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窦初开的芳华(深锁多少青春芳华)

情窦初开的芳华(深锁多少青春芳华)(1)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 首席记者姚伟文记者王亚鸽摄影

引子:

在洛阳、三门峡诸多的皇家行宫别院中,最负盛名,也最能激发唐朝诗人创作热情的,是上阳宫。这主要是由于此宫曾居住着数千佳丽,她们的命运辛酸凄凉,引发无数人的悲悯之心。

唐玄宗是个风流皇帝,极为好色。他每年派所谓“花鸟使”满天下“选美”,然后全部纳入后宫。据说最多时宫中美女多达三四万人。天宝五年(公元746年)后,杨贵妃专宠,其他美女“无复进幸矣”,六宫中美艳漂亮的,都被安排到别的地方。上阳宫就是安置佳丽的处所之一,据说有三千美女被幽闭在这座离宫的高墙大院里,与世隔绝,“宫门一闭不复开,上阳花草青苔地。月夜闲闻洛水声,秋池暗度风荷气。日日长看提众门,终身不见门前事”。

安史之乱前,三千佳丽都还青春年少,在上阳宫里虚耗韶华,引发诗人们浪漫的遐想,著名的“红叶传诗”就发生在这个时候。安史之乱后,她们逐渐凋零,数十年后,幸存者白发苍苍、步履蹒跚,空对宫中繁盛的鲜花,引起诗人们无尽的同情……

洛水岸边华美宫阙

洛阳之美在洛河。站在洛河岸边,放眼望去,宽阔的洛河柔波荡漾,润泽着大地和天空。

近年来,洛南新区蓬勃发展,洛阳再度跨河发展,形成类似隋唐洛阳城“洛水贯都”的城市格局。而橡胶坝增宽洛河,洛浦公园美化河岸,使洛河两岸成为城市最美的地方。

在洛河与涧河交汇处,四五座高大的仿古建筑飞檐翘角,气度不凡。这是上阳宫文化园,是根据古籍资料在原址复原的上阳宫观风殿。

“我们复原的只是上阳宫的一部分。”一位工作人员说,“上阳宫太大了,大约有七平方公里,如今不可能全部复原。”

如今知道上阳宫的人并不多,但在唐代,这座皇家别院却是大名鼎鼎。该宫由观风殿、仙居殿、甘露殿、芬芳殿、冰井院等组成,各处建筑自成一体,组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院落。

上阳宫以奢华精美著称。所有房屋的墙壁是深浅不一的红色,屋顶则是翠色鸳鸯瓦,宫中遍植奇花异草,又引涧河水贯穿全宫,营造出优美雅致的居住环境。

前些年,考古人员发掘了遗址的一小部分,发现了溪流、池塘遗存,出土大量黄、绿琉璃瓦和精巧玲珑的铜质、石质建筑构件,让人一窥当年上阳宫的奢华。

据说由于上阳宫过于奢华,工程刚完工,主持建造的司农卿韦弘机就因狄仁杰的弹劾“落马”。韦弘机其实是唐高宗的替罪羊。建造上阳宫是唐高宗的主意。初唐的某一天,高宗偶然走到这洛河与涧河交汇处,看到这里视野开阔,环境优美,心中大喜,当即令韦弘机在此兴建上阳宫。

上阳宫建成后,深得高宗喜爱,他常居此宫,连处理朝政也在这座宫中。武则天也深爱上阳宫,曾长期在此居住办公,最终就在上阳宫仙居殿辞别人间。唐玄宗即位后,对上阳宫更偏爱有加,居住洛阳期间,有“十日一朝于上阳宫”之惯例,还曾在此举办元宵灯会、科举考试、百官宴会。

因为尊贵华美,有机会进入上阳宫的诗人,往往不吝赞美之词,宗楚客的《奉和幸上阳宫侍宴应制》写其富丽堂皇、鸟语花香,犹如仙境:“紫庭金凤阙,丹禁玉鸡川。似立蓬瀛上,疑游昆阆前。鸟将歌合转,花共锦争鲜。湛露飞尧酒,熏风入舜弦。水光摇落日,树色带晴烟。向夕回雕辇,佳气满岩泉。”

张九龄的《上阳水窗旬宴得移字韵》中,上阳宫河渠密布,如天上星河:“河汉非应到,汀洲忽在斯。仍逢帝乐下,如逐海槎窥。春赏时将换,皇恩岁不移。今朝游宴所,莫比天泉池。”

