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秒真实事件(东莞一段30分钟被疯传)
1986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正式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实施,从此适龄儿童接受基础教育的权力得到保障,在2018年该法律进一步得到修订。在该部法律之中明确地规定了“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
义务教育的定义是公益性事业,这就意味着在这九年的读书生涯中,学杂费是全免的,学生家庭所要承担的费用是极少的,这本是国家政府给我们提供的莫大福利,但是在一些孩子的眼中这却成为了禁锢他们的“牢笼”。
2016年的寒假,一群媒体人探访了东莞某代工厂,真实地记录下了那些提早走向了打工岗位的“孩子们”工厂生活现状以及感受,组成了一部叫作《18岁的流水线》的纪录片,短短不到30分钟,记录下的是一代厂哥厂妹本应肆意的青春。
纪录片中的这些“孩子”普遍都是来自中国西南部城镇,基本都是小学或者初中学历,甚至有的小学都没有读完,他们也正是一开头我们提到的主动逃离义务教育的孩子之一。
“读书有什么用?我不喜欢读书。”
初中还没读完的杨鹏,毅然决然选择辍学,带着对社会向往的他离开了学校,觉得只要逃离了父母老师的看管就可以得到所谓的自由,但是在现如今这个处处都有着制约限制的社会,没有学历和技术的他走得举步维艰,最终他只能进了对工人条件要求不高的电子厂。
没有任何社会经验的他,直接被分配到了最危险的劳苦岗位,每天进行着机械化的动作,和各种锋利又危险的工具相处,经年累月,本就稚嫩的双手上逐渐布满伤疤和硬茧。但是这还不是最可怕的地方,流水线的工作可怕在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环节的你,没有办法离开你的工作岗位,哪怕上厕所,喝水都得打报告,得到批准之后才能够行动,一旦上班就没有了自己的时间。
很多流水线工人都是站着进行操作的,脚是麻木的,心是麻木的,只有手上依旧在飞快地进行日复一日枯燥的工作。即便已经坚持不下去了,绝大多数的他们也只能稍微跺跺脚松弛一下自己久站的下肢,因为在流水线上过去的每一个物件都和其工资直接挂钩,他没有办法停手,也不敢停手,更加不能停手。
他们只有在下班的时间才会有自己相应的休息时间,但是即便是这样,工厂依旧会想尽办法来压榨他们的自由,加班,无止境的加班,日夜颠倒地赶货,一天24小时,减掉上班加班的12小时工作时间,再减去吃饭睡觉的时间,能够留给他们的自由活动时间可以说是少之又少。
对于他们来说,工作的这些日子是劳累的,但是同时也是充实的,因为他们从来就没有想过未来究竟会怎样,是在厂里面干一辈子,还是另谋生路,对于这些走一步看一步的“孩子”们来说,可能实在太过遥远。
如果有人和他们谈论“前途”,或许还会引来他们的一丝嗤笑,前途?前途在哪里,是在食堂没有任何油水的“开水煮白菜”里面,还是在流水线上毫无技术可言的机械化工作里面?
很多人当初辍学的缘由就是想着工作了能够赚到钱,就可以自由的出去耍,KTV、酒吧、宾馆都是他们放假时打发时间的地方,说得非常惬意,但是实际上除了这几个地方,他们也没有地方可去,因为流水线上的工作已经限制了他们的人身自由,被困在这个狭小空间的他们已然没法逃离。
曾经的他们以为学校是一个困住他们的“牢笼”,在逃离了学校之后,他们自己却进入了一个社会真正的“牢笼”之中。
教育也许不能让你成功,但是教育能够带你看到更大的世界,给你更多的选择。读了书和没有读书在一些人眼中或许没有区别,但是放到整个社会上来看,或许就是天差地别。
可能这些道理都要等到经历了之后才能懂得,但是到了那时可能已经为时过晚。流逝的岁月没法重来,在流水线上挥霍的青春也无法拾起,自己曾经选择的路,到头来即便是咬着牙也只能走下去。
曾经和一个朋友谈论了工厂里的生活,她称她自己在大学暑假打工的时候曾经也去过电子厂,拿到工资的那一刻她是开心的,但是那番日夜颠倒的生活是她这辈子都不愿意再去的噩梦,也正是因为那番经历,使得她越发努力读书考证,只因为已经体验过了流水线的艰辛,她想要给自己更多的选择。
在这部纪录片之中,“后悔”这个词充斥满篇,当时辍学有多爽,如今的生活就有多痛。焊工刘金玉后悔自己远离家乡来到东莞,思念亲人,请不到假回家过年的她,经常无法抑制住自己的泪水;曾经多才多艺的梦诗因为种种原因放弃了自己的学业,看着自己曾经在学校时,自己留下的画作,憧憬地回忆着回不去的时光。
人总是要等到失去才知晓事情的珍贵。我相信,这部纪录片的拍摄者,在这番体现了事实的拍摄之下,更多的是想要给一些孩子们警示,珍惜现在拥有的机会,珍惜无法回去的青春,青春应该是在学校中张扬、努力,为了自己有着无限可能的未来而奋斗不止。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