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以前是怎样的(看见绵阳的过去与现在)
走过了无数的大街小巷
你或许已记不清绵阳昔日的模样
今天,让我们开启“时光之旅”
通过一张张对比照
看看绵阳的过去与现在
......
中国科技城绵阳,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涪江中上游地带。自公元前201年西汉设置涪县以来,绵阳市已有2200多年建城史,历来为州郡治所,因城址位于绵山之南而得名“绵阳”。
上个世纪60年代初,国际形势风云变幻,我国周边局势日益严峻。为了战备需要,中央负责同志提出,要将部分国防尖端项目“靠山、分散、隐蔽”到“三线”地区。有着良好战略纵深的绵阳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地形条件和交通基础,被中央确定为“三线建设”重点区域,先后布点了电子、机械、冶金、航空、核工业等四十多个重点建设项目,绵阳坚实的军工基础由此奠定,包括长虹、九洲等一连串名字从此与绵阳结缘。
1985年,正式建立地级市绵阳市,此后绵阳城市基础设施发展突飞猛进。1985年绵阳调整修编城市总体规划,提出“要树立超前的意识,在城市道路体系上初步构成大城市框架,城市布局采用开放型、多中心、组团式结构,四川省重要科研基地,以电子工业为主体的综合性工业城市”。
60年代末的涪城远景
如今的涪城远景
南山中学
绵阳文教昌盛,南山中学前身创建于1908年,至今已有百年历史,从这里走出了一代诗人贺敬之。
80年代绵阳南山中学大门
2019年5月10日拍摄的绵阳南山中学大门
碳码头
上世纪40年代以前,安昌河能通航,绵阳所需的过冬木炭就是从北川、安州经水路运到绵阳,碳码头巷因而得名。当时,碳码头成了绵阳最壮丽的江段之一。
彼时,碳码头巷十分繁华,码头、木船、茶馆、挑夫……那里曾被誉为绵阳“外滩”。如今的碳码头周边已成为商业区,与木炭沾不上边,但不变的是繁华和热闹。
70年代绵阳滨江河提碳码头
2019年5月10日拍摄的绵阳滨江河提碳码头
东方红大桥
东方红大桥1966年开始建设,1967年7月1日建成,东方红大桥第一次将涪江两岸连接在一起,改变了川陕公路路过绵阳需要渡船跨越的历史。
那时候的东方红大桥,总宽度只有12.6米,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1999年被重新改造。改造后的东方红大桥宽度增加到26.1米,大大提高了通行效率。
70年代绵阳东方红大桥
2019年5月10日拍摄的绵阳东方红大桥
铁牛街
早期川西北民众到三台、遂宁、重庆等地交通主要靠水路。因为靠近涪江,铁牛街码头周围常年聚集了大量船夫和搬运工。上下船只挤满河边,老板、纤夫下船后,吃、住都在铁牛街。因此这一带三教九流聚集。
铁牛街原名叫“迎恩街”,始建于清嘉庆1800至1802年。相传涪江里的泥鳅精爱兴风作浪,老铁匠梦见神人托梦,要铸造铁牛方能除妖镇水、消灾免难。这事一传开,绵州居民纷纷送来废旧铁器,让老铁匠打造了铁牛。铁牛在涪江战胜了泥鳅精,平息了水患。为感谢铁牛的功德,后来就铸了一头铁牛卧在涪江河堤岸上的街口,因此改名为铁牛街。
80年代铁牛街新貌一角
2019年5月10日拍摄的绵阳铁牛街新貌一角
临园路
东西向的临园干道是绵阳城的骨架,由临园路东段、中段、西段组成,自红星街北口(原棉花街北口)至火车客站立交桥,是横贯城区的中轴线,全长4996.12米。“临园”之意是现临园口至科委立交桥这一段街道邻近公园而得名。
80年代的绵阳市临园干道
2019年5月10日拍摄的绵阳市临园干道
饮马大桥
饮马大桥是绵阳第一座彩虹桥。1992年9月28日,绵阳市政府在原西河桥上修建。相传三国时代,刘备、刘璋在“富乐山”“涪城会”,张飞驻军御营坝,过西河渡口待渡时,在此饮马,故为饮马渡。大桥建成后,此桥即命名为饮马大桥。
80年代大西门外漫水桥(现饮马桥)
2019年5月10日拍摄的绵阳大西门外漫水桥(现饮马桥)
在感受着绵州大地日新月异变化的同时
你是否还记得那些过去的故事
你认为最能代表绵阳的地方是哪里?
留言区交流一下~
5000000 绵阳人的朋友圈!你还不加入我们?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