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汀新作品(昆汀凭什么拍出了处女神作)
如果你看到一部电影,里面脏话连篇,血浆不止,暴力犯罪元素充斥,那么很有可能,那是一部昆汀电影。
多数个性强烈的导演都要经过至少两三部作品才建立起专属自己的风格,但对于昆汀来说,一部就够了。
而且只需要120万美元的成本。
1992年,昆汀用一部(电影长片)处女作《落水狗》宣布自己的横空出世。他不只是拍出了风格,还做出了一些大胆的突破。
①用闪回推进故事
昆汀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人,一般故事开始,发展,结束的顺序,对他来说太平凡了,他更喜欢打乱顺序。于是非线性叙事和章回式结构成了他的惯用伎俩。
两年后的《低俗小说》可以看作是《落水狗》的加强版,两者都是用了至少10句话讲述本来3句话就能说完的事,观众却都乐此不疲。当然后者的非线性有所不同,打乱顺序的形式是闪回,而前者是纯粹的调换顺序。
用多个闪回推进故事并不少见,前有《罗生门》,后有《看不见的客人》,不过那都是以第一人称的视点闪回。《落水狗》的闪回则是故事叙述者带给观众的信息,观众处于一个上帝视角。
除开那些以第一人称闪回叙事的电影,一般来说,闪回像是刹车键,会让整个故事暂停下来,其功能更多是“提供信息”,“解释原因”,而不是营造戏剧性。给观众讲明白了,然后再推进剧情。因此,过多的闪回往往会导致整体节奏过慢。
《落水狗》至少三分之一都在闪回,但昆汀的闪回却不是刹车键,而是发动机。
他所讲述的故事很简单。
六个本来互不相识的人组成了犯罪团伙;
他们在实施抢劫时遭遇警察埋伏;
有人怀疑有内鬼,给警察通风报信;
最后起了内讧,悲剧收场。
而在剧情每进行到一个节点,观众就会产生疑问。譬如从餐厅到橙先生中枪,观众不免会奇怪到底发生了什么事。然后粉先生出现,他解释说是警察伏击了他们,并且有内鬼通风报信才会这样。
随后关于白先生的闪回补充了整件事情的起因,黑帮老大乔·卡伯特发现了一个抢劫钻石的机会,问老熟人感不感兴趣白先生。白先生与前搭档散了伙,所以他们需要组建一个新的队伍。
闪回的部分确立了“目标”,所以也起到了推进故事的作用。
关于橙先生的闪回部分就相当于仓库场景的“前传”,自身带有一定的剧情量,自然也是在推动着故事的发展。当看到橙先生原来是那样子中枪的时候,故事又被带回到最开始。
既呈现出过去和现在的联系,同时又在讲述“新”的剧情,没什么比这样的闪回更加带劲了。
②谁是主角
闪回呈现角色,却几乎不可能激发角色。
确实过多的闪回引发了电影的一个“问题”,角色的发展空间被大大压缩,他们缺少转变弧光,没有任何人因为这起事件而产生质变。故事一直在推进,人物却似乎在原地踏步。
正当有人对自己的做法产生强烈的自我怀疑的时候,故事却就此结束。
幸运的是,昆汀对一众角色的塑造相当出色,而他也不需要通过彻底的、完全的角色转变来传达主题。
一开场的餐桌戏可能会吓着很多人,一上来就是八个人,可能还数不清楚是八个人。但实际上主要的角色只有其中的六人,3个是主要角色,3个是次要角色。
昆汀饰演的褐先生和年纪较大的蓝先生纯属酱油,参与行动的就剩下四人。
白先生和橙先生成为了难兄难弟。
看起来,橙先生像是一个愣头青,他因中枪而失去了理智,害怕自己会就此死去。
白先生被激发出了强烈的义气,他认为橙先生受伤自己也有责任,所以他誓要保住橙先生的命。
粉先生非常抢镜,餐厅戏他就拒绝付小费而特立独行,意外发生后,他的出现又推动了剧情。他确实有些自私自利,但也不能否认他的洞察力惊人,千钧一发之际能清楚地数出有多少个警察,并能合理分析出有内鬼,他无疑是全场最为“理智”的人。
然后是三个次要角色。
“光头佬”乔·卡伯特是幕后老大,他发起了整个抢劫行动。
他儿子“好家伙”艾迪负责协调工作,看起来像个不中用的黑二代,实际上凶狠起来一点也不怂。
金先生是乔两父子的老熟人,他曾顶替乔入狱,行事手段非常强硬。他应该比故事中其他任何角色杀死的人更多,只是在镜头前,他没有杀人。
不同于《杀死比尔》这样有着清晰主角的犯罪片,《落水狗》很难界定谁才是真正的主角。就算排除三个次要角色,白、橙、粉三人谁都有成为主角的理由。
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影片具有多个不同的视点。不同的闪回分别从不同角色的角度叙述,这么做会减少观众对于角色的认同感,而好处是可以更聚焦于故事。
由于视点有些“客观”,观众很难统一地把认同感集中在某个人的身上。有人觉得白先生仗义,欣赏他;有人觉得橙先生悲情可怜,同情他;有人觉得粉先生的做法合情合理,支持他。
昆汀没有更偏向谁,每个观众都可以有自己心中的“哈姆雷特”。
如果非得选出一个人的话,那只能是白先生。
第一,演职员表中,白先生是第一个介绍的,结局的焦点也在他的身上;
第二,开场餐厅戏,白先生总结了两边零散的对话,而他在坐在中间,或许这代表着他是中心人物;
第三,他的转变弧光(自我怀疑)是主题的强力暗示。
③变次要为主要
《落水狗》的成功之处是能够让观众始终带着问题进入故事。
开始,悬念是,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中段,悬念是,谁是卧底?
最后,悬念是,警察身份会败露吗?败露的话会怎样。
如果按“传统”的拍法,犯罪团伙最后能否获得钻石,就是最大的焦点和悬念。而卧底的部分就会成为一个次要情节。
昆汀没有把焦点锁定在一个“目标”上,而是让一个问题引发一个新的问题,一个新的问题又引发另一个问题,这样的好处是,每一个问题都成了焦点,所有的次要情节都成了主要情节。
于是观众在观影的时候,就更容易地从头爽到尾。
不到最后一颗,角色的命运都难以确定。而全片探讨的一个主题也逐渐浮现。
如果你认定是正确的事情,事实却截然相反,你要怎么应对?
所有角色都有着自己认定的事情,无论其他人怎么劝说,他们都觉得自己才是正确的。
当他们所认定的事情产生矛盾,便有了经典的“墨西哥僵局”(Mexico Stand-off)。这也是昆汀电影比较常见的场面。
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的判断有误,哪怕一点点怀疑自己的想法都没有。
人类的固执,就这样成为了悲剧的源泉。
处在上帝视角的观众看着他们感觉可笑,殊不知自己也经常处于类似的困局当中。
就像是仗义的白先生,他根据已知的信息做出了合乎情理的判断,根据自己为人处世的原则行事,然而,事实却与他的判断截然相反。
他还能怎么办呢?
很多事情就是如此幽默。
处在另一个视角的警察清楚地看见了白先生的悲剧命运,他也只能说一句话来表示歉意,也就是《无间道》里的那句经典台词。
“对不起,我是警察。”
有直觉就不需要证据。——《落水狗》,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