跃进号沉没之谜(跃进号沉没日本声称遭受鱼雷攻击)

1963年4月30日,下午3点58分,数以万计的中国人民涌现在青岛港港口,只为见证中国船舶史上历史性的一刻。

新中国第一艘自行制造的万吨级远洋货轮“跃进号”,满载着10000多吨矿产品、玉米等货物,在大连造船厂下水,向日本名古屋门司港缓缓驶去。

跃进号沉没之谜(跃进号沉没日本声称遭受鱼雷攻击)(1)

全国各大新闻媒体更是纷纷载文,热烈庆祝“新中国第一艘万吨远洋货轮下水”。

此次航行意在开辟中日两国海运航线,改善中日关系,所以“跃进号”身上背负的使命不可谓不重大。

可让无数中国人为之扼腕的是,在“跃进号”出发不足一天的时间,就传来一个令人悲痛的消息,“跃进号”在上海崇明岛以东约150海里的苏岩礁附近沉入大海。

跃进号沉没之谜(跃进号沉没日本声称遭受鱼雷攻击)(2)

出师未捷身先死,用来形容“跃进号”最恰当不过。

1958年9月,大连造船厂着手开工建造“跃进号”,于1958年11月27日交付下水,工期短至58天。

这一创举成功突破世界纪录,标志着中国船舶工业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也表明“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取得初步胜利,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注入了强心剂。

跃进号沉没之谜(跃进号沉没日本声称遭受鱼雷攻击)(3)

“跃进号”全长169.9米排水量达2.21万吨,限定最高载货量达1.34万吨,航行速度每小时18.5海里,可续航1.2万海里,也就是说,“跃进号”能在中途不靠岸的情况下抵达世界上任意一座港口。

此外,船上还装备了全套的机械化、自动化设备,且它能够在封冻区域破冰航行,是当时中国最先进的造船技术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国人的骄傲。

可以说,“跃进号”的沉没,是对中国人民的沉重一击。

跃进号沉没之谜(跃进号沉没日本声称遭受鱼雷攻击)(4)

1963年5月1日下午,周恩来总理办公室突然接到特殊来电,致电人正是当时任国家交通部部长的王首道先生,他惊慌失措地向周总理报告,“跃进号”于下午13点55分在济州岛海域附近发出了“我轮受击,损伤严重”的紧急求救密电。

周恩来总理听后直觉此事不简单,于是立刻指示王首道与“跃进号”保持密切联系,尽快查明事情真相。

然而,仅仅相隔20多分钟后,王首道又带来了更坏的消息,“跃进号”于2点10分左右突然发出了SOS国际通用明码求救信号。随后,承载着无数中国人希望的“跃进号”消失在了海面上。

消息传来,举国哀痛。

周恩来总理回想起当年大连造船厂的近万名船工,在国外技术封锁的情况下,迎难而上,废寝忘食,用时58天建造、凝结了无数的心血才建造的这艘巨轮,怎么就这样消失在了大海上呢?而且毫无征兆!

跃进号沉没之谜(跃进号沉没日本声称遭受鱼雷攻击)(5)

查,必须要查!

就在中国人民“跃进号”沉没的消息扼腕叹息之时,日本却通过“全亚细亚广播电台”抢先向全世界发布了一条爆炸性的新闻:“中国自主建造的第一艘万吨远洋货轮‘跃进号’在赴日途中,因腹部遭到三发鱼雷命中而沉没。”

消息一出,世界哗然,美国、前苏联、韩国、台湾当局纷纷发电,表示自己与此次事件毫无关系;各国媒体也纷纷猜测“跃进号”沉没的真实原因。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呢?在事情尚未调查清楚前,日本为何如此发声?

原来,在跃进号沉没前,船员纷纷弃船下水,被附近的日本渔船所救。据大副回忆,在他跳船前听到两声巨响,离船后则看到有两股水柱冲开船舱喷得很高。

但是,中国政府并没有回应日本的这一说法,而是本着“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原则展开了细致的调查。

毕竟,当时的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态度是: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威胁。“跃进号”毫无征兆地消失于茫茫大海,很难不令人联想到这是否是一次专门针对于中国的军事打击。

周恩来总理也曾这样分析:如果确定“跃进号”所中鱼雷是来自潜艇,那么此事定是美帝所为,因为不论是台湾当局还是韩国,都没有潜艇;如果鱼雷发自快艇,则可能为美国与蒋介石国民政府合谋为之。总之,不排除水下遭受攻击的可能性。

但一切都只是猜测而已,事实真相如何,还需要进一步的调查。

由于事关重大,中央政府下达指示,由周恩来总理负责督查此事,调查真相,平息国内国际舆论。

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我们不主动惹事,但也绝不怕事!

