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主义的作品(一部精致的理想主义悲剧)
好看吗?
有点想追。
音乐好听,剧好看吗?
开播2年多,罗晋、李一桐主演的古装权谋剧《鹤唳华亭》,终于收获热搜“迟”来的眷顾,话题讨论度居高不下,比很多在播新剧还要受宠。
导火索,来自正在热播的古偶《且试天下》。
争议源头到底是无意的“撞梗”or有意地“搬运”?这个问题还是让制作方们去头疼吧,七话写这篇文章,主要是因为近期有太多朋友发来疑问:
《鹤唳华亭》好看吗?值得追吗?
如果仅以个人感情来回答这个问题,那一定是“入股不亏”,不信?且看一看《鹤唳华亭》剧粉们的反馈,爱它的人,皆视它为“白月光”。
有人称赞它是“be美学天花板”。
有人认为它也配得上“古装天花板”称号。
有人走细分路线,指出《鹤唳华亭》是古装剧中的“台词天花板”。
《鹤唳华亭》的台词,的确很拔尖。
编剧雪满梁园是北大法律系才女,文字功底扎实,又言之有物,太子太傅卢世瑜(王劲松饰)那句“一切文艺不可为阴谋所用”,便发人深思,古今通用。
看这部剧,你不必担心会出现“父皇自幼疼爱三弟”这种常识性错误,只会感叹编剧文笔优美有才学,很多剧粉都把经典台词当佳句赏析来摘抄。
王劲松老师,也贡献了《鹤唳华亭》惊艳观众的名品演技,卢世瑜以死相谏圣天子,以身相护师徒情那段,清流领袖的魂,儒林文人的骨,皆集于他一身。
能在演技上与他平分秋色的,还有老戏骨黄志忠、张志坚、苗圃……演员阵容,几乎是按照权谋正剧的高标准去匹配的,挑不出毛病,只有不断的惊喜。
仿宋的架空背景,服化道与礼仪极尽还原,导演杨文军的镜头美学张力十足,既拍出了古韵文化之美,又拍出了人物之间微妙的推拉感。
对了,这部作品的艺术总监也是张叔平,大师这次难得没翻车。
在服化道、演员、导演审美等方面,《鹤唳华亭》基本能包揽所有观众的喜好与认可,作品质感完全不必担心,但故事内容却不一定对所有人的胃口。
《鹤唳华亭》,有一定的“追剧门槛”。
这个门槛,并非所谓的文化门槛,而是故事想表达的内核以及剧情呈现方式,并不是那么合家欢,如果观众想看轻松解压的小甜剧,那千万不要点开。
《鹤唳华亭》剧情从头到尾都很不轻松,几乎从第一集开始,观众便呼喊男主黑化,喊到男主失去恩师,失去忠臣,失去妻子,失去舅舅……
他黑化了吗?可以给大家提前剧透做个预防,男主从头至尾都没有黑化,看到最后,你会觉得主角如果早点自戕,或许他们都会过得更轻松一点。
男主是太子萧定权(罗晋饰),母亲早逝父亲不爱,内有异母兄长虎视眈眈想争位,外有野心权臣紧盯不放扣黑锅,一言一行皆受挚肘。
最痛苦的是,他还被自己的皇帝父亲猜忌防备着。
每次与兄长齐王交锋,萧定权总是要付出翻倍的筹码才能赢得皇帝施舍般的公平,以至于很多剧情里,皇太子都在被反派与老爹按在地上摩擦。
主角不是在挨打,就是在准备挨打的路上,弹幕有人调侃,罗晋在这部剧可能流完了一辈子的眼泪,李一桐挨的板子都可以撑起一集剧情了。
因为主角始终无法畅快反杀,导致观众憋屈到心梗的体验贯穿全剧,这便是七话所说的“追剧门槛”,结局是BE,过程更虐心,需要观众有颗强心脏。
而且,《鹤唳华亭》一些戏剧化处理的手法,也存在一定的弱点。
比如当初一度被骂上热搜的“女主太蠢”问题,剧情很喜欢用人物或墨迹或失误的行为来推动矛盾爆发,导致原本聪慧的角色因“拖后腿”被骂。
戏剧冲突效果以及与观众互动性是达到了,追剧体验却受到了影响,很多矛盾的处理很让人窝火,这是《鹤唳华亭》当年没能进一步突破的重要束缚。
戏剧化的处理缺点很直白,但《鹤唳华亭》也有一个魔力,喜欢故事内核的观众,经常一边心梗痛骂,另一边又忍不住继续追剧,经常在爱恨边缘横跳。
恨在角色没办法给出爽感,委屈太多,爱在这个故事有它的风骨,风骨是这部剧的灵魂,也是主角一直坚守的东西,细品很有力量感。
主角恪守了他的道,迎来理想主义的悲剧。
剧中父对子的猜忌与防备,并非纯粹是一个糊涂老父亲的偏心,而是沉浸在权术中的多疑帝心,因为太子萧定权背后,拥有强大的外戚支持。
帝王忌惮太子背后的外戚,永远无法用纯粹的父亲心态对待这个孩子,扶持其他儿子与太子夺权,漠视权力争斗折掉太子的臂膀。
而太子,一直期盼着君臣同心,父慈子孝,他向往仁善,追求纯粹,但外戚与皇权的矛盾不可调和,他所追求的,永远被辜负,他同时也辜负着其他人。
番外《别云间》最后一段父亲诉情很讽刺,皇帝第一次向太子表达自己的父爱,是在太子舅舅一家全数覆灭,他的皇权与父权永远没有被撼动的隐患之后。
这时候才姗姗来迟的父爱还有什么用呢?
