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跃于两汉时期的匈奴(汉末三国时期的匈奴)
汉末的著名事件:文姬归汉
实际上匈奴部族在三国时期悄悄地完成了一次部族融合,而许多人印象里匈奴参与群雄割据的事严格意义上说是不太准确的。
完成融合的这两个部族分别被称为南匈奴和休屠各,南匈奴是在东汉光武帝时期归附的部族,而休屠各可以追溯到汉武帝时期率部归顺的休屠王。休屠各又被休屠、屠各,周伟洲先生曾在自己的汉赵国史一书当中考证其名称演变。
多数人对三国时期的匈奴部族了解最多的部分就是於夫罗和曹操大战以及刘渊到洛阳当质子的事,刘渊的传记里说他是於夫罗之子刘豹的儿子,也就是於夫罗的孙子,但这段身世极有可能是伪造的。
南匈奴原本活动在西河、北地、朔方、五原、云中、定襄、雁门、代郡等边郡,分布在并、幽、凉三州,和休屠各一样对汉朝时叛时降。
中平四年(187),中山太守张纯造反,带领鲜卑攻打边郡,于是灵帝让幽州牧刘虞率领南匈奴左贤王前去平叛,根据魏书记载,跟随刘虞去平叛的就是羌渠单于的儿子於夫罗。结果第二年三月,休屠各造反杀害了并州刺史张懿,然后和匈奴的右部合作杀死了羌渠单于,立须卜骨都侯为单于。根据徙戎论的说法,羌渠被杀的原因是手下不同意派兵支援汉朝平叛。
於夫罗帮汉朝打仗,结果搞得家破人亡,自然要找朝廷讨个说法,于是打算进京向灵帝报告这事。然而讨伐张纯的战事尚未结束,於夫罗擅自带兵向都城进军,被定性成叛军,滞留在了都城附近的河内、河东、太原一带。
继承张懿担任并州刺史的是丁原,但他还没来得及平定匈奴各部叛乱就因为朝廷组织西园新军而被征召,随后灵帝又任命董卓为并州牧,让他去并州上任。但董卓不愿交出兵权,一路上走走停停,也滞留在河东宣称是在讨伐於夫罗。
於夫罗
当时的情况大概就是於夫罗的部队没钱吃饭,只能在当地一边抢劫一边向朝廷喊冤,请灵帝帮忙“主持公道”,而被派往并州“主持公道”的董卓滞留在河东,自称是在讨伐匈奴叛军。双方就这样大眼瞪小眼啥都没干地对峙了一段时间,突然收到灵帝驾崩的消息。失去告状对象的於夫罗只好继续在河东搞抢劫,而董卓也继续观察朝廷的变化。
董卓的观察起了效用,没过多久朝廷大乱,自己当上了老大,还兼并了上一任刺史丁原的部队,其中就包含吕布,但吕布在朝廷混得风生水起的同时,由于无人有暇管理并州,他的家乡五原郡已经沦陷了。在灵帝去世的同年,须卜骨都侯单于也去世了,南匈奴没有了单于,便让老王暂行国事。这个老王到底叫什么没有记载,也不知道他和於夫罗一系是什么关系。
不知道是不是为了帮助朝廷恢复安宁自己好早点回国,留在河东搞抢劫的於夫罗加入了袁绍的讨董联军,结果不久后他又反叛联军并劫持张杨顺从了董卓,结果被麴义击败并再次投降袁绍。他后来与袁术结盟,同朝廷派遣的兖州刺史金尚以及黑山军一起进攻袁绍,结果被曹操打败。
就这么在内地耗了七年之后,於夫罗于兴平二年(195)去世,和吕布一样至死没能回到那已经被人夺走的故乡。所以於夫罗确实参与了群雄割据,但他这不代表匈奴人打算在动乱中分一杯羹或者有什么企图之类,因为於夫罗只是一个失去地盘的部族首领,他在帮助汉朝平叛途中莫名被人偷了家,然后一直在想办法回到老家,而且割据过程中他几乎都是和朝廷站在一边的。
於夫罗死后继位的是他弟弟呼厨泉,呼厨泉干了件十分厉害的事。当时李傕郭汜正在长安闹内讧,于是汉献帝在董承杨奉等人的保护下趁机东归。杨奉出身河东郡的白波贼,和於夫罗等人一起搞过抢劫,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情。杨奉如今从良当上了大汉忠臣,于是他把白波贼的旧同伴一起叫上来保护献帝东归,也顺便叫上了呼厨泉。
呼厨泉
呼厨泉于是让右贤王去卑一起保护献帝东归,献帝就这么在一群盗贼和匈奴人的保护下回到了洛阳。当然呼厨泉他们也没打算当雷锋,而是一边保护献帝一边搞点抢劫当作报酬,有时还会抢劫一些良家妇女,例如蔡文姬就这样成了压寨夫人。
后汉书里说这群人在保护献帝到许县后回了国,大概是因为保护献帝的功劳得到了官方的嘉奖,所以迟到多年的公道终于来了。然而从后面的记载来看,呼厨泉依然活动在河东附近,建安七年(202)袁尚高干进攻河东时呼厨泉就领兵到河东郡的平阳响应。
高干被打败后呼厨泉投降了曹操,后来高干再次叛变时又联系呼厨泉,而呼厨泉这次拒绝了响应。呼厨泉在建安二十一年(216)曹操成为魏王时前来拜贺,然后被曹操扣留在了邺城。根据江统在徙戎论里的说法,这次呼厨泉来朝是去卑配合曹操诱骗来的,二者应该是针对是否顺从曹操发生了一些分歧,去卑则坚决站在了曹操一边。
