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五谷(你能分得清五谷)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和精神家园,也是一种生活方式,而饮食便是生活方式 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礼记·礼运》云:“夫礼之初,始诸饮食。”不同的民族会有不同的饮食方式,也就会有不同的礼仪文化。而通过饮食考察一个民族的文化,实不失为文化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关于五谷(你能分得清五谷)(1)

先来说说“五谷”。

据《论语·微子》记载,子路随孔子周游列国,一次与孔子失散,便去问田头的一位荷丈人(扛着农具的老人)看见他的老师没有。老人回答:“四体不勤, 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意思是说,你这人四肢不劳动,五谷分不清,谁晓得你的老师是什么人?

当年的子路五谷不分,今天的人们就能分得清“五谷”吗?怕也未必。

关于五谷(你能分得清五谷)(2)

“五谷者,种之美者也。”(《孟子·告子上》)中国古代的“五谷”一般指稷、黍、麦、菽、麻等五种农作物。具体说:稷即小米,又称谷子,是所谓“五谷之长”。稷是古代中原地区最重要的粮食作物,既营养丰富,又耐干旱,利储存。《诗经·大雅·生民》曾专门叙述过古代谷子的品种及种植过程。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罐和大地湾一期的灰坑中,都发现有碳化的谷粒。这说明我们的祖先早在六千年前就开始种植稷了。古人还以稷代表谷神,与社神(土神)合称“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左传·僖公三十三年》:“服于有礼,社稷之固也。”《白虎通·社稷》:“王者所以有社稷何?为天下求福报功。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土地广博,不可遍敬也;五谷众多,不可一一而祭也。故封土立社,示有土尊;稷,五谷之长,故封稷而祭之也。”此可见稷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关于五谷(你能分得清五谷)(3)

黍即今天北方的黍子,又称大黄米,色黄而黏,可以做糕,亦可以造酒。古代常以黍稷连称,如“黍稷重穋”(《诗经·七月》)、“黍稷方华”(《诗经·小雅·出车》)、“黍稷薿薿”(《诗经·小雅·甫田》)等,可见黍的地位也很重要。作为粮食,黍比稷要好吃(但产量不如稷高),所以《论语·微子》记隐者“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唐代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也说:“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古时,能够有鸡、有黍,便算是比较好的待客之饭了。

麦有大麦、小麦之分,是较早从中亚传入的农作物品种。大麦古称“麰”(móu),也写作“牟”。《论语·告子上》:“今夫麰麦,播种而耰之。”《诗经·周颂·思文》:“贻我来牟,帝命率育。”意思是说,上帝送给我们麦子,命令用它来养活人民。古时小麦已有春小麦(春播秋收)和冬小麦(仲秋播,翌年孟夏收)之分。东周以前,主要是春小麦。《诗经·七月》讲到庄稼的收获时,说麦与黍、稷、菽一起上场,可以为证。冬小麦在春秋时逐步推广,其时周之温(河南温县)、豫南之陈(河南淮阳)以及汾水流域的晋都种冬小麦,其收获期在夏历四月。到了战国,冬小麦已在黄河流域普及了。但总的来看,麦在五谷中远不及黍稷重要。

菽即豆。原指大豆(黄豆),后亦作为豆类总称。《诗经·七月》之“禾麻菽麦”,《小雅·小宛》“中原有菽,庶民采之”,《大雅·生民》“任菽旆旆”,皆提到菽。菽亦有大菽、小菽之分(见《吕氏春秋·审财》)。大菽即今之大豆,又称荏菽、戎菽,是东北少数民族山戎培育出来的一个品种。旧谓春秋初传入中原,如《管子·戒篇》便说齐桓公“北伐山戎,出冬葱与戎菽,布之天下”。然 《逸周书·王会》已记山戎向周成王贡献特产戎菽。观《生民》之“荏菽旆旆”,《七月》之“禾麻菽麦”,可知西周时,周人已开始种植大豆。然不论传入时间早晚,大豆原产东北是可信的。大豆传入之前,中原地区主要是以小菽即黑豆、红豆为主。这与今天陕西、山西仍以产黑豆为主,而东北以产黄豆为主的情况也是相吻合的。

关于五谷(你能分得清五谷)(4)

大豆在古代也是人民的主要粮食。《墨子》《孟子》都以“菽粟”连称。如《墨子·尚贤》:“耕种树艺,聚菽粟,是以菽粟多而民足乎食。”《孟子·尽心 上》:“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大豆在麦收后播种,且耐干旱、贫瘠、 病害,无须施肥(有根瘤菌),又饱含蛋白质,故可保岁备凶。汉代《氾胜之书》说:“大豆保岁易为,宜古之所以备凶年也。”(贾思勰《齐民要术》卷二《大豆》引)先秦一般穷苦人常以大豆做饭,豆叶(藿)作羹,“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战国策·韩策一》)。《广雅·释草》:“豆角谓之荚,其叶谓之藿。”春秋时已把贵族称为“肉食者”(《左传·曹刿论战》),而把劳动人民称 作“藿食者”(《说苑·善说》)。

麻指大麻,古代也供食用,后世尚有食麻粥者。麻又称“苴”“枲”等。《诗经·七月》:“九月叔苴。”《礼记·月令》记孟秋、仲秋之月“食麻与犬”。然麻的主要用途还是用其纤维织布,古代也常以桑麻或丝麻并称。

“五谷”加稻,是为“六谷”。稻远在七千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已有出土,可证中国是稻的发源地之一。不过稻在中原种植较晚,约起于周代。《诗经·七月》:“八月剥枣,十月获稻。”《周礼·地官》有“稻人”,掌种稻。又“稻粱谋”也指觅食。杜甫《同诸公登慈恩寺塔》:“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后亦用以喻人的谋求衣食。如龚自珍《咏史》:“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

关于五谷(你能分得清五谷)(5)

此外,古书中还常见到一些有关粮食作物的名称,如谷、禾、粟、粱等,在此也稍加分辨。

谷,原指谷子,后为一切粮食的总称,亦即所谓“百谷”的总称。

禾,本指稷,后为一般粮食作物通称,也泛指庄稼。如《七月》:“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麦。”前一“禾”即指庄稼,后一“禾”则具体指稷。再后,禾又指稻或谷子,稻苗、谷苗均可谓之“禾苗”。如“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之“禾”,便是指谷苗;而“稻禾水足青畴润”(宋吴泳《寿张亨泉提刑三 首》)之“禾”则指稻苗。

关于五谷(你能分得清五谷)(6)

粟,本指稷或黍的籽粒,如《诗经·小雅·黄鸟》之“黄鸟黄鸟,无集于谷,无啄我粟”。后则用为粮食的通称,如《史记·项羽本纪》:“章邯围钜鹿,筑甬道而输之粟。”晁错《论贵粟疏》所“贵”的也是广义的粮食。

粱,稷的良种。黄粱又是粱中上品。《后汉书·五行一》载桓帝初京都童谣:“以钱为室金为堂,石上慊慊舂黄粱。”言永乐后(灵帝母)使人舂黄粱而食。而所谓“黄粱梦”之黄粱亦是此物。古人还以“稻粱”“膏粱”“粱肉”并提,作为精美食品的代称。

中华民族历来是以谷物为主要食物的,身体的消化功能也适应了这一特点。故孔子说:“肉虽多,不使胜食气。”(《论语·乡党》)所谓“食气”,即由各种谷物做成的饭料。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