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电影里的人物名字 聊聊香港电影中的

最近看了几部八九十年代的香港动作片,本来只是想图个爽快杀杀时间,却在电影里发现了不少值得玩味的政治元素。

在那个信息交流远不如今天发达的年代,香港人心目中的大陆是怎样一种形象?对于香港回归这件事,他们又作何想法?

这些电影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载体,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那个时期香港社会的态度和情绪:恐慌、焦虑、敌对、暧昧......我们可以从几个老电影片段中,清晰感受到香港人对大陆以及九七回归的复杂心态,是以为记。

省港旗兵(1984)

香港电影里的人物名字 聊聊香港电影中的(1)

这是一部我早有耳闻,但直到最近才补看的电影。我一度把片名里的“旗兵”误以为是夺宝奇兵的“奇兵”,事实上这是一个极富历史感的称呼:省港即广东省和香港,旗兵指的是文革时期红旗派的卫(小)兵。

香港电影里的人物名字 聊聊香港电影中的(2)

香港电影里的人物名字 聊聊香港电影中的(3)

光是四字标题就已经饱含政治意味了,加之影片上映的1984年,中英谈判进入尾声,香港回归已成定局,恐慌情绪开始在民间散播。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省港旗兵》的政治隐喻就如同影片里的枪战片段一样,显得直白而粗暴。

电影中以大东为首的一帮“旗兵”皆是文革后偷渡到香港的亡命徒。凭借着之前的武斗经验和一股子狠劲,他们抢金店、斗黑帮,在闹市街头和商场开枪杀人,在灯红酒绿的夜总会醉生梦死。

香港电影里的人物名字 聊聊香港电影中的(4)

香港电影里的人物名字 聊聊香港电影中的(5)

电影结尾,装备精良的港英警察把这帮旗兵围困在了著名的九龙城寨之中,展开最后的生死搏杀。

这段以暴制暴的枪战可以算作全片的精华:不论是错综复杂、不可再现的九龙城寨,还是死伤惨重、连带无辜路人一同卷入的大规模交火,都带着那个时代的深深烙印。

香港电影里的人物名字 聊聊香港电影中的(6)

香港电影里的人物名字 聊聊香港电影中的(7)

这样一部黑暗的电影势必有一个黑色的结尾:身受重伤,躲藏在阁楼里的大东团伙被港警发现,一通猛烈对射后,这帮罪犯被悉数击毙,无人生还。

香港电影里的人物名字 聊聊香港电影中的(8)

此时的镜头定格在了一只被射穿的老鼠身上,想表达的含义不言而喻:

这帮来香港作威作福的大圈(陆)仔不过是一群过街老鼠。再怎么闹腾,最后还是要死在港人的枪下。

香港电影里的人物名字 聊聊香港电影中的(9)

《省港旗兵》充分展现出了港人对大陆的矛盾心态。一方面,香港对于当时的大陆来说是文明和现代化的象征,内心的优越感无处不在。旗兵初到香港时用洋快餐祭奠同伴,感叹夜总会比(广州)东方宾馆更豪华的桥段,无不透露着香港在物质层面的自傲。

香港电影里的人物名字 聊聊香港电影中的(10)

香港电影里的人物名字 聊聊香港电影中的(11)

但是在另一方面,影片又极力渲染旗兵们残忍歹毒的作案手法和暴力情节,制造煽动恐慌情绪。

距离十年动乱结束并没有过太久,不同的社会制度加上未来的不确定性,香港人不由自主地把大陆作为意识形态上的假想敌的行为也就不难理解了。

香港电影里的人物名字 聊聊香港电影中的(12)

香港电影里的人物名字 聊聊香港电影中的(13)

顺带提一句,这部电影细节做得很好,角色的台词、场景都能和那段历史衔接上。我就不细说了,感兴趣的可以自行观看。

香港电影里的人物名字 聊聊香港电影中的(14)

安乐战场(1990)

香港电影里的人物名字 聊聊香港电影中的(15)

看到曾志伟导演、曾志伟主演,再配上这浮夸的海报,你的第一反应是不是烂片预定?

虽然曾志伟近几年烂片接得确实有点多,个人风评也不好,但这部1990年上映的片子其实还不错,在现实意义上更是一部“神作”。

电影讲述导游曾志伟带领一个由各阶人士组成的香港旅行团在菲律宾旅游,却意外遇到菲共游击队,全团被劫持为人质。在东南亚雨林里历经各种折磨后,最终仅有少数几位团员成功逃出生天的故事。我不知道为什么这部片要取名《安乐战场》,相比之下,英文片名 Fatal Vacation 明显更符合故事梗概。

虽然电影情节是虚构的,但巧的是上映20年后,菲律宾真的发生了一起劫持香港游客的事件,即“马尼拉人质事件”。菲律宾警方低下的营救效率促使情况不断恶化,最终造成7名人质受伤、8名人质及匪徒死亡的结果。

同样是在菲律宾,同样是武装人士劫持香港游客大巴,同样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回头再看曾志伟自导自演的这部《安乐战场》,准确得就像一个恐怖预言,让人后脊发凉。

香港电影里的人物名字 聊聊香港电影中的(16)

香港电影里的人物名字 聊聊香港电影中的(17)

香港电影里的人物名字 聊聊香港电影中的(18)

尽管《安乐战场》的政治倾向并没有《省港旗兵》那般明显,但有关香港回归的焦虑则是直接体现在了台词里。

比如电影开始没多久,带孙子旅游的老两口就提到了“大限”一词。这句话里的“大限”自然不是在咒自己,而是对香港回归的代称,即“九七大限”。称呼背后,是一种对未来缺乏自信的悲观态度。

香港电影里的人物名字 聊聊香港电影中的(19)

