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对主体的概念是如何定义的(西方哲学反复强调的)

在中国哲学史上有两大理论高峰,一是先秦时期,一是宋明时期。在宋明理学中,以二程和朱熹为代表的道学家对“理”这一概念做了深入探讨。而在西方哲学史上,苏格拉底率先开始追问事物的根本定义,在其影响下柏拉图则提出了其著名的“理念论”。程朱与柏拉图所处时代相隔千年,地域相距万里,然而却都对这一“理”字作了深入分析。东西方虽然都强调事物之外皆有“理”的存在,但要想真正理解西方人所说的“理”不能完全基于我们对中国古代先哲所说的“理”的理解。西方人对“理”的理解和阐释有其独特的内涵,这在我们现今中西方文化差异中仍有体现。理解了西方人口中的“理”(logos),对我们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大有裨益。

哲学对主体的概念是如何定义的(西方哲学反复强调的)(1)

苏格拉底沉思雕像

在西方,最早对“理”有大量论述且成体系的是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柏拉图提出“理念论”,很明显是受到苏格拉底对概念定义的探索的影响。在前苏格拉底时期,西方哲学家们往往专注于自然哲学,他们关心的是整个宇宙的生成和自然的本原等问题。早期希腊哲学可以称为“宇宙论”时期或“自然哲学时期”,其研究是中心是围绕“本原”(arkhe)展开的。由于此时哲学尚处于起步阶段,早期希腊哲学的方法主要是在观察和想像的基础上进行类比和宣称。随着巴门尼德认识到传统自然哲学的研究方法是无法通达真理的,开始了对“意见之路”和“真理之路”的区分,以唯一、永恒、不动的存在作为哲学研究的对象,从而扭转了西方哲学的研究方向。自巴门尼德以后,西方哲学将“存在”确定为哲学研究的对象,不再追问时间上在先的本原,而是追问逻辑上在先的存在,奠定了形而上学或本体论的基础。同时,西方哲学开始使用逻辑论证的方法,逐步向理论化体系化的方向发展。

苏格拉底一反前人(主要是针对智者学派)的普遍观点,提出认识自然的本性是我们的能力所无法企及的,所以认识的目的在于认识事物的“是什么”。所谓“是什么”,也就是事物的定义或概念,即本质规定。在他看来,只有普遍性的东西才是永恒不变的,感性事物则始终处在流变之中。知识不同于意见,意见可以是不确定的,但知识必须是确定的、绝对的、普遍的。要想形成真正的知识,只有一条途径,那就是认识事物的“是什么”:即确定的、普遍的本质。苏格拉底对概念定义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在苏格拉底的影响下,柏拉图开始了其“理念论”的构建。

哲学对主体的概念是如何定义的(西方哲学反复强调的)(2)

柏拉图经典雕像

所谓“理念”(idea或eidos),本义是“看得见的东西”,引申义为灵魂所见的东西。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指出:“苏格拉底致力于伦理学,对整个自然则不过问。并且在这些问题中寻求普遍,他第一个集中注意于定义。柏拉图接受了这种观点,不过他认为定义是关于非感性事物的,而不是那些感性事物的。正是由于感性事物不断变化,所以不能有一个共同定义。他一方面把这些非感性的东西称为理念,另一方面感性的东西都处于他们之外,并用他们来说明。”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柏拉图虽然继承了苏格拉底的思想,但其观点并非与苏格拉底完全相同。他认为只有非感性事物才能有一个共同定义,而理念就是非感性的东西。

首先,柏拉图所说的“理念”的基本规定是“由一种特殊性质所表明的类”,从这一点上看,“理念”这一概念很明显是从苏格拉底关于“是什么”的定义发展而来。不过苏格拉底并没有将事物的普遍定义与特殊事物本身分离开来,而柏拉图则将“理念”与特殊事物分离,并认为理念是特殊事物存在的根据,是一种实在。

哲学对主体的概念是如何定义的(西方哲学反复强调的)(3)

希腊雅典科学院

柏拉图“理念论”的最大特点,就是理念与事物完全分离,且没有任何关系。这一点与中国哲学中所说的“理”截然相反,也正是这一点,导致柏拉图后期不论怎么修正自己的观点都无法解释形而上之“理”与形而下之具体事物的关系。因为柏拉图认为理念不会影响事物,事物也无法影响理念。在这一前提下,原本统一的世界就被分为了两个世界:由理念组成的理念世界和由具体事物组成的事物世界,两个世界根本无法沟通。

柏拉图之所以构建了一个以“理念”为核心的体系,其主要目的就是要解决知识问题。但是,恰恰是他的理念论导致了如何获得知识的问题始终无法得到合理解释。因为既然理念世界可知而不可感,那么我们就不可能通过感觉经验来达到对理念的认识。既然感觉经验在这里是无能为力的,那么理念就不可能是通过后天认识得到的,因而只能是先天就存在于我们的头脑之中。

哲学对主体的概念是如何定义的(西方哲学反复强调的)(4)

柏拉图的“洞穴之喻”

柏拉图针对如何认识理念的问题提出了“回忆说”,即“所有的研究,所有的学习不过是回忆而已”。他认为知识本来就被我们的灵魂所认识,我们学习知识的本质就是把以前拥有的知识回忆起来。除了“回忆说”,柏拉图还提出了“灵魂转向说”来试图解决知识问题。他认为人的灵魂也有四种不同的功能:猜想、相信、推论和理智,与四种功能的相对应的对象分别是影像、具体事物、数理理念和伦理理念。柏拉图所说的这四种功能不是认识发展的四个阶段,也就是说要想认识理念并不是靠认识的发展,而是灵魂的四种功能依次转向。“灵魂转向说”相对于“回忆说”有所推进与发展:“回忆说”认为具体知识是先天存在的,而“灵魂转向说”表示的则是认识功能的先天存在。

柏拉图的“理念论”将世界一分为二,一个是作为具体事物存在根据的理念世界,另一个是因理念世界而存在的事物世界,这两个世界相互对立无法互通,注定了其“理念论”将会遇到一系列难题,不论是“回忆说”还是“灵魂转向说”都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知识如何获得的问题。柏拉图在其晚年试图通过一系列的修正试图解决上述问题,但始终没有能真正解决。他关于“理”的观点影响西方至今,也是西方后来始终重视理性的根源之一。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