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灭亡根本原因是没钱(为什么说明朝灭亡是因为没钱)
史学界对于明朝的灭亡,历来都有一个共识:明朝的灭亡,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归咎于朝廷没钱。
正是因为朝廷没钱,所以就没钱发军饷,也没钱去赈济灾民。
没钱发军饷,士兵们在前线打仗就不积极。长时间不发工资,军队还有可能会哗变,在对北方后金的战斗中,就会节节败退。
没钱赈济灾民,灾民们为了活下去,就会变成起义军,最后变成推翻明朝的直接原因。
但是,为什么明朝末期会没钱呢?
1.明朝国库的主要来源要想弄清明朝末年,朝廷为什么没钱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得知道,明朝政府的钱到底是从哪儿来的。
简单来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常规税种,一类是各种加派,比如所谓明末三饷。
先说常规税种。
古代的常规税种,大致可以分为田税和商税两类。中国古代毕竟不像现代,还有关税、增值税之类的税种。作为传统的农业社会,最重要的就是土地的收入。至于商业和手工业,按照中国古代重农抑商的政策,则反倒没有地税多。
相比于其他朝代,明朝的田税,其实还算是比较少的。
明初的时候,明太祖曾经规定,明朝的田税为三十税一,也就是交三十分之一的收成。这个税率,绝对是比较低的。而按照相关学者的统计,明朝后期万历年间的全国农业总产量,应该在十三亿两千万石左右。而在1600年的时候,明朝的基本田税税额,仅为两千六百万石。
按照这个数据计算,明朝后期的田税税率,还不到2%,近乎到了五十税一的低税率。
至于商税,同样不是很高。商税包括的,不仅仅是商业,还有各种手工业。
同样还是明初,朱元璋定立税制的时候,对于商税,同样选择了三十税一的税率。到了明朝后期,商税更是形同虚设,大量自发的手工业作坊,通过各种途径偷税漏税。实际缴纳的税率,可能还要更低。
当然,以上说的这两个,只是基本税。除了基本税以外,就是各种摊派了。
这个摊派其实才是大头。
要知道,明朝后期,国家对内对外,一直都不是很太平。所以,为了维持打仗,朝廷只能选择向百姓多征税。于是,著名的明末三饷,就新鲜出炉了。
明末三饷,指的是明朝末年,最有名的三个摊派税,包括辽饷、剿饷和练饷。
辽饷,指的是和北方后金打仗开销,摊派下来的税收。从万历四十六年开始征收,共计一千零三十万两。剿饷,指的是剿灭流匪征收的饷银,从崇祯十年开始征收,共计两百八十万两。练饷,从崇祯十二年开始征收,共七百三十万两。
再加上田赋,有相关专家最后经过计算后得出结论:明朝人民的正常交税,应该在收入的18%左右。
2.钱都去哪里了但是,在很多历史书上,我们经常看到的结果是,明朝末年,统治者是对百姓进行横征暴敛,加税加的实在让老百姓受不了,活不下去了,所以才会揭竿起义。
仅仅18%的税率,为什么会让老百姓活不下去呢?
这个原因,其实比想象的要复杂的多!
首先,是贪污问题。众所周知,明朝末年,因为党争严重的关系,吏治极其混乱。官员们在收税的时候,肯定要横插一脚,加派各种苛捐杂税!
朝廷收的税,到了地方官吏手里,至少肯定要翻一倍以上。
其次,是明朝的免税制度。
按照明朝的法律,有些皇家或者拥有功勋爵位的大人物,他们家里的田,是可以免税的!
在中国古代,任何一个封建王朝,土地兼并都是一个特别严重的问题。明朝也是如此。到了明朝晚期,存在着大量这种免税的田地。
而明朝的很多税,是按照摊派制度分发下去的。也就是由朝廷摊派给地方政府,至于地方政府怎么收,朝廷不管。地方政府是不可能去找那些免税的大人物们的麻烦的,这些多出来的税,当然还要摊派到那些普通人的身上了。
另外,崇祯年间的天灾,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崇祯年间,恰遇小冰河期,很多地方都是干旱或者洪涝,或者闹蝗灾。这种情况下,百姓本来就没什么收入,想活下去都很难。可是,官员们的收税任务,还是存在的。对于这些受灾的底层人民,仍然要继续收税!
