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爱情的心理学之旅(心理学家世间没有真爱)

心理学将爱情定义为三种要素的组合——激情、亲密、承诺。激情是爱情中的情欲成分,既有生理性的欲望,也有情绪上的着迷;亲密是指在爱情关系中,能够引起的温暖体验;而承诺是对陪伴对方的责任肩负。

真正的爱情,需要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假设缺少其中一个,都会让爱情变了味道,得不到完美的结局。

关于爱情的心理学之旅(心理学家世间没有真爱)(1)

那一段爱情是怎么产生的呢?人们总以为,爱情虚无缥缈,遇见一个人是玄而又玄的缘分,电光火石的刹那,一眼就确定了就是那个人,殊不知好感的产生,在你俩相遇之前就早已注定。

那么,什么才是你真正选择接受对方,愿意和其共建亲密关系的原因呢?从心理学上来说,主要有这三个原因。

关于爱情的心理学之旅(心理学家世间没有真爱)(2)

1.三到四岁时的经历

人类第一次性觉醒的年龄,是从三岁开始到四岁结束。这个时期大多数人的生活环境还处在纯粹的美好之中,成年人对这个时期的孩童也常常是疼爱为主。

在这段时间里,人们所遇到的异性特质会被存进记忆深处,直到青春期性意识再一次觉醒,潜意识便会将记忆中的美好提炼出来,交给想象力加工。

于是在某一个夜晚,孩子在梦中遇到了心心念念的爱情。

关于爱情的心理学之旅(心理学家世间没有真爱)(3)

梦中情人的建立,会使得人们对理想恋人的描述更加饱满,也是纯情感的存在。这就是为什么青春期时的爱恋特别纯粹以及胆怯。因为这个时期的恋爱对应的是幼年时期的异性特质,而对有的人来说,则是一份自己在幼年时丢失过的爱恋。

但值得注意的是,倘若在三到四岁这个时期的孩童,遭遇到了异常的性别刺激,也会影响其成年后的性认同和性取向。这种影响往往是根深蒂固的,难以扭转。

关于爱情的心理学之旅(心理学家世间没有真爱)(4)

2.亲切的熟悉感

人类作为一种生物,遵循着三条本能——对生的渴求本能、对死的恐惧本能、对外界刺激的探知本能。熟悉感便是建立在“舒适地生”这条状态基础上,也就是说,熟悉感实质上会使人感到安全。

这一种亲密关系的建立,通常被叫作日久生情。或是因为不得不,或是不经意,在经过长久的相处后,两个人会越来越在乎对方,也会变得离不开对方。

女孩说“我认了你”,男孩说“这是我的责任”。说不上合适还是不合适,只知道对方语气细微的异常,就会令另一方感到警惕不安,这种不安来源于感到未知后的无所适从。

关于爱情的心理学之旅(心理学家世间没有真爱)(5)

但是在感到失去对方时,又会产生痛彻心扉的空落,甚至想要不顾一切抓回来。有人说,它是爱情,有人认为这不成熟,不知道它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我们找不到哪个词将它单独区分出来,只好用“习惯了对方的存在”来解释。

直到有一天,栀子花落在了蓝色百褶裙上,女孩对男孩说“我好像爱上你了”,男孩一脸懵“我们不是早就在一起了吗”?

关于爱情的心理学之旅(心理学家世间没有真爱)(6)

3.与个人习惯模板相匹配

通常我们会发现,男生女生在寻找伴侣时,常常会挑选有着和自己异性父母相似,或对立特质的伴侣。而通过父母和子女婚姻的对照,心理学家们发现,婚姻的幸福与不幸,通常表现出代际的延续性。

比如,一个女孩的父亲过于自我为中心,不在乎母亲的想法,做事独断专行。倘若母亲心中不满,并长期与她父亲进行对抗。那么在孩子心中,则会基于女性立场,时常幻想自己作为母亲的一方,获得对抗胜利的场景。

在这种场景中,男方通常以妥协认输为结果。那她在现实中,若遇到经常将自己处于弱势、被动妥协的男人,她便会在熟悉感中不自觉地靠近他,甚至肆意欺压。反之,若母亲在面对强势父亲时选择顺从,则通常来说,父亲就不得不担任起家中的支柱作用,女孩便会在面对强势男方时,产生依赖与好感。

关于爱情的心理学之旅(心理学家世间没有真爱)(7)

习惯模板的建立,是大脑对自身能量节省的应用,通常是无意识的。这个例子中,女孩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对父母相处模式的观察,以及对父母行为的模仿,她也形成了一套自己的行为习惯,与恋人相处时,如果对方的模板与自身模板契合,那么相处将会感到轻松,反之则会冲突,需要磨合。

但又倘若负面地看,如果父母给子女留下的模板是悲哀,那子女则常常会延续悲哀。比如例子中的女孩,倘若给父添加一条不负责任、暴力占有欲、玩弄他人的“渣男”属性,对于成长在这个渣与被渣环境下的女孩来说,往往会陷进泥潭一般的两性关系中。

关于爱情的心理学之旅(心理学家世间没有真爱)(8)

因为不论她与对方的相处关系是如何不正常,对她来说,都是自己熟悉的环境,熟悉意味着“舒适安全”,自己也从上一辈继承了现成的相处模式,安全与可生存相关联,现成的模式可以不费劲地应对。

这就是为什么有的男女明明知道自己所托非人,即便伤得再深或被打得再惨,也不愿意离开对方,因为在潜意识里认为,即便受伤了却依然可以在这里舒适生存。

关于爱情的心理学之旅(心理学家世间没有真爱)(9)

所以,一个人最终会爱上什么样的人,其实在正式进入这段关系前,早已注定。童年的成长经历、父母的相处模式、一个人形成的思维习惯,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但与动物相比,人的优越性就在于懂得思考、懂得自我完善和进步,当意识到自己潜意识中存在不太正确的关系模式时,看到真实的自己,厘清问题的关键,我们也有机会修缮错误的思维模式,这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