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市教书育人楷模吴兴华(临沂费县教师刘祥平)
临沂市费县皇路山村老教师刘祥平,自1964年中学毕业后回到村里当老师,辗转在周边多所小学任教,在三尺讲台上工作了38年。皇路山村是一个只有200多口人的小山村,这里先后40多人考上大学。受刘祥平的影响,他的女儿、外孙等晚辈中不断有人走上教师岗位。
刘祥平拿出毕业照片,追忆当年教学的情形。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邱明 摄
放牛娃渴望读书
9岁时进了学堂
刘祥平出生于1945年。新中国成立后,皇路山的村民不用再为吃不上饭发愁。但那个百废待兴的年代,上学对山里娃来说是一件奢侈的事。那时的沂蒙山区教师匮乏,离皇路山最近的一个小学只有两名分别来自江苏和滕州的支教老师。
9岁以前,刘祥平还只是个放牛娃,平时围着山转悠放牛,看着比他小的孩子三五成群往邻村的学校走,他唯有远远躲起来,生怕对方问他咋不去上学。如果不是生产队会计极力劝说,刘祥平或许要跟父母、姐姐们一样与课堂无缘。
9岁那年,刘祥平赶着牛溜达到生产队,队会计闲来无事教他认字写字,发现他是个学习的苗子,就跟到他家,劝说其父母送他去上学。想着9岁的年纪也干不了多少家务,父母于是答应先让他上着。
“可高兴了,终于能上学背书包了。”当接过母亲用两片旧的蓝土布缝起来的书包时,刘祥平感受到了至今不曾比拟的幸福和兴奋。
中学毕业回村任教
学生相继考入名校
1964年,从县中学毕业的刘祥平成了村里少有的高材生。如果不是父母已经年老,他还想接着读书。为就近照顾父母,他回到村里建成不久的小学当老师。
刘祥平常将当年自身求学时经历的坎坷讲给学生。“我上小学时没有笔,用的是雌黄矿石,在木头做的小黑板上写字,用到的第一支钢笔是三姐挑着几捆高粱秆到县城卖掉后给买的。”
听完他的求学故事,学生们就更加珍惜手中的文具,哪怕是一小截已经握不住的铅笔头,他们也更加珍惜稍纵即逝的学习时光。
在教学中,每当班级里出现特别好的苗子时,自认学历、能力有限的刘祥平都会动用一切力量把他们送到县城里的学校读书,让他们接受更好的教育。
本村学生侯佩民对知识的渴望一如上学时的刘祥平,放牛时一手牵着缰绳一手拿着课本看。但因家庭原因,他一度面临辍学。刘祥平做通了他父亲的工作,并把他送进县城实验中学读书,不负所望的侯佩民在1984年以全县理科第七名的成绩考入天津大学。
这一消息在村里炸开了锅,也鼓励了后来的学生,紧随其后,皇路山村走出的学生相继考入山东大学、吉林大学、南京大学等省内外名校。“皇路山是大学生村,大学生比率超过大城市。”上世纪90年代在当时的城北乡担任副乡长的刘金乡这样评价刘祥平的教学成绩。
1994年,刘祥平的儿子和一个女儿同时考入省内的大学。同年,刘祥平也通过考试由民办教师进入公办教师的序列。
言传身教
家里10人成了老师
2019年教师节到来前夕,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前往费县探访时看到,刘祥平居所内的陈设整洁有序,就连窗台上的瓶瓶罐罐也按照大小、材质分类排列,就像课堂上学生的整齐有序。
年少时对知识的渴望让刘祥平对教师职业无限崇尚,他教育子女说,教师是天下最神圣、最有成就感的职业。“当老师是个良心活,要是偷懒耍滑就带不出好学生。”让刘祥平引以为傲的是,小小的皇路山村里先后有40人考入大学。
在他的言传身教之下,他的四个女儿中有两个当了老师,家里又相继迎来三个当老师的女婿,侄子也走上了大学教授的岗位。近几年内,刘祥平的外孙一代人中又先后有三人走上教师岗位。晚辈中既有大学教授,也有中小学老师。
“教师节是我们全家的节日。”刘祥平的三女婿宋函笑着说,他们这一大家子的教师成员,可以把一名学生从小学带到大学。2000年左右,退休返聘回校的刘祥平又带了几年的小学毕业班,那几批学生中有不少进入宋函就职的县城中学就读,其中一名男生最后考入了河北工业大学,而刘祥平的侄子恰好在该校任教。
正如新中国成立初期外地老师到沂蒙山区支教让刘祥平有学可上,跨越半个多世纪的时光,他鼓励在省直机关工作的儿子安心到喀什援疆工作,支持外孙、外孙女前往西部边疆支教,把知识的种子播撒得更广阔。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邱明)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