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函是否必须有函号(函函126)
走函,◆致函,來信○[清][吳趼人]《俏皮話‧送死》:“一日,友人走函借書,紈褲拆視,不甚了了”,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公函是否必须有函号?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公函是否必须有函号
走函,◆致函,來信。○[清][吳趼人]《俏皮話‧送死》:“一日,友人走函借書,紈褲拆視,不甚了了。”
紫玉函,◆紫玉製作的匣子。○[唐][杜陵][韋弇]寓於[蜀郡],春游於[鄭氏]亭遇群仙。自稱[玉清宮]之女,宴飲絲竹,並贈[弇]三寶:碧瑤杯、紅蕤枕、紫玉函。○[弇]後於[廣陵]遇胡人,謂此乃[玉清宮]三寶,以數千萬為值以易之。見[唐][張讀]《宣室志》卷六。
中函,◆藏蓄於內心。○[元][房皞]《戊子》詩:“俗學為名多外飾,聖人養德貴中函。”
枕函書(枕函书),◆指珍藏的寶書秘籍。○[宋][劉克莊]《沁園春‧和林卿韻》詞:“讀枕函書,寶家藏笏,免使他人笑弗堂。”
枕函花,◆睡時印在臉上的枕頭花紋。○[前蜀][張泌]《柳枝》詞:“紅腮隱出枕函花,有些些。”
枕函,◆1.中間可以藏物的枕頭。○[唐][司空圖]《楊柳枝壽杯詞》之六:“偶然樓上捲珠簾,往往長條拂枕函。”○[明][湯顯祖]《牡丹亭‧鬧殤》:“枕函敲破漏聲殘,似醉如呆死不難。”○《花月痕》第三回:“﹝[紅卿]﹞說畢,便喚丫頭取鑰匙,向枕函檢出浣花箋數紙,遞給[癡珠]。”◆2.謂珍藏。○[胡適]《跋郎兆玉刻本<墨子>》:“購求四方,得[江右][芝城]銅板活字繕本,乃[陸北川]先生所枕函。”
真函,◆道教的典籍文書等。○[五代][薛昭薀]《女冠子》詞:“雲羅霞縠,新授明威法籙。降真函,髻綰青絲髮,冠抽碧玉篸。”
珍函,◆1.珍貴的匣子。○[南朝][梁][劉潛]《雍州金像寺無量壽佛像碑》:“猶有香杖疊衣,紅爪紺髮,可得崇以妙利,顯用珍函。”◆2.對人書信的美稱。○[宋][趙抃]《游雁蕩將抵溫州寄太守石牧之》詩:“多謝賢侯見招意,數貽嘉詠與珍函。”◆3.書冊的美稱。○[宋][蘇軾]《謝呂龍圖書》之二:“珍函已捧受訖,謹藏之於家以為子孫之美觀。”
詔函(诏函),◆詔書。○[宋][劉攽]《回賀蘇學士詔啟》:“伏審光奉詔函,擢躋史觀,本朝厚方聞之選,儒士榮藏室之華。”○[宋][劉攽]《賀制置發運某待制啟》:“竊審光被詔函,擢躋廷閣,伏惟慶慰。”
玉函方,◆1.醫書名。○[葛洪]撰。○[晉][葛洪]《抱樸子‧雜應》:“余所撰百卷,名曰《玉函方》,皆分別病名,以類相續,不相雜錯。”◆2.泛指具有奇效的驗方。○[宋][陸游]《秋思》詩:“若得三山安樂法,不須更覓玉函方。”
玉函,◆1.玉製的匣子。○[晉][葛洪]《抱樸子‧地真》:“九轉丹、金液經、守一訣,皆在[崑崙]五城之內,藏以玉函,刻以金札,封以紫泥,印以中章焉。”○[唐][杜牧]《贈李處士長句四韻》:“王函怪牒鎖靈篆,紫洞香風吹碧桃。”○[郭沫若]《孔雀膽》附錄資料彙集:“來件珍藏在玉函,傳之百世足觀覽。”◆2.“玉函方”的省稱。泛指醫書。○[宋][蘇軾]《次韻子由清汶老龍珠丹》:“天公不解防癡龍,玉函寶方出龍宮。”○[宋][陸游]《病中雜詠》之三:“[華佗]囊書久已焚,[思邈]玉函秘不聞。”參見“玉函方”。
魚函(鱼函),◆1.古時所用的魚形信函、信封。○《新唐書‧車服志》:“有傳符、銅魚符者,給封符印,發驛、封符及封魚函用之。”◆2.代稱書信。○[清][宣鼎]《夜雨秋燈錄‧青天白日》:“遂掩襟往覘,錦袱也。中裹金玉釵釧,珠寶零星,媵以魚函,折作方勝。”
印函,◆即印匣。○[北周][庾信]《周車騎大將軍賀婁公神道碑》:“龜轉印函,蛇盤綬笥。”
銀函(银函),◆封存道經或佛經的銀匣。○[南朝][齊][孔稚珪]《玄館碑》:“朋白兔而侶青鳥,啟銀函而講金字。”○[南朝][梁元帝]《玄覽賦》:“紫臺石室之文,青首銀函之字。”
修函,◆寫信。如:修函陳情,言不盡意。
信函,◆書信。○[巴金]《盧騷與羅伯斯庇爾》:“信函裏的痛苦的字句說明了一個受着迫害、陷於貧苦境地的老人的求助的心情,把這個二十歲的青年深深地感動了。”如:信函往來。
獻納函(献纳函),◆接受臣民所投書奏、呈文等的匣子。○《資治通鑒‧後漢高祖乾祐元年》:“[蜀]主以[張業]、[王處回]執政,事多壅蔽,己未,始置匭函,後改為獻納函。”
席函丈,◆《禮記‧曲禮上》:“若非飲食之客,則布席,席間函丈。”○[孔穎達]疏:“函,容也。既來講說,則所布兩席中間相去使容一丈之地,足以指畫也。”謂師生間坐位相隔一丈,便於指畫。後用以指講學。○[宋][陸游]《齋中雜興》詩之一:“成童入鄉校,諸老席函丈。”
犀函,◆即犀甲。函,鎧甲。○《南史‧梁紀下‧元帝》:“臣等分勒武旅,百道同趨,突騎短兵,犀函鐵楯,結隊千群,持戟百萬。”○《北齊書‧文苑傳‧顏之推》:“授犀函與鶴膝,建飛雲及艅艎。”參見“犀甲”。
通函,◆通知事項的函件。○[孫中山]《解決中國問題之方法》:“用筆比用劍還有力,這是[約翰海]的通函能夠防止瓜分[中國]所已經證出的。”○[茅盾]《追求》二:“由報館給各舞場送一封通函去,請他們自己寫一點來,豈不是更方便麼?”
