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帝对世界的认识(在乾隆帝的盛世)

整体上来讲,乾隆帝不论文治还是武功都是非常有水分的。

除此之外,乾隆帝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好面子,容不下打脸。对于敢戳破其“盛世梦”的人,乾隆帝都会举起“铁拳”进行毫不留情的打击。

所以,随着这种“巨婴”型的皇帝活得越久,大清官场上“多磕头,少说话”的风气就越严重。

那么,乾隆帝如何操作的呢?

01.打击告御状的“刁民”

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在第二次南巡回京,路过山东省的时候,乾隆帝接连经历了两起突发事情。

第一起发生在涧头集(位于今枣庄市最南部),时间是四月初七。仅仅两天后,在两百公里外的邹县(今山东省邹城市)也发生了同一性质的事件。

两件事都是“刁民”告御状,虽然惊扰了乾隆,但这两起案情却很简单。

原来,河南省夏邑受灾,地方官员隐瞒了灾情,百姓流离失所(其中宣扬豫西大灾的百姓也被当地官员安上了造谣的罪名)。与此同时,退休官员彭家屏也在迎接乾隆大驾的时候也透露了豫西大灾的情况。

乾隆帝对世界的认识(在乾隆帝的盛世)(1)

《乾隆皇帝是一是二图》局部

按理说,当多人向皇帝反映同样一个问题的时候,皇帝的第一反应应该是派人彻查。

但天子的大脑就是比普通人构造“复杂”,乾隆帝多想了两层,他一边派人(亲信观音保)秘密调查灾情,另一边将告御状的“刁民”抓起来严刑拷打。

乾隆帝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因为他认为,现在的大清帝国已经在他爷爷康熙帝、爸爸雍正帝两代圣君的基础上,进入最强盛的时代。

而这个雄霸东亚的帝国更是在他爱新觉罗·弘历的统治下尧风舜雨、海清河晏,大清的子民不知道有多幸福。

所以,偶然有一点小灾情是情有可原的,但这么多人不要命拦驾,夸大其词的告御状,显然是有组织、有预谋的官场斗争,这帮“刁民”肯定受人指使,通过这种“冲塔”玩命的方式抹黑帝国的地方治理,进而来扳倒政敌。

在严刑拷打之下果然有所收获,来告御状的两拨波人都是由夏邑县的秀才段昌绪和武生刘东震两个人共同资助的。

这两个“猥琐”的幕后主使还鼓励他们扳倒县太爷,说这是造福全县的大好事。

乾隆帝对世界的认识(在乾隆帝的盛世)(2)

《乾隆皇帝挟矢图》郎世宁等绘

很快,让乾隆帝尴尬的事情就来了,微服私访的观音保回到主子身边,把夏邑的灾情如实告知了他。

乾隆一拍大腿,真是悔不该当初自己“拍脑门”就认定告御状是“有组织、有目的、有阴谋”的官场斗争,现在事实摆在眼前,乾隆白净的脸庞红了一下,转而恢复原状。

因为乾隆帝刚做了一个决定,先把河南巡抚图勒炳阿发往乌里雅苏台军营效力赎罪,夏邑、永城知县也被革职拿问(都是暂时)。

然后在公义和面子之间,他选择了后者。因为他明白,一旦公正处理此案,将隐瞒灾情的官员革职查办,那么各地“刁民”就会闻风而动。

那么自己将来再下江南,就不能随心所欲的游山玩水,而是改接见群众了。因此,乾隆帝一定要把这股“告御状”歪风邪气打下去

乾隆帝对世界的认识(在乾隆帝的盛世)(3)

1758年的乾隆帝《乾隆皇帝大阅图轴》局部 郎世宁等绘

他是怎么做的呢?

