侣行夫妇看北极(侣行夫妇实探世界寒极)

侣行夫妇实探世界寒极——零下71.2°的求婚计划(二)

点击链接查看往期精彩:

侣行夫妇实探世界寒极——零下71.2°的求婚计划(一)


路边那些废弃的汽车坟墓,历历在目。“抓紧时间,修!”惊恐、怨天尤人没用。

不幸中的万幸是,我老张对机械维修还有点儿经验,能上手。搞不搞得定看天,这几条人命全系在我身上了。

我哆嗦着下去,三下五除二把大灯的线拆了,替换到电动机和暖风机上。10 分钟后,问题解决了。司机做了一个谢天谢地谢耶稣的动作。

胖子果然耐寒,我在外面修车的时候,还没太感觉到冷得不行。一回到车上,见梁红和魏凯都冻哆嗦了,他们的眉毛上都结冰晶了,嘴唇惨白。梁红咧嘴一笑:“老张你太能耐了。”

一股白气升腾而起。车里的暖风机又开始工作了,一点点儿地把寒气逼了出去,我们继续上路。

侣行夫妇看北极(侣行夫妇实探世界寒极)(1)

开了一天一夜,司机也不能疲劳驾驶,顶不住的时候,就停在路中间眯瞪20分钟半个小时,后面也没车摁喇叭催。

车停着的时候,不能熄火,否则在这种温度之下,就再也别想发动。我们计划要在奥伊米亚康待一个星期,也就意味着,这一个星期里,这车都不能熄火,发动机得开着。

在这些极寒地带,车主都有暖车库,只有在那里面才能发动汽车,我们现在这辆车,也只能等回到雅库茨克之后,才能熄火。

终于,奥伊米亚康的标志性建筑——零下 71.2℃纪念碑,出现在了我们眼前,迎接我们的到来。后面原野里、山丘上,林立着许多房屋。房顶都被白色的雪覆盖,不怕冷的树的绿色,也全都屈服了,装点上了雪。

经历过这一路的惊吓和事故,那一刻的兴奋劲儿,不亲身经历感觉不到。我第一个钻下车,先屁颠屁颠儿地奔到纪念碑前,右手拿着小五星红旗,左手特二逼地伸出两根手指,摆了个“V”字造型,让魏凯拍照;紧接着就扑到雪地里,来了个跪地滑翔。

侣行夫妇看北极(侣行夫妇实探世界寒极)(2)

这股豪迈劲儿,非要形容的话,就是凯撒大帝征服非洲时那句话:我来到了,我看到了,我征服了(Veni,Vidi,Vici)——当然,现在我只是来到了奥伊米亚康,看到了零下71.2℃纪念碑,征服还要等两天。露营成功后,再来说我征服了。

梁红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掏出来早准备好的温度计,甩一甩,举到半空,发现没反应。又使劲儿甩了甩,依然没反应。

然后她就愣了,说应该是给冻坏了。我们准备的这个温度计,最低刻度是零下 50℃。

到这儿,得说道说道北极的“寒极”奥伊米亚康和这个零下 71.2℃纪念碑了。

奥伊米亚康一名来自萨哈语,意思是“不冻的水”,由村庄附近的一眼温泉得名。其处于西伯利亚东北角,因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导致比世界上其他地方的气温都低。高纬度,让这个地方太阳辐射少,白昼时间、日照时间都特别短;这里海拔2000 米以上,高于同纬度的西伯利亚中部高原,所谓高处不胜寒;此外还由于这地方东、南、西三面较高,仅北面地势较低,冷空气下沉,气流交换不畅,散热过快。

侣行夫妇看北极(侣行夫妇实探世界寒极)(3)

种种天时地利之下,造就了奥伊米亚康的极度严寒气候。这里和绝对最低温度零下 71℃的维尔霍扬斯克,并称为寒极的“两个女儿”。

1926 年 1 月 26 日,奥伊米亚康地区记录到零下 71.2℃的极端最低温度。这是目前为止地球上有人居住地区所测到的最低温度。那座纪念碑就为这个而建,现在也成了这儿的标志、这儿的图腾。

侣行夫妇看北极(侣行夫妇实探世界寒极)(4)

在 20 世纪 50 年代以前,奥伊米亚康也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寒冷的地方,直到 1960 年,被南极东方考察站的零下 88.3℃的纪录所取代;而到了 1983 年,这一纪录被“拔高”到了零下 89.2℃——那里,是属于无人居住地区的,仅有少数科研人员在那边从事研究工作,而且还曾三度关闭。

