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献之楷书书法字帖(王献之书法欣赏新妇地黄汤帖)
王献之(公元344年-386年),字子敬,小名官奴,琅玡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东晋书法家、画家、诗人,右军将军王羲之第七子。王献之少负盛名,才华过人。得到宰相谢安赏识,历任本州主簿、秘书郎、司徒左长史、吴兴太守,累迁中书令等职,与族弟王珉区分,人称“大令”。他先后迎娶郗道茂及新安公主司马道福为妻,嫁女于太子司马德宗(晋安帝)。因此曾为、晋简文帝司马昱女婿、晋安帝司马德宗的岳父。
太元十一年(386年),病逝,时年四十三岁 。
王献之精习书法,以行书及草书闻名,在楷书和隶书上有深厚功底。在书法史上与王羲之并称“二王”,有“小圣”之称。又与张芝、钟繇、王羲之并称“书中四贤”。唐人张怀瓘《书估》评其书为“第一等”。
王献之《新妇地黄汤帖》
唐人摹本
纵25.3厘米 横24.0厘米
日本东京台东区书道博物馆藏
▼
【释文】
新妇服地黄汤来,似减。眠食尚未佳,忧悬不去心。君等前所论事,想必及。谢生未还,可(何)尔。进退不可解,吾当书问也。
“地黄汤”是一种中药名,这是一篇谈及此药的尺牍,与王献之《鸭头丸帖》同。王献之真迹未能传承至今,作为模本墨迹有数种传世,其中之一即此唐摹本《地黄 汤帖》。全篇书风柔韧兼备,沉着轩昂,一气呵成。原珍藏于宋内府,高宗 赵构题签。为《淳化阁帖》卷第十所收。经贾似道,明代文徵明、王宠、文 彭,清代孙承泽、吴荣光、罗振玉递藏后,于明治四十四年(1911)十二月 三日,通过文求堂归中村不折(1866—1943)所有。卷末有文彭、常生、成 亲王、英和等六家观记题跋。吴荣光获此帖时,模刻于所辑集帖《筠清馆帖》。2006年春见于上海博物馆《中日书法珍品展》。
王献之《新妇地黄汤帖》局部
魏晋书家,以“钟王”而论,王羲之的笔法比钟繇外拓。以“二王”而论,王献之的笔法又比王羲之外拓,同时王献之在行笔委曲取势处和回锋转折处,比起王羲之来更加简便。因此,其字形与体态圆美、流丽、开放,便于抒发性情。
王献之的贡献不在于开创了外拓的笔法,追根溯源,这种笔法(古人在汉代简牍的草书中就已经运用着)而在于将这种笔法作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并且超越了魏晋名家,达到那个时代的极致。笔法是直接作用于书法风格的,只有当运用这种笔法创制出新的格调,造出新的书法样式,才具有实在的意义。
此帖通篇节奏变化很丰富,第一行以独立简洁的行书起势,最初入笔时,速度较缓而稍矜持,“服”字以后,用笔渐见放纵,至第二行用笔已极洒脱,长画多顿笔,蓄势后再放笔而行,如“眠”字竖钩,“食”字长撇,“尚”字第三、四画,“忧”字第一横与横钩、“前、所”二字的长横都有此特点。最后一行前三字都是出锋收笔,“书问”渐紧,至“也”字戛然而止。《地黄汤帖》点画精谨,技巧动作一丝不苟。虽然是行书,但字字稳健,饶有楷法。此帖书法较之《中秋帖》一笔书又规整了一些。整体看去匀整、圆美、流丽、开拓,敢于抒发心性,追求自然,是大令法书中的代表作之一。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