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看究竟是什么意思(究竟是什么意思)

说起鲁迅,想必大家对他都不陌生了,他曾留学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后来弃医从文,并成为了一代文豪,而‘鲁迅’一名便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到的笔名。鲁迅是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民主战士,同时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在我们的学生时代,鲁迅的作品一直以来都占据着我们的语文课本,而且往往还是重要的必读篇目。但是,近些年却出现了所谓“去鲁迅化”的声音,难道我们现在真的不再需要他了吗?

答案当然是需要的。那为何会出现这样一种说法呢?这所谓的“去鲁迅化”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一看究竟是什么意思(究竟是什么意思)(1)

所谓“去鲁迅化”,也被称为“鲁迅大撤退”,这是新世纪以来人们对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逐渐减少的一种现象的统称。按理来说,将语文教材中的内容进行调整是没有什么可以争议的,毕竟社会在进步,需要编著适合当下的内容进入教材,这一点无可厚非。

然而,教材上对鲁迅文章的简单调整,却逐渐演变成了一场文化大讨论。而这样的讨论,并非不是在一番热议之后就消散远去,而是一种典型的“间隔性爆发的癔症”。

那么,为何会有这样的讨论呢?

一看究竟是什么意思(究竟是什么意思)(2)

有人说,鲁迅的作品之所以被多次删除,主要是因为其文章拗口难懂,脱离时代,且错误颇多。还说其中语言的“不规范性”直接造成了中学生们出现了“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的现象,而部分教师也常会漏讲和误讲相关的语言点。

教材本身就应该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因此在内容的选择上面,自然要选择那些难易适度,配置适当,且适合学生学习的内容。

一看究竟是什么意思(究竟是什么意思)(3)

但我们都知道,鲁迅的作品带有很深的时代印记,虽然写得很好,读起来也发人深省,获益颇多。但正是因为其思想的深刻性,因此往往会使得很多成年读者在读后陷入云里雾里,而要使得中小学生充分了解当时复杂的时代背景,进而再去分析理解这样的背景和蕴含的道理,其难度可想而知。

所以,即便是老师将鲁迅的文章讲解得十分生动形象,多数学生仍然对其没有多大兴趣。

所以,在对中小学教材内容的选择上,笔者认为应该以“合适”最为重要。这种所谓的“合适”,最重要的一点,便是要符合对应层级学生的认知。

一看究竟是什么意思(究竟是什么意思)(4)

当然了,将鲁迅的文章从教材中删除,也并非是对其的不尊重,相反,等到学生们拥有了一定的人生阅历和文学储备之后,再去用心阅读和品味那些蕴含着深刻道理的文章,自然就能对其有更深的理解,甚至是产生共鸣。这要比硬生生将其放在中小学的教材中要好得多!

而关于“去鲁迅化”,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莫言先用自己小时候的看法去评判鲁迅的文章,说道:“小时候,我看到鲁迅的文章就头疼,真的是太难懂了,当时恨不得鲁迅少写点文章”。接着说道:“我从小就是受鲁迅的影响,一直模仿、一直努力的深入想超越,但受他的影响实在太深,始终不能也不愿从鲁迅的影响中跳出来”。

一看究竟是什么意思(究竟是什么意思)(5)

不得不说,当代的大文豪莫言此言可谓是一针见血,他话语中的含义,跟我们上述所言不谋而合。即,鲁迅的文章让孩子们“讨厌”,认为它‘晦涩’,拗口难懂。但等到一个人有了一定的人生阅历和文学素养之后,便会发现,这些文章会让人产生共鸣,并且受用很大。

当然,从莫言今日所取得的成就来看,鲁迅的这些文章对他还是起到了很大作用的。

而由此我们也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去鲁迅化”,并非是文学界的进步,因为我们不能仅仅因为鲁迅的文章不适合放在中小学教材中而真的“去鲁迅”。相反,如果真正的“去鲁迅”了,有可能还是文学界的损失,因为如果真的将其全部去除的话,是否还能有下一个莫言,那就不得而知了!

当然了,这也不过只是笔者的一家之言而已,并不能代表全部。寥寥数笔,仅供参考,你们怎么看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