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城以前靠海(诸城县原本靠海)

莱阳城之西有莱西,胶州城之南有胶南。

胶南,曾经也是胶东半岛一个县级区划(胶南县、胶南市)的名称。前几年胶南市撤销,与原黄岛区合并为新的黄岛区,现在称之为“青岛西海岸新区”。

就名字而言,胶南与莱西相似,都是参考清代旧治的方位而命名。但不同的是,莱西全境析自老莱阳县,而胶南县则是由胶县(胶州)和诸城县各析出一部分组成。

根据《胶南县志》的记载,胶南县的历史沿革大略是如下过程:

1943年,设立诸胶边办事处;1944年8月撤诸胶边办事处,设藏马县和诸胶边县,10月两县又合并为诸胶县,属滨海行署;1945年8月诸胶县析置藏马县,11 月诸胶县并入胶县;1946年9月,划胶县洋河以南9个区和青岛办事处的薛家岛区建立胶南县;1956年3月藏马县并入胶南县。

短短十几年之间,先后有诸胶边县、藏马县、诸胶县、胶南县等多个称呼,第一次接触这些概念的朋友阅读起来容易混淆。在下面的叙述中,我们就简化一下,只说藏马县和胶南县。虽然在辖区上不完全吻合,但可以大致理解为“藏马县”的部分是从诸城县划出,“老胶南县”的部分则是从胶县划出,两者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合并之后,就形成了人们比较熟悉的“新胶南县”(上世纪九十年代撤县建市称胶南市)。

其中,藏马县虽然存在的时间并不长,但却对后世的半岛地理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最直接的改变就是:诸城县失去了出海口,从一个沿海县变成了内陆县。

诸城以前靠海(诸城县原本靠海)(1)

此后,随着区划的一系列调整,当初藏马县设立的连锁效应仍在发酵。对照现在的山东地图不难发现:如果藏马片区还属于诸城的话,潍坊就会成为一个南北都靠海的地级市,这意味着青烟威三市不管走那条路到内地,都需要经过潍坊地界;同时,日照市也不会与青岛市接壤。

从上世纪四十年代至今,诸城成为内陆县已经过了几十年的时间。历时已久,很多朋友尤其是年轻一代的朋友,可能都不知道靠海的诸城是个什么样子。下面我们就根据清代《诸城县志》的记载,简要还原一下诸城的海岸线。

在清代,诸城县的辖区相当辽阔。乾隆版《诸城县志》载:

“县东五十里至胶州界,又九十里至州;西五十里至莒州界,又百三十里至州;南百二十里至日照县界,又四十里至其县;北、东北各六十里至安丘、高密二县界,又皆六十里至其县;东南百五十里至海。此疆域之大凡也。广百二十里,袤百八十里。”

后世修撰的《诸城市志》以此推算,清代诸城县的面积超过了4000平方公里。这一水平,与当时的沂水县、莒州以及没有析出海阳之前的莱阳县相仿,在山东省内排名前列,比之现在山东省面积最大的县级市平度(3100多平方公里)还要大。

关于诸城县和胶州的具体分界线,县志中提到:“石楼山,县东南百一十里,接胶州铁橛山之阳。横河东西二源,东至石楼山至此,东岸皆胶州境,西岸则县境也。”据此,现在青岛西海岸新区的张家楼镇,大体就是诸、胶两地的分界线之一。由此以东、以北属胶州;由此以西、以南属诸城。

刚才说的只是陆上的分界线,至于海岸线的归属。《诸城县志》中记载更为详细:

“海之隶于县者,自宋家口为界。宋家口在县南百二十里,西南距日照龙汪口二十里。自宋家口西岸铁马墩东北十里至北黄石栏墩;又南五里至南黄石栏墩;又东北五里至南宋墩;又东北四里至沙岭墩;又东北三里至西徐家墩,有港名徐家港;又东北十里至黄布墩;又东南五里至东徐家墩,即董家口也;又东北十里至紫良墩,以紫良山得名;又东二十里至陈家墩,有港名陈家港;又东南五里至胡家墩,有港名桃花港;又北五里至吴家墩;又东十里至琅琊墩,地名亭子栏;又北十里至海王墩,其北有港名海湾口;又东北八里至车轮墩,亦以山得名,有港曰曹家溜,即龙潭口也;又西北五里至大盘墩,在县东南百三十里;又东北三里至大石桥;又东里许入胶州界。”

古今地名虽然有变化,但上面这些称呼现在很多还能见到,比如董家口、曹家溜等。

诸城以前靠海(诸城县原本靠海)(2)

实际上,中间的地名可以忽略,只看起点和终点,就能大概知道诸城县海岸线的范围。

西南部与日照县接壤的宋家口,就是现在海青镇的宋家岭村;而东北部与胶州交界的地方距离曹家溜不远太远,大致是在张家楼镇濒临古镇口湾的区域。

诸城以前靠海(诸城县原本靠海)(3)

由此可以推断,现在青岛西海岸新区的沿海乡镇当中,海青、大场、泊里、琅琊这四个地方,在清代都是诸城县的地界。张家楼镇应该也有一部分。

此外,在这片海岸线之外的沐官岛、陈家岛(鸭岛)、斋堂岛当时亦属诸城县管辖。清代的《山东海疆图记》以及《清史稿•地理志》中也有记载。

因为靠海的缘故,清代的诸城县也曾经设立过(海关)钞关。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烟台开埠,设立东海关。当时的东海关并非只管辖烟台一地,而是把分散在山东省沿海五府十六个州县自行管理的23个海口厘局都改制为东海关钞关,其中就包括了青州府诸城县的陈家官庄口(《山东省志•海关志》)。

在姓氏文化方面,也能侧面反映出藏马、琅琊等片区曾属诸城县的历史。“琅琊丁氏”、“藏马丁氏”、“诸城丁氏”这三个称呼,相信很多朋友都听过,三个称呼说的都是同一个家族,就是聚居在青岛西海岸新区大村镇的丁氏及分支。根据族谱记载,明初丁氏自海州北迁,先至琅琊台落脚,后迁至藏马山下的大村,在过去这都是诸城县的地界,因此也称“诸城丁氏”。

诸城以前靠海(诸城县原本靠海)(4)

刚才提到的这些区域后来都划到了新设立的藏马县境内,诸城县就此失去了出海口。《胶南县志》载:“1944年8月,藏马县辖龙马、琅琊、石门、海青、旺山5个区。1946年,藏马县辖琅琊、泊里、石门、龙马、桃林、旺山、户部、海青、洪凝、街头、五莲、桃园12个区。”

依照现在的区划,诸城市离海最近的乡镇是桃林,到海岸线大概有二十公里。(本文作者:耳左月)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