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人们称为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封建社会再解析)
从入学起 ,课本就告诉我们,人类社会有五种基本形态,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或称人类历史五个阶段。
后来我发现原始、奴隶、资本、社会主义四个词语讲的都是生产关系,是经济基础;唯有封建讲的是国家管理制度,是上层建筑。为什么会出现前后不一呢?进一步研究,我发现中国的封建社会名不符实,名实错位。
一,翻译问题
上世纪初马列著作被部分翻译成中文。马克思在其《政治经济学批判》等原著中,描述5-15世纪西欧社会形态时用的是 Feudalism 一词。《不列颠百科全书》称这个词的含义,是指殴洲中世纪社会政治经济法律等多方面综合的社会形态。中国的翻译家在翻译这个英文词汇时,借用了中国古籍中的“封建”这个词,从此中文称欧洲中世纪为封建社会。
那么中文"封建"一词的含义是什么呢?《辞海》释: "封国土,建诸侯。指帝王把爵位、土地分赐给亲戚或功臣,使他们在封定的区域内建立邦国。秦废除封建,置郡县。” 这里,汉语封建一词的含义只与欧洲中世纪政治制度即"封土封臣"这一个方面的内容相似。用“封建”一词来命名欧洲整个中世纪社会形态,这个翻译应该说是不够准确的。因为它没有含盖政治制度以外的,多方面的社会形态内容。
马克思还说道,五种历史形态只适用于西欧。
二,中国的封建社会名实不符
在中国,原本没有"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提法。“五四”前后陈独秀、郭沫若等学者在接触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说后受到启发,认为中国也应该有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并把封建社会的时间段划为从战国到清朝(这个时间段大致与西欧封建社会相近)。但这个观点在上世纪50年代以前不被大多数学者认可。从50到70年代,陈、郭等人的观点才占主导,从而形成了现在教科书对中国历史阶段的划分: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夏,商,西周,春秋)~封建社会(战国-1840年)~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1840-1949年)~社会主义社会。
《辞海》定义的“封建”是西周实行的封土建国制度,到秦就结束了。那么教科书为何把秦至清定义为封建社会呢?着实让人匪夷所思。
有学者说,秦以后也有类似西周的分封,所以称之为封建社会也没什么错。
我们翻开这段历史可知:秦朝完全废除了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其后“百代均行秦政治”(毛泽东语)。虽然在汉初、晋初和明初也有分封,但很快发生了分封的诸侯挑战中央的战争,如汉初七国之乱,晋初八王之乱,明初靖难之役;平乱后中央很快削藩或取消分封,加强中央集权。其外存在的少量分封也都是虚封,即只封爵位,不建邦国不治民。完全不同于西周时期分封的诸侯,已经没有了在其封国内的政治经济军事的独立全权。所以我们现在所称的封建社会其实是不"封建"的。
如果因为秦以后还有少量分封延续了西周的封建制,就认为秦至清应该称为封建社会的话,那至少应把封建社会从西周开始算起才对。可奇怪的是,教科书却又把西周这个真正的封建制社会,定义为奴隶社会而不是封建社会。更是让人一头雾水。
这样看来中国“封建社会”与“封建”这个词的词义没有关系。
《辞海》释"封建社会":"以封建地主占有土地,剥削农民剩余劳动为基础的社会制度。" 稍有历史常识的都知道,地主和他们占有的土地并不是君主"封土建国"得来的,而是购买兼并的。这与西周分封制有着本质的区别。那么不是分封而来的地主为什么要称为"封建地主"呢? 还有封建官僚、封建军阀等等,官僚是科举考试选拔的,军阀拥兵也不是分封来的。那为什么也冠以“封建”呢?
很明显,主流史学认为“封建社会”与“封建”完全是两回事。著名学者王立群在《百家讲坛》上也说道,封建社会与封建是两个范畴,两个概念。也就是说封建社会不封建。那为什么还要用封建一词呢? 这让我很不解,也让很多人不解。
"封建”是个名词,名词是形式逻辑三段论表达概念的词,这是常识。"封建社会"是个词组,这个词组中封建是词根,词根是词组含义的基础。词组与词根应是涵盖关系。而现今的“封建社会”这个词组的含义与“封建”这个基础词根名词的含义完全不搭界,系名实脱节,形实错位。在同一名词下概念不一,这完全违背了形式逻辑。
三,究其原因
马克思说五种形态论只适用于西欧。而前苏联认为也适用于东欧和亚洲。其观点集中在《联共 (布) 党史简明教程》中。这部书后来成为中国史学理论的指导思想。
历史研究的宏大叙事须有细节支撑。然而我们没有做到。正是由于此因,中国封建社会论,把一个翻译并不准确,概念混淆的欧洲中世纪社会形态硬套到中国秦至清社会形态的头上。它既不符合逻辑,也违背了马克思的论断。马克思从未说过近代以前的中国为 Feudalism (封建社会)。
四,让人无奈
作为任何一个学科,必须要有一批内涵精准、外延明确、义项单一的术语,特别是核心术语。厘定和界定术语是学科形成和发展的必要前提和重要过程。封建社会这个核心术语,因为在同一名词下概念不一,就失去了逻辑前提,即便是在苏联《联共党史》理论框架内,也是各说各话,长期聚讼纷纭。
我曾与几位历史老师探讨过封建社会名实不符的问题。他们也大都认为这是个逻辑讹误,但认为这个讹误已经几十年了,也算约定俗成了,要纠错不是件容易的事。它不仅仅是历史学科的问题,还牵涉到诸多方面。目前也不知道该用什么词语来替代它。不妨就这样将错就错吧。
呜呼! 我想起鲁迅的一句问:“历来如此就对么?" 《孟子·尽心下》曰:"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岂不悲哉!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