天函,◆自然界的秘密。○[嚴復]《<穆勒名學>按語》:“西學之所以翔實,天函日啟,民智滋開,而一切皆歸於有用者,正以此耳。”
肅函(肃函),◆恭敬地上書。舊時致函尊長或朋輩較尊者之用語。如:專此肅函。
私函,◆私人的書信;秘密信件。○[清][蒲松齡]《聊齋志异‧小翠》:“適有以私函致公者,誤投給諫。”○[清][黃六鴻]《福惠全書‧典禮‧賓興考試》:“但屬私函囑託,即行屏黜。”
書函(书函),◆文書的封套。亦指書信。○《後漢書‧祭祀志上》:“以吉日刻玉牒書函藏金匱,璽印封之。”○《舊唐書‧魏徵傳》:“[徵]亡後,朕遣人至宅,就其書函得表一紙,始立表草,字皆難識。”○[明][高啟]《送王推官赴譙陽》詩:“濯冠捧書函,平明獻朝堂。”○[清][曹寅]《支俸銀鑄酒槍一枚寄二弟生辰》詩:“比聞飲噉君常健,聊伴書函使欲歸。”○[清][薛福成]《<出使四國公牘>序》:“曰書函,上下平等,皆可通行者也。”
石函,◆石製的匣子。○[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汝水》:“城南里餘有神廟,世謂之[張明府祠]。廟前有圭碑,文字紊碎,不可復尋。碑側有小石函。”○[唐][溫庭筠]《老君廟》詩:“自憐金骨無人識,知有飛龜在石函。”○[明][方孝孺]《題<蕭翼賺蘭亭圖>》:“玩之沒身,納諸陵寢,石函鐵匣,錮於山陵之下,其藏護亦固矣。”○[清][方文]《宋遺民詠‧唐玉潛玨》:“夜竊其骨歸,石函抵金縢。”
詩函(诗函),◆置於封套中的詩稿。○[清][孔尚任]《餞別朱亶初同宗定九王允文蔣淑瞻分韻》:“人欽新史職,都贈好詩函。”
施函,◆將一段木頭挖成空心製成的桶。○[清][阮葵生]《茶餘客話》卷十三:“施函。斲木為筩,因其自然,虛中以受物,貯水、釀酒皆用之,視束鐵、編篾、攢木片為器者,天質為勝。”
三角函數(三角函数),◆設以θ為一銳角的直角三角形的三邊為a、b、c,比各邊長度兩兩之間的比,如a/c、b/c、a/b、b/a、c/b、c/a分別稱為角θ的正弦、餘弦、正切、餘切、正割、餘割,並依次記為sinθ、cosθ、tgθ(或tanθ)、ctgθ(或cotθ)、secθ、cscθ(或cosecθ)。當θ變化時,它們都隨之而變化,因而每一個都是θ的函數,稱為“三角函數”。用坐標法還可以把三角函數的概念推廣到任意角。
瓊函(琼函),◆指道書。○[南朝][梁][陶弘景]《許長史舊館壇碑》:“瓊函玉檢,綺幕繡巾。”○[唐][皮日休]《奉和魯望寄南陽廣文》:“瓊函靜啟從猿覷,金液初開與鶴嘗。”
木函,◆木匣。○《後漢書‧光武帝紀上》“大司徒[鄧禹]入[長安],遣府掾奉十一帝神主,納於[高廟]”[李賢]注引[漢][衛宏]《舊漢儀》:“已葬,收主,為木函,藏廟太室中西壁坎中。”○《晉書‧成都王穎傳》:“﹝[司馬穎]﹞造浮橋以通[河]北,以大木函盛石,沈之以繫橋,名曰石鱉。”○[明][顧起元]《客座贅語‧諸寺奇物》:“[永慶寺],有古藏經,板刻工雅,紙色古澹,非[宋]刊則[元]刊也,較今南藏本稍低而狹,以木函函之。”
密函,◆秘密信函。○《南史‧殷景仁傳》:“[景仁]臥疾者五年,雖不見上,而密函去來,日中以十數,朝政大小必以問焉。”
鸞函(鸾函),◆對人所藏書卷的敬稱。○[明][夏完淳]《招魂》:“鸞函三萬軸,永矣塵封。”
龍章鳳函(龙章凤函),◆喻文采炳煥。○[明][李東陽]《贈太子太保鎮遠侯顧公合葬墓志銘》:“龍章鳳函,天子有誥。”
龍函(龙函),◆詔書。○[明][何景明]《送宗魯使安南》詩:“龍函隨敕命,使節下青霄。”○[清][惜秋][旅生]《維新夢‧寫本》:“年年羽檄,略無報捷之書,日日龍函,祇有求和之策。”
六函,◆上下前后左右六面的匣子。指天地四方。○元胡祗遹《水调歌头·招友人饮》词:“人處六函内,蚊睫一微塵。匆匆數十寒暑,駒隙等逡巡。”
類函(类函),◆類書的匯集。常用為類書名。如《唐類函》、《淵鑒類函》等。○[明][沈德符]《野獲編‧著述‧類雋類函》:“[吳中][俞山]人[羡長]名[安期]者,復集[唐]人類書刻之,名《類函》。”
