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是哪几个城市一起发展(河南春节前发布重磅文件)
大象新闻记者 宋迎迎
春节到来前,河南省政府印发系列重磅文件,《河南省“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枢纽经济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便是其中之一。《规划》中明确提出:推动河南的交通区位优势向枢纽经济优势转化,并提出“十四五”期间全面形成“米 井 人”字形综合运输通道、围绕郑州、洛阳、南阳等城市打造“一核四区”枢纽经济增长极等一系列重要目标。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份以交通为带动、意在打通河南发展主动脉的重磅规划中,“长三角”一词出现了17次之多。无论是打造“中原—长三角通道经济带”还是“融入长三角城市群”的提法,都意味深长。
区域发展,历来交通先行。这样一份事关河南未来基础布局的重磅规划为何如此多的聚焦“长三角”,河南又是否真的要融入长三角发展呢?
河南基本形成“米 井”综合运输通道 “十四五”将再写“人”字
提起河南的交通优势,最为人所知的就是“米”字型高铁。从地图来看,其各方延伸基本连通了我国交通骨干网络的所有方向,也让省会郑州坐实了全国重要交通枢纽的名头。
实际上,经过“十三五”时期的发展,河南不仅基本写成“米”字,又多了一个“井”字,基本形成了“米 井”综合运输通道。
根据《河南省“十三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 “米”字形综合运输主通道有四条,分别是:新亚欧大陆桥通道、京港澳通道、济(南)郑(州)渝(重庆)通道、太(原)郑(州)合(肥)通道;
“井”字形综合运输侧通道也有四条,分别为大(庆)广(州)通道、二(连浩特)广(州)通道、晋豫鲁通道、沪(上海)陕(西安)通道。
随着运输网络的不断完善,以郑州为中心,可实现公路5小时内覆盖全国4.1亿人口和30%的经济总量,铁路3小时内覆盖全国7.6亿人口和56%的经济总量,航空2小时内覆盖全国12.3亿人口和90%的经济总量。
根据本次出台的《规划》,“十四五”期间,河南将在强化“米”字形运输通道功能、完善“井”字形运输通道布局的同时,再布局“人”字形运输通道,即:
以干线铁路、高速公路等为骨干,打造北沿黄综合运输通道,向西联系黄河流域山西、陕西等地,向东联系山东等沿海地区,打通郑州、洛阳东部出海新通道;以高速铁路、干线铁路、高速公路、内河航道等为重点,打造宁洛综合运输通道,促进洛阳、豫东地区与长三角城市群资源要素高效流通。
在“米 井 人”字形综合运输通道的带动下,河南连通境内外、辐射东中西的枢纽通道优势凸显,交通区位优势向枢纽经济优势转化成效显著,以枢纽经济为牵引的交通运输与经济社会发展也将实现深度融合。
河南交通规划连提17次“长三角” “承接”、“嵌入”并“积极融入”
无论“米”、“井”还是“人”字,连接(联系)长三角城市群都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不仅如此,相比于2017年出台的河南“十三五”交通规划,这次出台的“十四五”交通规划名称中多了“枢纽经济发展规划”八个字,内文中提到“长三角”的次数更是从2次提升到17次。
17次“长三角”说了哪些内容?
从具体内容来看,既有大格局上的规划,也有具体措施的部署。如《规划》提出,培育建设中原—长三角通道经济带。依托太郑合、宁洛、沪陕等综合运输通道,发挥郑州、洛阳、南阳、平顶山、漯河、周口、信阳等枢纽城市经济集聚效应,积极融入长三角城市群,加快建设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通道经济带。
建设豫东枢纽经济协同发展区。依托京港澳、新亚欧大陆桥、太郑合、大广、宁洛等综合运输通道,以商丘、周口为主要节点,全面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
前者在河南“十四五”期间布局的四条通道经济带中排在首位,后者这是枢纽经济“一核四区”中枢纽经济协同发展区之一。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除此之外,在发展枢纽经济的具体部署上,《规划》对“长三角”也大量使用了 “承接”、“嵌入”和“积极融入”这样的词语。
由此可见,河南希望通过交通相连打通与长三角融合发展的大动脉,将东部沿海的新鲜血液注入到现代化河南建设的发展进程。
“择善而从”、“力争上游” 造就河南的“长三角情结”
河南为何对“长三角”如此青睐?