5月2日,“跃进号”货轮上的59名船员弃船逃生后,被日本渔船救起,当晚19时30分,被海军护卫舰接回国内。

当天夜里,周恩来总理亲自接见了幸存的59名船员,一一询问事情的详细经过。

然而,对“跃进号”当时的情况,各个船员说法不一。

跃进号沉没之谜(跃进号沉没日本声称遭受鱼雷攻击)(6)

大副坚持货轮受到鱼雷攻击;轮机长却回答自己并未听到声响,且据他航海经验所看,若是鱼雷命中货轮导致爆炸,则仅仅几分钟的时间,轮船就会沉没,但是,“跃进号”是在海上漂浮三小时后才沉没的;而有的船员则说:爆炸发生前,曾在船舷处看到海中一闪而过的黑影,疑似潜艇。

众说纷纭,调查遭遇瓶颈,只能去“跃进号”失事地点实地调查了。

1963年5月4日,东海舰队、上海交通部门抽调了7艘舰艇和船只,“和平60号”以及“救捞一号”等四条船组成潜水作业队,共计10艘舰船,组成了“跃进号”海上调查临时编队,参加作业的工作人员总数达1097人。

但前期准备工作并非一帆风顺。

据当时担任上海打捞局局长的张智魁回忆:只有潜到出事海域60米的深度,才能保证调查结果的准确性。但是,当时国内无一人能够做到这一点。就连张智魁本人,也只能下到41米的深度;当时我国运动员的潜水记录是42米。

无奈,最后国家只能在能下到40米的潜水员里面挑选出25名身体素质和技术水平高的,集中训练。

但还有一个关键的难题,那就是潜水病如何解决?

简单来讲,就是深入水下18米后,人体压力会随着下潜的深度而增加进而变成液体,当潜水员返回水面时,这就好比密封的啤酒瓶突然被打开,里面的压力则会猛烈冲出,造成小爆炸。但是如果缓缓开启,体内的压力则会慢慢溢出。

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用到空气压缩机和40千克压力以上的高压储器罐。

周恩来总理当即从国家电力局紧急抽调出高压储器罐,又从香港购置了两架耐高压密封的水下摄影机。

万事俱备,1963年5月18日上午9时,“跃进号”海上调查临时编队自上海吴淞码头出发,奔赴苏岩礁调查。

1963年5月20日,综合水文、声纳识别、海水深度等情况,调查队终于确定了苏岩礁的位置。

紧接着,张智魁带着潜水员进行了四天十人次的潜水探索,终于在苏岩礁西南角处发现了一块有明显遭受撞击痕迹的平坦岩礁。经过对石块成分的化验,发现石块上的油漆成分与“跃进号”上的别无二致。

这意味着,“跃进号”沉船就在附近海域。

5月21日,四艘舰艇在苏岩礁附近来回穿梭,历时四天,但始终无法确定沉船的位置。

这样耗下去不是办法,张智魁等人决定采用四爪锚拖扫的土方法,果然奏效。

5月22日,潜水员顺着锚链潜入海底,确定沉船的位置。

经调查,“跃进号”船体凹陷五处,船体有三处破洞,根据船体损毁情况,确定“跃进号”为触礁沉没。

证据确凿,而并非像日本广播的那样遭受鱼雷攻击。

中国政府立即授命新华社发表调查结果:“中国交通部及打捞队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舰艇部队配合下......经过严密的调查,已经证实‘跃进’号是因触礁而沉没的。”

跃进号沉没之谜(跃进号沉没日本声称遭受鱼雷攻击)(7)

至此,“跃进号”沉没真相终于浮出水面,解开了人们心中的疑团。

虽然“跃进号”沉没之谜水落石出,但令人百思不解的是,“跃进号”货轮上有当时最先进的探测仪器,为什么不能提前探测到暗礁的存在,是否还有其他的隐情?

对此情况,担任临时调查编队文书一职的周春树先生表示:这是人为原因所导致的,但是在那个特殊年代不可避免。

当时“跃进号”上的船员都经过了极为严苛的政治审查,政治上力求绝对可靠,但这也为“跃进号”的不幸遭遇埋下了隐患。

审查的结果就是航海经验丰富的老船长因为特殊原因被临时撤下了货轮,新换上的船长多年不出海,驾驶员和副手都是时隔两三年重新出海,有的甚至是初次出海,更不用说普通的船员了,严重缺乏技术经验。“跃进号”正式启航前,59名船员还没有完全熟悉船只就匆匆踏上了出程。

据张智魁老先生回忆:苏岩礁海域的波纹比较细密,颜色也比其他地方的海水略浓略深,而且,那里的水面比周围的水面高出许多,但凡是有海上航行经验的人,仅用肉眼就可分辨的出哪里是礁区。

而当时在船上的都是经验不足的新手,哪里能分辨得出暗礁?“跃进号”的悲剧就此酿成。

“跃进号”沉没事件对当时中国的打击无疑是巨大的,不仅造成了严重的财产损失,更是沉重打击了中国人民对于船舶工业继续发展的信心。

但也正是因为这次教训,为我们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促使我们在船舶建造上精益求精,不断提升船员的技术水平及经验,为之后船舶工业的稳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跃进号”的历史绝不会再重演。

跃进号沉没之谜(跃进号沉没日本声称遭受鱼雷攻击)(8)

图片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本账号予以删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