到了中唐,没有机会进入上阳宫的王建,写出了传扬天下的名诗《上阳宫》,他将宫墙内的世界想象得如同天上宫阙,水木葱茏,花草鲜妍,楼台精巧,天音缭绕,美女穿行。

但其实,在唐玄宗天宝年间,上阳宫就已经告别了繁华辉煌和蓬勃生机,悄悄地变成了一座行宫、冷宫,华美宫阙成为数千佳丽的“金丝笼”,从此“清洛但流呜咽水,上阳深锁寂寥春”。

深锁数千佳丽的“金丝笼”

这件事的起因,应该从50多岁的唐玄宗遇到18岁的杨玉环说起。

那年唐玄宗宠爱的武惠妃辞世,有人向他推荐了儿媳妇杨玉环。唐玄宗一见钟情,召开著名的荔枝攻势、歌舞攻势、提拔娘家人攻势,并让杨玉环出家当女道士“洗白”身份,经过一系列的运作,天宝四年(745年)八月,正式册封杨玉环为贵妃,60周岁的唐玄宗从此收心,专宠杨贵妃一人。

以前玄宗是著名的“花心大萝卜”,曾每年派“花鸟使”满世界搜罗美色,据《旧唐书》记载,当时长安、洛阳的宫女大约四万人,名义上这些佳丽都是唐玄宗的女人,但其实很多人一辈子也见不到他。如今他专宠杨贵妃,其他人更是一点机会都没有了。怎么处置这些人?

历史上,不乏皇帝将宫女放归民间的先例,但这位唐玄宗却没有这样做,他将“六宫有美色者,辄置别所,上阳是其一也”。

在这件事上,唐明皇一点也不“明”,而是非常“暗黑”,这一念之差,造成了数万青春少女的人生悲剧。

安置到上阳宫的宫女据说有三千人,她们每个人都有一部辛酸史。入宫前,她们没有选择命运的权力,无论家世、年龄、是否婚嫁,一经选中,便意味着与家人生离死别,而此时,她们更无选择的权力。“唯向深宫望明月,东西四五百回圆。”

白居易的《上阳白发人——愍(mǐn)怨旷也》以一位宫女的遭遇,概括“佳丽三千”共同的悲剧命运:16岁被选入宫中,当时正是少女初长成,貌美过人,“脸似芙蓉胸似玉”,但“未容君王得见面,已被杨妃遥侧目”,被遣至上阳宫,从此“绿衣监使守宫门,一闭上阳多少春”,“宿空房,秋夜长,夜长无寐天不明。耿耿残灯背壁影,萧萧暗雨打窗声”。

被幽闭深宫,失去自由、毫无希望的青春少女们,对自由和外面的世界有着极为强烈的渴望,宫中来了一位新的“环卫工人”,她们就会兴奋地奔走相告,不惜花费金钱,打听外面的消息:“宫人早起笑相呼,不识阶前扫地夫。乞与金钱争借问,外头还似此间无。”

“三千佳丽”中也有胆大的,曾不顾一切地表达追求自由的愿望,著名的“红叶传诗”就发生在上阳宫。

幽幽深宫红叶传诗

天宝末年,也就是安史之乱前,年轻诗人顾况与朋友一起在上阳宫外游玩,从宫中流出的小河中,一片红叶漂浮在水波之上,好奇的顾况上前捞起,发现上面竟然题写着诗句:“一入深宫里,年年不见春。聊题一片叶,寄与有情人。”

这诗显然出自一位宫中佳丽之手。顾况诵读玩味再三,对宫中美女萌生了爱意。

顾况不是那种循规蹈矩的人,他生性不羁,又幽默多才。后来在长安见到年青的白居易,他曾拿后辈开玩笑:“长安米贵,白居不易。”这样的秉性,促使顾况决意给宫中美女一个回复。

那时没有微信,联络通道唯有那穿宫而过的溪流。于是顾况来到上游,也将一首诗题写在红叶上:“花落深宫莺亦悲,上阳宫女断肠时。君恩不闭东流水,叶上题诗寄与谁。”

奇迹发生了。十多天后,有人在出宫的溪流中又拾得一片红叶,拿来交给顾况,上面是那位宫女再次题写的诗:“一叶题诗出禁城,谁人酬和独含情。自嗟不及波中叶,荡漾乘春取次行。”

相传这个故事有两个结局。其一,红叶传诗这事“后闻于朝,遂得遣出”,唐玄宗放这位宫女出了宫。其二,此后,顾况与宫女经常借红叶传递爱恋心声,安史之乱时,洛阳被叛军围攻,顾况趁战乱找到那位宫女,逃出上阳宫,二人结为连理,白头到老。