看完这个故事,很多观众会觉得很愤怒,对男主是哀其不幸,更怒其不争,很想痛骂他守得道太天真,认同表哥有权才能护道的观念。
然而,站在不同角度再看这个故事,又会觉得很让人唏嘘,《鹤唳华亭》所歌颂的东西,其实跟《琅琊榜之风起长林》很像。
两部剧认同的君臣之道,都是“君以国士待我,我必以国士报之”,臣子忠君爱国,至死不悔,君王信任忠臣,至死不疑,君与臣,各守其道,共护家国。
但两部剧内核走向又很不相同,《琅琊榜之风起长林》是理想主义,君不疑臣,臣不弃君,梁帝与萧庭生兄友弟恭,至死都坚持以家国相托。
即使中途小皇帝被外戚裹挟与萧平旌离心,最终仍旧是长林军救驾,皇帝感恩,虽然不能恢复上一辈的亲密无间,却至少忠臣被认可,君王仁心回归。
这样的结果是对理想主义的最好回馈,是理想的美好,但守在最后一句的人中有一位私心高于大义,结果就会完全不一样,美好,需要人心的纯粹。
《鹤唳华亭》则是理想主义的悲剧。
太子恪守了对君臣忠诚,护子民利益为先,但他的道,却被世态击打得体无完肤,君王不认可,因为君王只信权术,要制衡,要排除所有威胁皇权的隐患。
臣子不认可,因为臣子各有各有立场与私心,支持太子的外戚也不认同,受受被压制、猜疑还守什么为臣、为子之道?守到最后粉身碎骨,值得吗?
客观来说,七话并不能完全认同萧定权的道,却又忍不住被他的道与坚守触动,被世态击碎的萧定权,他的理想主义,何尝不曾是我们向往的呢。
人人都爱打脸爽剧,萧定权也有这样的能力,阴谋算计他并不是不会,恩师去世后他三言两语便捏住了反派命脉,事故与手腕,萧定权皆有。
可他为何不做一个权斗高手?因为阴谋权术,是最不可控的东西。
君父多疑不仁,外戚有能力助他登上大位,为何不直接造反?因为皇帝对不起儿子与外戚,却对得起子民,于家是渣爹,于国功过相抵,甚至功大于过。
顾家想走的道能护太子,但太子恪守的道能护子民。
谁对谁错?并没有绝对的定论。
只能说,如果每个人都能守住自己应有的道,这个故事的结局,也会是美好的风起长林,悲剧的起源,并不是太子的道错了,而是只有太子在坚守他的道。
很像由学生向社会人过渡时的我们,曾经有过纯粹的坚守,却经常被世态磨裹挟做出让步,不能说让步是错,但能在复杂世态中恪守初心的人,很难得。
原著兼编剧雪满梁园曾透露太子原型是她的偶像张国荣,一个聪明到极点、执拗到极点,明明可以左右逢源在所属领域称王称霸,却至死不污浊本心之人。
或许结合作者这篇分享,更能让观众理解萧定权这个人物,明白编剧坚持的道。
故事不会让观众觉得爽快,也有一定的戏剧缺点,但它又是一部精致耐咀嚼的悲剧,像一杯苦丁茶,不愿迎合所有人的喜好,却成就了独特名品之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