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付玻璃心的办法(学会避开玻璃心)

对付玻璃心的办法(学会避开玻璃心)(1)

本文作者 | 老 松

从“明星人设”到“职场人设”

《圆桌派》有一期节目请来了编剧汪海林,依旧是窦文涛、蒋方舟和马未都坐镇,他们聊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人设。

汪海林说:“娱乐圈相当一部分传闻是真实的,但真实的未必是真相。在资本的推动下,大家对明星越来越严苛,也就看到越来越多人设崩塌的案例。实际上很多明星的人设背后有着错综复杂的利益纠葛,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甚至连结婚和离婚都受到资本方的影响。”

明星人设的崩塌,有一部分原因是大家越来越熟悉一些套路,对明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人人皆媒体的时代,每一个细节都可能被挖掘、放大,导致人设崩塌。

学霸风波、抽烟事件、扎堆离婚,大部分明星的人设,尤其是苦心经营的人设崩塌,被消费完之后,会带来一连串的负面效应。

其实换个角度来说,明星是一个职业,具有一个职业所需要的基本属性。相比来说,我们作为职场人,也都有自己的人设,或者可以理解为标签、定位、个人品牌等。

老松刚毕业的时候,有一些工作需要和外地同事协作。因为年纪小,为了让自己有成熟专业的形象,在沟通的时候,基本都尽可能地让每一段话、每个结论都逻辑清楚、专业可靠。

半年之后与外地同事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同事大吃一惊:“平时跟你聊天的感觉很成熟靠谱,以为你都30多岁了,没想到这么年轻。”

这其实就是老松当时主动营造的“职场人设”。

职场人设,简单来说是一个人在职场中对他人眼中形象的设定。从“无意识”人设到“有意识”人设,是每个人在职场中需要经历的阶段。

同事从第一次见面、第一次交流就会对我们有一个初步印象:“自信”“靠谱”“成熟”“外形优势”“专业能力强”“不细心”“情绪管理能力差”“外向善沟通”等等,在不断的交流中,我们的某些特点会被不断地加强,逐渐形成一个丰满立体的人物形象,也就是我们的人设。

人设不是洪水猛兽,能够正确认识的话,正向的职场人设也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帮助。

正确地理解职场人设:职场人设背后的动机

老松有一次和一个朋友见面时,发现他的穿衣风格和以前的“程序员风”大相径庭。衣着正式又得体,也都是轻奢的品牌。聊起来才知道,朋友公司里空降了一个领导,有多年的世界500强外企背景,为人严肃认真。朋友为了快速建立好印象,得到领导的信任,提前购置了几套衣服,也一改之前吊儿郎当的工作风格,还真的很快得到了领导的认可。

他说起来洋洋得意,直夸自己够机灵。实际上这也是一个转变职场人设的例子。除了基层员工,我们所熟知的大咖,都有自己的人设,一旦面临商业冲突,也都需要承担人设崩塌的风险。

京东负责人刘强东把员工当作兄弟,为基层谋了很多的福利。顺丰老板王卫在上市的时候,把被客户扇耳光的员工带到敲钟现场。曹德旺有一个员工家属生病,他花了200万元给员工看病。

最初人设的建立过程可能是无意识的,当我们意识到职场人设给我们带来了便利或者苦恼时,便可以主动利用或者改善,以便让我们在职场中更加有竞争力、话语权和高效率。

动机一:打造个人品牌,增加辨识度

杰克·特劳特在《定位》中提到:“让品牌在消费者心智中占据最有利的位置,使品牌成为某个类别最具代表性的品牌。”

职场人设有很多情况,是为了自己的目的特意营造的。定位理论除了适用于商品、品牌、企业,也适用于在职场中的我们。

如果你的人设是PPT达人,那别人在PPT方面有问题,肯定来请教你。如果你是跑步达人,身边有朋友想跑步的时候,也都会来请教你。如果你精通某个理论或者在某个行业有专门的经验,那你在职场中优势会更加凸显。

如果你是在团队中第一个建立某种人设的人,就会更加容易让人印象深刻。

动机二:顺应生存法则,做个识时务者

职场中有一句话,话糙理不糙:“对人说人话,对鬼说鬼话。”每个人脸上都有一个面具,不让人轻易看透,也不会只扮演单一的角色。当主管的时候,当经理的时候,当总监的时候,在团队中所要扮演的角色,在他人眼里要呈现的样子,都是截然不同的。

