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汉节粮减损(广汉粮改记忆)

陈立基/文 雁子/编辑

"过粮食关"这个词,当年家喻户晓,放在当下,完全可以评得上网络流行语。在那个人们都在谋划如何填饱肚子的年代,这个词语个中藏着的饥饿,犹如悬于头顶的乌云,无论城市乡村,男人女人,老人孩童,走到哪里都会罩在你的头上,几乎成为集体记忆。五十多年过去了,现在的年轻人恐怕很难想象挨饿又找不到解决办法的滋味。

记得有一个同学回忆,说他读中学时,由于计划不好,一个月还差一天就把饭票用完了,为了熬过那不能吃饭的一天,他采取的办法,就是不去上课,躺在床上尽量减少体能消耗。可以设想一个小伙子,饥肠辘辘,还要强迫自已不许动,盼星星盼月亮,只盼着时间快点走到第二天,也许还要忍受胃部的疼痛和痉挛,精神上将作过何等痛苦的挣扎?

四川广汉节粮减损(广汉粮改记忆)(1)

如今55岁以上的老人的心中,或翻开一些作家的作品,那些挨饿的日子的历历在目。路遥的中篇小说《在困难的日子里》,刚进高中的马建强说:"而我呢,饥肠辘辘不说,穿着那身寒酸的农民式的破烂衣服,跻身于他们之间,简直像一个叫花子。"

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有记者问他是什么促使他走上文学道路,他的答案是"饥饿"。"三年自然灾害"期间,莫言吃过草根、树皮,他回忆1961年,村里的学校拉来一车煤,他从煤车上抢来一块,竟咔嚓咔嚓啃起来,觉得那煤块越嚼越香,"味道好极了"。饥饿记忆居然"催生"中国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你说这人世间的事有多稀奇!

另一位作家阎连科在2014年获得卡夫卡文学奖,他的领奖词一开始就讲到与饥饿有关的内容,吃观音土可以充饥:"那时候,我只有几岁,随着母亲去寨墙下面倒垃圾,母亲拉着我的手,指着寨墙上呈瓣状的观音土和散粒状的黄土说:'孩子,你要记住,这种观音土和榆树皮,在人饥饿煎熬到快要死的时候,是可以吃的,而那种黄土和别的树皮,人一吃就会更快地死掉。'"

这些饥饿记忆,留在了著名作家的作品中,也留在了那段岁月里,在经历者心中刻下深深的印痕。

四川广汉节粮减损(广汉粮改记忆)(2)

对于那个躺在床上挨饿的学生,也许年轻的朋友会说,脑子进水了,没有饭票赶快拿钱去买嘛!且慢,买饭票还需要粮票或购粮本。饭票粮票的使用与统购统销有关,统购统销这个词也许要交待一下,大家才看得懂。

1953年,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正是一个充满光明前景的起步,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出现了粮食收购和供应问题,工业和城镇的发展,急剧扩大了商品粮需求,而当时小农经济对粮食增产和提高商品率的能力有限,在粮食供应不足的情况下,小农余粮户又有待价惜售心理,特别是私人粮商投机活动猖獗,一些地区的粮食脱销,若干小城镇和受灾地区出现粮食市场混乱,连北京、天津的面粉供应都出现困难。

1953年9月4日,两个小时内北京一些粮商就把市场上能够抢购到的大量粮食抢购一空。面对这种严峻情况,10月,中央作出关于实行粮食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简称统购统销)的决议,各级政府立即贯彻执行上级分配的粮食收购任务,私营粮商一律不许自由经营粮食,私营粮食加工厂只能接受国家粮食部委托加工,不得自购原料,自销成品。之后,又相继实行了食油和棉布的统购统销,于是开始有了粮票、油票和布票。

四川广汉节粮减损(广汉粮改记忆)(3)

的确,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全国统一的粮油购销体制,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统购统销到八十年代的合同定购,对保障军需民用、平抑物价、积累工业化资金、保障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安定,确实曾发挥了重大的历史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项制度开始暴露出不少缺陷,且日益明显:粮食定量,城市居民有,农民没有,甚至当时开几级干部大会,大队书记生产队长都必须包一包米交到会务处,作为开会几天的口粮。

国家控制粮食统销量的增长速度,不得不严格限制"农转非",即农村人口很难进城取得居民户口,无形中造成农民低于城镇人口的现象,农民子弟只有参军,努力考大学考中师,参加工作,才可以转户口,戏称为"脱农皮";城镇人口下乡、"知青"下乡,则要做思想工作,反复动员,并提供一定优惠条件,被形容为"风都吹得下去,牛都拉不转来"。