來函(来函),◆來信。多用於書面語。○[魯迅]《書信集‧致韋素園》:“日前得來函,在匆忙中,未即復。”
空函,◆1.指沒有放入信箋的函封。○《晉書‧殷浩傳》:“後[溫]將以[浩]為尚書令,遺書告之,[浩]欣然許焉。將答書,慮有謬誤,開閉者數十,竟達空函,大忤[溫]意,由是遂絕。”◆2.指內容空泛的短箋。○《南史‧梁紀上‧武帝上》:“[山陽]惑於眾口,判相嫌貳,則行事進退無以自明,是馳兩空函定一州矣。”
井函,◆[清][顧亭林]《井中心史歌序》:“[崇禎]十一年冬,[蘇州府]城中[承天寺]以久旱浚井,得一函。其外曰‘大宋鐵函經’。錮之再重,內有書一卷,名為《心史》,稱[大宋]孤臣[鄭思肖]百拜封。”後因以“井函”謂封函投井,以期日後應驗。
金函,◆金匣。○《北史‧赤土傳》:“以鑄金為多羅葉,隱起成文以為表,金函封之,令婆羅門以香花奏蠡鼓而送之。”○[唐][蘇鶚]《杜陽雜編》卷上:“其玉之香,可聞於數百步,雖鎖之金函石匱,終不能掩其氣。”○[明][唐順之]《送樊大夫會朝長至》詩:“天子迎陽疏玉戶,群方獻壽拜金函。”
介函,◆介紹信。○[張篁溪]《光復會領袖陶成章革命史》:“[濮振聲]為[成章]出介函數通。”○[阿英]《敵後日記摘抄‧八月五日》:“歸後,即遣人送軍人介函來。”
劍函(剑函),◆劍匣。
惠函,◆稱人來函的敬詞。○[魯迅]《書信集‧致許壽裳》:“頃奉到十二月五日惠函,備悉種種。”
候函,◆問候的信函。○[清][黃六鴻]《福惠全書‧筮仕‧郵稟帖》:“前任候函一通,令胥役投送。”
函裝(函装),◆包裝,裝箱。○《“五四”愛國運動資料‧青島潮》:“[德國]政府於本約實行後十二個月內,將一九○○至一九○一年間攜去之天文儀器,概行歸還之,並支付歸還時一切費用,如拆卸函裝運送保險,及在[北京]建設之費均在內。”
函知,◆猶言函告。○《冷眼觀》第十八回:“自不得不備細函知,連類相及,以盡朋友的義務。”○[魯迅]《書信集‧致李小峰》:“因頗拮据,故本月版稅,希見付。或送來,或函知日時地點,走取亦可。”
函陣(函阵),◆亦作“函陳”。◆方陣。○《魏書‧刁雍傳》:“賊畏官軍突騎,以鎖連車為函陣。”○《資治通鑒‧宋營陽王景平元年》引此文作“函陳”,[胡三省]注:“函陳,方陳也,陳,讀曰陣。”
函杖,◆見“函丈”。
函丈,◆亦作“函杖”。◆1.《禮記‧曲禮上》:“若非飲食之客,則布席,席間函丈。”○[鄭玄]注:“謂講問之客也。函,猶容也,講問宜相對容丈,足以指畫也。”原謂講學者與聽講者坐席之間相距一丈。後用以指:講學的坐席。○《隋書‧煬帝紀上》:“自時厥後,軍國多虞,雖復黌宇時建,示同愛禮,函丈或陳,殆為虛器。”○[宋][陸游]《齋中雜興》詩之一:“成童入鄉校,諸老席函丈。”○[清][納蘭性德]《上座主徐健庵先生書》:“牓發之日,隨諸生後端拜堂下,仰瞻風采,心神肅然。既而屢賜延接,引之函丈之側。”◆2.對前輩學者或老師的敬稱。○[宋][陸游]《江西到任謝史丞相啟》:“早親函丈,偶竊緒餘,曾未免於鄉人,乃見待以國士。”○[金][王若虛]《跋王進之墨本<孝經>》:“吾友[王進之]得其墨本而寶蓄之,仍圖函丈之像,以冠其首。”○[明]徐渭《答龍溪師書》:“冒妄之深,伏希函丈裁之。”○[清][顧炎武]《哭李侍御灌谿先生模》詩:“函杖天涯遠,杓衡歲序移。無繇承問訊,祗益歎差池。”○[子虛子]《湘事記》:“九月十四日[芝祥]來電曰:‘[瀏陽][劉蔚廬]夫子函丈:千里一堂,並告[組庵]。’”
函約(函约),◆用書信約定。○[孫中山]《致武漢報界聯合會函》:“[文]抵[滬]後,即擬買舟南旋,適奉[黎][副總統]函約相見。”
函宇,◆謂宇內,四海之內。○《新唐書‧張鎬傳》:“天子之福,要在養人,以一函宇,美風化,未聞區區佛法而致太平。”○[宋][陸游]《光宗冊寶賀太皇太后箋》:“慶襲重闈,歡騰函宇。”○[明][陳子龍]《用夷目兵》:“[明]興,[高皇帝]掃平函宇。”
