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渝老鹰茶(通江老鹰茶)
老鹰茶又称老阴茶、老荫茶。属植物界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蔷薇亚纲、樟目、樟科,因外皮有豹纹,故学名为“豹皮樟”。老鹰茶树为常绿乔木,叶互生,叶质甚厚,色泽深绿,其生长遍及四川广大山区。老鹰茶的叶片呈椭圆形,面绿背白,故又称白茶。采其芽苞、花蕾、嫩梢、叶片,可泡饮或煮饮。茶汤呈琥珀色,用叶少,出汁多,茶水在夏季有隔夜不馊的妙处,是纯天然的代用茶。在民间有消暑和健胃开脾的说法。据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老鹰茶有止咳、祛痰、平喘、消暑解渴的功效,故又被人们称为“长寿茶”。
老鹰茶的成分、功效与饮用方式
中国茶叶研究所、西南农业大学分别对通江野生老鹰茶样品的水浸出物、碳水化合物、总黄酮、茶多酚、儿茶素等进行了科学测定,并与四级绿茶进行了比较实验。据杜云帆、苟学志、谷继文在《通江县老鹰茶原料植物调查》中记载,综合结论为:“老鹰茶水浸出物和总茶黄酮类含量在27.9——29,80/d自1.I乳1.35%,低于四级绿茶中的含量。老鹰茶中儿茶素类化合物含量低于0.1%,各种矿质元素(钾、钙、镁、铁、锌、铜)和生物碱含量也低于四级绿茶,但其脂质含量比绿茶高一倍。老鹰茶含有12~14种氨基酸,总体氨基酸营养成分含量比绿茶低,但脂肪及碳水化合物含量远高于绿茶……茶中多肽多糖含量高出绿茶数十倍……在临床使用中,老鹰茶的黄酮类物质以及还原糖对‘三高’有一定保健功效……”
开汤
老鹰茶含多种有效成分,如氨基酸、矿质元素、维生素C、黄酮类、多酚类等物质。其性甘凉,具兰麝之香,经夜不馊。在民间验方中有解渴消暑、解胀消食、解毒消肿、明目健胃、散瘀止痛、止泻、止嗝等多种功效。
老鹰茶饮用有两种方式:一是泡饮之法,用沸水冲泡其芽苞、花蕾、嫩叶,投茶量以1:50为宜,也可根据个人口感增减;二是煮饮之法,将花蕾、嫩梢、叶片放入凉水中,大火烧开后再以小火煮2~3分钟即可,或者将树枝切成小段,用开水煮10分钟左右亦可。
毛家野生老鹰茶古树
通江野生老鹰茶资源分布通江野生老鹰茶资源分布通江野生
通江野生老鹰茶资源分布
通江县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边缘,地处大巴山系米仓山南麓,中国秦岭——淮河南北分界线南,属亚热带湿润地区(我国亚热带面积大,情况复杂,又可划入亚热带秦巴区),介于东经106°59’——107°45’,北纬31°39’——32°24’。县境幅员辽阔,面积达4120多平方公里。据《通江县老鹰茶原料植物调查》中记载:通江全县境域内均有老鹰茶及老鹰茶野生种群的存在。“从县域内野生老鹰茶的现存生长量来看,主要有十多个群落。其中最大的是陈河乡母家梁群落和瓦室镇的鹿鸣山群落,这两大群落面积达数十平方公里。还有草池乡的鹿浴沟群落、芝苞乡的青山溪群落、烟溪乡的曾家河群落、两河口乡的蒙坝塘群落等。从行政区划上看,老鹰茶树主要分布在至城、云昙、瓦室、陈河、芝苞、草池、涪阳、烟溪、唱歌、回林、长坪、蒙坝、铁溪、洪口、诺水河、毛浴等36个乡镇。”
吴家大坪野生老鹰茶姊妹树
2017年3月25日,笔者与苟学志、谷继文再次对通江野生老鹰茶古树进行了实地调查,并对其树围、经纬度、海拔等进行了测量,录次于后:
1、鲁家坪野生老鹰茶古树,位于通江县至城镇盘石村鲁家坪。其树生长于海拔998米,东经107°26’34”、北纬31°58’7”处。胸围3.32米。目测树高约25米。
2、吴家大坪野生老鹰茶姊妹树,位于通江县瓦室镇啸口村吴家大坪。其两树间距约为2.5米,生长于海拔580米,东经107°19′45″、北纬32°3′27″处。左株胸围2.34米,右株胸围2.33米。目测树高均在16以上米。
3、黄花溪野生老鹰茶古树,位于通江县瓦室镇鹿鸣村黄花溪。其树生长于海拔642米,东经107°21’6”、北纬32°3’59”处。胸围2.02米。目测树高约12米。
4、毛家野生老鹰茶古树,位于通江县涪阳镇中码头村毛家。其树生长于海拔625米,东经107°9′53”、北纬32°1’50”处。胸围3.35米。目测树高30~35米。
苟学志介绍,目前通江县境域内,已发现胸围在1.5米以上(含1.5米)的野生老鹰茶树近100株。
药王孙思邈与通江老鹰茶
孙思邈(581~682),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人,唐代著名医药学家、道士,被后人尊称为“药王”。
为了解中草药特性,孙思邈年轻时往来于太白山、终南山、大巴山采药试药,后为撰著《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等医药著作,隐居于通江县龙溪沟达三年之久。据道光《通江县志》人物志流寓目中记载:“孙思邈采药于邑东龙溪,溪旁遗迹宛然,石灶药臼犹存。”至今龙溪沟尚存孙思邈结庐而居的孙氏池亭、洗药处、晒药石等遗迹。
鲁家坪野生老鹰茶古树
道光《通江县志》舆地志古迹目中记载:“孙氏池亭,在县东二十里,孙思邈曾濯药物于此,石灶丹臼尚存,澄潭之畔,亭槛遗址在焉。”明曹学佺著《蜀中名胜记》中亦有相类记载。孙氏池亭就是孙思邈当年结庐而居、采药、濯药、撰写《千金要方》之处。其园内晒药石上有石刻1380字,至今尚存。据宋王象之撰《舆地碑记目》记载:“孙氏园石刻,在通江县二十里龙滩之侧。唐末,监察御史卢重阜率壁州刺史辛巢父等六人,分咏赋诗,有石刻在焉。”石刻内容为宋嘉祐癸卯(1063)乔甫书法、王华所刻唐末监察御史卢重阜、壁州刺史辛巢父、符阳县令陆干城、壁州刺史朱仲贤、广文进士董英、宋治平年间壁州刺史余瑊六人所作的五言古体长诗,这些诗文赞颂了孙氏池亭和龙溪周围的胜迹风光,表达了对孙思邈的怀念之情。
道光《通江县志》舆地志古迹目记载:“龙潭马迹在治东二十里,昔龙变马,跃石上,有迹。相传孙真人炼药处。”孙真人即药王孙思邈,龙潭之侧有孙思邈晒药石,至今药王庙犹在。
药石坡,当地人称之为“药师坡”(亦有作“钥匙坡”的,误)。道光《通江县志》舆地志古迹目记载:“药石坡,在城东七十里,传孙真人思邈采药处。至今坡产药物尚有二十余味。”药石坡,横亘于云昙乡、春在乡、麻石镇之境,山高坡陡,长百余里,是通江县城东面的一道天然屏障。药石坡动植物资源丰富,实际上是孙思邈在通江采药和进行药物研究的主要“大药园”,所以“至今坡产药物尚有二十余味”。
关于孙思邈的传说民间流传甚广,如虎口拔簪、龙鳞扎虱、神泉治病、虎救水险、龙消火灾,而关于老鹰茶的传说尤为广泛。据传,当年孙思邈采药来到药石坡,因尝了有毒的草药而昏迷于树下。第二天清晨醒来,觉得口中甘甜清爽,睁眼望去,两只老鹰正在树上啄食,树叶和露珠簌簌下落。孙思邈恍然大悟,原来是老鹰啄食时,将树叶上的露珠抖落下来滴入了自己的口中,他所中之毒才得以消解。凭着经验,药王认定此树之叶有解毒之效,于是将这种树称之为老鹰树,用树上的叶制成的茶称为老鹰茶。川东北地区的老百姓则称之为药王茶或长寿茶。从此,老鹰茶逐渐成了当地百姓解毒消暑、止渴健胃的天然绿色代用茶。