随后曹操将南匈奴划分为五部,并将呼厨泉一直扣留到去世,用以削弱匈奴。呼厨泉被扣留期间还参与了曹丕的登基大典,在劝进表上签过字,基本按照曹魏大臣给的待遇。徙戎论里说呼厨泉入朝后,匈奴散居六郡,而按照晋书记载,西晋太康年间,南匈奴的五部分别位于兹氏、祁县、大陵、蒲子、新兴五县,相比于东汉时期南匈奴地跨三州数郡,西晋初年的匈奴五部被挤压到了东汉太原郡的汾水流域,实力大减。
后汉书记载呼厨泉在回国之前多次被鲜卑所钞略,章怀太子注里更是认为呼厨泉的回国指的是回到河东的平阳。该注不知所出,平阳并非匈奴故国,且不符合徙戎论的描述。在魏收的魏书里则记载去卑是呼厨泉的叔父,也就是羌渠的弟弟,他在呼厨泉被软禁后担任监国,当时拓跋部在草原兴起并率部南下,去卑派弟弟谷蠡王潘六奚抵抗拓跋部,结果潘六奚和五个儿子一起死于拓跋部之手。结合魏书和后汉书的记载,南匈奴应该是遭到拓跋部的攻击而失去了北方的地盘,最后只能群居于并州南部的太原郡。
三国志里没有为匈奴立传,王沈的魏书里虽然有为匈奴立传但写的都是东汉时的事情,这大概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西晋初年并没有把匈奴当作主要防范的外敌。实际上曹魏从曹叡时期开始便设立有护匈奴中郎将一职,田豫、陈泰、孙礼、鲁芝等人都曾担任这一职务,但他们的传记里并没有提到和匈奴的相关来往。
在呼厨泉入朝后的三十多年里,没有一点和匈奴相关的记载,曹魏的主要外敌也是鲜卑等部族,没有与匈奴有所交战。而像徙戎论这种大肆渲染外族威胁的作品里在描述匈奴的经历时也仅提到匈奴在西晋泰始年间发生过叛乱,而没说匈奴有攻击曹魏的行为,那么可以认为匈奴在太原一带基本保持着比较和平的生活方式。
孙礼传记载正始年间匈奴王刘靖强盛,而邓艾传则记载嘉平年间刘豹将匈奴并为一部,邓艾上疏建议将其分化为两部,立去卑的后人为一部首领。徙戎论则说在咸熙之际,匈奴被分为三部,泰始之初又增加为四部,联系刘元海载记里说太康初年匈奴为五部,那么曹魏后期到西晋初年一直是在严密监控着匈奴的发展,限制其壮大,虽然匈奴最后还是发展成了有数万户之多的部族,但这样的规模相比拓跋部等鲜卑部族也不算很大。
刘豹的儿子刘渊在家乡时拜学者崔游为师,后来到洛阳当人质,深受汉族文化熏陶,造诣颇高,还被太原出身的高官王昶、王浑所赏识,并州上党出身的官员李憙曾推荐刘渊带兵平定秃发树机能之乱,这些人都把刘渊当作自己的乡党,并不介意他的匈奴身份。而刘渊后来起兵反晋时还自称刘邦子孙,承接蜀汉政权,可见其汉化程度已经相当深了。
刘渊
一般史料都称刘渊是於夫罗的孙子,但刘渊的敌人经常骂他是屠各出身。於夫罗来自南匈奴,和屠各并非一家,更关键的地方在于这些史料又说於夫罗去世时刘豹被任命为左贤王,於夫罗和刘豹的死亡时间相差八十多年,二人是父子关系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此外,魏书又记载去卑是刘诰升爰之父,刘虎之祖。去卑如果真的是呼厨泉的叔叔,那他也是於夫罗的叔叔,而刘虎的去世时间和於夫罗相差145年,因而中间的谱系是有很大问题的,这些bug多半是刘豹刘渊这些屠各人被划进南匈奴王族而造成的。
其实从名字上就能看出,在曹魏时期,南匈奴完成了一次姓名汉化运动,原本出自挛鞮家族的单于通通改成了刘氏。这并非匈奴立国后在文献里追改,因为在八王之乱前成书的三国志里就出现了刘靖和刘豹的名字。
前文提到匈奴内乱,羌渠单于被杀是屠各和南匈奴右部联合干的,而在於夫罗等人想方设法归国这段时间里,屠各可能和南匈奴已经达成了十分亲密的合作关系。当时北方最强盛的民族是乌丸和鲜卑,南匈奴多次遭到鲜卑进攻,甚至连曹魏也在鲜卑手上吃过几次败仗。在和鲜卑的交战中,南匈奴丢失大片土地,而屠各和南匈奴也只能同舟共济对抗强敌。
这种情况在呼厨泉和去卑等人归国后并没有改变,匈奴部族仍然在不断输给鲜卑,最后逐渐深入内地并汉化。在这个过程中,两个匈奴部族逐渐改掉了过去的生活习惯,屠各首领也凭借自身的军事力量统一匈奴五部并成功进入南匈奴谱系,刘豹便这样成了於夫罗的“儿子”。
整体来看,匈奴在汉末三国时代基本扮演着一个想方设法自保的角色,首先因为是否接受汉朝征发的问题发生内乱并因此分裂,一部分想方设法回国,而另一部分则经常遭受鲜卑攻击。两部人马历经磨难重新结合后又被曹操分为五部,愿意顺从的去卑还帮曹操把单于呼厨泉骗去软禁,接着这些匈奴人一边挨鲜卑的打一边进行着统一,迁居内地并逐渐汉化,最后产生了一个由来自屠各部族的刘氏家族所统一的汉化匈奴。
夹缝中生存的匈奴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