函輿(函舆),◆指車轎類乘坐之具。亦泛指天之所覆、地之所載。○[清][王夫之]《躬園說》:“是故君子游於春臺,嬉於良風,琴之瑟之,泉之石之,陟降函輿,詠吟六宇,靡不康焉。”○[清][王夫之]《廣遣興》詩之五三:“捏碎函輿仍捻合,單提雷雨與分張。”
函隱(函隐),◆掩蓋,隱匿。○[清][王夫之]《繹思》:“[太元]之甲,[陳橋]之訌,臺有口實而為之函隱,固擇德言者所弗過訊也。”
函義(函义),◆含義。○[魯迅]《墳‧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我不懂英文,因此也不明白這字的函義究竟怎樣。”○[魯迅]《三閑集‧扁》:“[中國]文藝界上可怕的現象,是在儘先輸入名詞,而並不紹介這名詞的函義。”
函養(函养),◆1.猶覆育。庇護養育。○《史記‧五帝本紀》“其仁如天”[唐][司馬貞]索隱:“如天之函養也。”○《新唐書‧陸贄傳》:“自[安][史]之亂,朝廷因循函養,而諸方自擅壤地,未嘗會朝。”○[宋][蘇軾]《八月二十八日入內高班蔡克明傳宣取批答宰臣以下賀生獲鬼章表‧太皇太后》:“國家偃兵息民,函養中外。”○[宋][陸游]《泰州報恩光孝禪寺最吉祥殿碑》:“[乾道]、[淳熙]已來,中外無事,函養滋息,且以國力興葺之。”◆2.涵養,能控制情緒的修養功夫。○[魯迅]《書信集‧致臺靜農》:“印書小事,而[鄭君]乃作如此風度,似少函養。”
函心,◆猶言有心。○[清][王夫之]《雜詩》之三:“冷露霑襟,見聞逾寡。函心誰俟,良辰銷謝。”
函夏,◆《漢書‧揚雄傳上》:“以函夏之[大漢]兮,彼曾何足與比功?”[顏師古]注引[服虔]曰:“函夏,函諸夏也。”後以“函夏”指全國。○[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城南龍華寺》:“寒暑攸葉,日月載融,帝世光宅,函夏同風。”○[唐][王勃]《拜南郊頌序》:“揖讓而取文明,指麾而清函夏。”○[清][錢謙益]《九月初二日奉神宗顯皇帝遺詔於京口成服哭臨恭賦輓詞》之二:“靜攝周函夏,分封斷鬼神。”◆补证条目■○《汉书·扬雄传上》:“以函夏之大漢兮,彼曾何足與比功?”颜师古注引服虔曰:“函夏,函諸夏也。”■后以“函夏”指全国。○晋张协《七命》:“王猷四塞,函夏謐寧。”
函席,◆1.講席,講學的坐席。○[南朝][梁][蕭統]《謝敕參解講啟》:“中使曲臨,彌光函席。”參見“函丈”。2.謂能容一席的小地方。○[宋][無名氏]《鬼董》卷三:“販米來此,觸熱不可歸,欲借一函席度夏。”
函犀,◆犀牛皮製的甲。○《周禮‧考工記‧函人》:“函人為甲。犀甲七屬。”○[北周][庾信]《同盧記室從軍》詩:“函犀恒七屬,絡鐵本千群。”
函問(函问),◆1.指書信。○[清][薛福成]《庸盦筆記‧曾文正公輓聯》:“蓋[左公]始為[文正]所薦舉,中間以事相齟齬,不通函問者已九年矣。”◆2.用通信的方式向對方詢問。○[魯迅]《書信集‧致李霽野》:“文中如有費解之處,再當函問,改正。”○[魯迅]《書信集‧致黃源》:“[陳小姐]通言地址,已函問[沈先生],得回信後當再通知。”
函托,◆用書信委托。○[孫中山]《致何佩瓊函》:“惟必須埠中平日熱誠重望之人盡力擔任,然後眾人有所率循,故函託我兄,望不辭艱鉅,為國民肩此重任。”○[孫犁]《澹定集‧致劉心武信》:“《江城》我也有,當時見到你的文章,曾函托[紹棠同志],代致感謝之意,想已轉達。”
函索,◆通過書信索取。○[魯迅]《書信集‧致曹靖華》:“現代書局的稿子,函索數次,他們均置之不理。”○[孫犁]《澹定集‧幻華室藏書記序》:“於[京]、[津]、[寧]、[滬]、[蘇]等地,函索書目,郵購舊籍,日積月累,遂至可觀。”
函思,◆猶含義,文思。○[明][顧起綸]《國雅品‧士品四》:“余嘗品其七言,函思英發,襞調豪邁,如八音鳳奏,五色龍章,開闔鏗鏘,純乎美矣!”
