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常识识记方法(古代文化常识歌诀)
吏部考功明陟镌,封赏除授拜官职。
升迁拔擢进加官,转迁徙改出调职。
兼领行摄署假权,一官两职人能干。
左迁贬谪窜放降,罢黜夺免回桑梓。
闾阎什伍到里甲,徭役丁税输朝廷。
北门南牙分曹治,北省南台设掾吏。
三省六部职责清,中书门下尚书省。
草拟诏旨中书令,中书舍人侍郎下。
审核诏书黄门监,黄门侍郎给事中。
诏命执行尚书令,左右仆射做副手。
吏部天官管文官,户部地官收赋税。
礼部春官看典章,祭祀科举加外交。
兵部夏官选武官,军饷钱粮户部给。
刑部秋官掌法律,刑狱诉讼他决断。
工部冬官兴土木,屯田水利工程多。
考功:按一定标准考核官吏的政绩。《史记·五帝本纪》:"三岁一考功,三考绌陟":意思是每三年考核一次功绩,经过三次考核,按照成绩升迁或贬黜。三国魏尚书有考功定课二曹(考功曹,定课曹),隋置考功郎,属吏部,掌官吏考课之事,历代因之,清末废。
陟镌juān:升官和降职。下面的"封赏除授拜升迁拔擢进"为授官或升职,"转迁徙改出"为调任,"兼领行摄署假权判"为代理或兼职,"左迁贬谪窜放降罢黜夺免"为降职或罢官。
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迁叙,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
桑梓:古代常在家屋旁栽种桑树和梓树。又说家乡的桑树和梓树是父母种的,要对它表示敬意。且有"反哺桑梓"成语。东汉以来一直以"桑梓"借指故乡或乡亲父老。
闾阎(lǘ yán):平民居住的地区,借指民间。
什伍:古代户籍编制,五家为伍,十户为什,相联相保。
里甲:明朝的基层组织形式。也是明朝政府推行黄册制度的基础之一。里甲的编制方法,是每110户编为1里,由丁粮最多的10户担任里长,其余100户则称为甲首。
徭役丁税:徭役,中国古代统治者强迫平民从事的无偿劳动,包括力役、杂役、军役等,皆称为徭役。丁税,就是人头税,一般对男丁征收。
北门南牙:指文武重臣。北门:指羽林诸将;南牙:指宰相。
北省南台:唐代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中,关系最为密切的是中书省与门下省,它们合称为两省或北省(尚书省称为南省)。南台,即御史台,以在宫阙西南,故称。明清时期也常见"御史北台"这样的官职。
掾吏 ( yuàn lì ):官府中佐助官吏的通称
三省六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它初创于隋朝,完善于唐朝,一直到清末。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中书令:唐朝初年,唐太宗以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综理政务,共议国政。中书令、侍中、尚书仆射分别为三省长官,并为宰相。在中书省内,唐宋以中书令为长官,任首席宰相;以中书侍郎为副长官,为固定编制的宰相;以中书舍人为核心官职,掌管省内机枢政务。
黄门监:唐官名。唐玄宗开元元年改门下省为黄门省,其长官侍中为黄门监。五年,均复原名。而"给事中"为门下省之要职,掌驳正政令之违失。
尚书令:隋唐时期,尚书令为尚书省长官,宰相职。传统说法认为由于唐太宗在武德年间曾任尚书令,因此唐朝此后不设尚书令,改以尚书仆射为尚书省长官。
吏部天官:吏部掌人事和考功,为六部之首,与周天官冢宰相似。户部掌财赋、户籍、山林盐泽产出等,为地官。礼部主要祭祀在春天,故礼部为春官。兵部在夏季农闲时,常出兵,故兵部为夏官。刑部常常处决犯人在秋天,春生秋杀,故刑部为秋官。工部在冬天农闲时,修建很多工程,故工部为冬官。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