温碧霞饰演的女导游 Candy 还和曾志伟有过一段意味颇深的对话。后者表示等事情结束之后想回到香港,前者倍感不解:

“香港每个人都说要走,你还去呀?香港是不错,不过有一九九七。”

“菲律宾每天都是一九九七”。

把“一九九七”和“动荡”和“危险”划上等号,相信这是当年大部分港人的真实想法。

香港电影里的人物名字 聊聊香港电影中的(20)

影片中的反派,菲共游击队员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为了红色意识形态的象征,是九七恐慌的具象化体现。

游击队的领袖——这个身穿绿军装,长相斯文的男青年称得上是全片的演技担当,隔着玻璃片都感受到眼神里的那股子狠劲。

香港电影里的人物名字 聊聊香港电影中的(21)

尤其是在片尾,面对着菲律宾军队的枪口堵截,这帮游击队员视死如归的怒吼和挣扎,让人不寒而栗。

宁可战死也绝不投降,是不是有点恐怖分子的味道了?

香港电影里的人物名字 聊聊香港电影中的(22)

香港电影里的人物名字 聊聊香港电影中的(23)

这部电影还有一个让我印象很深的地方:香港旅行团里有一对操着一口标准普通话的内地双胞胎。与香港团员相比,这两人在被俘后非但没有哭天抢地,反而表现得沉着而坚毅。

他们不仅出手制止了团员间的内讧,还在菲共挑选牺牲者的时候主动站了出来,把生存的机会留给了其他人。说他们是全片最正面、最伟岸的角色也不为过。

香港电影里的人物名字 聊聊香港电影中的(24)

香港电影里的人物名字 聊聊香港电影中的(25)

香港电影里的人物名字 聊聊香港电影中的(26)

《安乐战场》设置这两个大陆人物的用意何在?结合之前曾志伟想要回到香港的意愿,以及对“一九九七”的调侃,我更愿意相信这是对“九七恐慌”的一种反思。

回归后的未来真的没有希望吗?只有移民才有生路?大陆来的都是敌人吗?虽然表现得很隐晦,但电影也在试图为这些问题寻找不同的答案。

中南海保镖(1994)

香港电影里的人物名字 聊聊香港电影中的(27)

时间转眼来到1994年,李连杰主演的经典动作片《中南海保镖》在这一年上映,名声大噪。相信大部分观众都看过或听说过这部电影的大名。

虽然剧情框架基本照搬了1992年的美国版《保镖》,但电影也有让观众眼前一亮的创新设定。大陆军官和香港女子的组合新鲜有趣,两种意识形态的碰撞,半遮半掩的爱情,再加上李连杰的招牌功夫,使得《中南海保镖》成为了一部非常成功的商业电影。

香港电影里的人物名字 聊聊香港电影中的(28)

电影里有几段特别有意思的台词。郑则仕在片中出演一位没什么本事但头脑活络的香港警察肥波,是一个很真实很市井的角色。

在和同事聊到这位大陆派来的保镖时,他的第一反应就是要和李连杰搞好关系,图的就是日后能平安度过九七。

香港电影里的人物名字 聊聊香港电影中的(29)

雇主对大陆保镖和香港警察的态度有着天壤之别,被冷落的肥波用“为人民服务”的金句来调侃自己。这种大方自黑的态度,在如今的港片里几乎绝迹了。

香港电影里的人物名字 聊聊香港电影中的(30)

香港电影里的人物名字 聊聊香港电影中的(31)

在《中南海保镖》里,香港对大陆的偏见依旧存在。仅是关于个人隐私的问题,钟丽缇就特意抱怨了好几次,台词的言下之意相信大家都懂。

香港电影里的人物名字 聊聊香港电影中的(32)

电影中的反派和李连杰一样,是参加过自卫反击战的军人,随身携带的军刺上“保家卫国”的字样清晰可见。可是后来他却和兄弟沦落到下海当杀手的田地,这样的角色设定似乎也在暗示当时大陆存在的某些社会问题。

香港电影里的人物名字 聊聊香港电影中的(33)

香港电影里的人物名字 聊聊香港电影中的(34)

不过相比前两部电影而言,《中南海保镖》里呈现出的大陆与香港的关系已经有了极大的缓和,甚至可以说是暧昧关系。

保镖任务完成之后,李连杰把雇主给他的巨款转赠给了经济困难的香港警察。共和国军人竟然对资本主义阵营的警察伸出援手。请问这里的情节表达了怎样一种思想感情?

香港电影里的人物名字 聊聊香港电影中的(35)

影片结尾这段“分别戏”更是神来之笔。钟丽缇追着军车来到边境,却被岗哨和解放军拦住,只能目送男神默默离开。

毕竟是九七回归前的电影,横跨两个阵营的爱情终究是没有结果的,这样的处理手法即映射了现实,也维护了解放军的正面形象,双方都有台阶下。

一个是香港大户人家的小姐,一个是伟岸的解放军军官。对这样一段有缘无份爱情来说,戛然而止反倒胜过烂俗的 Happy Ending。

香港电影里的人物名字 聊聊香港电影中的(36)

香港电影里的人物名字 聊聊香港电影中的(37)

从1984到1994,从敌对、焦虑到暧昧,香港人对“九七回归”的态度变化在这几部影片里展现得淋漓尽致,比任何教科书都来得直观且生动。

写到这里,我真的觉得用历久弥新来形容电影再合适不过了。小时候我们可能沉浸于其中的明星演员,或是刺激感官的大场面。长大之后再去重温,又会发现许多不曾注意过的亮点,常新常看,常看常新。

八九十年代是港片的黄金年代,影射政治的作品自然也不少。列举这三部仅仅是抛砖引玉,欢迎留言分享一些我不知道的电影细节。

香港电影里的人物名字 聊聊香港电影中的(38)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