函數(函数),◆稱因變數。數學名詞。在互相關聯的兩個數中,如甲數變化,乙數亦隨甲數的變化而變化,則乙數稱為甲數的函數。如某種布每尺價格一定,則買的尺數越多,應付金額也越多。應付的金額即尺數的函數。
函書(函书),◆書信。○《三國志‧吳志‧張溫傳》:“謹奉所齎函書一封。”○[宋][陸游]《答吳提宮啟》:“伏蒙講修拜禮,惠示函書,溫乎其容若加親,粲然有文以相接。”○[明][李東陽]《進<大明會典>禮畢有述》詩:“啟龠納青簡,函書獻紫宸。”
函授學校(函授学校),◆以通信為主要教學方式的學校。教學方法以自學函授教材為主,定期由函授學校給予輔導和考核,有時也進行短期的集中面授或就地委托輔導。函授學校導源於十九世紀六十年代[英國]的大學推廣運動。八十年代後各國始設函授學校。○[魏巍]《壯行集‧做新型的知識分子》:“各地函授學校的逐漸設立……各種不同文化程度的人將會得到更有利的條件。”
函授,◆以通信輔導為主、面授為輔的教學方式。○[張天民]《荒島》:“在師範學院讀書時,他是學中文的。畢業後被分配回家鄉,在文化局工作,工作之餘,通過函授學習歷史和考古。”
函受,◆猶容納;包容。○[清][王夫之]《連珠有贈》:“蓋聞闤丘九變,密移在縱斂之間;宣榭千尋,函受但合離之際。”○[清][王夫之]《讀四書大全說‧孟子‧公孫丑上篇二三》:“‘心統性情’,‘統’字只作‘兼’字看。其不言兼而言統者,性情有先後之序而非並立者也。實則所云‘統’者,自其函受而言。”
函首,◆用匣子裝盛人頭。○[唐][陸贄]《誅李希烈後原淮西將士並授陳仙奇節度詔》:“驛書上聞,函首入獻,方隅既乂,役戍其休。”○[宋][周密]《齊東野語‧誅韓本末》:“且吾自誅權姦耳,而函首以遺之,則是虜之縣鄙也,何國之為?”[明][劉基]《大墻上蒿行》:“君不見,[樊將軍]一朝函首西入[秦]。”○[郭孝成]《湖南光復紀事》第二節:“旋接[黎都督]覆電,請其就地正法,並函首解[鄂]。”
函示,◆1.用信函下達的指示。如:關於這個問題,上級已有函示。◆2.謂以信函方式指示或通知別人。如:[王教授]函示我去參加這次學術討論會。
函使,◆古時傳遞書信、文件的人。○《北齊書‧神武帝紀上》:“[神武]自隊主轉為函使,嘗乘驛過[建興]。”○《資治通鑒‧梁武帝天監十八年》:“﹝[高歡]﹞始有馬,得給鎮為函使。”○[胡三省]注:“凡書表皆函封,函使者,使奉函詣[京師]也。”○[范文瀾][蔡美彪]等《中國通史》第二編第六章第四節:“[高歡]家貧,在[平城]服役,富家[婁氏]女愛他美貌,嫁給了他。○[高歡]因此有馬,得充函使。”
函矢,◆《孟子‧公孫丑上》:“矢人唯恐不傷人,函人唯恐傷人。”後以“函矢”比喻互相矛盾。○[唐][劉禹錫]《上門下武相公啟》:“言涉猜嫌,動礙關束。城社之勢,函矢紛然。彌縫其間,崎嶇備盡。”○[宋][朱弁]《曲洧舊聞》卷六:“其論甚偉,然與《楞嚴》及《大悲觀音》等經頗相函矢。”
函師(函师),◆造鎧甲的工師。○[漢][陳琳]《武軍賦》:“鎧則[東胡]闕鞏,百鍊精剛,函師振椎,韋人制縫。”參見“函人”。
函生,◆猶眾生。○[宋][蘇軾]《興龍節功德疏文》之一:“伏願皇帝陛下,受天之祿,如川方增,奄有[漢][唐]之封疆,倍萬[唐][虞]之壽考。永均介福,下及函生。”○[宋][陸游]《皇帝御正殿賀皇后箋》:“盛典告成,函生胥慶。”
函商,◆通過書信商量。○[清][曾紀澤]《奏抵上海隨帶人員疏》:“如到該國後察看情形,事浮於人,不敷差遣,臣當函商總理衙門王大臣等再行添派。”○[孫中山]《命陸軍部海軍部統一長江水師編制委任妥員令》:“兵士等往返函商,若不稟請設一統一機關,漫無所歸。”
函三,◆謂包含天、地、人三氣。○《漢書‧律曆志上》:“太極元氣,函三為一。極,中也。元,始也。”○[顏師古]注引[孟康]曰:“元氣始起於子,未分之時,天地人混合為一,故子數獨一也。”○[元][劉壎]《隱居通議‧駢儷二》:“純乾直月,祥開初九之潛;索震承華,德稟函三之極。”○[明]徐渭《函三館記》:“余憶函三之說,雖出於[小戴]註家,乃昉於[弄丸公]之《皇極經世》。”
函塞,◆見“函谷塞”。
函人,◆造鎧甲的工匠。○《周禮‧考工記‧函人》:“函人為甲。犀甲七屬,兕甲六屬,合甲五屬。”○《孟子‧公孫丑上》:“矢人豈不仁於函人哉?矢人惟恐不傷人,函人惟恐傷人。”○[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奏啟》:“然函人欲全,矢人欲傷,術在糾惡,勢必深峭。”○[清][王夫之]《讀四書大全說‧孟子‧公孫丑上篇二六》:“若矢人之心無異函人,而卒至以傷人為心者,術亦能易心也。”