作为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区域,长三角以全国1/26面积创造约1/4经济总量,成为区域融合发展的典范。“长三角”三个字也一直是发达的代名词。2020年,河南流出省外1610万人,出省人口主要流向的目的地就是广东和浙江、江苏、上海等沿海地区,大部分为长三角一带。
先进的技术、资金等要素再加上强大的经济体量,让长三角有足够的能力辐射河南。更重要的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还有着“结对帮扶”、“优等生”帮助“后进生”的传统。
早在2001年起,江苏省便有了“南北挂钩”的省内帮扶,而“山海协作”在浙江也已实施了近20年。随着“插班生”安徽的融入,其与江浙沪更是相差明显。为此,去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实施方案》,明确沪苏浙8个市区结对合作帮扶皖北8市,期限从2021年至2030年。
新一届河南省委提出了“优势再造”“换道领跑”等一系列目标,并通过拉高标杆,打造国家创新高地。长三角的“优等生”模范效应再加上慷慨相的帮扶机制,与河南骨子里“择善而从”、“力争上游”的基因吻合,无疑更加深了河南人心中的“长三角情结”。
在这种情结和基因的带动下,河南与长三角互动连连。无论是河南省党政代表团到长三角“取经”考察,还是郑开同城化、郑州都市圈扩容,都体现出一种向“长三角”看齐的意味(参见《时话河南|兰考“入圈”河南“出圈”,郑开同城化向长三角一体化看齐》)。
而在长三角方面,对于河南的这种热情同样积极响应。2020年7月20日,郑州市“长三角区域合作”市情推介会暨项目签约仪式在沪举行。推介会上共签约项目37个,投资总额达到1067.7亿元,其中世界500强项目5个,涵盖了先进制造、科技研发、总部经济、现代商贸、现代物流等领域。不少地市均开展了各种对接长三角、促进招商引资的行动。
河南省商务厅数据显示,过去5年来,河南省与长三角地区合作项目近6000个,实际引资达1.5万亿元,占当期全省引资总额的31.3%,可以称得上是一对“模范CP”。
河南能不能融入长三角?安徽是个先例
频繁互动之下,有一个话题成为了不少人关注的焦点。那就是:河南能不能融入长三角?
事实上,河南融入长三角的构想早已出现。
从“长三角”本身发展历程来看,安徽原本并不属于长三角一体化战略范围。2010年6月国务院批复的《长江三角洲区域规划》中也没有安徽。
党的十八大后,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开始重新规划中国宏观区域布局。2014年9月出台的《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到,长三角要建设以上海为中心,南京、杭州、合肥为副中心的城市群,这是官方文件首次将安徽纳入长三角。2016年5月,国务院批准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将上海市以及苏浙皖的25个城市定为长三角城市群。
在2018年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宣布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随后在2019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安徽全域纳入长三角规划。
虽然是“插班生”,但在长三角强大的辐射带动下,“十三五”期间,安徽尤其皖北地区发展迅速,其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长达20.3%,高于全省3个百分点。
而对于河南来说,“融入长三角”的计划也早已“开启”。早在2019年,商丘便明确提出打造河南融入长三角“桥头堡”的口号。随着商合杭高铁开通,2个多小时就可以从杭州、上海到达商丘,商丘与长三角地区的人才、技术交流更加密集和频繁。
随着此次《规划》中,更是明确要求,强化豫东地区与长三角地区交通互联互通,对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水平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建设商丘、周口等豫东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而从培育建设中原—长三角通道经济带、积极融入长三角城市群等一系列布局和提法来看,不管河南会不会成为会不会在概念上成为长三角一体化中的一员,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实质上的互通互融、着眼更大视野的发展雄心正在成为现实。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