老鹰茶与当地民俗
通江自古民风醇厚,人民朴实耿直,热情诚恳。民间素来就有喝茶的习惯,喝茶的名目繁多,礼仪也讲究,因茶事而出现的茶风俗、茶民歌更是多姿多彩、俯仰可拾。
在通江民间,山里人早晨起来,第一件事是将火塘里的火烧旺,把身体烤暖和,再喝碗热茶,才出门劳作。其烤火习惯为敞开衣裳烤前胸,谓之“烤膛子火”,意在胸膛暖和了全身就不冷了。烤着膛子火的同时,在火塘的火搭钩上挂只鼎罐或铜壶,煮一壶老鹰茶,然后热热地喝上一碗。他们把这种惬意的生活习惯总结为:“烤个膛子火,煮壶老鹰茶。”
黄花溪野生老鹰茶古树
客来宾至,清茶一杯,既表达了对客人的尊重和敬意,又表达了以茶会友、谈情叙谊的至诚心情,这种“客来敬茶”的传统礼节在我国自古深入人心,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高尚礼节。在通江民间,家中平时来客,招待客人的第一件事,就是为客人执杯泡茶,通过敬茶体现出的是主人对客人的尊重。故民间有“见面喝碗老鹰茶,随后抽袋叶子烟,桌上吃杯苞谷酒,淡饭一顿成朋友”的乡俗俚语。
在中国民间婚俗中,茶历来是“纯洁”、“从一而不移志”、“多子”的象征。在通江民间,因儿女姻缘结成的亲戚关系称为姻亲,双方父母间互称对方为亲家。体现在民歌中,如:
两位亲家把手牵,见面一袋兰花烟。
老鹰茶香米酒醉,你儿我女好姻缘。
而男女之间为了表达爱慕之情,也往往以茶起兴,以歌传情,如:
老鹰茶树高又高,茶树下面抱妹腰。
老鹰茶叶香又甜,咱俩相好一百年。
又如:
去年同哥吃杯茶,香到今年八月八。
不信请到妹家看,床头开朵茉莉花。
在通江民间的婚礼中,有讲“礼话”的风俗,在这些礼俗中茶是不可缺少的。“礼话”在这里是一种礼貌、客气、文明的仪式交流。比如:男方的迎亲队伍到了女方家的院子外,投了“报简”后,女方家的司礼便携了男方家司礼的手,把娶亲队伍迎进院子里,在院坝中间分东西两边坐定。女方家便有茶倌司前来敬茶。女方家的司礼就会高声说:
列位众乡亲,来在寒舍家。
席上很菲薄,吃杯老鹰茶。
男方司礼便站起来拱拱手,高声赞美道:
来在贵府前,尊亲笑开颜。
清泉烹雀舌,河水煮龙团。
说完,男女双方司礼互相拱拱手,接着男方迎亲的人们便可随意地喝茶、休息、闲谈了。
野生老鹰茶古树渊源蠡测
据唐陆羽著《茶经》中记载:“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据当代茶学家吴觉农在《茶经评述》中注释:“巴山峡川,指的是四川东部和湖北西部地区。”茶学家庄晚芳的《中国茶史散论》,茶史专家阮浩耕、沈冬梅等校注的《中国古代茶叶全书》中都持相同观点。说明地处川北东地区的通江县,是中国茶树起源中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伐而掇之”的采摘方式及唐人以茶煮饮的风俗,与今天通江民间砍剔野生老鹰茶古树枝丫,以其叶其枝煮而饮之极为类似。笔者妄自推测:通江县野生老鹰茶古树,极有可能就是陆羽《茶经》中的“南方嘉木”之一种。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