函請(函请),◆用書信請求或邀請。○《曾紀澤日記‧光緒五年正月二十三日》:“是以公使初蒞使任,外部必函請開列從官姓名職業,云以備宴會時致柬邀請。”○[郭希仁]《從戎紀略》:“余乃函請[翔初],東出視師。”○[魯迅]《書信集‧致開明書店》:“故今特函請貴局此後將未付該社之款,全數扣留,並即交下。”
函秦,◆泛指[長安]一帶。○[宋][司馬光]《送王書記之官永興》詩:“[鞏][洛]風煙遠,[函][秦]草樹微。”○[宋][陸游]《山南行》詩:“地近[函][秦]氣俗豪,秋千蹴鞠分朋曹。”○[宋][陸游]《劍門關》詩:“[劍門]天設險,北鄉控[函][秦]。”
函片,◆信件。○[孫中山]《致王子匡函》:“[子匡]我兄鑒:得讀致[蘅兄]函片,敬悉一切。”
函牛之鼎,◆大鼎。○《淮南子‧詮言訓》:“夫函牛之鼎沸,而蠅蚋弗敢入。”○[高誘]注:“函牛,受一牛之鼎也。”○《後漢書‧劉陶傳》:“其危猶舉函牛之鼎,絓纖枯之末,詩人所以眷然顧之,潸焉出涕者也。”○[李賢]注:“函牛之鼎謂大鼎也。”○[三國][魏][劉劭]《人物志‧材能》:“人材有能大而不能小,猶函牛之鼎,不可以烹雞。”亦省作“函牛鼎”。○[宋][梅堯臣]《依韻自和送詩寄潘歙州》:“源流本慷慨,吐論皆經邦。量猶函牛鼎,吾徒媿罌缸。”
函牛鼎,◆見“函牛之鼎”。
函牛,◆謂能容納一頭牛,指大鼎。○[唐][駱賓王]《上瑕丘韋明府啟》:“雖則塵飛[范]甑,垂銀有結授之華;而乃調理[宓]絃,烹雞屈函牛之量。”○[宋][蘇軾]《次韻周穜惠石銚》:“自古函牛多折足,要知無腳是輕安。”○[宋][陸游]《自嘲》詩:“正得虛名真畫餅,元非大器愧函牛。”參見“函牛之鼎”。
函冒,◆猶包容,統括。○[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經籍會通一》:“蓋古文峻潔,迥異浮靡。聖筆淵玄,亡資藻飾。故卷之不盈篋笥,而擴之函冒乾坤。”
函令,◆謂用信函下達命令。○《三國志‧魏志‧崔炎傳》:“時未立太子,[臨菑侯][植]有才而愛。○[太祖]狐疑,以函令密訪於外。”○[清][李伯元]《南亭筆記》卷六:“[閻]無奈,祗得函令[天津]當道,派人選覓,剋日解京。”○[郭希仁]《從戎紀略》:“[上海]和議已可望成,令各省皆停戰,當即抄錄電文,函令[伯英]與東軍派員交涉,守約停戰。”
函列,◆排列。○[晉][左思]《蜀都賦》:“榹桃函列,梅李羅生。”○[南朝][齊][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詩序》:“昭灼甄部,駔駿函列。”
函開(函开),◆謂以書信指示。○[清][曾紀澤]《參贊期滿銷差揀員充補疏》:“臣因疊次承准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王大臣函開,現當經費支絀之際,各員弁宜設法裁減,以節虛靡。”
函腳(函脚),◆指運費,腳力費。○《新唐書‧食貨志三》:“民久不罹兵革,物力豐富,朝廷用度亦廣,不計道里之費,而民之輸送所出水陸之直,增以‘函腳’、‘營窖’之名,民間傳言用斗錢運斗米,其靡耗如此。”
函寄,◆郵寄。○[孫中山]《擬創立農學會書》:“如有同志,請以芳名住址開列,函寄[雙門底][聖教書樓]或[府學宮][步蟾書屋]代收。”○[魯迅]《書信集‧致黃源》:“《譯文》稿剛寫好,因為適有便人,即帶上;《後記》俟一兩天內函寄。”
函活,◆《詩‧周頌‧載芟》:“播厥百穀,實函斯活。”○[孔穎達]疏:“函者,容藏之義,故轉為含,猶人口含之也。活者,生活,故為生,言種子內含生氣,種之必生也。”後以“函活”指秧苗成活。○[明][宋應星]《天工開物‧稻災》:“凡苗自函活以至穎栗,早者食水三斗,晚者食水五斗,失水即枯。”
函胡,◆猶含混。模糊不清。○[宋][蘇軾]《石鐘山記》:“[唐][李渤]始訪其遺蹤,得雙石於潭上,扣而聆之,南聲函胡,北音清越。”○[章炳麟]《代議然否論》:“是故就賦稅計,函胡以詢議員,不如分畫以詢齊民也。”○[魯迅]《華蓋集‧“公理”的把戲》:“他們的住址,今年新印的《北大職員錄》上可很有些函胡了,我所依據的是[民國]十一年的本子。”
函和,◆和合,協調。○《魏書‧崔楷傳》:“天地函和,日月光曜。”