“跨过”纪念碑,后面便是奥伊米亚康的村落,一座白色的村庄。房子挺有现代化村镇的范儿,但是都稀稀落落的,互相依靠得并不近。

刚进村,就有几个妇女非常热情地过来迎接:“欢迎来到奥伊米亚康。”

她们是村委会的人,看见我们非常高兴,这儿可是不常有客人来的。很快我们就被迎进了村委会,一进门就看见墙壁上挂着许多人的照片,有各种肤色、各个民族的人,都是此前来奥伊米亚康的“游客”们。

我们仨到时候,是不是也得拍几张照片留下,被贴在这儿。村委会的大姐拿出来一个大本儿,问我们三个的姓名等资料,然后开始往上面填。我很好奇,这是游客登记吗?

很快就有了答案,那也可以算作是游客登记吧,我们仨是第 129、130、131 位到达奥伊米亚康的游客。完事了,还给我们一人一张证书,上面有我们的名字,还有我们到达当天的温度。我瞅了一眼:零下 52℃。右下角还盖了章,我们是经过“中华医学会”和“ISO9001”认证,到达奥伊米亚康了。

侣行夫妇看北极(侣行夫妇实探世界寒极)(5)

我借大姐的那个登记的本儿看了一下,在此之前的 2010年 4 月份,有过 6 个中国人来过这里。不过那个时候是夏天,这里已经很暖和了。所以,我们还是第一批冬季到达奥伊米亚康的中国人。

接下来是住宿问题。这儿根本就没什么游客,算上我们仨,半个多世纪以来,总共也就来了 131 个人,开旅馆得赔死。住宿的问题村委会给解决了,我们被安排在一户当地的居民家里借宿。

这是一个三口之家,夫妻俩人带着一个孩子。

屋子里的一切都挺现代化的,家用电器一应俱全,家具应有尽有,还有一些民族装饰。屋子的墙壁不是平整的,凹凸相间,错落有致;在中国东北一般房子都是双层圆木的,这儿温度甩了东北几条街,两层自然是不够的了,一般都得三到四层,中间还得塞各种苔藓等能保温的东西,于是就成了现在这种凹凸不平的样子了。

一眼就解决了困扰我许久的难题,这么冷,这儿的人都是怎么生活的啊。他们也有自己的取暖措施。

此时,我最直观的感受就俩字:暖和!是真暖和。从进入雅库茨克开始,我就没感觉到自己的身体热乎过,进了这房子之后,总算是有“血仍未冷”的感觉了,穿单衣就够。他们通过烧柴火和煤炭来保暖,整个屋子里就给人一种温暖的舒适。

在北京的时候冬天也有暖气,但也没这种感觉。在这儿,室内外的参照太明显了,才能感觉到这种温暖的难得和惬意,完全就是一种享受。

侣行夫妇看北极(侣行夫妇实探世界寒极)(6)

能在这种环境下定居并生存下来,实在是太不容易了,说伟大都不为过。此时我满脑子都是好奇和新鲜,东瞅瞅,西碰碰,还好主人家没见外。

之前一路上我们都是在户外上的厕所,虽然没有传说中的把命根子冻掉那么夸张,但是在零下50℃的环境里方便,那感觉绝对不好受;有了第一次之后,绝对不愿意再尝试第二次,不到憋得不行了坚决不在野外解决。进屋子之后,我蹿的第一个地儿就是厕所。

室内厕所,跟咱们城里的差不多,也是蹲坑的,上面自制了一木板盖儿,下面我不知道通到哪儿,但是有一点,不冷,厕所里的供暖也很足。这家人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把狗拴在厕所,导致上厕所的时候,还必须得先哄着那狗。

他们自制了一个沙漏一样的东西,做洗手器。先用瓢把水舀到漏斗里,然后把手放下面就可以了,水很凉。

这儿方圆千里都是被冰封住的,唯一的活水是那个温泉,但是温泉水里面含有很多硫磺之类的东西,不能饮用;所以我很好奇,他们的生活用水是怎么解决的。这个问题,只能等明天跟着房主去寻找答案了。

主人家招呼大伙儿吃晚饭,更多的新鲜事儿在等待着我们。

未完续待……


想看更多侣行路上的惊险故事,赶快点击下方链接吧——

侣行夫妇看北极(侣行夫妇实探世界寒极)(7)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