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穰苴孙子的关系 司马穰苴到底是谁

唐朝开元19年,唐玄宗设立武庙,其中姜子牙为主祭,以留侯张良为配享,并包含张良在内的历代名将十人分坐左右,后来这些人也被称为“武庙十哲”,而春秋齐国大司马田穰苴(ráng jū,即司马穰苴)就位列其中。

宋朝时期,太祖赵匡胤因白起、吴起私德有亏而将其踢出武庙,但司马穰苴仍在“十哲”之内。相比较现在闻名天下的孙子、韩信、霍去病等名将,司马穰苴就显得默默无闻,那他在历史上到底有什么样的成就,可以在名将辈出的中华历史中位列前茅呢?

司马穰苴孙子的关系 司马穰苴到底是谁(1)

田穰苴,是春秋末期齐国人,田完后裔,是继姜尚之后的著名军事家,曾因军功被封为“大司马”,所以后世又称其为司马穰苴。

后来,司马迁《史记》将其单独列传,称其为“文能附众,武能威敌”,而其他史书对其的生平事迹记载并不多,所以知之者甚少。《史记》主要描写了他临危受命,收拢军心,致使晋燕联军不战而退,成功收复所有失地的故事。

齐景公17年,晋国出兵攻打齐国东阿和甄城,燕国同时出兵攻打齐国黄河南岸,面对两面夹击的窘境,齐国军队节节败退。忧思重重的齐景公接受晏婴的举荐,召司马穰苴并考验其军事能力,随后司马穰苴便任命为将军,负责领兵抵抗燕、晋两国联军。

司马穰苴孙子的关系 司马穰苴到底是谁(2)

司马穰苴人望浅薄,军中又毫无资历,但心中早有计量的他向齐景公进言,希望能派遣德高望重的大臣作为监军,景公欣然答应,于是派自己的心腹庄贾为监军。

庄贾此人是当时齐景公的宠臣,位高权重,根本没有把初出茅庐的司马穰苴当回事。两人约定次日午时左右在军中会面,司马穰苴早先到达军营,并放置好沙漏,等待庄贾的到来,可庄贾根本就没把司马穰苴放在眼里,在家办起了临别宴,与亲友畅饮,直至天黑才到达军营。

司马穰苴孙子的关系 司马穰苴到底是谁(3)

事实上庄贾此举正合司马穰苴心意,他顺势严厉指责庄贾: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军约束则忘其亲,援枹鼓之急则忘其身,今敌国深侵,邦内骚动,士卒暴露於境,君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百姓之命皆悬於君,何谓相送乎!于是将庄贾斩首,同时齐景公派来赦免的使者因为私闯军营,扬马疾驰,也一并被司马穰苴按照军法处置——将使者的仆从,车驾的马匹斩首以及车子的左半边砍掉以示斩首使者。

这种做法效果立竿见影,士兵们看到司马穰苴连君王身边的宠臣都敢杀,真正做到了铁面无私,军令如山,无不敢效死力。与此同时,晋军和燕军听闻司马穰苴治军有方,都被其所震慑,导致军心涣散,司马穰苴趁势收复失地,大败晋燕联军。《史记》对此事件进行了详细描述,后来“孙武杀吴王宠姬”实际上就是“司马穰苴杀宠臣立威”的翻版。

司马穰苴孙子的关系 司马穰苴到底是谁(4)

《司马法》是司马穰苴在兵家史上的杰作,也是他对中国军事思想发展作出的最大贡献,其中内容在《六韬》与《孙子兵法》之间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司马迁赞其为“宏廓深远,虽三代征伐,未能竟其义,如其文也”。

《司马法》一共155篇,现存仅五篇,分别为仁本、天子之义、定爵、严位、用众。书中所言“国虽大,好战必亡,国虽安,忘战必危”一直被奉为圣典,时刻提醒着历代帝王,不能盲目扩张,不可轻启战事,但也不能贪图安逸,忘记备战。

司马穰苴孙子的关系 司马穰苴到底是谁(5)

同时,《司马法》又将自己的军事思想建立在辩证的基础上,既强调备战的重要性,又突出慎战的必要性,也十分注重天时地利人和,将战争分为正义的和非正义的,不提倡过多掠夺。

不仅如此,《司马法》还非常在意军规军纪和赏罚制度,在行军作战方面,讲究作战的合理性,不能盲目,一句“息则怠,不息亦弊,息久亦反其慑”,道出兵家精髓。

《司马法》虽与《孙子兵法》有本质上的区别,但是不可否认二者是有着继承关系。《孙子兵法》的很多思想,深深地受着《司马法》的影响。

司马穰苴孙子的关系 司马穰苴到底是谁(6)

《司马法》认为“将在军,军令有所不受”,《孙子兵法》则说“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都强调“慎战”的重要意义,都提倡战前必须要有充分的准备才可开启战事。不同于《孙子兵法》侧重用兵之法,《司马法》更注重探究治军之道,具有很浓厚的贵族色彩,这也跟春秋时期作战讲究礼法,作战方式比较固化的大背景有关,如宋襄公泓水惨败就典型的春秋时期的作战思维。

由于司马穰苴距离现代比较久远,所以史书对其着墨并不多,但是其著作《司马法》作为现存最早的军事思想著作,对后世的军事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也在中国军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北宋时期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是将校必读之书。

司马穰苴孙子的关系 司马穰苴到底是谁(7)

“太上有立德,其次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这是中国古代评价一个人是否能青史留名的标准,司马穰苴作为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杰出贡献的先导,于情于理都能得到历代统治者的推崇,所以他被列入名将最高殿堂的“武庙十哲”之一也在情理之中。

参考资料:《史记》《新唐书》《司马法》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