而且集攒到人们手中的粮票逐渐有了"贷币"的作用,可以换取鸡蛋、手工艺品等许多东西,黑市上甚至明码实价能换到钱。再者,定购价格过低,谷贱伤农,压抑了农民生产的粮食生产积极性,由财政补贴的粮食销售价格太低,使购销价格倒挂,不仅加重了财政负担,而且扭曲了粮食消费行为,助长了浪费粮食。农村出现"卖粮难"与粮食调不出而占压大量贷款的不良情况,已是不争的事实。

四川广汉节粮减损(广汉粮改记忆)(4)

广汉是1955年8月25日实行城镇人口口粮定量供应的,每户人发购粮证,按年龄和工种额定供应粮食数量,到指定的粮站门市部购买粮食。一般成年人的定量每月30市斤,体力劳动者高的可达45市斤。

刚开始时,这个定量真的不算低,国家对粮食供应的控制也不是很紧,单位还可按需要量造计划购买粮食。后来供应定量不断降低,管理也越加严格,1959年春,四川省成年人降到每月19市斤,1两菜油,已属全国供应定量最低的省份之一。

而且管理异常严格到无论何种理由,定量只能当月消费,不允许提前购粮或移至下月,因事因病外出需要粮票,必须由所在单位开具证明,方能凭购粮本换取。如遇家中有人死亡,其亲属必须先到粮站注销了死者的粮食供应关系,方能到派出所办理出丧证送葬。

如果放在副食品供应十分充裕的条件下,成年人月供粮19斤,老年人恐怕还吃不完。但在当年那种蔬菜少、副食品紧缺、肉类一年难得一见的情况下,每天仅6两粮食下肚,难免不饥肠辘辘。

"大跃进"开始以后,各种物资逐渐严重短缺,几乎各种商品都实行凭票供应,票证满天飞。人们不得不寻找各种"代食品"充饥。油饼(油莱籽轧油后压成饼状的剩余物)、谷糠,甚至柚子皮、芭蕉根均成为用来裹腹的代食品。城镇人口中因营养不良患水肿病者大有人在,不过死亡的人数比农村少得多。

四川广汉节粮减损(广汉粮改记忆)(5)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绿了巴山蜀水,为搞活流通,转换经营机制,广汉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大好形势下,也把着眼点放到了粮食购销体制改革上。

1988年,广汉市委、政府在研究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方案时,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和调查结果,提出了改革粮食"双轨制"为"单轨制"的初步设想,之后由于1988年下半年物价暴涨,和1989年出现"动乱"这些外因而放了下来。1990年9月,广汉又重新开始了"粮改",设计了"粮改"实施方案。

广汉的"粮改"得到了四川省委、省政府大力支持,省体改委派专人到广汉现场办公。省长张皓若到广汉主持召开了广汉综合经济体制改革试点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讨论审议了《广汉市粮油购销体制改革方案》。在各方面达成共识后,1991年4月1日,广汉市人民政府下发通知,在全省率先实行"一步到位,全面开放"的"全面放开粮油的购销价格,改革粮食购销体制,转换粮食企业经营机制"的改革。

相关配套的政策,上级免去广汉上调粮油任务,同时取消上级财政对广汉的各种粮油补贴,取消城镇人口粮油凭证计划供应,实行市场价格供应,简单一点说,就是取消了粮票。

四川广汉节粮减损(广汉粮改记忆)(6)

面对老百姓手中还持有的大量粮票这个棘手问题,起初,设想地方财政拿出一部分钱按平议差价把粮票收回,仅广汉地方粮票都大概需60—70万元,而且还有市内流通的省粮票和全国粮票,难以处理,购买方案不好实施,对粮票的处理改为原发放的粮票仍由持有者保存,待粮食改革全面展开后再行处理,但从发布通知之日起,在广汉境内使用了40多年的粮票退出了历史舞台。

《广汉粮食价格放开第一天》成为一个有历史意义的时刻:

"这天正逢广汉赶场,街上人头攒动,叫卖声此起彼伏。在国营粮店门市前,聚集了一些人观看粮油价格放开后的新牌价。新的牌价是:大米:特米0.59元/斤;上米0.525元/斤;中米0.485元/斤。面粉:特粉0.62元/斤;上面粉0.55元/斤;标粉0.49元/斤。菜油2.30元/斤。据了解,新价与旧价之间的差额,25公斤中米为8.575元,0.5斤菜油为0.76元。合计为9.335元。

这次粮改,广汉市政府对每人每月给予了8.40元的补贴。按这样计算,实际上群众每人每月只承担了0.936元的差额。因此,群众的情绪是正常的。这一天市区内的几家粮站只有极少的人前来买粮。有关方面负责人说,这主要是因为大多数市民手中都有一个月左右的存粮……取消粮票的这一天,整个市场井然有序,各种商品价格平稳,市民中没有出现人心浮动的现象,与放开粮价前并无两样"。