人设需要运作,职场不谈绝对公平,要善于调整自己的人设。这其实也是职场生存法则的一部分,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状态下,做出对自己有利的改变。

动机三:更高效的工作,用好杠杆率

我们的工作岗位职责,实际上也是一种人设。因为我们无法在短时间内了解一个人,有了人设,可以更加高效地进行协作。

滴滴有一个传统,喜欢创建FT小组(Feature Team,特性团队)。对于一个新成立的项目,与项目相关的人员会建立一个虚拟小组,每个人可能参加了N个小组,每个小组成员都有自己的人设,各司其职,高效协作。有点类似于稻盛和夫京瓷公司的阿米巴模式。

如果在职场上有几个突出的人设,可以更加快速地参与到其他重要项目中,让自己快速升值。

身经百战的职场人,都有一套自己的职场秘籍

瑞·达利欧在《原则》中说:“假如没有原则,我们将被迫针对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难以预料之事,孤立地做出反应,就好像我们头一次碰到这些事。”

职场的聪明人,都会有自己的职场原则,帮助自己在不同的情况下,把利益最大化。

原则一:快速适应环境,发挥优势,取得自己想得到的

大前研一的《专业主义》书中,对专家有一个要求就是“适应矛盾的能力”:“经营中包含着互相矛盾的事物,或者说需要同时解决两方面的问题,这是仅凭逻辑无法认清的。”

不只是在企业经营中,在职场环境中,也有着很多的矛盾,比如“空降的领导对我有一些质疑”“去年推动的项目在今年被推翻了”“刚进入一家公司需要重新建立信任关系”等等。这些矛盾和“35岁之后如何应对职场变化”的问题一样,需要经历接受、适应和克服的阶段。

只有那些具有强目标导向、能够快速应变、调整自己以便更好地适应环境的人,才能更快地站稳脚跟,发挥自己的价值。那些故步自封、倚老卖老或者不求变化的人,在加速变化的经济和职场环境中,只会很快被淘汰掉。

原则二:每一份工作都是做加法,而不是做减法

一个有着10多年经验的人来应聘主管的岗位,很让人诧异,仔细看履历之后发现,他在10多年间换了几份工作,每一次换工作都是跨行业跨岗位,一直没有形成有竞争力的积累。30多岁了,和只有两三年经验的人来竞争同一个岗位。

别说一直换行业和岗位的人,哪怕一直在一个行业深耕,也有可能面临被淘汰的风险,不是因为不努力,只是因为太“老”了,技能和经验与社会的趋势脱节。在职场进步最快的,是那些能够从每一份履历、每一个项目中提取价值,形成合力,添加到工作简历中的人。

经济学中有一个“滚雪球”的理论。巴菲特说:“人生就像滚雪球,最重要的是发现很湿的雪和很长的坡。”

如果一直换行业、换岗位,其实是在做减法,最后积累下来的经验和优势很少。如果学会在职场中滚雪球、做加法,这样竞争优势会越积累越大,在一个跑道价值积累的速度越来越快,最终量变形成质变,进入了另外的跑道。

学会做加法,也是突破职场瓶颈的一个方法。

原则三:除了本职工作,主动开拓自己的技能边界

老松很喜欢的一个自媒体作者曹将,本职工作是一名公司员工。业余时间写了《PPT炼成记》,现在在运营自己的公众号,把斜杠技能玩得风生水起。

这几年“斜杠青年”“知识变现”的概念越来越兴起。当本职工作的职场升值空间越来越小,去拓展一些其他可变现、可抵抗风险的技能,可以未雨绸缪,多一份职业发展的打算,也可以让自己的技能更加多元化,从而提升职场竞争力。

未来的职场环境,岗位会越来越细分,就会有大量的可作为副业发展的空间。对于职场达人来说,除了本职工作之外,也可以利用已有经验或者兴趣爱好,去发展更多的跨界斜杠技能。

按照现在的退休年龄,工作会陪伴一个人一生大部分的时间,对于职场人来说,要避开一些坑,也要逐步确认自己的原则,才能在职场道路上走得更快、更稳。

转自公众号:HR菁英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