仔细分析,这两个说法都不靠谱。身在长安的唐玄宗,一个杨贵妃已经让他忙得不亦乐乎了,只怕顾不上两个小人物的情事;第二种说法只怕更不靠谱,据说上阳宫极大,约七平方公里,能传递一两次信息已经是奇迹,“失联”是很容易发生的事情,红叶传诗又不能加密,靠这个经常联系、逃出深宫,只能是美好的想象。

或许这位宫女对自己的处境最清楚,她只是借此倾诉心声。

安史之乱中,上阳宫“三千佳丽”的命运十分悲惨,她们被唐王朝忽略了,带着杨贵妃仓皇逃跑的唐玄宗根本顾不上这些女子,如元稹《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上阳白发人》所说:“御马南奔胡马蹙,宫女三千合宫弃。”

安史之乱后,洛阳满目疮痍,“宫室焚烧,十不存一……井邑榛荆,豺狼所嚎。”上阳宫大约也损毁严重,唐王朝由盛到衰,已无力大举修复,但仍有大量宫女被安置此处。此后,唐朝皇帝基本不再来洛阳,上阳宫彻底成为深宫冷院,宫女们只能虚度岁月,等待老去的那一天。

顾况也许跟白居易讲过他红叶传诗的故事,白居易后来对上阳宫中“三千佳丽”的命运倾注了深厚的同情。在众多为那些宫女吟咏的哀歌中,他的《上阳白发人》与元稹的《行宫》最负盛名。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居易的《上阳白发人》,自注“愍怨旷也”,古代称女成年而无夫为“怨女”,男成年无妻为“旷夫”,白居易这里的“怨旷”,显然重在“怨女”,是为哀怜宫女而作。

这首诗写一位暮年宫女对自己一生的回顾,“上阳人,上阳人,红颜暗老白发新。绿衣监使守宫门,一闭上阳多少春。玄宗末岁初选入,入时十六今六十。同时采择百余人,零落年深残此身……今日宫中年最老,大家遥赐尚书号。小头鞋履窄衣裳,青黛点眉眉细长。外人不见见应笑,天宝末年时世妆。上阳人,苦最多。少亦苦,老亦苦,少苦老苦两如何。”

从16岁到60岁,她在被“绿衣监使”严密把守的上阳宫中,住了44个春秋,从妙龄少女变成白发老妇。她的穿着打扮,仍是三四十年前的样式。幸亏不见外人,见了外人只怕被笑为怪物。死寂的宫中,没有春光,没有生气,没有豪华喧闹,没有轻歌曼舞,如同监狱和坟墓。与所有亲人隔绝,空房长夜,秋风冷雨,孤灯相伴,形影相吊,那种凄凉与孤独,令人心碎。春去秋来,白发苍苍,意外得了“尚书”的名号,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生活中,还是只有绝望和凄苦。有研究者说,这样的孤苦无望,使上阳宫浸染上挥之不去的幽怨与凄清。

与白居易《上阳白发人》相比,元稹的《行宫》很短,却诗味隽永,内涵丰富:“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曾经繁华的上阳宫,如今萧条、冷落、寂寥,虽然正值春天,宫中鲜花盛开,却全然没有烂漫的春意。诗人要表现凄凉哀怨的心境,却着意描绘红艳的宫花,以盛开的红花映衬寥落的行宫、宫女的白发,表达世事变迁、红颜易老,突出宫女被幽闭深宫的生命悲剧。“以乐景写哀情”,使诗篇含蓄蕴藉,余味无穷。

上阳秋晚潇潇雨

曾经无比奢华的上阳宫,在晚唐时,成为诗人常写的景致。但他们喜欢写傍晚或者夜晚的上阳宫,写得寂寥清冷。

“泠泠寒水带霜风,更在天桥夜景中。清禁漏闲烟树寂,月轮移在上阳宫。”杜牧的《洛阳秋夕》,描绘出一幅洛阳晚秋夜景图,寒月下的上阳宫,烟树寂寥,周遭只有霜风声、寒水声。

“高梧叶尽鸟巢空,洛水潺湲夕照中。寂寂天桥车马绝,寒鸦飞入上阳宫。”这首诗写的是夕阳下的上阳宫,但也同杜牧的夜景一样,凄清冷落。

韦应物送别友人时,也写到了上阳宫:“上阳秋晚萧萧雨,洛水寒来夜夜声。自叹犹为折腰吏,可怜骢马路傍行。”用上阳宫潇潇秋雨和寂静夜晚洛河的水声来营造清冷的气氛,意境萧索。

大唐盛世不再,东都繁华不再,中晚唐的诗,再也没有盛唐的自信从容,取而代之的是无尽的感伤和悲愁,而历经沧桑的上阳宫,大约很能表达这样的情绪,因此频频被纳入诗中。

来源:大河客户端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