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重患者吸氧健康宣教(为了病人能吸氧)
【编者按】
2020年春节,寒风凛冽,病毒肆虐。
万家灯火团圆之际,有一群人他们“逆行”向前,放弃假期,放下家庭,坚守在临床第一线。
他们心中只有一个目标:早日战胜疫情,守卫人民健康。
从1月26日起,澎湃新闻浦江头条栏目推出《医护日记》,记录那些在临床一线为人民健康而战的医护人员。
郑永华在填写医疗文书和抢救记录。 本文图片 受访者提供
2020年2月11日
鉴于武汉的实际疫情,上级要求金银潭医院增加200张床位收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分摊到每个病区,基本上是各增加11张床。
我们重症病房已经住满了患者,哪里还能加床?昨天上夜班时,护士长告诉我,白天已经在走廊里加好了11张临时病床,但目前医院只提供了3个氧气钢瓶,工人只送到病区门口,都是护士们靠双手,把钢瓶一点一点挪到病房里的。
我的天,这一个钢瓶重达55公斤,护士姐妹们是怎么冒着被砸伤的风险搬到病房里的?护士长说,她们已经尽力了,我听了也很心疼,当即告诉她,下次这种事情找我们男医生。另外,也要向院方反映如何解决氧气瓶的问题。3个氧气瓶只能同时给6个患者吸氧,最多只能坚持36个小时,而且11张加床,剩下的5个病人没法吸氧治疗。
为了收治更多病人,金银潭医院由上海医疗队接管的病区里,走廊上又密密麻麻加了11张床位。
交接班工作做好后,我心里忐忑不安。正在焦急等待的时候,上海医疗队的郑军华队长打电话过来,告诉我们准备收治一个危重病人,我赶紧问他,加床病人收不收?他说也要收,但是只收轻症患者,危重的不能收。
根据队长的指示,大家先做准备工作:调试呼吸机、借心电监护仪、调试氧气瓶阀门,向医务处打听转运患者的信息等,严阵以待。
上海医疗队的护士们,在隔离病房一工作就是6—8个小时。
等到晚上9点,还不见病人来,我们有点急了,但转运病人都是卫健委统一分配的,只能等。等待的过程很痛苦,夜班要坚持到次日早上8点,今晚注定是要漫长而且忙碌的。
到了10点,办公室突然响起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抓起电话就听到对方说“病人来了,准备接收!”
一下来了3个病人,还好,症状都比较轻。大家一人收治一个病人,详细询问病史和治疗经过,分析各项检查指标的结果,开医嘱对症治疗。患者情绪稳定,都很积极配合我们的工作。
郑永华(后排左二)与医护人员们在进行视频会诊。
3个轻症患者接诊完毕,那个危重患者迟迟未到。这时电话铃又响了——“是北三吗?我是北二啊,我们这边有个病人糖尿病、呼吸衰竭、高血压……想转到你们这里来!”我回复他:“北三已经没有正式床位了,唯一的一张(床)在等着收治一个危重病人,你们那个病人先自己处理,我们马上过来指导抢救,行吗?”对方回答“好,非常感谢。”
挂完电话,我带着对讲机直奔北二病房。北二病房办公室灯火通明,一派忙碌,原来,他们今晚已经新收了10个加床病人!我肃然起敬,赶紧一起分析研究危重患者的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郑永华与战友们在金银潭医院并肩作战。
匆忙赶回(北三)已经是凌晨1点,医务科来电,之前的危重病人不来了,取消了。但是一小时后,电话又响了,从另一个医院转来了一个危重患者,准备接收!
新来的病人也是呼吸衰竭、病情危重,需要呼吸机支持治疗。等一系列操作和处理之后,天都快亮了。这个夜班,紧张、充实、跌宕起伏。到早上8点交接班,还有8张加床空着,一天下来肯定是要住满的,看来白天又会是一场硬仗。
(澎湃新闻记者 俞凯 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