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残奥开幕式回顾(我与冬残奥的故事)

新华社北京3月12日电 3月4日晚,在2022年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上,会徽展示环节中,73岁的夏伯渝“本色”演绎了自己的故事:这位双腿截肢的珠峰登顶者,穿戴义肢登上了“山的高峰”,然后将手杖化作翅膀,鼓舞双臂残疾的小朋友为心中梦想展翅翱翔。

短短40多秒,浓缩了40多年来夏伯渝攀登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历程。

“不是我征服了珠峰,而是珠峰接纳了我。”提及当年的经历,夏伯渝说,“大自然永远不会被征服,但征服自己的命运是可以的。”

1975年,中国登山队第二次攀登珠峰,夏伯渝是成员之一。他和队友攀到8600米时遭遇暴风雪,不得不下撤。夏伯渝双脚严重冻伤,在医院等待截肢手术时,从收音机里听到队友登顶的消息,悲喜交加。

安装了义肢后,夏伯渝逐渐可以如常生活,但年少时的登山梦一直深埋于心。2008年,为给北京奥运火炬珠峰传递活动助威,他穿戴着义肢,重返珠峰北坡大本营。站在那里,他重新燃起希望,觉得梦想并非遥不可及,便暗下决心一定要登顶珠峰。

北京冬残奥开幕式回顾(我与冬残奥的故事)(1)

夏伯渝在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上表演。新华社记者 张可任 摄

为了积累经验,夏伯渝先后攀登了海拔7546米的慕士塔格峰、6178米的玉珠峰、主峰6250米的四姑娘山等,还徒步穿越了腾格里沙漠。他还加强了日常训练:每天早晨4点起床,开始90分钟力量训练,再骑车到离家20公里外的香山开始登山训练……

2014年到2016年,夏伯渝三次尝试登顶珠峰,均遭遇雪崩、地震、暴风雪等大自然的考验;最近的一次,距离珠峰之巅仅有90多米。

“当时特别不甘心。”夏伯渝回忆,“如果是我自己一个人,肯定不顾一切要上去。但我和向导是一个团队,还是要考虑到所有人的安全。”

一次次的失败并没有使夏伯渝气馁。2018年5月14日,经过7天跋涉,69岁的他终于站上世界最高峰。

“在珠峰顶端,体力已经透支,但大脑还在激动地运转。我想到实现人生梦想,背后是家人的包容和关爱,是所有帮助我的人的共同努力,就想着今后怎样去报答。”夏伯渝说。

北京冬残奥开幕式回顾(我与冬残奥的故事)(2)

夏伯渝正在攀登珠峰。(受访者供图)

2021年12月,夏伯渝收到了北京冬残奥组委的邀请,在开幕式上表演自己的经历。“我太激动了!”夏伯渝说,“这是一次向世界展示中国残疾人风貌的好机会,也是报答社会的好机会。”

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汇集了来自中国多地、各行各业的表演者,其中残疾人占比约为30%,体现了“残健融合”的理念。

夏伯渝有点紧张。“我是搞体育的,对表演一无所知。”他说,“但有再大的困难也一定要演好!”

排练期间,动作细节多次调整,对音乐不太“灵光”的夏伯渝要随时根据要求,穿戴着义肢调整步频,以达到与音乐完全合拍。他反复听音乐、打节拍,“就连睡觉都在练习”。

“尽管动作不多,但我尽了最大的努力。我觉得这一次,我又登上了生命中另一座高峰。”夏伯渝在演出后感慨道,“如果我的表演能给残疾朋友带来一些启迪,我会感到很欣慰。”

北京冬残奥开幕式回顾(我与冬残奥的故事)(3)

3月2日,夏伯渝(左)在北京冬残奥会火种采集仪式上展示点燃的城市火种火炬。新华社记者 李欣 摄

在排演中,夏伯渝认识了更多残疾朋友。“有一位朋友半身截瘫,坚持每天坐着轮椅去画画,展现世界的美;还有一位朋友没有双手,靠着双臂和嘴摄影,多次获得全国性奖项……”夏伯渝细数,“越来越多残疾人对社会做出贡献,实现人生价值。”

虽已年过七旬,夏伯渝依然脚步向前,此前就为自己定下“7 2”的新目标——七大洲的最高峰以及南北极的极点,目前已登顶欧洲最高峰厄尔布鲁士山和南美洲最高峰阿空加瓜峰。疫情后,他又制定了“百城千山”计划,希望能在祖国的崇山峻岭中身体力行地鼓舞残疾人参加运动,已“打卡”成功二十几座。

作为北京市东城区残疾人体育运动协会会长,夏伯渝还为残疾人制定了特殊的锻炼计划,并联系厂家研发适合残疾人使用的运动设施。

“只要愿意,残疾朋友一定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从而改善自身的运动功能和精神状态。”夏伯渝说,时代更包容、社会更支持,中国的残疾人群体要更加自信地攀登人生和事业的更高峰。(记者:李德欣、倪元锦、林苗苗、王普)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