四川广汉节粮减损(广汉粮改记忆)(7)

广汉"粮改"成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一出重头戏,搞土地承包,是对农民一次解放,给了生产自主权;搞粮改是农村生产力又一次解放,给了农民农产品经营自主权。

广汉"粮改"的幅度超过了当时全国各地已出台的各种"粮改"方案,居民满意,农民高兴,市场粮价稳中有降,粮食企业转换机制亦在克服困难中起步,对"三农"、市场机制、财政负担、城市化进程、调整生产关系和解放生产力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

中央和省市级的新闻媒体及时作了跟踪调查和大量报道,美、英等国驻华记者向国外发了新闻。国家体改委、国家计经委、财政部先后派人来对粮改方案和效果进行调查,普遍认为广汉"粮改"意义重大,对全省乃至全国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全国各省、市、县前来考察取经者络绎不绝。

深情回眸,取消粮票无疑是城乡利益的重大调整,不仅活跃了市场,消解了"卖方市场"基础,也有利于城乡统筹,为城市化的户籍制度创造了有利条件,其意义决不亚于包产到户和取消人民公社。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调查》1991年第15期发表的《广汉市粮食购销体制改革简况》评价:

"广汉市的粮改突破了'双轨制'的老框框,真正实现了国家与农民、国家与消费者在粮食商品上的等价交换。这无疑将更有利于粮食生产的长期发展,也有利于粮食商品的合理消费。""广汉市的粮食改革之所以引起全国、甚至国际上的注目,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还在于这场改革让农民直接得到好处"。

国家体改委也对广汉粮改作了肯定:"广汉市粮改'一步到位,全面放开'的方法,作为粮食产区和调出地区在全国独此一家,是对粮食购销体制和价格改革的一个重大突破"。

四川广汉节粮减损(广汉粮改记忆)(8)

时光易逝,取消粮票转眼之间已过去二十多年。如今,作为统购统销载体的"粮票",已成为收藏家手中的珍品。看到那些曾小心翼翼揣在包包里,不敢稍有闪失的粮票,一些饥饿体检验已成为难忘的记忆。

改革开放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业,三十八年来,中国社会急剧变化,从半饥半饱到基本衣食无忧,饮食习惯发生巨大变化,特别是当看到《我国每年浪费粮食800万吨,够两亿人吃一年》新闻报导,以及高档餐桌上还剩下大半的山珍海味被倒掉,有过"过粮食关"记忆的人免不了心痛唏嘘。

而且另一个与吃有关的健康隐患也让人震惊,那就是国人的糖尿病爆炸式增长。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全球有4.2亿糖尿病患者,是上世纪80年代的2倍,中国糖尿病患病率增长迅速,1979年我们国家成人糖尿病患病率不到1%,2002年达到2.6%,现已有近亿的糖尿病患者和糖尿病前期,每年因为糖尿病死亡的人数约有100万,来势汹汹。

不良饮食习惯就是糖尿病一大诱因。海吃海喝或许与曾经的饥饿记忆有关,从当年互相打招呼都问一句"你吃了没有?"到前些年宁愿吃不了,也要点一桌子饭菜,免去菜肴吃光的尴尬,海吃海喝或许是对饥饿记忆的一种报复,而这种报复又是那么浅薄并带来新的麻烦。

四川广汉节粮减损(广汉粮改记忆)(9)

"过粮食关"是万万不可忘却的,"晴带雨伞,饱带饥寒。"这是古训,忘掉饥饿,就是忘掉我们曾走过多么艰辛的日子,就不会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生活。

作者简介:

陈立基,广汉市总工会退休干部。14岁参加工作,15岁到西藏杜佳里湖挖硼砂,之后调藏北土门格拉煤矿采煤,在藏北工作16年后,1976年调回四川广汉。1997年8月加入四川省作家协会,2000年聘为巴金文学院创作员,1997年至2009年1月担任广汉市作家协会主席,2003年1月与广汉作协同仁自筹资金创办《三星堆文学》杂志,至2009年1月担任社长。1983年开始发表作品,有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等近百万字,出版有小说集《雁阵》、《三星堆的故事》,散文集《趣说三星堆》。《趣说三星堆》印刷11次、发行28000册,该书2001年11月被评为四川省优秀图书,2002年获德阳市第三届五个一工程奖。散文《表婆婆》收入《建国五十年四川文学作品选》,散文《三星堆飞天神曲》,2005年获四川省文联天府文学奖二等奖。参加了编写《中国共产党广汉历史大事记1920-2010》(中共党史出版社),《中国共产党广汉历史》、《回望的视线》(四川人民出版社),抗震救灾资料集《众志成城.广汉》(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即删)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