函管,◆埋設在地下的管道。○[宋][蘇軾]《錄進單鍔吳中水利書》:“昔[治平]中提刑[元積中]開[運河],嘗開見函管,但見函管之中皆泥沙,以謂功力甚大,非可易復,遂已。”○[宋][劉宰]《運河行》:“函管掘開須到底,運材歸府供薪爨。庶幾一壞不可復,民田雖槁河長滿。”○《宋史‧王琪傳》:“議者卒請廢古城埭,破古函管而浚之,河反狹,舟不得方行。”
函關(函关),◆[函谷關]的省稱。○[隋][楊素]《贈薛播州》詩之二:“[函關]絕無路,[京洛]化為丘。”○[宋][蘇舜欽]《己卯冬大寒有感》詩:“丸泥封[函關],長纓繫[南越]。”○[清][顧炎武]《古北口》詩之二:“山中鹿角都除卻,便似[函關]日夜開。”
函谷塞,◆即[函谷關]。○[唐][陳子昂]《落第西還別劉祭酒高明府》詩:“別館分[周]國,歸驂入[漢]京。地連[函谷塞],川接[廣陽城]。”亦省作“函塞”。○[唐][鄭愔]《貶降至汝州廣城驛》詩:“[函塞]雲間別,[旋門]霧裏看。”
函谷關(函谷关),◆關名。古關為[戰國][秦]置,在今[河南][靈寶縣]境。因其路在谷中,深險如函,故名。○[漢][元鼎]三年移至今[河南][新安縣]境,去故關三百里。參閱《元和郡縣志‧陝州》。
函谷,◆[函谷關]。○[唐][李白]《古風》詩之三:“收兵鑄金人,[函谷]正東關。”○[魯迅]《且介亭雜文末編‧<出關>的“關”》:“[老子]的西出[函谷],為了[孔子]的幾句話,並非我的發見或創造。”
函工,◆即函人。○《通典‧職官二一》:“正二命……冶工、鑄工、鍛工、函工。”
函告,◆用書信告知。○[清][曾紀澤]《逆酋竄入俄境該國允嚴禁錮疏》:“臣前於本年七月初間未經赴[俄]換約之先,曾經函告總理衙門。”○[魯迅]《書信集‧致章廷謙》:“倘不能走,則當函告[赤鼻],叫他到這裏來告,或到別處去,也要通知他。”○[孫犁]《秀露集‧被刪小記》:“小說被刪,過去雖有讀者函告,究未見到實物。”
函蓋包荒(函盖包荒),◆猶言包涵。○《兒女英雄傳》第三九回:“我方纔那番賣唱乞食的行逕,真真叫作無可奈何,只得如此,還要求老先生函蓋包荒。”
函蓋(函盖),◆包含;概括。○[清][梁章鉅]《浪跡續談‧東西》:“世俗通行之語但舉東西,而不言南北者,東謂我儒之教,即[孔子]之東家某;西即彼教,謂西方之聖人;舉此二端,足以函蓋一切矣。”○[郭沫若]《文藝論集‧論詩三札》:“《虞書》文還是古詩言語的藝術之孑遺,不足以函蓋近代文字的藝術。”
函復(函复),◆用書信答覆。○[清][曾紀澤]《請獎翻譯官片》:“接奉總理衙門函復:[德明]期滿獎敘,仍應由臣[紀澤]補行具奏。”○[孫中山]《批江安漁業公會呈》:“前因臨時政府成立伊始,各部尚未組織完全,該會來呈,當由秘書處函復。”
函封,◆用匣子盛而封之。○《戰國策‧燕策三》:“太子聞之,馳往,伏屍而哭,極哀。既已無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唐][薛用弱]《集异記補編‧葉法善》:“會[吐蕃]遣使進寶函封,曰:‘請陛下自開,無令他人知機密。’”○《秦併六國平話》卷中:“[孫虎]依計,將太子手下人來割了首級,函封來獻[燕王]。”
函方,◆指錢幣的方形內孔。○《漢書‧食貨志下》:“黃金方寸,而重一斤;錢圜函方,輕重以銖。”○[顏師古]注引[孟康]曰:“外圜而內孔方也。”一說,指刀幣之舌。○[清][黃生]《義府‧錢制》:“《班史》敘[太公]圜法云:‘錢圜函方。’函,舌也,上圜而下長,其長處於舌,故曰函方。”
函調(函调),◆1.通過書信方式進行調動。○[清][曾紀澤]《揀員補參贊各缺疏》:“臣奉命留使[歐洲],細查所出各缺,均關緊要。未便日久虛懸,是以函調數員來洋,聽候差遣。”○[清][曾紀澤]《援案請獎期滿人員疏》:“雲騎尉[劉麒祥],經臣函調出洋,於[光緒]六年五月二十五日行抵[英][倫]。”◆2.用書信方式進行調查。如:經函調證明,他在原單位工作表現一貫很好。◆补证条目■通过书信的方式进行调查。○《人民日报》1978.7.5:“在落实干部政策过程中,函调工作是大量的,必不可少的。”
函電(函电),◆信件和電報的合稱。○[清][曾紀澤]《遵旨議煙臺續增專條及先後辦理情形疏》:“加以總理衙門王大臣平心體察,函電周詳,俾臣有所遵守,是以[英國]廷臣雖經疊次更易,終得就我範圍也。”○[子虛子]《湘事記》:“得[人熙]言,[芝祥]宜無不信,然[人熙]屢函電不報。”○[鄒韜奮]《經歷》五一:“每讀到許多讀者好友們的許多函電……未嘗不深深地感到深情厚意,永不能忘。”
