很多人都知道,作为“京城第一大玩家”王世襄先生的收藏包罗万象。就漆器而言,有一件捧盒备受珍爱,王世襄先生常对人说此物乃是“天下第一”。这便是现藏于观复博物馆的明代犀皮漆圆捧盒。

犀皮是一种漆器的制作工艺 犀皮西皮犀毗(1)

明晚期 犀皮圆捧盒 观复博物馆藏

最近犀皮漆,可能已经成为各项漆器工艺中,最被熟知的一个种类,从手串、扇骨,到花瓶、捧盒,都出现其身影。甚至在某宝上随便搜一下“漆珠”,也都能看到,俨然有成为漆艺代名词的趋势。

然而犀皮漆名称的真正由来,在各项漆艺中也是说不清道不明的。在王世襄老先生的《髹饰录解说》中就有:其中明代黄成所著《髹饰录》中就写到“犀皮,或作西皮,或犀毗。”由此就能看出犀皮漆名称的不确定性,其中唐代赵璘所撰《因话录》写到:髹者谓之西皮,世人误以为犀角之犀,非也。乃西方马鞯,自黑而丹,自丹而黄,时复改易,五色相叠。马镫磨擦有凹处,桀然成文,遂以髹漆仿为之。”而明代都穆所作《听雨记谈》中则说“世人以髹器黑剔者谓之犀皮,盖相传之讹。陶九成从《因话录》,改为西皮,以为西方马鞯之说,此尤非也!犀皮当作犀毗。毗者,脐也。犀牛皮坚而有文,其脐四旁,文如饕餮相对。中一圜孔,坐卧磨砺,色极光润,西域人割取以为腰带之饰。曹操以犀毗一事与人是也。后人髹器效而为之,遂袭其名。又有髹器用石水磨之,浑然凹者,名滑地犀毗。”所以犀皮漆作为一种工艺名称,似乎过于晦涩,没有人能拿出足够的证据来证明它究竟是怎么来的。

犀皮是一种漆器的制作工艺 犀皮西皮犀毗(2)

明晚期 犀皮圆捧盒 观复博物馆藏

不过从上述这些记录中可以知道的是,在唐代时,这种工艺已经出现,而且广为流传的名字,就是叫“犀皮漆”,而在赵璘考证为“马鞯之说”后,一直到元代陶宗仪还延续这种说法,但明代都穆的“犀毗”说,不免有附会之牵强。不过他所提到“世人以髹器黑剔者谓之犀皮,盖相传之讹”的情况在那会儿确有出现。

时间略早于都穆的曹昭在《格古要论》下卷“犀毗”条中就说:“古剔犀器……”其内容通篇说的都是剔犀工艺,与犀皮漆没有什么联系。由此可见,明代前期,确实有将“剔犀”与“犀皮”混淆的情况。由此可以看出古代文人对当时生活还是比较乐于记录下来的。

犀皮是一种漆器的制作工艺 犀皮西皮犀毗(3)

犀皮漆圆捧盒(局部)

此外,赵璘说犀皮漆是“乃西方马鞯,……马镫磨擦有凹处,桀然成文,遂以髹漆仿为之”而都穆则说“其脐四旁,文如饕餮相对。中一圜孔,坐卧磨砺,色极光润,……后人髹器效而为之”看似并不相关,但如果再细读上面的两个说法,就会发现,两者的共同点至少有两个。首先,无论是马鞯还是犀牛肚脐,这两者都是皮质的;其次,这两者表面都并非光滑,而是凹凸不平;第三,都是经过反复摩擦之后,“桀然成文”的。之后工匠才用漆进行模仿,来制作这种“色极光润”的花纹。

从这些细节中,我们可以知道,漆匠是受到皮面由表面平整到反复摩擦而出现花纹启发,来制作犀皮漆的。唐代犀皮漆,几乎没有实物留存,从现存实例来看,一般都是明清时期的,与一般漆器多用木胎不同,这些犀皮漆的器物之中,多数是以皮胎来制作,同时其纹饰也与马鞯、犀脐一样,都是磨显出来。

犀皮是一种漆器的制作工艺 犀皮西皮犀毗(4)

犀皮漆圆捧盒(局部)

而像“虎皮漆”、“桦木漆”、“波(菠)罗(萝)漆”,这些名字直观得多,都是按照纹饰的特点来命名的。

犀皮是一种漆器的制作工艺 犀皮西皮犀毗(5)

桦木木样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