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世界设计之都大会(首届世界设计之都大会)

首届世界设计之都大会(首届世界设计之都大会)(1)

当今时代,城市设计早已超越功能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赋予了城市设计更高的需求和标准,也推动着设计不断发展前行。城市设计有哪些“看不见”的秘密?昨天举行的首届世界设计之都大会“设计赋能城市建设主题论坛”上,城市设计师们围绕“看不见”的城市规划、设计思路,揭示了设计让城市和生活更美好的种种巧思。

一条1.6公里小马路上的人文关怀

首届世界设计之都大会(首届世界设计之都大会)(2)

在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景观专业总工程师钟律看来,城市中有很多看不见的故事,构成人们的情感连接,对于面向未来的城市更新,“柔性设计”将是城市设计的支点,“它兼顾城市风貌和生活便利,深入公园城市、社区生活圈、公共交通体系,它是城市温度的体现,为日常生活带来轻松、舒适和关怀”。

一条1.6公里长的小马路,能遇见多少有故事、有温度的社区生活?钟律讲述了自己参与南昌路改造的案例。在去年城市空间艺术季中,钟律专门为这条有故事的海派小马路做了一场展览,呈现理想的城市样本。“我们以一场音乐会开启分享,伴随着南昌路的一天,艺术家展开人文想象,共同创建南昌路的微空间,融入了居住、就业、出行、休闲等细节,也植入公共艺术和文化活动。”比如,对街头花园的改造不仅是空间环境,还融入了阅读空间、老人的休息空间,街边的围墙上还专门做了一些装置,让居民们交换盆栽;设计师们还把南昌路街头巷尾的地标建筑以建筑素描的形式留在了文创日历上。

“艺术设计应该和社会活动完整融合在一起,生动演绎城市社区人性化、人文化、人情味的空间。”在即将亮相的十六铺码头改造项目中,钟律团队回溯了其从19世纪30年代至今的历史变迁,将历史性画面定格为5幅城市素描,打造大型建筑立面景墙,故事墙也将成为可阅读的历史。

面向未来的城市,钟律和团队思考着未来如何把人的情感空间作为城市新IP,将公共艺术和市政设施、人们的生活相融合,“设计师应当关注、捕捉这些‘看不见’的情感空间”。

一条综合管廊推动城市管理智慧化

首届世界设计之都大会(首届世界设计之都大会)(3)

“看不见”的城市设计还包括给排水系统、地下道路、综合管廊等市政设施。在论坛现场,嘉宾们结合精细化、智慧化、绿色化等主题,畅谈市政设计前沿理念和发展趋势、城市全生命周期运营和管理等话题,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打造看得见的卓越城市和美好生活。

“城市静脉再生的实质是固废资源循环再利用,这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在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副总工程师王艳明看来,建设无废城市的核心是打造高效的资源再生体系。以垃圾转运站为例,随着人们对环境提出更高要求,不少城市已开始将垃圾收集、转运等过程全部转入地下,“应当以集约高效、多元协同、智慧低碳为引领,在未来的无废城市建设中发挥创新智慧”。

下水道被比作城市的“良心”。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二院副总工程师王建关注城市综合管廊,即“为管网造一所房子”。“管廊系统能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改善城市空间环境,并推动城市管理智慧化水平,提升城市韧性。”他介绍,上海在全国较早启动综合管廊建设,第一条网格化综合管廊就建在嘉定区安亭镇,至今已安全运行20年,未来“五个新城”也将同步建设综合管廊,管理也更趋于智慧化。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总裁雷挺表示,作为上海“设计之都”的重要建设者和参与者,市政总院致力于打造卓越的设计理念,将创新基因融入规划和设计的血脉中,顺应低碳节能、环境治理、韧性城市、无废城市、智慧城市等城市高质量发展理念,并用“绣花精神”做好每处设计。“未来城市业态不断细分,越来越需要不同领域、业态的设计单位进行跨界合作,只有完美组合,才能有完美作品”。

作者:周渊 史博臻

编辑:范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