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蓓华病房里的一道(徐蓓华病房里的一道)

来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在凌晨紧张的抢救病房里,在患者呼吸逐渐平稳的病床边,在堆满材料的办公桌上,总有一个瘦弱的身影在忙碌,直到第二天太阳升起。2008年,徐蓓华从东南大学医学院护理系毕业,进入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耳鼻咽喉科工作。从业11载,徐蓓华说:“我是一名医务工作者,也是一名共产党员。救死扶伤是我的使命。”

无悔初心,奋战在一线

“我来。”徐蓓华动作娴熟地帮助鼻咽癌放疗后仍在出血的患者清理创面。这类患者在接受放疗后,身上会散发出常人难以忍受的恶臭味,有时连家属都不愿靠近。徐蓓华没有皱一下眉头,仔细地给病人擦身、更换衣物。在一旁的患者家属不禁感叹道:“这些事情连我们家里人都很难下得去手。”

徐蓓华病房里的一道(徐蓓华病房里的一道)(1)

徐蓓华的丈夫李晓东是同单位的肿瘤科医生,他告诉记者,很多护理工作连医生都做不了,真正落实医嘱的是护士。每当轮到徐蓓华上夜班,他都会在病房陪着妻子。看着妻子在病房里进进出出,给病人打针、换药,李晓东说:“虽然我也帮不上忙,但看到妻子成为患者心中认可的‘白衣天使’,我为她感到骄傲。” 耳鼻咽喉科并不只是看小毛病的科室。和重症医学科、神经外科、心内科护士一样,徐蓓华随时都要做好抢救患者的准备。今年4月,一名过敏重症患者被推进抢救室,她一眼就看出患者已出现喉头水肿的症状,随时都可能窒息。徐蓓华第一时间向医生汇报,迅速备好抢救器材,做好术前准备,为患者赢得了宝贵的抢救时间。 在四千多个三班倒的日夜里,徐蓓华时而会大声和患者讲话,因为对面坐着的是听力障碍患者,自己却要经常服用咽喉药;时而却一言不发,耐心等待术后不能说话的患者在纸上写完他们想问的问题,再慢慢解释。不似阳光般炽热,却用月光般的温柔陪伴病人度过无数个难熬的夜晚。

医者仁心,是一种传递

“妈妈,你什么时候回来呀?我和妹妹在等你。”徐蓓华收到了6岁大女儿发来的微信语音。原本早班结束的她还在办公室里整理病案。 在耳鼻咽喉科,每到寒暑假,前来就诊的小朋友会成倍增加,尤其是来接受腺样体扁桃体开刀手术的。“看着这些和我女儿们年龄差不多的孩子们就很心疼。” 在高强度的工作状态下,徐蓓华仍会挤出休息时间做公益。在女儿曾就读过的常州市武进区漕桥幼儿园,徐蓓华主动开设健康科普小讲座,向幼儿园师生们普及生活中的医学知识。这一“讲”就是三年。“真的很感谢徐护士,我们知道这是她仅有的休息时间。”漕桥幼儿园的老师告诉记者,平时很少会有大医院的医务人员来幼儿园讲课,小朋友们都很喜欢“徐阿姨”的课,还会主动按照她教的方法去做。

徐蓓华病房里的一道(徐蓓华病房里的一道)(2)

从初入行业的小护士到独当一面的主管护师,徐蓓华现任常州一院耳鼻咽喉科科室护理责任组长、带教老师。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从护士的基本功——打针教起,徐蓓华毫无保留地向年轻护士传授自己多年积累的临床经验。中班结束已是晚上12点,但遇到年轻护士接班时,徐蓓华会把她们带到病床前,叮嘱患者护理要点,观察病人用药后的一系列反应,手把手指导她们做好每条记录。甚至有很多次,徐蓓华陪着年轻护士上完夜班才回家。

坚定信仰,跬步行万里

徐蓓华的外公和父亲都是老党员。外公今年已90岁,仍坚持交纳特殊党费。两代长辈的躬身力行像是一股无声的力量,激励她不断学习,提高专业素养。

徐蓓华病房里的一道(徐蓓华病房里的一道)(3)

丈夫赴美进修期间,她特地去了丈夫所在的医院,想了解美国的就医模式。但由于语言障碍,徐蓓华收获甚少。回国后,她重新拿起英语词典,见缝插针地学习专业词汇。在丈夫的帮助下,徐蓓华的英语水平稳步提高。 去年,徐蓓华的床位上收治了一位英国患者,因喉癌术后进食困难,营养状况很不理想。起初,患者非常担心无法与护理人员沟通,但徐蓓华主动用英语和他交流病情并交代注意事项,这名英国患者立马打消了所有疑虑,按照徐蓓华的嘱咐进食、休养。出院前,他对徐蓓华说:Ms. Xu, thank you for your help. Good job(徐女士,感谢帮助,真棒)! 作为医院后备干部,徐蓓华先后被评为2017年度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优秀共产党员、2019年度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静霞护理”先进个人,目前已发表核心期刊论文多篇,主持并参与多项课题,获2项专利授权。 交汇点记者 张宇熠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