乾隆帝将此次参与告御状的人都交给了隐瞒灾情的官员处置。显然,这些官员一定要罗织一个比隐瞒灾情更为严重的罪名给告御状的人们安上,才能够保得住自己的官位和身家。

了解乾隆帝个性的人,都知道他有一句名言:朕从不以语言文字罪人,可乾隆帝最不能容忍的就是人们的“悖逆之言”,怎么才能解决这些叩阍的百姓和其幕后主使,很简单,举报这些人的“悖逆”言论就行了

在大清朝,“悖逆”的言论和文字可是比祸害百姓更严重的罪名,于是乾隆帝派侍卫成林与夏邑县令到秀才段昌绪家中搜查,偏偏就搜出了一张吴三桂起兵反清时的檄文。

乾隆帝对世界的认识(在乾隆帝的盛世)(4)

《清代文字狱档》上海书店出版社P3

乾隆帝得知后高度重视,认为地方官员“缉邪之功大,讳灾之罪小”。所以段昌绪应该按照大逆罪,凌迟处死。而退休官员彭家屏被认定为幕后主使,命其自尽后抄家。

从这个案子可以看出,乾隆帝并不在乎百姓的贫苦,更看重的是稳定和秩序,对于试图挑战秩序的人,哪怕是生活所迫,也不惜通过捕风捉影制造大案来杀一儆百。

这样的做法,可把那些隐瞒地方灾情的地方官高兴坏了,原本以为自己的仕途到头了,万万没想到事情居然峰回路转,从地方官的隐瞒灾情升级为退休官员主使的谋反大案。

而到了现在,官员很高兴,以后他们再怎么胡作非为也不用担心百姓告御状;皇帝也高兴了,这样一下,各地没有刁民叩阍,正好说明我大清百姓安乐,天下一派盛世景象。

02.维护面子的赌局

公元1790年,在乾隆帝80岁生日的时候。

不知趣的内阁学士尹壮图上了一道折子,指出当前的“议罪银”制度培养了大批贪腐官员并造成各省财政亏空,因此请求停止“议罪银”。

尽管乾隆帝已经80岁了,但他一点也不糊涂,他很清楚“议罪银”制度确实易生弊端。特别是和珅当政后,将议罪银制度化了,官员们所犯只要不是重罪,大抵可以在交纳罚银后,从轻发落。

乾隆帝对世界的认识(在乾隆帝的盛世)(5)

  晚年乾隆帝《乾隆皇帝朝服像》局部

不过乾隆帝可舍不得失去这一大笔收入(议罪银归皇帝个人而不是国库),假如没有这些灰色收入,乾隆帝还怎么搞“下江南”之类的撒币活动。

因此皇帝回复尹仕图:人才难得,“朕以督抚一时不能得人,弃瑕录用,酌示薄惩”。

老实人尹壮图觉得皇帝真是“虚心纳谏”,于是又上了一道奏折,疏曰:“各督抚声名狼藉,吏治废弛。臣经过地方,体察官吏贤否,商民半皆蹙额兴叹。各省风气,大抵皆然。请旨简派满洲大臣同臣往各省密查亏空。 ”

乾隆帝看了这道复奏,龙颜大怒,我大清正当全盛之日,怎么会出现“仓库多有亏缺”的败政?

还说“壮图即为此奏,自必确有见闻,令指实覆奏。”这些事真是你尹壮图亲眼所见,那么你就要拿出证据来。

乾隆帝这句话的潜台词就是“如果你尹壮图拿不出证据,看我怎么办你。”

君臣一番辩论,最后竟成了一个赌局。

乾隆帝对世界的认识(在乾隆帝的盛世)(6)

和珅(1750年7月1日—1799年2月22日)