正是因为这些原因,导致原本国家并不高的税率,变得一下子翻了好几倍!有相关专家计算,明朝末年,很多底层农民的税率,达到的60%起步,最高的甚至可以达到85%!尤其是那个著名的明末三饷,更是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全都摊派到了底层农民的头上。
如此高的税率,又赶上灾年,百姓们除了起义之外,好像也没别的路可走了。
那么,收上来的那些税,又用来干嘛了呢?
明朝末年,收上来的税本来就不多,但花钱的地方却是多如牛毛。比如,和后金打仗,剿灭国内的农民起义军,都需要花钱。单单是这两项的军费开支,就至少占到当时国库总收入的一半以上!
除此之外,明朝的宗室管理制度,同样饱受诟病。
大家都知道,开创明朝的明太祖朱元璋,曾经要过饭,当过和尚,是最底层的苦出身。所以,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为了害怕自己子孙饿肚子,同时又怕子孙后代彼此争权夺利,所以就想出了一个奇葩的制度:所有宗室成员,一律不得从事劳动工作,由国家出钱养活!
这个制度,在明朝最初的一百年里,还不算什么。毕竟,偌大的国家,养一些吃干饭的人,好像也不是什么大问题。但是,到了明朝末年,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到了明朝末年,皇族宗室的族人数目,保守估计在十二万人以上!再加上他们的家眷亲人,那就更是一个庞大的数目!单单是养活这些皇族宗室,国家就又耗去了很大一笔税收。
正是因为以上这些原因,才使得明朝末年,出现了那样的诡异情况。
朝廷明明分发下来的税率不高,但是百姓却苦不堪言,不得不造反!而好不容易收上来的税,又无法用于改善民生,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3.明朝缺银在明朝末年,还有另外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缺白银。
这里的白银,不是指缺交上来的税收,而是单纯意义上的缺白银。
很多人都知道,中国并不是一个银矿特别多的国家。所以,中国古代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用铜钱做货币。真正使用白银做货币,其实就是从明朝中后期开始。
为什么呢?
因为明朝中后期时,恰好赶上了全球大航海时代的开始。当时的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已经踏上了南美洲,并且在南美洲发现了大量的银矿。这些欧洲殖民者,通过贸易将大量的白银带到了中国。
因为白银逐渐多了起来,所以,从明朝后期开始,白银才能作为流通货币而存在。
而且,从明朝万历年间开始,随着张居正开始实行一条鞭法,白银更是作为百姓交税的媒介而存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张居正的改革,也是推动了白银货币化的重要原因。
稍微动点经济常识的人都知道,一个流通货币,最大的两个要素,是其本身需要有一定价值,而且流通总量需要足够。
前者,白银当然可以满足,即便到了现在,白银也是贵重金属。
但是,后者,在明末遇到了很大的挑战。
因为身处战乱,大家都不愿意把白银拿出来花掉,都喜欢攒起来。这样一来,社会上流通的白银就越来越少,继而形成严重的通货紧缩!
通货紧缩的结果,就是白银越来越值钱,物资越来越不值钱。越往后,白银能买到的东西就越多。
这就形成了另一个恶性循环。
大家都不把白银拿出来,都想等到以后白银更值钱了,再拿出来买东西。这种思想传播开来以后,社会上自然也就严重缺少流通的白银了。
没有流通白银,政府如何收税呢?收税的效率,岂能不变低呢?
总得来说,明朝最后的衰亡,确实和当时的财政政策,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不过,要是从根本上来说的话,还是要归咎于当时腐朽的官僚体系。正是因为官僚体系,已经腐烂到了骨子里,所以,哪怕崇祯皇帝再怎么努力,也是无力回天,无法挽回明朝的败亡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