函道,◆1.樓梯。○[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容止》:“使吏[殷浩]、[王胡之]之徒登南樓理詠,音調始遒,聞函道中有屐聲甚厲,定是[庾公]。”○[余嘉錫]箋疏引[宋][吳聿]《觀林詩話》:“函道,今所謂胡梯是也。”○《宋書‧廬陵孝獻王義真傳》:“[義真]所乘舫單素,不及母[孫修儀]所乘者……使左右剔母舫函道以施己舫,而取其勝者。”◆2.涵洞,隧道。○《宋書‧柳元景傳》:“[元怙]勒眾從城南門函道直出,北向結陳,旌旗甚盛。”
函大,◆函授大學的簡稱。○《長城》1984年第2期:“大哥讀完夜校,又參加了函大學習,而終於成了靠自學成才的工程師。”參見“函授學校”。
函答,◆寫信回答。○[魯迅]《書信集‧致曹靖華》:“去年[田漢]作文說我是調和派,我作文詰問,他函答道,因為我名譽好,亂說也無害的。”
函達(函达),◆猶函告。○[清][曾紀澤]《巴黎致總署總辦》:“及指示[丹崖]所詢三端,自當遵照作為定章,並遵諭函達[李星使],以備西人問答。”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政聞社通告全體社員》:“本社一切行動,光明正大,各社員若有疑問者,請函達本社事務所,勿為外界浮言所惑也。”
函陳(函陈),◆見“函陣”。
函藏,◆封藏。○《後漢書‧祭祀志上》:“以吉日刻玉牒書函藏金匱,璽印封之。”
公函,◆平行的機關、團體間來往的公文函件。亦泛指公家的函件。○[冰心]《斯人獨憔悴》:“一個禮拜以後,[南京]學堂來了一封公函,報告開學的日期。”
覆函,◆回信。○[清][曾國藩]《唐訓芳來函》:“進止機宜已經函請宮保酌奪,未准覆函,尚難定局。”
鳳函(凤函),◆猶鳳詔。○[明][李東陽]《方石先生祖母趙節婦歿已五十年方石以禮部侍郎誥請移為旌表為詩紀事奉次》之一:“鳳函飛度越江遙,江山離鸞恨始消。”
發函(发函),◆1.拆開封套;啟封。○[三國][魏][吳質]《答東阿王書》:“信到,奉所惠貺,發函伸紙,是何文采之巨麗,而慰喻之綢繆乎。”○《南史‧張邵傳》:“[荊州]刺史[謝晦]反,遺書要[邵],[邵]不發函,使呈[文帝]。”◆2.發出信件或公文。
調函(调函),◆調動人員的公函。○《光明日報》1984.4.18:“[老羅]後悔剛才不該提出要調走,更不該拿出外面已發來的調函。”
寸函,◆簡短的書信。自謙之詞。○[魯迅]《書信集‧致黎烈文》:“晚間曾寄寸函,夜裏又做一篇。”
尺函,◆指信函。○[宋][岳珂]《寶真齋法書贊‧晁無咎金山詩帖跋》:“所託訪求之士友,以尺函至。”
馳函(驰函),◆猶馳書。○[清]林則徐《批參遜為現在繳煙已敷四分之二求通三板往來稟》:“今大概將次及半,本大臣先已馳函會商督部堂、撫部院,移咨關部,查驗放行。”
冊函(册函),◆內藏冊書的匣子。○[唐]薛逢《宣政殿前陪位觀冊順宗憲宗皇帝尊號》詩:“孔雀扇分香案出,袞龍衣動冊函來。”
表函,◆上呈天子的函件。○[唐][白居易]《與吐蕃宰相缽闡布敕書》:“昨者方進表函,旋令召對。”
便函,◆機關團體發出的形式比較簡便、非正式公文的信件,區別於公函。如:對方發來便函,通知我們開會的日期。◆补证条目■机关团体发出的形式比较简便、非正式公文的信件,区别于公函。○罗永常《李德和他的中国妻子》:“通讯员小张突地闯进门来,从文件包里拿出一张便函递给李德。”○刘军《张伯驹与陈毅的交往》五:“第二封信是康生寄来的。信封很大,用的是牛皮纸的公文口袋。打开来,是一封便函,很短,仅寥寥几句话。”
寶函(宝函),◆指盛佛經、典冊及貴重首飾等的匣子。○[南朝][梁][王筠]《國師草堂寺智者約法師碑》:“開寶函之奧典,闢金字之微言。”○[唐][溫庭筠]《菩薩蠻》詞:“寶函鈿雀金鸂鶒,沉香關上[吳山]碧。”○《宋史‧樂志九》:“有猶有言,順承天則。聿崇號名,再揚典冊。朱英寶函,左右翼翼。千秋萬歲,保茲無極。”
包函,◆包容含有。○《漢書‧董仲舒傳》:“天者群物之祖也,故遍覆包函而無所殊。”○[顏師古]注:“函,與‘含’同。”○[宋][蘇軾]《辭免起居舍人第二狀》:“伏望聖慈廓天地包函之量,推父母愛憐之心。”○[魯迅]《華蓋集續編‧古書與白話》:“無論什麼,在我們的‘古’裏竟無不包函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