于是,乾隆帝让尹壮图巡查各地(在和珅的建议下派户部侍郎庆成陪同),查证财政是否亏空。但为了防止尹壮图真的查到亏空驳了皇帝的面子。

于是,乾隆帝又提出了三点要求。

第一,拒绝尹氏“密往查访”。非但不允许密查,还规定尹壮图每到一处,朝廷先五百里通知地方官

第二,出发前,发出通谕,让全国官员有所准备

第三,户部侍郎庆成属于公费出差,尹壮图一切费用自付

乾隆此举明摆着要这些赃官污吏早作准备以应付尹壮图,尹学士还没上路,他与皇帝的赌局已成定局。

1790年11月下旬,庆成带着尹壮图,巡查大同知府明保(和珅的舅舅),由于事先已得到通知,明保补足了所有亏空,尹壮图的“盘查”结果自然毫无结果。

乾隆帝对世界的认识(在乾隆帝的盛世)(7)

《乾隆皇帝大阅图》局部 郎世宁绘

随后,两人又奔赴太原府,山西布政使库,还是没问题。此时,尹学士已经知道这是皇帝与各地官吏合作做了一个局,皇帝带着全国官吏陪他“玩”,而目的就是彻底摧毁尹壮图的尊严与意志,从而杀一儆百给那帮存心跟皇帝过不去的“清官”看

尹壮图没办法只好硬着头皮一路查下去。

庆成与尹壮图所经各地,全部“没有问题”,各地官员都是“清官”。熟悉清朝的人都知道,这个结果非常让皇帝高兴,他的面子保住了。

看耍猴耍的差不多了,乾隆帝发来上谕又问尹壮图:“所过地方甚多,小民有无蹙额之状、兴叹之语”,都要“体察咨询,据实具奏”。”他开始故意整尹壮图。

尹壮图这时候终于明白了,他一个人的力量又如何跟整个帝国抗衡呢

乾隆帝对世界的认识(在乾隆帝的盛世)(8)

 乾隆时期 掐丝珐琅天鸡尊

于是,他上一道奏折给乾隆帝,在这封奏折中,他违心的写道:“见商民乐业,绝无蹙额兴叹情事。经过州县地方,百姓俱极安帖。……所过淮、扬、常、镇,以及苏州省会,正当新年庆贺之时,溢巷摩肩,携豚沽酒,童叟怡然自乐,未闻有官吏滋扰之事。…… ”并向乾隆帝承认自己的错误,请求治罪

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正月初十,对这个无比满意的乾隆帝发表了长篇上谕,并诏告全国:“令庆成带同赴山西、直隶、山东、江南等省,盘查仓库,俱无亏短,是尹壮图逞臆妄言,其罪已无可逭…… 其希荣卑鄙之念,朕早已灼见其肺肝…… 乃竟恋职忘亲,弃之不顾,尚得谓之人类乎?尹壮图不但无君,而无亲,人伦丧失,岂可忝居朝列,玷辱缙绅?

在这道谕旨中,乾隆帝不仅大骂尹壮图不是人,还骂他心里不但没有君父,连母亲也没有,让这种丧失人伦的人担任朝廷官员,岂不是往天下官员脸上抹黑?

本来刑部对尹壮图的安的罪名是“比挟诈欺公,妄生异议律”,坐斩决。后来“仁慈”的乾隆帝还是放了尹壮图一马,一年后,尹壮图辞官回了云南蒙自老家。

而讽刺的是,上到乾隆帝,下到各地道、府、县的主政官员都明白,这个所谓的“乾隆盛世”,不过是一个自欺欺人的迷梦。

结语

以上两个例子可以看出,乾隆帝是非常清楚这个盛世是掺了水分的假货。

但为了维持这个盛世的梦境,乾隆皇帝不惜采用卑劣的手段去打击、陷害、折磨、侮辱那些戳破他梦境的人。

通过高压和造假,乾隆帝的表演的确也让很多后来人确信历史上确实存在过这么一个盛世。

但自欺欺人的梦幻终究要苏醒。相比起来,明太祖朱元璋一方面鼓励百姓告御状,一方面对贪腐官员痛下杀手。

虽说治标不治本,还坏了自己名声,但比起弄虚作假想在历史留名者,反而显得可爱一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